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旅游景点介绍
故郡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南桥镇故郡村北,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故郡遗址出土金、铜、铁、陶、玉、贝等各类文物大约1800件(组),发现各类遗迹有灰坑、墓葬、房址等各类遗迹大约有520余处。故郡遗址发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前5世纪—前3世纪)具有北方族群特征的贵族墓地、居址和东周城址,填补了早期中山国研究的空白,对确认南行唐邑位置,寻找中山前期都城,弥补春秋战国史缺环、研究戎狄等北方族群华夏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2018年年初,行唐故郡遗址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2018年2月14日,故郡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眭家营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赵州镇眭家营村北。2018年2月14日,眭家营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1982年11月,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其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因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恒山东路路北,为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年代不详,据光绪元年(1875年)编纂的《正定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僧人无疑募资重建。寺院鼎盛时期的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照壁、无梁殿、钟楼、鼓楼、天王殿、东西配殿、毗卢殿、藏经楼。1959年将毗卢殿迁至正定隆兴寺内,现寺内仅存藏经楼及琉璃照壁各一座。藏经楼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布瓦顶,为二层楼阁式建筑。琉璃照壁位于藏经楼南侧140米处,青砖壁身,石质须弥座。2017年,由县政府投资对藏经楼开展了修缮工程,修缮内容包括瓦顶揭瓦、木构件检修、糟朽柱子更换、补配吻兽、铺墁月台、散水等。正定历史悠……
[详细] 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中山东路路北原天主教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6医院内,同治六年(1867年)建。教堂现存建筑有天主教堂、神父楼、修女楼,另有碑刻两通,用来纪念日军侵占正定时为保护当地百姓而牺牲的神职人员。1948年8月24日,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校址便设在此处。天主教堂坐北向南,主体为典型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局部二层。上世纪六十年代其两侧原有的高起塔楼被毁坏,门窗已改为新式玻璃门窗,教堂内部装修有改动。神父楼(现称栖贤楼)位于天主教堂东侧,该楼为西式建筑,二层,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前后带廊。1948年,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在此办学时,校长吴玉章及著名作家丁玲曾在此办公,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是丁玲在此创作完成。该建筑除房顶、门窗及装修有部分改动外,基本保持原貌……
[详细]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县城东北17.5公里的新城铺村大街北头路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式。布瓦间绿琉璃瓦顶。前出卷棚顶雨搭,面积73.6平方米。檐下半拱为五踩双下昂。建筑装修已改,内部吊顶。1986年经国家文物局祁英涛工程师鉴定,真武庙为明代建筑。真武庙于2001年5月12日毁于火灾,文保所派专业人员将残存木质构件编号、登记、组装后存于县文庙西庑妥善保管。……
[详细]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镇西南街,原府城隍庙门前的戏楼处。事情发生在1927年6月16日。当时摄于北伐军强大威力,驻河北的奉军即将退败的前夕,为搜刮民财,提出预收1928年钱粮,且每亩地附加“讨赤捐”2.5元。本来1927年上半年已预收了当年的钱粮,加之正定遭受雹灾,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中共正定县委在省委解学海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广大群众反抗军阀、反抗苛捐杂税的强烈要求,决定借旧历五月十七日城隍庙的机会,发动群众抗交1928年“上忙”和“讨赤捐”的斗争。6月16日这天,组织发动了万余人,集结到事先规定的城隍庙前戏楼西北角的广场。正定县委书记尹玉峰作了简短的动员讲话后,情绪高昂的群众高举“反讨赤捐”的大幅标语,直奔县公署--。许多赶庙会的群众也……
[详细]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西南街。据记载,正定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坐北向南,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至北依次为戏楼、旱桥、牌楼、山门、正殿、后寝宫。其两侧是东西两庑和正殿左右的配房,以及后寝宫两翼的附属建筑。整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集艺术、文化于一体的典型的中国道教庙宇殿堂布局。城隍庙从落成之日起即成为正定道教活动中心。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府衙所设管理道教事务的官吏——道纪司都纪、副都纪,县衙所设道会司道会都住在城隍庙内,主持庙内和地方道务。遗憾的是,1966年城隍庙被视作“破四旧”的重点对象,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他用。在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庙内仅存两座建筑,当时称前殿、后殿。现此两殿已……
[详细]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旺惨案烈士碑距县城13公里。原位于南楼乡丁旺村兴旺路与育才大街十字路口的西北角,2013年移至村北。碑为汉白玉石质,高4.5米。外建青砖碑亭一座,平顶,前檐置布瓦勾头滴水。碑首为透雕双龙戏珠,碑额正中阴刻楷书,正面为“为国捐躯”,背面为“虽死犹荣”。碑阳为七百余言的碑文,记载了13名烈士的功绩,碑阴刻烈士们的生平传略。1946年10月间,正定县二区武工队驻丁旺村。国民党匪军侦知后,于27日拂晓,调集正规军一个营和各据点地方-武装四百人配合,以15倍于我军的兵力包围了丁旺。武工队紧急部署,奋起应战,连续击退3次冲锋,毙敌30余人。敌人逼村民在前为其趟-,作活掩体。我方为避免误伤群众,被迫转入地道。敌军进村后,在叛徒指引下,排除……
[详细] 马家坟伏击战遗址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北11公里的曲阳桥乡西叩村西北,正南公路南侧,南北约136米,东西约220米,分布范围30000米。1944年12月间,晋察冀军区30团侦查连得悉灵寿伪县长、科长、警备大队长、中队长及日寇中队长在日军一个小分队的掩护下,乘三辆汽车于12月23日中午去正定县城开会。我军对敌情进行了认真分析,西叩村位于据点中间,日伪疏忽大意,西叩村远离灵寿,打起来灵寿不方便增援。据此,我军侦察连认真部署,组织民兵在西叩村的路北侧河内埋下-,在路南的马家坟设下埋伏。24日13时许,由正定返灵寿之敌约一个中队进至贾村时,我预先派在贾村以西之侦察员按规定方案发出信号,侦察连闻手-0-声迅速占领伏击阵地。约13时30分,敌三辆汽车……
[详细]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县西北部,据县城12.25公里处的曲阳桥乡胡村村南,紧邻滹沱河北岸,时代为商。据《正定县志》记载,明万历之前即有胡村。另据《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该村曾有三官庙碑(现已失存),其碑文提到胡村原名胡王城,清乾隆年间因滹沱河水泛灾,冲塌房屋,村落缩小后更名为胡村,并沿用至今。文物普查时曾在此发现有商代文化遗迹。相传,商代时有胡人在此建城,并受封于此,遂以胡王城遗址命名。……
[详细] 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惠寺院内西北角,此碑通高2.07米,碑座为长方形、高0.56米,坐北向南。正面刻“永垂不朽赵生明烈士纪念碑”,碑阴刻赵生明烈士生平事迹。赵生明,1917年出生,陕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入伍,是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二十九团副团长。1947年8月24日,晋察冀野战军四纵队奉命解放正定城。在四纵政委的带领下,人民解放军从正定城的西南角攻入城内,赵生明率领的二十九团追击一股国民党军到了这座华塔附近。敌人躲进塔内,从古塔的二层平台上,居高临下,频频向我军扫射。为了保护华塔这一珍贵文物,赵生明果断命令停止炮击,改用轻武器进攻,为此我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上午10时30分,赵生明在指挥战斗时被敌流弹击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后来在……
[详细]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南侵,10月8日窜入岸下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岸下惨案。杀死无辜村民365人,55户被杀绝,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1984年3月,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立碑纪念1937年岸下村惨遭日军屠杀的365名遇难同胞,并亲自审定碑文。5月30日上午,正定县委、县政府在岸下村中心树碑纪念。在立成仪式上,习近平同志亲自揭幕并带领县委、县政府人员及岸下村全体干部、在场群众向纪念碑三鞠躬。碑最下部为一正方形台,其上为高0.78米的须弥座,须弥座上有一高0.5米的碑座,上为汉白玉碑身,正面书“岸下惨案死难同胞纪念碑”,碑阴阴刻楷书300字,其内容记录了惨案事件经过及死难同胞人数。纪念碑南侧墙上嵌“文物……
[详细]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诸福屯镇固营村东口,距县城7.75公里。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于1949年7月,解放正定战役后,将烈士安葬于此。后来,固营村委会在此树碑建亭。亭高4米,碑高1.6米,正面上部横刻“英明千古”,中间竖刻“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两侧竖刻李成玉等10名固营籍烈士传略。碑阴为固营村村长、支部书记与1949年立碑时的祭文。上世纪70年代修建围墙,种植树木,命名为固营烈士陵园。1997年8月,为纪念正定解放五十周年,正定县委、县政府在陵园内又建一白色大理石纪念碑,杨成武将军为纪念碑题词:“解放正定牺牲的将士永垂不朽”。……
[详细]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楼乡里双店村中心,距县城19.25公里。这里是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此碑为青石质,碑身高1.22米、宽0.45米,外镶青砖碑亭。高2.6米,宽1.44米,亭顶中央有0.5米高的八路军战士塑像,建筑面积40平方米。碑首篆刻“万古流芳”,碑文记述了七七事变后,日寇罪行,里双店村民刘文成、孙记改、孙得文、乔廷玉投身革命,分别任灵正行飞行大队4队长、四分区7连长、民兵连长、农会主任,在灵寿、行唐、付家村等地抗击日寇时壮烈牺牲。1945年3月,抗战胜利在望,里双店村为纪念抗日殉国的4位烈士,全体村民为其树碑立传。……
[详细]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楼乡付家村东南口。坐西面东,青石质,碑身高2.38米,宽0.85米,碑座高0.27米,1967年增建碑楼,高4.35米。碑首篆刻“民族英烈纪念”六个大字。碑文记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军队溃退,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民不聊生。幸赖八路军到此,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扩大抗日武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军民团结一致,攻堡垒,克据点,救人民,救国土,敌寇胆寒,打开崭新局面,人民重见天日。八年抗战,共计“攻克碉堡二十余,光复国土三千方里,解放人民十万余,村庄百余个”。最著名的战斗,当属丰家庄、西寇村的残灭战,白店村的抗击战,南楼、许香的伏击战等,“痛击敌伪,斩获无数,战绩辉煌”。1945年正月,为了纪念这一带的抗日英……
[详细]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城内镇州南街东侧。系正定府镇台闵正丰(回民)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原寺院坐西向东,进大门有对庭,二门里有南北讲堂,阿訇和海里凡(音哈里发,意接班人)的居室。中后部是礼拜大殿,能容纳教徒几百人。大殿旁有水房,南侧是小跨院,住阿訇的家属。现寺内仅存一座礼拜大殿,大殿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为单檐一殿一卷青瓦勾连搭式建筑。前部为七檩前、后廊,五架梁上用瓜柱承托三架梁和檩、垫、枋构件。后部为卷棚顶砖砌墙体,水泥地面,无月台,砖砌台基,门窗已被换成现代门窗,现被正定县回民小学使用。……
[详细]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隆寺碑》即《增建兴隆寺碑》,原立于东平乐村村西,距京深高速公路400米处(兴隆寺原址),2005年迁于隆兴寺保存,现位于隆兴寺龙腾苑南侧围墙处。刻立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兵部右侍郎梁梦龙撰文。碑为青石质,碑首四龙相交,鳌座首失。碑身高209、宽85、厚29.3厘米。碑文主要叙述了兴隆寺在嘉靖、隆庆年间的几次修建,增建水陆殿、钟鼓楼、韦陀殿等。……
[详细]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正定城内西北隅,建于初唐,俗称后寺,金牛禅师舍利塔在殿西侧,高丈余,当地称为“和尚坟”。明太祖、明成祖相继命夏侯周德兴取舍利二粒,永乐初年(公元1405年左右)遣太监杨升修其塔殿,并赐额“天宁舍利”。因年久失修,寺内建筑不存,仅存塔基一处。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经省文物局批准,文保所于1995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石函一盒。……
[详细]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位于正定牛家庄墓地,现立于王氏双节祠院内西墙处。螭首,长方形须弥座,碑身高3米、宽1.26米、厚0.32米.天津徐世昌撰文、孟赐珏书丹,哀励准题额,刻立于民国20年(1931年)2月。内容记载了王士珍的生平事迹及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
[详细] 1995年5月10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正定县城西北17公里处的曲阳桥乡北白店村南200米处,有一尊立式汉白玉石造像,当地农民俗称“自来佛”。佛像为肉髻,着长裙,面部残,两臂失,背光残缺不全。残高1.64米,面南立于圆覆莲座上,莲座与造像为一体,其下有高0.3和0.4米的二层石方座,上层刻有铭文,下层正面雕力士和八尊立式菩萨,东西两侧面各雕四尊佛教天神,东、西、北三面局部亦有铭文,两层石座上的铭文均间断不全,从其间断的铭文和佛像的造型、服饰等方面分析,当为北朝东魏年间之物。2000年前后佛像及佛座被盗。……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