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旅游

广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陈天游墓位于白云区金沙洲浔峰岗。“陈天游墓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浔峰岗,原立于陈天游墓享堂环垄立壁正中,陈墓异地迁建后,该碑移到沙贝村宋名贤陈大夫宗祠内保存。墓碑刻于明嘉靖二十四年,碑身为黑石。碑文有上、下款,右起竖排,繁体阴刻楷书。分九行,共一百三十八字。1993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福林庄园中心区住宅建筑
  李福林庄园中心区住宅建筑位于海珠区江海街道广州大道南933号。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国致公党中央党部旧址
  中国致公党中央党部旧址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221号、223号,可惜作为办公地主体的223号,因兴建地铁于1996年被整体拆除。221号是一栋五层的洋楼。不足100平方米的一楼店面曾经是一家名为“潮宝小食店”的店铺,以出品一碗碗带葱花香的热气腾腾的鱼蛋粉和牛腩面,为附近市民所熟悉。2015年,这栋老房子搭起了围蔽进行修缮,随着施工围蔽的拆除,一栋修葺一新的民国洋楼重新出现。与此同时,221号房间复原为60多年前致公党中央党部从香港迁回内地的办公之地。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宝生大押旧址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22号后座。宝生大押位于广州古城西城门,高22.2米,建于民国初年,为三层碉楼式建筑,是当时广州第三大当铺,也是周边最高的建筑。1938年日军狂轰滥炸广州,西门口一带的建筑都被夷为平地,宝生大押却丝毫无损。宝生大押也是清末民初广州六大当铺之一。据广州市文物部门透露,宝生大押短期内仍难开放,问题在于产权属性,由于其产权不属于政府,而是归个人所有,所以只要不危及文物安全,政府部门难以干涉,更无法强行要求其开放,只能与业主沟通协商。宝生大押早在1999年7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此后一直未见开放。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鸿昌大街22号西关大屋年代为清末民初,位于荔湾区长寿西路鸿昌大街22号。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多宝路旧民居
  多宝路旧民居位于荔湾区多宝路201至219号,年代为清末明初。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宝源路旧民居
  宝源路旧民居位于荔湾区宝源路8至34号、5至23号。年代为清末明初。西关有“三宝”——多宝路、宝华路、宝源路。其中,542米长的宝源路是广州旧民居较为集中的路段,分布着20多处文物建筑。从来没有一条老街像宝源路一样,走两三步就能发现“广州市历史建筑”“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旧民居建筑”“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的铭牌。趟栊门、满洲窗、铁窗花、花街砖、木楼梯……老街随处可见西关民居的元素。据统计,宝源路临街分布的西关民居建筑多达20多栋,还有几间气派的洋楼。其中,龙津西路和逢源路夹着的前半段,有不少西关民居保存较完好,形成连片的整体风格。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8、隅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隅园位于越秀区寺贝通津42号、44号。年代为1930年。东山洋楼的独特之处便是以厚重红砖为基调,与西关青砖迥异。在寺贝通津42号的隅园,便是此中的代表。隅园的主人是著名的造船专家,时任国民革命海军造船总监的伍景英。该楼也是他亲自设计的。大约建于1931年。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山浸信会旧址时代为1909年,位于越秀区寺贝通津9号。,今名基督教东山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寺贝通津9号,建于光绪三十五年(1909),是美南浸信会在中国广州创建的一座重要教堂,隐身于东山小洋楼中的东山堂为两层白色花岗石砌成的哥特式教堂建筑。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金山华侨千人墓时代这1887年,位于越秀区横枝岗路62号广州市胸科医院内。在医院僻静的角落,那里有一座超过百年的清幽古墓,墓中安葬着924具旅美华侨先人的遗骨,俗称“旧金山华侨千人墓”。这座历尽沧桑的古墓经历了长久的沉寂,百年之后的今天,它再次引人注目。在富强后的中国,现代中国人开始了解、发掘、缅怀、祭祀一百多年前在美国经历劫难的华侨先辈。一百多年前,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曾有这样一群苦难的无名先辈,他们被当作“猪仔”苦力卖到美国去修建太平洋铁路、去挖西部金矿等。这些先人被迫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去旧金山等地艰难谋生,最后凄惨地客死他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梦碎辛酸的历史,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祖国衰弱时人民被宰割、被奴驭的悲惨命运,“旧金山华侨千人墓”现被广州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遗迹。1999年7……[详细]
南华西路敬和里旧民居
  南华西路敬和里旧民居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路敬和里20、22、24号,时代为清末民初。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州市界碑——南漖碑1930年荔湾区芳村东沙街道南漖社区东胜坊码头旁广州市界碑——石围塘碑荔湾区芳村石围塘山村社区洞企石路永宁街23号旁广州市界碑——小洲碑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社区瀛洲北路小洲村广州市界碑——沥滘碑海珠区南洲街道环秀坊社区沥滘村广州市界碑——上元岗碑天河区元岗街道上元岗一巷1号路口广州市界碑——元下田碑白云区元下田永泰公园后面山路旁广州市界碑——同德围碑白云区同德围西槎路529号河涌东岸边2002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古应芬墓位于同和街同沙路(广州市华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围墙边)。该墓建于1931年,1986年由市政府拨款重修。墓地规模恢宏,墓园由南而北分别是一对青石狮,一座蓝底琉璃瓦歇山顶门楼,一座花岗石砌的半球形墓包,墓前石碑上刻有“古应芬先生之墓、1987年吉日立”等字样。墓后面耸立1块高3。6米、宽1。83米的连州青石碑,碑顶有海浪、祥云、朝阳等装饰。碑额篆刻“国民政府委员古公之墓”,下款为“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国民政府令建”。墓志碑文为胡汉民撰写。2002年7月8日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胡汉民墓位于天河区龙眼洞银屏岭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内。建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墓原在斗文望,混凝土结构,后被毁,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胡墓穴压着。198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东面300米处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将其父棺木迁至新墓,故新墓实为空冢。新墓为外饰水洗石米的墓,坐东南向西北。当中高3米,一级护岭。墓碑镌刻“胡汉民先生之墓”7字。左前方建有“不匮亭”。右侧为胡汉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陈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国三十五年”。整个墓园占地约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5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胡汉民先生墓园。根据胡汉民亲属的意愿,该墓园修建于胡汉民夫人陈淑子墓的左侧。整个墓园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2002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详细]
  许应鑅墓位于天河区龙洞街道西社社区龙洞村。2002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76、波楼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波楼位于海珠区洪德路海天四望街波楼3号。波楼旧日的正式名称是“粤海关俱乐部”,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洲咀大街上。因为楼旁有一座悬挂台风信号风球的瞭望台,广州人习惯用“球”的英语音译(BALL),称它为“波楼”。100年前,这座恢宏的建筑是珠江南岸地标,却背负了近代丧失海关主权的沉痛历史。鸦片战争后,粤海关由英国人掌权,英国人在此设粤海关办公点,建有一座西式洋楼和一座铁塔,该大楼共占地4815平方米,分为四部分:(1)信号台。原建于1885年前,位于大院东北角,为本质结构。1908年遭台风破坏,1910年在大院西南角重建钢架信号台。此塔占地面积30多平方米,高33米,造价8000银两,上有测风设备,台风将至即挂风球(俗称波),故人称“波台”。于塔上可望到白鹅潭一带船舶往来,据说当时用高倍度望远镜还……[详细]
真光书院旧址
  真光书院旧址位于荔湾区白鹤洞培真路17号真光中学内。真光中学创办于1872年,是岭南办学最早的学校之一。学校现址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内有“真光书院旧址”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约6300平方米,其中包括真光堂、连德堂、必德堂、怀素堂和协赞堂等十个历史建筑。2002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宝坚石屋位于荔湾区文昌南路敬善里13号。广州西关文昌路敬善里的黄宝坚寓所是一座典型的石室建筑,虽历经近百年,但总体建筑仍保存完整,2003年被定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宝坚石屋始建于1912年,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长方体麻石垒砌成的大楼巍然挺立,楼高三层。与普通的岭南建筑相比,石屋楼层间距比较大,首层约有4米高,大门两侧两根巨大的花岗岩圆柱十分气派。据黄宝坚女儿介绍,石屋是用当年建圣心大教堂和海关大楼时剩下的石料建成的。父亲黄宝坚是位西医师,也是收藏家,石屋是由在美国的二伯父设计的,美国建筑风格比较重,修建时又融入了岭南民居的特点,著名艺术大师梅兰芳也曾造访过石屋,还亲自签名赠扇给黄宝坚。我在现场看到,黄宝坚石屋的外观虽然是西式洋楼风格,但在内部装饰上则是岭南风格,如酸枝屏风、十几平……[详细]
明心书院旧址
  明心书院,位于荔湾区明心路5号桃李小学内。始建于1912年,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889年。那一年,广州博济医院美籍华人医师冯西,在医院内收养了盲幼女四人,并把她们送入医院附设的女塾读书。三年后,由于盲女人数越来越多,冯西就在仁济街租赁房舍设立盲人女塾,收录社会失明女孩入学。当时女塾聘请了巴陵会盲婴院的赖玛女士任教员,教授盲女们盲文、音乐、编织等。据史料记载,当年女塾校址曾遭火灾,加上学校规模亟需扩大,所以,1912年,冯西在芳村明心里(现在的明心路一带)征地建筑校舍,将女塾改名为明心书院,这便有了广州第一所盲人学校。主要现存一栋主教学楼,属砖木混合结构,共三层,外形总体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由于年代久远,并且辗转多次转变用途,已很难找到当年盲校的痕迹。这栋弥足珍贵的文物很长时间一直深藏闺中没……[详细]
  广州惠爱医院旧址位于荔湾区明心路36号。2002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