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十友堂于1929年落成,由林护、蔡昌等十位岭南大学校友捐建,是四层(含地下室)的岭南风格建筑。当时为岭大农学院大楼。后经过多次维修,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十友堂位于西北区537号,西式拱形门窗搭配中式屋瓦,饰以宝蓝色花窗,典雅质朴。楼北墙上一方云石竖匾,其上阴刻容庚先生题写的“十友堂”楷书,……[详细] |
![]() | 爪哇堂厚重朴实的砖楼,历经近百年沧桑,沉淀着自己的历史。西北区555号的爪哇堂,现为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大楼。面北的墙面上嵌有云石匾额,上方阴刻金色内文为著名古文字学家、我校容庚教授题写的“爪哇堂”三个楷字,字体俊逸清秀,干净利落。落款亦十分简洁,只有“容庚”二字且填以黑色,无钤章及题写年份。“爪哇”一词指的是印度尼……[详细] |
![]() | 哲生堂,名字取自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字,哲生堂在孙科任铁道部长时,由铁道部拨款兴建的工学院大楼。1931年竣工。虽然该楼并非私人捐款,但仍以个人名字命名。现为中山大学信科院大楼。康乐园西北区有两栋极为相似的“仿宫殿式建筑”,哲生堂为其中之一。这座编为西北区571号的建筑,下层为普通红砖砌成的“底座”,上层则由明黄墙身、……[详细] |
![]() | 由莫干生、林植豪等一批岭南大学校友捐建的一座学生宿舍。1924年落成。后为纪念岭南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钟荣光博士,被命名为“荣光堂”。荣光堂原为四层(含地下室)建筑,20世纪70年代加了一层。从马应彪招待所往南不远,不期然间会偶遇一典雅的西餐厅——荣光堂。荣光堂位于东北区350号,北面正门上嵌有云石横匾一块,容庚教授楷书……[详细] |
![]() | 马丁堂,编号中山大学东北区334号,原61号建筑,位于校园中心草坪上的惺亭和孙中山铜像的东侧。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伊始,董事会出售自己的证券,按照一位年轻外国设计师司徒敦的设计,盖了一幢三层的楼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始建,1906年竣工,初时被称作东院,与西院相对,后为了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详细] |
![]() | 简氏宗祠,位于广州市小洲村内,简区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简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就在玉带环绕、翡翠酝酿纯朴的村庄小洲村内,简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占地13亩(8671平方米),深三进,共有99个门口,取其于长长久久的意念,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座北向南,广场……[详细] |
![]() | 龙潭村古建筑群,在海珠区华洲街龙潭村,含兴仁书院、东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迎龙桥、利溥桥、汇源桥、康济桥。龙潭村位于海珠区东南部,远古时是古海海底,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才渐渐浮现为陆地。在清代,龙潭村属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河南堡管辖,慢慢发展壮大,成为珠江南岸一条有名的水乡村落。但令龙潭村声名远扬的,是一位叫白纶生的慈善家……[详细] |
![]() | 牌坊近似牌楼,本是用来装点或庆贺用的建筑物。但在封建社会里,牌坊却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它是历代统治者表彰显宦节妇、功臣世家而建立的,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巨大的石牌坊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而且也反映了大家族盛衰变迁的历史。今天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建造牌坊,广州市几乎每个村都有牌坊……[详细] |
![]() | 云桂桥又名小港桥,筑于明代,是何维柏(1510—1587)所建。何在明代曾任监察御史和礼部尚书。他为人秉性刚直,敢于直言上谏。嘉靖二十四年(1545)因上疏弹劾严嵩而下狱,被削去官籍还家,寄寓于云桂村何庄,开设天山书院收徒讲学,又为便于过往行人而筑建此桥。桥为石砌,两旁设护栏,现存前进路晓港公园内。古诗“淡荡春风送晚潮……[详细] |
![]() | 卫氏大宗祠:位于海珠区沥滘村,占地1911平方米。建于明朝年间,1993年8月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卫氏大宋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仪门、门楼、前廊、主殿、厢廊等。从祠堂进入前座,可仰望“百世周宗”横匾,而门楼的“燕子斗”拱相传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建造,两旁还有一对柚木对联写着“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主体建筑东西两翼有……[详细] |
![]() | 纶生白公祠(亦称白氏公祠):此祠座落于新滘(现华洲街)龙潭村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祠为本村白姓后人为纪念其先祖白纶生而建。白出身贫苦,后经商致富。他宅心仁厚,为社会作过许多善举。曾设寿材店河南,凡贫苦而无法成殓者都施赠棺木。有一年湖南水灾,他当即汇去大笔款项救济。一次邻村西滘遭灾,农民因交不出地租而被地主强行收去土地,……[详细] |
![]() | 基督教河南堂位于洪德路洪德五巷23号,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堂两层面积450平方米,庭园面积350平方米。主堂二楼是礼拜堂,有座位400多个。基督教河南堂创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原是位于岐兴中约的中华基督教同寅会礼拜堂,最初由美国教士巴色古牧师在河南洲头咀一带传教,光绪三十年(1904)由华人刘星南牧师主……[详细] |
![]() | 利济桥位于海珠涌的东段,旧称瑶溪。清代及民国初年,瑶溪以二十四景而闻名,成为旅游胜地。在其起迄两端,建有两座石桥,东端的名利济桥,西端的名汇津桥,是瑶溪二十四景的首尾二景。今二桥仍在。利济桥距今江南大道中马路桥约120米。清初时为木桥,名待月桥。后改石板,名为利济,桥由花岗石砌成,宽约2.5米,长约23.5米,两端为石……[详细] |
![]() | 汇津桥俗称马涌桥。这座始建于清代中叶的三孔花岗石梁桥,如今依旧以古朴的风姿稳跨马涌(今海珠涌中段)。因珠江潮涨时,江水自海珠涌东西两端同时灌入,至此汇合,故名“汇津”。桥北接马涌直街,南接西华北街。桥南东侧仍保留着清代重修“禁占官涌”的碑记,当年此桥的地位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该桥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衢,桥上行人络绎不断……[详细] |
![]() | 河南宝岗天主堂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宝玉直街崇正里4号,原是一间教徒聚集祈祷的小公所,后由于教务发展的需要,教徒日渐增多,广州教区购买与原公所相连的两间房屋进行扩建,于1938年1月破土动工,同年6月份建成。建筑物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楼下作教堂使用,楼上两层作神父的居室,总占地面积264平方米。1947年,广州教区委……[详细] |
![]() | 厚德围公馆 位于广州市新滘镇广州园艺农工商联合公司内。是李福林的公馆,名厚德围。占地面积有13334平方米,俗称二十亩。 公馆集果园、住宅及碉楼于一体,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四面环水,如一小岛。主要建筑有主楼、耕仔楼、水榭和门楼等。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构筑。主楼入口处原设有可起合的吊桥,现改为水泥桥。首层正门施花岗岩……[详细] |
![]() | 康帅府 位于泰沙路五凤村沙溪村金紫里大街,乃乡间里巷小神庙。坐东朝西,一路三进,砖、木、石结构,前亭后殿,总面阔6米,总进深14米,建筑占地面积84平方米。四周巷陌。拜亭为石柱歇山顶四角亭, 面阔6米,进深8米共七架,前后两步架。正脊灰塑醒狮博古纹饰。四垂脊灰塑四狮饰花,碌灰筒瓦顶。绿琉璃瓦当、滴水。“万福攸同”木雕……[详细] |
![]() |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泰沙路五凤村沙溪村金紫里大街。建于清同治壬申年(1862)。坐东朝西,三面临街,与康帅府并排,同为村中小神庙。前亭后殿,总面阔5米,总进深9米,总建筑面积45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拜亭面阔5米,进深4.5米。卷棚歇山顶,灰塑博古纹饰垂脊。碌灰筒瓦顶,绿琉璃瓦当、滴水,花卉木雕封檐。前后檐柱花岗石0.3……[详细] |
![]() | 乙丑七进士牌坊位于广州市中山大学内。原在忠贤坊(现解放中路)。与“熙朝人瑞”牌坊、“总揆百僚”牌坊和“盛世直臣”牌坊统称四牌楼。据《广州城坊志》记载:乙丑进士牌坊为表彰明天启五年(1625年)广东进士李觉斯、梁士立、罗亦儒、吴元翰、岑之均、尹明翼和高魁7人而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砂岩砌筑,四柱三间五楼,各楼……[详细] |
![]() | 简家岗火葬墓 位于南郊七星岗河南新村。1956年发现4座南宋火葬墓,墓 的地面都有灰沙砌筑的坟头,形式类同,但保存的残整不一。4座墓各用一个陶坛盛骨灰,其中1号墓的坟面保存较完整。坟头象一具棺材,前有祭台。坟头前端略宽,微向上翘起,长1.24米、宽0.74米、后宽0.7米,连基座高0.92米。正面中间有碑龛,嵌一块黑色……[详细] |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
联系我们: QQ: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