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常府巷大实惠巷23号。又称“胭脂井”。常府巷为明初名将常遇春(1330-1369)赐第,今常府不存,此井传内常府厨房用井。井上覆盖石板,上凿四眼,可容四只水桶同时汲水,故名“四眼井”。青石质井口石,厚约0.26米,内径为0.23~0.28米,井深约7.1米。井身用平砖压角砌叠。保存完好,仍为居民用井。……
[详细] 该民居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南河下街116号,清代建筑。该民居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硬山顶。第一进为大厅,面阔五楹,进深七檩,前置卷棚廊轩,大小柁梁两端均有卷杀,前有抄手廊环抱,南廊中部为大门,磨砖门楼。第二进为两层楼房,底层面阔五楹16.3,进深七檩5.8米,两侧有厢房,第三进面阔五楹16.3米,进深七檩6.8米,两侧有厢房,西厢房均有门通西侧火巷。大厅为机电设备公司用作仓库,北侧两幢楼为城南房管所直管公房,现为居民住宅。……
[详细] 贾氏住宅位于广陵区东关街道新仓巷社区丁家湾1号,清代建筑,盐商贾颂平在民国三十年代中期购买原周易三的祖房,开设“同福祥盐号”。同福祥盐号经营范围江都、天长、宝应、高邮、仪征五县,各县设有盐栈。该宅占地面积近1000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由南、北两条轴线和一条巷道组成。院大门朝东,为水磨砖门楼。北轴线连门厅前后四进,原面东的福祠及仪门、照厅已毁。第二进为楠木厅,面阔三楹、进深七檩,第三、四进均为楼上下六间四厢的住宅楼,底层面阔三楹,进深七檩,硬山顶,大柁梁呈方形,二柁梁呈圆形。楠木厅南侧有六角门通南轴线廊房。南轴线前后四进,第一进为南向客座,面阔二楹,进深五檩,第二进为面东的厅房,面阔三楹,进深七檩;第三、四进均为二层面阔三间两厢的住宅楼。楼后为一小院落,内有附房两间、东向一顺……
[详细] 淮南厂盐会馆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新大原巷62号,建于清代。建筑座北朝南,前后六进,占地面积954平方米,建筑面积448平方米。大门南向,砖雕门楼,上雕莲花、莲瓣、卷草等纹饰;第一进门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小瓦屋面、硬山顶;第二进为仪门,水磨砖门楼,上雕福、禄、寿三星图案,面阔三间;第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小瓦屋面,硬山顶;第四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小瓦屋面、硬山顶;第五进为上下两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小瓦屋面、硬山顶;第六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小瓦屋面、硬山顶。会馆西部原为花园,现已毁。……
[详细] 汶河南路25号民居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汶河南路25号,建于明代,占地面积88平方米,建筑面积74平方米。原系住宅厅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檩,高5.3米,楠木梁架结构,大、小柁梁均系扁作,月梁有彩画。外墙为乱砖砌就,现已水泥粉刷,屋面为小瓦覆盖,硬山顶。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周氏盐商住宅位于扬州市广陵区青莲巷19号,系盐商周扶九宅第,建于清代晚期。周扶久(1834—1921),名鲲,谱名泽鹏,江西吉安县人,近代中国金融家、上海滩地皮大王、上海滩黄金巨子、近代中国实业家。清末曾在扬州经营盐业,有“江南盐业领袖”之称。当年扬州曾流行一句话:“周家的钱,萧家的盐”,“周”指的是民国时期的巨贾周扶九,“萧”指的是与周扶九同时代的扬州盐商萧云甫。辛亥革命后,周扶久迁居上海,他反对满清,拥护民主共和,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他曾捐助军响30万两。周扶九花甲之年,除在上海拼搏地产、黄金生意之外,还与清朝状元张骞合资创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南通纱厂,与张勋合作创办了江西首家“九江华丰纱厂”,后改为“久兴纱厂”。到了暮年,还与民国初的江西省省长陶家瑶合股投资兴建南昌至九江的南浔铁路……
[详细] 廖氏盐商住宅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南河下118号,为盐商廖可亭住宅。清光绪三十一年,廖购原山西人所建的余庆堂、慎德堂改建为住宅。光绪三十四年廖又购此宅后严姓空地及部分房屋,予以扩建。日寇侵华期间,此宅曾为日商洋行。解放前,国民党二十五军部驻军于此。廖可亭,江西临江人,太平天国运动期,经营粮草军需商务,并因与太平天国作战有功而受到清廷嘉奖。曾任曾国藩幕僚,在政商之间游刃有余。其后,廖可亭辞官从商,投身盐致富。廖氏盐商住宅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东、西两条轴线并列,宅后为花园。东轴线建筑前后七进,第一进为南向二层门楼,面阔六间,大门对面一字形照壁依稀可辨。门内迎面砖雕福祠,今存残迹。第二进照厅面阔五间,福祠左为仪门,磨砖门楼,其上匾墙框边,六角锦磨砖对缝贴面,两旁墙面全为斜角锦磨砖对缝贴……
[详细] 位于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西古运河东岸,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凿邗沟、隋大业元年炀帝疏浚邗沟都流经邵伯。南宋绍熙五年(1194)始筑江都至淮阴运河堤堰。现存古堤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修建邵伯运河东岸之石工,南北长约258米,截面为梯形,下底宽8米,上口宽2.5-3米,通高约5.10米。东面大堤西侧底部为石块垒叠护坡,石料规格多为148×28×30厘米,78×34×34厘米,97×25×36厘米等,石基上部城砖砌就,堤沿部压一层条石,城砖尺寸为42×19×10厘米。堤上现存在4个码头,用料均为石工。有“大码头”、“甘棠保障”、“金堤永固”三块清代石刻。大堤是里运河上重要的水利设施,在《甘棠小志》中有记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点。……
[详细] 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湾头镇茱萸湾村薛家组湾头老街西街、北街交接处。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1)重建。闸平面呈银锭形,南北长17米,闸体高5.6米,矶心宽2.3米。两岸尚存石岸长200米,青石砌成,每块青石之间均用银锭形铁件榫铆。闸东西两岸建有砖砌券门,券门上石额分别刻有阮元题“古茱萸湾”及“保障生灵”。闸区有老街一条,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闸南岸存有传为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扣马石,闸东为避风塘,为旧时船舶避风、停靠的港口。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点。……
[详细] 刘堡减水闸位于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南郊运河东岸。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历经修缮,于清乾隆年间淤塞废弃。经过考古部门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闸体由地丁、铺底石、闸墙、摆手四部分组成,水闸东西长14.24米,南北净宽3.44米,平面呈“】【”字形。北闸墙保存基本完整,南闸墙仅存4米余。西侧摆手及堤坝保存较好,其中西北摆手长约15米,西南摆手现存长约30米。铺地石两层,南侧已毁。石闸下方由地丁顶托,地丁呈排桩形式,排列紧密,木质依然有韧性。石闸顶部有部分砖工,对水闸起到整合作用。石工与砖工均以石灰和糯米浆粘合而成。刘堡减水闸遗址的堤坝、水闸保存基本完好,可以清晰地看到木桩基础、堤闸石工以及水闸设计与两侧水位的关系,是研究明清时期淮扬运河水利设施设计与施工技术的重要实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详细] 两淮盐运使司衙署门厅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国庆北路251号。此地原为明清时两淮都转运使司衙署,长官为盐运使。衙署门前旧为运司街(今国庆路),八字门前有东西辕门,南北原建有牌楼,对面有照壁,另有东圈门、南圈门、北圈门,如三星拱卫。门厅内建仪门、大堂、二堂、三堂、景贤楼、清燕堂以及银库、内宅(公廨)等,清增建题襟馆、苏亭、仪董轩。现仅存门厅,清代建筑,占地面积805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悬山结构,盖筒瓦,面阔三间,进深五檩,门厅两侧筑有八字墙,门前有石狮一对,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点。盐运使始置于元代,称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主要设于产盐区,有两淮、两浙、福建等地区都转盐运使司。明清时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管辖两淮(淮南、淮北)盐务,具体掌管食盐运销、……
[详细] 宝应烈士陵园位于宝应县大桥居委会南港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龟驮碑位于宝应县宝应学宫。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荡口石人像位于宝应县鲁垛镇荡口村石东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苗家大楼位于宝应县氾水镇红旗居委会五一北路144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祁家大院位于宝应县氾水镇红旗居委会五一北路145号。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山阳大闸位于宝应县山阳镇杨河村双闸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南运西闸位于宝应县氾水镇金宝渔业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宝应湖退水闸位于宝应县宝应湖大汕隔堤东段、氾水镇湖滨村与金湖县唐港镇交界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宝应氾水涵洞位于宝应县氾水镇新农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