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观山摩崖石刻
  观山摩崖石刻位于浒墅关经开区观山南麓,观山公墓范围内。观山是阳山的一支,山上巉岩壁立,摩崖题刻极多,南麓山壁上有明嘉靖石刻“仙人洞”、“来鹤峰”、“积翠峰”等,还有清代道光时期的“管山”石刻等,大多是点景题字,字体各异,笔力遒劲,是研究明清书法艺术的极好资料。……[详细]
282、十里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里亭位于枫桥街道,亭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建。亭用花岗石砌成,顶单檐歇山式,坐西面东,有四柱,平面呈方形,边长44厘米。内立《浒墅关修堤记》青石碑1块,碑高3米,置于赑屃背上,惜头已损坏。碑文为明中期太极殿大学士申时行撰,江西巡抚杨成书,翰林院侍读学士韩世能篆额。该亭是研究明清时期仿木结构石亭建筑的实物资料。……[详细]
283、章涣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章涣墓位于枫桥镇章家山,1986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变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章涣,字懋宪,明吴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政事文章为时人推重。《吴县志》有明右副都御史章涣墓在支硎山的记载。章家山是支硎山的一支,南临天平山,西接寒山岭,东邻金山浜,地势较高,环境幽静。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有:据传章氏墓地旧为中峰寺,章氏谋山葬坟,假火焚寺,另捐别地建寺的记载。如确凿的话,说明该墓地原是支硎中峰寺的旧址,被章氏占为墓地。该墓规模较大,文革期间墓穴被毁,但墓道旁的翁仲石兽尚存。现有石人一对,文臣武将相对而立,高2.7米;石马一对,高1·5米,长1.9米;石虎一对,高1.5米;石羊一对,高1.1米,长1米,均为青石质,雕刻手法较简练,是现存明墓保存神道石刻较完整……[详细]
  宝山遗址位于东渚镇宝山村的阳抱山,这是座海拔仅20多米的小山,位于阳山西侧,又名铜顶山。1983年3月发现古文化遗址。遗址分布在阳抱山南麓,宽10米、长约200米的范围内,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80厘米,文化内涵丰富,采集到磨光石锛、刃口磨光的斜面石钺等石器和夹砂红陶罐、印纹硬陶罐、原始瓷等陶瓷的碎片。陶器的纹饰多为拍印纹,有云雷纹、弦纹、席纹、曲折纹、方格纹、叶脉纹,体现了西周至春秋时代的地方性文化特征。阳抱山已知的著名古墓尚有鲁肃墓,鲁肃是吴国最重要的名臣。陆绩墓,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朱德润墓,元代官镇东行省儒学提举,曾与倪云林叠成“狮子林”假山。朱用纯墓,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和教学家。1928年,李根源二次赴阳抱山访考朱墓,既得“墓在北三梓堂,穴已山……[详细]
  窑墩遗址位于东渚镇淹马村的范家里村土墩处。窑墩原是一处高出地面3至4米,面积约400平方米的土墩,被当地窑厂取土,逐渐变为平地。遗址范围西界延及范家里村池塘,南边到范家里村池塘南边,东界到窑厂小河,北界延伸到高田,总计面积4万余平方米。1980年4月,村民取土建土窑时发现东汉古墓,在考古发掘时,又采集到磨制得非常光滑的双孔石斧、常型石锛、夹砂红陶鱼鳍形大鼎足、“丁”字形断面的鼎足、满饰划纹的夹砂红陶器耳、泥质黑衣陶豆盘、饰有竹节和镂空的豆把、带有断凿附加堆纹的夹砂红陶罐腹片,以及泥质灰陶、黑衣陶罐口沿等。这些文化遗物的特点,与吴县草鞋山、张陵山遗址中早期良渚和典型良渚文化的遗物相接近,为一处距今4500年左右的古文化遗址。窑墩遗址是吴县西部山区发现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座文化遗址的发……[详细]
  茶店头遗址位于枫桥镇高景山东北麓,1986年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文化遗存分布在茶店头村西、高景山东北.东西长约200米左右的范围内,从茶店头村旁新开河的断面看,文化堆积层厚约2米。该遗址是1985年5月初由吴县文管会在附近清理一座残墓时发现的。在调查中,采集到很多陶器残片和少量石器。石器有打制粗糙但刃口磨光的石斧、通体磨光的石镰。陶片有夹砂硬陶、印纹硬陶、泥质陶等,表面拍印各种纹饰,能辨出的器形有田底内凹罐、喇叭形圈足豆等。根据出土遗物的质地、纹饰等特点分析,该遗址与上海马桥遗址具有相同文化特征,考古界极为关注。它为进一步探索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惜部分已在开喇叭河工程中被破坏。……[详细]
  文昌阁太平军营垒遗址在市郊浒墅关兴贤桥南大运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23年(1595年),四周小河环绕,居高临下俯瞰运河,形势险要。1860年至1863年太平军驻守浒墅关期间,将文昌阁作为扼守运河的营垒和屯储粮草的所在,曾在阁四周构筑一道高3米余,厚约1米的砖墙。北面沿河正门之内还筑有类似月城的砖垒,东南角有辟门,下通水池,门上有阳文砖刻“草园”两字。砖墙营垒虽已于1958年被拆毁,仅留残迹,但太平军进驻过的文昌阁前后两殿及两厢尚存,均为清代硬山顶建筑,屋顶还可见到太平天国特有的龙凤纹瓦当、滴水。文昌阁是古镇浒墅关的重要史迹和古运河畔一景。……[详细]
  魏了翁墓原规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碑坊。据《浒墅关志》载:“魏文靖公了翁墓,在高景山金盆坞。嘉熙元年葬,史绳祖撰神道碑。”后屡经毁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江苏布政使倪良用曾为魏墓补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公了翁墓”。后毁。辛亥革命后,吴中保墓会吴荫培先生重立“宋魏文靖公了翁墓”石碣。“文革”期间,墓碣荡然无存,连墓的确切位置也无从寻找。1984年文物普查时,吴县文管会在金盆坞一小山包前发现了魏了翁的圹志,据查墓冢封土被坏,湮没已久的魏墓终于复现,并得到了妥善保护。……[详细]
  华山遗址位于浒墅关镇西北3里(即现在通安镇华山村3组、4组的地域),时代系商周,面积为0.7万平方米。1956年在省文管会组织的普查中发现,文化层厚度约1.5~2米。采集标本有穿孔石斧、石钺、石镞、三角形石刀、凿、锛、篮纹圆底内凹罐、原始瓷钵、鼎以及回纹折尺纹、席纹、菱形纹的硬陶罐片等。该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湘城粮仓在湘城镇观桥头的粮库南栈,1951年改建灵应观为粮库,称为阳城区库。当年,灵应观粮库称为“南栈”,改建的妙智庵库称为“北栈”,鹞鹰溇库称为“新栈”,三大粮仓共占地面积28293平方米,其中晒场5片,计13845平方米,仓房23只,总储量可达982万公斤。1955年始,归并阳城区粮管所(库)。1958年8月,湘城设立粮食管理所,统辖粮库管理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粮库新建起砖圆粮囤,每座储粮10余万公斤,现存三座。……[详细]
  万安桥,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凤凰泾村北雪泾,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与北雪泾城隍庙同时,时为木桥,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重建三孔花岗石质梁桥,桥全长25米,其中中孔桥面长6.9米,中孔桥墩两侧刻有“放生官河”、“禁止采捕”等字样,桥两侧留有桥联两幅,桥身尚有揽船石等物。边孔桥面各长5.1米,桥宽3米,高2.9米,桥面石用长方形石板铺就,整桥坚固实用,挺拔美观。现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妙智庵位于今阳澄湖镇人民街后弄底向东150米,西南邻陆云土地庙。妙智庵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也正是佛教飞速发展的时期,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指此也。妙智庵初由高僧西铭募建,初名法华庵。北宋宣和年间,僧人紫峰重建,更名妙智禅院,俗呼妙智庵。因与姚广孝关系密不可分,历代都有记载,据明《长洲县志》载:“国朝姚少师公祠,在相城益地乡,初少师名道衍,后贵,御笔更名广孝,幼隐于僧,遇异人,尽得其传。高皇帝征相燕藩,赞成靖难鸿业,卒赠荣国公,谥恭靖,里中立祠祀之。”清《长洲县志》:“明初姚广孝为僧时居此,既贵重修,有勅赐碑文。”由此看来,妙智庵是明代少师姚广孝学佛之地。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姚广孝(原名姚天禧),本医家子,十四岁时在妙智庵出家,法名道衍,字斯道。跟随著名道士……[详细]
  灵应观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湘城镇老街观桥头,始建于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由道士赵专清创建,初名为灵应道院。元朝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道士苏斗南重建,并升院为观,取名灵应观。灵应观现存遗址东西向长146米,南北向135米,面积近20000平方米。观前有一小河,东接阳澄湖,西达济民塘,是当时四乡祟米者的重要水路交通干道,河上有一重建于光绪年间的单孔石拱桥——观桥(通仙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镇上老人回忆,当年的灵应观头山门有一砖砌牌楼,气派不凡,观内自南向北分别为雷祖殿、三观殿、玉皇殿、三清殿等主要建筑。两边还建有不少供道众使用的厢房,观中另有古银杏、荷花池等景观。1951年,灵应观改建为粮库,为湘城镇粮管所使用。于是旧屋次第拆建,仅剩玉皇殿。这座大殿高大空敞,朝南门墙已……[详细]
  中共苏州市县工委联络站--江杭办事处旧址位于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年代为现代。中共苏州市县工委联络站--江杭办事处旧址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95、石家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桥,俗称石桥,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北桥镇石桥村。桥南北走向,跨石桥河上,建于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花岗石单孔石拱桥。石家桥全长28.7米,拱高4.9米,桥孔直径7.7米,桥面宽3.5米,24级石阶。桥北东侧有旗杆石,东西两幅桥联保存完好,西面桥联:“雁齿云平虹腰水映;驴骑月冷马印霜骄”,东面桥联:“红板夕阳不数提诗客过;苍葭秋水澶偕荣故人来”。桥顶东西栏为一对长石椅,供人休息,形制较为少见。桥北堍有土地堂一座,土地堂内门枕石尚为原物。1997年7月,石家桥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96、观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桥,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湘城老街,始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与桥堍灵应观同为宋代始建,始建时名“通仙桥”后元朝天佑年间改称观桥。清光绪十六年,里人张毓庆再修观桥,风格上保留了元代式样。依然是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拱桥,青石与花岗石、武康石混合堆砌而成。全长28.7米,宽3.85米,高3.95米全长28.7米,宽3.85米,高3.95米,其中拱券3.95米,跨度5.9米。1997年7月28日,观桥被市政府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改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奉旨遵宪蠲免渔课永禁泥草私税碑原在黄桥镇北庄河西观音堂内,立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文革时,堂毁碑尚存。1979年,碑上部断落,由河西村委整修完整,置在村西边。奉旨遵宪蠲免渔课永禁泥草私税碑碑为圆首青石质,高2.06米,宽1米,厚0.27米,分碑体和碑座两部分。碑体上端刻楷书“奉旨遵宪蠲免渔课永禁泥草私税”,碑文楷书29竖行,计1080余字。碑左下侧镌有40名立石人的姓氏。……[详细]
  悟真道院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活力岛商圈东南边,人民路北延东御窑路西,阳澄湖西路北。是闹市黄金地段之中的僻静修行之所。建于宋淳熙三年,已有800多年历史,主要供奉东晋画家顾恺之,也是宋书生何中立(道号蓑衣真人)的退修之所,是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悟真道院始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年),距今已有830多年,主要供奉东晋画家顾恺之。相传东晋义熙年间,吴中大地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旱,领兵路过的参军顾恺之心生恻隐,便以军粮赈济救助饥民,结果被奸佞谗言所害。四乡八邻的老百姓得到消息后,用茅草搭建了一座“将军庙”,以纪念顾恺之。南宋时,建康僧人慧空“罄募化所得”,重修“将军庙”。乾隆南巡遍访江南名刹古寺至御窑,看到后御笔写了“英风千古”的匾额。清光绪年间,“将军庙”更名为“悟真道院”。1986年,“悟真道院”被列……[详细]
  熙馀草堂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西市,坐北面南,现存楼厅、花厅各一进,均硬山顶。有砖雕门楼两座。楼厅面阔三间10.5米,进深10.6米,前后带廊,另附厢房。楼下悬挂“熙馀草堂”匾额。花厅天幔四周镶嵌五彩玻璃窗格,地面斜铺磨细方砖。170多年历史的熙馀草堂,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保护和合理利用下,作为苏州“黄埭评弹陈列馆”建成开放,这是苏南地区乡镇级最具规模和档次的评弹陈列馆,馆内陈列的百余张珍贵老照片和著名评弹演员用过的乐器服装记录了黄埭书场的百年历史。几百张老照片生动记录了清末到现在来过黄埭书场的46位评弹名家,有曹汉昌、徐云志、严雪亭、黄异庵等,图文并茂,当时演出的盛景可见一斑。得知建陈列馆的消息后,一大批评弹名家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宝贝”,有他们曾经用过的琵琶、三弦、旗袍、长衫等。黄埭镇也是名家……[详细]
北桥古戏台
  古戏台坐落在北桥街道南桥西侧城隍庙内。这是相城区内硕果仅存的古戏台,始建年代无考。宋《东京梦华录》说,城隍庙里建戏台,是为娱神。据此推测,这戏台当与庙殿建于同时。那么,这座城隍庙又是什么时候造的?同样无考。查有关资料,“城隍之神……至宋始为通祀,穷乡下邑有城有隍者,罔不立庙肖像,奔走严事”(明《吴县城隍庙记》),就是说,城隍庙的普遍设立,是宋代的事。一些乡镇凡有土城(如望亭)或有濠(如黄埭)的地方,莫不立庙祭祀。北桥无土城,但有人工开凿的冶长泾,可算城濠,故也有建城隍庙的资格。据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三记载,苏州府、县、乡的城隍庙建立比较晚,要到明代万历间才陆续造起来。估计北桥城隍庙也建于其时。从现存大殿的建筑和梁架结构来看,建筑风格属于清代中晚期,说明此庙在清代曾经重修.古戏台的位置在城隍殿……[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