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县旅游景点介绍
万载万岁桥位于万载县三兴镇万岁村,年代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2023年12月,被公布为宜春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以桥面边缘为界向外延伸10米;南、北以桥基为界向外延伸5米。……
[详细] 万载百岁坊位于万载县茭湖乡谢溪村,年代为清光绪。2023年12月,被公布为宜春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南、西、北以地基为界。……
[详细] 牟溪桥位于万载县双桥镇大桥村大桥街,年代为元大德。2023年12月,被公布为宜春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以桥基为界向外延伸3.5米;南、北以桥面边缘为界向外延伸20米。……
[详细] 周家大屋位于万载县株潭镇株山村,年代为清嘉庆乙亥年(1815年)。2023年12月,被公布为宜春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面以围墙为界向外延伸2米,东、西、南以墙基为界向外延伸2米。……
[详细] 仙源乡红色旅游景区位于万载县的西部偏北,距县城50公里。1932年4月12日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机关和其他省直机关由修水迁到仙源,当时,有“小莫斯科”之称。景区内现存有大量的革命遗址,“红-旅”特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景区内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省委红旗报社旧址等已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源红色景区也被被评为“江西省百姓喜爱的十大红色旅游景点”、“江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同时景区内还有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如我县第二高峰黄皮尖(海拔1182米)、拥有许多可供欣赏的名贵古树和珍稀动物的官元山林场、景色宜人的仙人湖(潭口水库)等。……
[详细] 竹山洞石刻,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马步乡洞口村委会竹山洞口,竹山洞为喀斯特溶洞,全长近四千米。石刻位于北洞口内,由三幅题刻组成:“竹山古洞”,横书阳刻,字体楷书,长约2.5米,高约1米,题刻于民国二十九年;“应感潜心”,横书阳刻,字体篆书,长约2米,宽0.6米,题刻于清代光绪年间;“恩泽万民”,横书阳刻,字体楷书,长约2米,宽约1米,年代及作者不详。……
[详细] 榨树埚遗址,商代文化遗址,在下窝遗址的西北面,两遗址并列。高出地表约50米,长100、宽80米。总面积8000平方米,黄土壤,水土流失严重。表面暴露有磨制石器、陶片和施以灰色、酱色釉的原始陶片。该遗址发现的石器以石锛、石斧为主。陶器有折肩罐、鼓腹罐、浅盘豆、深腹圆底罐等……
[详细] 藏溪喻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罗城镇藏溪村委会。坐东北朝西南,五开间三进二天井,长47.7米,宽16.2米,面积772.74平方米,木柱架梁,雕花柱础,雕花木门扇,用材讲究,雕刻精美。为万载地方工艺水平较高,现存较完整的祠堂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该祠墙砖刻载建于清同治甲子年。……
[详细] 阳澄桥又称六一桥,建桥者明代欧阳澄,人称“六一公”,故以此称桥名。此桥位于白水乡东南300米,距县城西北56公里。据民国二十九年《万载县志》载,此桥建于明代嘉靖丁酉年(公元1537年)。清代康熙十三年和六十年先后倾倒。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欧阳澄后裔欧阳泰重加修造。此桥二墩三拱,青石砌成,桥全长29米,宽5米,通高5.6米。桥面有人行道,两边筑有石板栏杆,凿有滴水孔,以防雨水流过边墙。两端桥台高6米,基础厚达2米,均用长0.8、宽3米的青石迭砌。单向舟形墩高3.26米,拱顶由九道单券拱列而成。……
[详细] 西周文化遗址,位于罗城乡卢洲村东北约1200米处,距县城约29公里。东北面松林环绕,南面有卢洲桥,西面紧靠泰溪,山脉为东西走向,高出泰溪20余米。该遗址南北长400余米,东西宽20余米,总面积8000平方米,黄土壤。遗物较丰富,多散于山坡高处的平坦地,由于雨水冲刷严重,文化堆积层仅存80厘米左右。发现的生产工具以石斧居多,还有石镞、石锛、石刀、陶纺轮、陶网坠等。发现的生活用具全为陶片,多系硬陶,能看出器形的有鼎、鬲、折肩罐、高领罐、直口尊等。纹饰有大方格纹、圈点纹、篦纹、网结纹、多线菱形凸点纹、变体云雷纹、漩涡纹、编织纹、曲折纹及各种组合纹饰。……
[详细] 位于三兴乡万岁村屏风岭下西南500米,谢溪、白良之水经注其下。全桥为三墩四拱,用麻石迭筑,砌缝紧密,长46.4、宽5、高8米,附桥长19.3米。单向舟形墩高5米,拱券由七道券磋列而成。桥面两侧由石柱,石板穿结栏杆,保存完整,两端桥台各有一对高1.8米的石狮,雌狮怀抱小狮,雄狮足踩石球,雕刻精致。万岁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历经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各朝重修改建,屡修屡废,至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后在距原址约7米处重修此桥。现为万载锦江河上保存较好的一座多孔石桥。……
[详细] 万佛禅寺,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康乐街道城隍庙路。该寺原称城隍庙,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风火墙,硬山顶,青瓦覆盖,石柱石础,前后五栋连成一体。面宽30.36米,通深113米,占地5000余平方米,依次设有前殿(禅庙门厅,内塑弥勒佛、韦驮和四大天王神像),钟鼓亭,大雄宝殿,观音殿,城隍殿,夫人殿。万佛禅寺原为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后明清二朝多次重修。1997年万载县人民政府重修前殿,并更名为“万佛禅寺”,后民间集资修缮,内塑神像五十余尊。……
[详细] 狮子垴西周文化遗址位于高城乡高城村东北约1000米,距县城12公里。遗址的西面是水田,东南面底延绵起伏的丘陵,北面紧靠蜀江。狮子垴高出地表40—50米,长500米、宽30米,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黑色沙土壤。整个山形褶皱明显,凹凸不平。山顶有一块约500平方米的平坦台地,远看恰似一只雄狮,故名狮子垴。狮子垴大部分已开垦成菜地,地表及断面有丰富的石器和陶器残片。石器有石锛、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均磨制精细,有的通体磨光,刃部锋利,棱角分明。还发现有青桐锛一件。遗址中大量的陶器残片能辨认出器形的有鼎、鬲、碗、钵、折肩罐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浮雕式大块云雷纹、漩涡纹、圈点纹、曲折纹、双线菱形凸点纹等。还发现有陶纺轮3件,形制为圆饼形和算珠形,陶网坠4件,形制为长条形和圆珠形。……
[详细] “狮嵓”石刻位于县城北2.5公里鹅峰乡多江村俗名兰田的狮子石上。狮子石宽约200、高约150米。狮子山由九峰并列相连,九座山峰峭壁巉岩,石色如铁,恰似神工鬼斧把九峰镂刻成九头怒发圆眼的雄狮,盘踞在蜀江东岸。因东方日出时,狮形投入江水之中,因此,这一带水便取名为“狮子潭”。蜀江西岸有一座茅草山,形如一头雄伟的大象,它与狮子遥遥相望,因而此地又取名“九狮拜象”。触景生情,狮子石上便被前人刻下了“狮嵓”二字。“狮嵓”楷书直刻。“嵓”字距地面2米。每字高1.2、宽1.5米,字迹苍劲庄重,很有气魄。右侧50厘米处直书“大德二年春書”小字。由此可知,“狮嵓”二字刻于公元1298年。如今,字迹依旧清晰完整,无丝毫损坏之处。但“狮嵓”二字为何人题刻,尚无考。……
[详细] 上狮子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潭埠镇潭埠村委会下街头。为四墩五孔石桥,南北走向横跨万载主要河流蜀江之上,因上下相近排列有两座石拱桥,且桥两头均置有石狮两对,故称作上下狮子桥。桥长82米,宽5.3米,桥面面积434.6平方米。据《万载县志》载,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原为潭埠通往岭东及县城的重要通道,因公路改道,现桥仅邻近村民过往。……
[详细] 俗称鹏程桥。位于县城东北1000米,横跨蜀江河面。此桥四墩五拱,由粗料石与灰浆粘合而成。桥高8.7、长98、宽5.5米,两侧有高0.9米的青石板栏杆。单向舟形墩高3米,券拱跨径17米,拱券由九道单券磋列而成。桥堍向上设30级石阶。据同治《万载县志》载:“邑东北龍河渡,乾隆十六年辛卒捐建,易舟渡为石桥,未成而子衢踵其役……五載告成”又“龍江橋,圖卷题咏甚多,今俗称鹏程橋,忂字也。”此桥由辛琗父子创修,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在桥端的刘家屋墙上描下了辛氏父子的画像(1966年被毁),以供后人缅怀。……
[详细] 俗称新桥,自东向西,横跨龙河,位于县城青石甲路。为单拱石桥,麻石迭砌,灰浆浇缝。全长15.76米、宽5米,桥面两侧栏墙高0.9米。桥拱由七道单券磋列而成,拱跨10米。东西端桥台高8米,桥堍向上设30级台阶。斜栏墙有部分倒塌,其余部分均无错列之处,尤其是拱腹面砌缝严密,保存基本完好。明代正德年间,知县张邦谷因筑城而建此桥,桥未建成即离任。嘉靖元年(1522年)知县卢炳章继前任建成三洞桥,俗称新桥。后被冲垮,由谭钺独资重建自此之后,几次倾圮。都由谭氏子孙修复。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谭钺第四世孙谭经济将三洞石桥改建为单拱石桥,并加高加宽。清代嘉庆年间辛守身募资再次修缮,加做石墙栏杆,遂成今样。……
[详细] 井埚里墓葬群位于仙源乡山枣村西北500米,距县城西北约47公里。此墓区为高出周围地表30米的山丘,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是白屋子屋场,南部山脚下有一条机耕道,西北部是绵延的山峦。墓葬分布密集,在约10000平方米的地表上,暴露有大量的陶器残片,纹饰以大、小方格纹和云雷纹居多,器形有折肩罐、瓯形器等。1982年10月,县文物普查队在井窝里的东北部土坑墓中采集到鼎一件,泥质灰陶,上饰细方格纹,高8、口径11.3厘米、耳高2厘米。该鼎除一耳残断外,基本保存完好。圆底罐两件,泥质灰色,肩部以上饰有云雷纹,肩部下端饰细方格纹。1983年1月,省文物工作队在墓区东部的水沟中又出土了3件陶罐和1件陶鼎。其中灰陶罐2件,一件口径10.5、高11.3厘米,饰方格纹;一件口径14.2、高16厘米,饰云雷纹。黄褐……
[详细] 郭绿荫公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康乐街道西门社区田下路。清代祠堂建筑,坐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前后四进,风火墙,硬山顶。前置重檐门楼,高大气派,建造精美,门内院落,两侧回廊,门楼内为祠堂建筑。郭瑾,字邦器,号绿阴,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进士,明正统八年任刑部左侍郎。生殁1387--1466年。祠堂所处为明代刑部左侍郎郭瑾(号绿荫)司寇故居,后毁,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建祠,丙子年(1876年)落成。原祠前建有进士坊,“文革”期间毁。……
[详细] 船形垴遗址位于株潭镇枣木村东南约1000米处,距县城约49公里。遗址东南是一片茂密松林和民房,东北约0.5公里是湘赣公路,西坡是农舍。与湘赣公路平行的蜀江紧挨遗址东部,形成一道河湾。遗址高出地表约10米,其走向是东南——西北,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黄土壤,整个山坡呈船形。大部分已开垦成菜地,西南约200平方米的面积因破土建房,已形成了10米左右深的断面。该遗址发现有石斧1件,磨制精细。陶纺轮4件,形似算珠。陶器以灰色和黄色硬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红陶和灰泥陶,均为残片,这些残片能看出器形的有折肩罐、凹底器、大口尊等。纹饰为方格纹、网状纹、S形纹、附加堆纹、篦点纹等组合纹。船形垴遗址因水土流失及历年来开垦菜地,破土建房,破坏较为严重。从能辨明器形的陶片观察,不少……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