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旅游景点介绍
杜仲宁即杜康, 杜康(生卒不详),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另说黄帝时期人、东周人、汉代人。相传杜康是酒的发明者,因此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杜康称为酒圣,据传是江阴的黑杜酒酿制的祖先,杜仲宁墓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江阴县志》卷二十二载:“杜康墓在境内东南隅。”墓在池内,称为杜康池,池占地面积975平方米。水浅时可见墓冢,有青石质墓碑,曰:“古酒圣杜仲宁墓”,为明代吴郡周球书,长洲刘范刻,邑人长乐令郁文周立。1989年,江阴市政府对澄江街道迎宾路22号杜康池进行了整治,并在原杜康墓墩上建一六角建亭,亭内明代……
[详细] 武庙又称武成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唐高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同文庙相对。唐宋文、武庙祭祀体系是以文庙为标准,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武庙也如同文庙祭祀体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江阴武庙,位于澄江街道君山社区君山西麓君山巷52号,始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为驻澄水师祭奠历代武士名将之地,平常为水师办公之所,冬防时又为水陆会哨之处,坐南朝北,建筑面积298平方米。现存大门、正殿、配殿及东庑,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硬山顶,斗栱飞檐。正殿面阔五间18.25米,进深七檩9.90米,高5.80米。……
[详细] 广济泉俗称“四眼井”。位于江阴澄江街道寿山路社区步行街北侧民运巷内。宋嘉祜六年(1061)乾明院僧宗寿凿。其泉清冷,不竭不溢。占地面积17平方米,井深10米,井筒直径仅4米,上建有井栏4个,内为圆形,外为八角形。现存井圈外刻有“义、勇、关、泉”四个正楷大字。井栏三口为青石质,其中一个井圈为后加,水泥制。口径0.55-0.63米,高为0.3-0.4米。井南壁间嵌有雍正二年八月石刻《广济泉碑》,碑为青石质,高1.35米,宽0.65米,保存较好。据载,明末清初,江阴城破,江阴人民视死如归,在广济古泉排着队投井的人共有400多,其中有一女子在投井前在墙上写道:尸山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清朝太平军败亡后,因东半城人民的饮水靠它,年久失疏古泉将有填塞之患,于是县人出……
[详细] 江苏学政衙署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8号中山公园南,顾名思义,就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江苏学政衙署历时292年,有124任学政,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园内景点众多,因而被称为“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为江苏学使驻地,随着1904年科举制度废除,学署也走向没落。衙署规制宏敞,屋宇众多,前后共有十三进。衙署前端与大堂相望共有三道大门:前为头门,中为仪门,后为龙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江阴,江苏学政衙署毁于战火,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头门、龙门、大堂及堂后建筑今均不存。旧的学署十三进格局是按照风水理论中的穿宫九星法营造的布局,坐北朝南。如今的学署遵循原本的布局,在学政衙署古建筑十三进格局中,仪门的雕梁画栋是仅存的古建筑。仪门面阔五……
[详细] 南菁书院碑刻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35号南菁高中内。南菁书院是清代书院之一,清光绪八年(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所建。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奏拨长江水师京口、游击协镇两署故址及白银贰万两协办书院。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学生学习经史辞章,兼习天文、算学等。刊有《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三十卷及《南菁丛书》、《南菁札记》等书籍文献。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南菁校名几经更改,校址数次搬迁,但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精髓始终未变。形成了“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为国家民族培养未来强者”的育人目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为人准则;发展了“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国际融合、审美见长”的办学特色。废科举后改为南菁学校(南菁高中)。光绪八年……
[详细] 南菁书院碑刻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35号南菁高中内。南菁书院是清代书院之一,清光绪八年(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所建。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奏拨长江水师京口、游击协镇两署故址及白银贰万两协办书院。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学生学习经史辞章,兼习天文、算学等。刊有《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三十卷及《南菁丛书》、《南菁札记》等书籍文献。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南菁校名几经更改,校址数次搬迁,但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精髓始终未变。形成了“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为国家民族培养未来强者”的育人目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为人准则;发展了“自主为先、学科培优、国际融合、审美见长”的办学特色。废科举后改为南菁学校(南菁高中)。这些碑刻……
[详细] 冯氏旧宅是沪上工商业者冯培芳于民国初年建造。是保存完好的优秀历史建筑。天井内有一口水井。旧宅为高墙深院石库门,砖雕门楼,做工精美,第一进为三间平房,第二进为凹字型三间楼房,第三进平房为厨房、柴房等。……
[详细] 沈瑞洲故居位于滨湖区太湖街道方桥街。房屋1间,故居房屋部分已移作他用,目前一间故居保存完好。沈瑞洲,无锡县雪浪方桥人,中国有名的桐油大王。沈瑞洲的父亲沈和生(1868-1944)发家后,于1899年在方桥街建新居,由西村迁此居住。后其子沈瑞洲扩建居住。1968年,沈瑞洲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9年补开追悼会,对其一生作出高度评价。……
[详细] 张卓仁故居位于滨湖区太湖街道东绛周新镇上。紧靠周新老街东沿河南端矮脚楼,朝南。门面宽约7米多,长45米,中间2天井,三造进深。砖雕门头,保存较完好。张卓仁(1876—1929)字宗岳。12虽去上海谋生。后凭自己的聪颖才干,创出一片天地。1914年,任上海铁业公会理事长,次年创办协记远洋轮船,经营南洋、日本等地的运输业务。1929年病故。解放后,该建筑成乡文化站、广播站。后租赁供外地人居住。内部已有部分损坏。……
[详细] 刘塘桥位于滨湖区胡埭镇刘塘村。刘塘桥为清代古桥,该桥为石拱桥,长4米,宽2.5米。从桥的型制上看,此桥应始建于明代,清光绪三年重建。现桥基本保存完好。……
[详细] 潜庐位于滨湖区河埒街道蒋巷316号,建造年代约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平面呈凹字型,两进均为楼房,外立面是青砖的情水做法。第一进前设花院,东西两侧开门,中间门眉上嵌大理石匾额,上刻“潜庐”二字。门后有砖雕门楼。一楼地面贴民国时期的地砖,二楼为地板。天井、花园,砖雕、木雕、花窗等均保存基本完好。……
[详细] 许叔微故居(又名梅梁小隐)位于马山东南部桃坞岭下的小墅湾,是南宋名医许叔微的故居。许叔微,字知可,号一百沙,又号近泉。生卒年不详。绍兴五年(1135年)中进士第五名,官翰林学士,曾力主抗金复国,后见宋高宗偏安江南,无意大举,亲奸害忠,丧权辱国,加大势已去,便弃官归于此。曾亲手值缰树三株而得三缰老屋之名。许氏精通岐黄,潜心医学,医学远近闻名,并不收分文,有《类证普济本事方》《伤寒歌》等著名学本。故居原有建筑三十余间,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一进二院。……
[详细] 云居道院,又名神仙庵,是中国道教灵宝派重要的道观,灵宝派创始人——葛洪久居于此炼丹修行,始得《抱朴子内经》等灵宝派的重要著作。现存道观遗址为明高养冲所修复,历史上规模宏大,现遗迹依稀可辨。现存丹井、洗心池和部分断垣。……
[详细] “横山草堂”是明代文学家萧涵的读书处,更是以诗会友的聚会处。萧涵,字卿,号和所,今锡南葛埭桥横山村人。明景泰7年(1456)萧涵在他先祖明代御史萧愉的七松亭旁动手建造草堂,因筑于横山,题名“横山草堂”。横山,即雪浪山。清代时,“横山草堂”之明堂已废,但堂名三槛仍在。道光2年(1882),萧涵的后裔,“九如书屋”的主人萧玉田,把“横山草堂”搬迁至烧香浜,并扩建房屋。清咸丰年间,萧玉田的儿子,秀才萧汝金把草堂整修一新,光绪年间,其子萧焕梁(清末秀才,薛福成的笔札)重修“横山草堂”。墓前,十余间房屋仍在,只是匾额已毁于“文革”中。……
[详细] 洪口墩遗址位于雪浪街道葛埭村、是马家浜文化遗址。洪口墩尚有烧制南京城墙墙砖的明洪武年窑址三处。洪口墩地形象一只乌龟,头在南,尾在北。原有面积为500*500=25万平方米,到明代在这里建了三处洪武窑,取土做砖、瓦的胚子,使平整的土地变成坑坑洼洼,解放后,整田平地,面积缩小为8万平方米。该遗址是高出地面2米多的高墩,下层为马家浜文化,上层延续至商周文化。规模较大,是无锡地区保存较好的遗址之一。……
[详细] 雄峙于充山半山腰,建成于1931年,建筑仿宋、明宫殿式,面阔五间,气势宏伟。“澄澜堂”匾额,为清末无锡华世奎所书;两旁有陈夔龙书于1933年的对联:视野开阔,青峰碧波尽展眼前。早中晚,晴雨阴,景色变化莫测。……
[详细] 横云石壁在一个天然大水湾里。湖滩崖上,石壁列阵,怪石眠空;下侧湖水吞波吐涛。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隐于蠡湖,常在这里湖滩濯足,取“沧浪之水浊矣,可以濯吾足”之意。抗战胜利时,无锡人朱松黯书“明高忠宪公濯足处”八个隶字于石上,以示对东林党人高风亮节的敬仰。“横云”和“包孕吴越”摩崖石刻,为晚清无锡县令廖纶所书。1895年春,廖纶偕友泛舟至此,觉得这里气势雄伟,欣然题书镌于岩壁,以誉太湖似母亲般地孕育着江浙两省人民。……
[详细] 高阳(1892-1943)无锡人。字践四,教育家。东吴大学文学学士,美国康乃尔大学文科硕士,曾任暨南大学及中国公学教授。1920年变卖家产始尽创办私立无锡中学,解放后改称无锡市第三中学,1928年出任江苏省私立教育学院院长,竭力倡导民众教育,1937年日寇压境,先生率师生西迁桂林复课,次年春回沪,严拒伪职,潜行返桂,1941年学院停办,改任广西大学校长,后积劳成疾,无力医治于1943年7月6日病逝祠舍,享年51岁,先生一生清廉,治事严谨,毁家兴学,为人正直,堪称师表。原葬于钱桥乡,1984年迁葬于此。……
[详细] 万善桥和梓良桥及沿岸位于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西街。两桥相距300米,均为黄石平板石梁桥,东西向跨在羊严河上,由实业家唐氏家族出资所建。清咸丰十年(1851-1861),唐子良、唐竹山为建木质双板桥,三年后改名为石板桥,名万善桥,长18.6米,宽2.1米,高3.3米,又在南岸建仓厅和码头,人称“唐家仓”,用以收租。民国年间,唐子良之孙唐星海建梓良桥,长15米,宽1.8米,高3.3米,桥上刻两联:“故里近依瞻亲舍,新梁普渡化□□。”“北接梁溪怀祖泽,南通虞麓谒先型。”现两桥与玛头保存较好。是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家在家乡的重要遗迹之一。……
[详细] 陆定一祖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这是一组白墙青瓦、砖木结构的江南传统民居,作为当时的大户人家,原有祖居是一组七进建筑的大宅,随着岁月的侵蚀,如今仅剩下门厅、以及属于内宅两进的两层楼房。门厅面宽1间,内宅两层楼房分东西两条轴线,东轴线有2进2楼加回廊,前一进面宽2间,后进面宽三间;西轴线前一进2间加一条备弄,后一进3间加内廊。陆定一(1906-1996),无锡县西漳乡陈家桥老陆巷人。民国初年随其父陆澄宙(字松琴)迁居城中新宅,192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建国后,历任中国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是我们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重要成员之一。……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i幋锝呅撻柛銈呭閺屻倝宕妷锔芥瘎婵炲濮靛銊ф閹捐纾兼繛鍡樺姉閵堟澘顪冮妶鍡樿偁闁搞儯鍔屾禍閬嶆⒑鐟欏嫬鍔ょ痪缁㈠弮瀵娊鏁傞悾宀€鐦堥梻鍌氱墛缁嬫挻鏅堕弮鈧换娑樼暆婵犱線鍋楅梺鍝勭焿缂嶄線銆佸Ο娆炬Щ婵炲瓨绮庨崑銈夊蓟閻斿吋鎯炴い鎰剁到绾锯晠姊虹拠鑼闁哥喐娼欓~蹇撁洪鍕獩婵犵數濮抽懗鍓佹崲娓氣偓濮婃椽宕ㄦ繛妤冩嚀铻為柛鏇ㄥ灡閸嬧晠姊婚崼鐔剁繁闁告艾顑呴…璺ㄦ崉娓氼垰鍓梺褰掓敱濡炶棄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姴瀚悾鐢告煟鎼淬垼澹橀柛銏″絻瀹撳嫰鎮峰⿰鍛暭閻㈩垱顨婂畷鎰版偨閻㈢數锛滃┑掳鍊撻懗鍫曞煡婢跺绠鹃悘鐐插€搁埀顒侇殕缁旂喖寮存幊娴滃綊鏌熼悜妯诲暗闁告ḿ鏁诲铏规嫚閳ュ磭浠┑鐘灪鏋い锝呮健濮婄粯鎷呴搹鐟扮闂佸湱枪椤兘骞冮悜钘夌厸闁告侗鍙€閹芥洖鈹戦悙鏉戠仸缂侇喖閰i幃鍧楀焵椤掆偓閳规垿顢欓弬銈勭返闂佺ǹ绻戠粙鎴炴櫏濠德板€曢幊蹇涘煕閹寸偟绠鹃柤濂割杺閸ゆ瑦顨ラ悙瀵稿⒌闁哄矉缍侀、姗€鎮欏ù瀣壕闁割煈鍣崵鏇㈡偣閸ャ劎銈存俊鎻掔墛娣囧﹪顢涘顒佸€┑鐐茬墛濞茬喖寮婚敐鍡樺劅妞ゆ牗绮庢牎闂備胶枪椤戝懐鈧矮鍗抽妴渚€寮崼鐔告闂佽法鍣﹂幏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