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旅游

大同市旅游景点介绍

禅房寺塔
  禅房寺塔禅房寺塔(第六批国保)时代:辽地址:大同市西南30公里处的丈人峰顶上砖塔系禅房寺的一部分,故名禅房寺砖塔。《大同府志》载:“禅房山东北距府治六十里,高七里,盘距四十里,西连怀仁马石岭,北连七峰山之月窟岭,一峰壁立,土人名丈人峰,上有石浮图寺,辽建。”。塔为六角七级,高约15米,实心砖石结构。塔坐为须弥座,用规整的长方形石料砌就,石间不用灰泥而用木榫。最上雕有莲瓣。再上面为束腰,雕有莲花、牡丹、童子等。六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上枋每面各镌刻有一佛二菩萨的浮雕一幅、莲珠束腰两层。塔座以上是仿木结构的砖砌塔身,塔身斗栱、角栱均为磨砖镶砌。第二层塔壁每面各设门式小窗或四棂小窗。以上各层结构相同,每层逐渐向里迭收。禅房寺塔造型美观,稳健大方,整个雕刻粗犷简练而富有变化。……[详细]
大同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大同九龙壁(第五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大同市内东街南侧据《大同府志》记载,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单面五彩琉璃照壁。。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0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黄、绿、兰、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须弥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神兽:第一层是麒麟、狮子、猛虎、梅鹿、飞马等;第二层是行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稳重雄健。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栱六十二组,承托琉璃瓦顶。壁顶为单檐五脊,正脊为高浮雕的多层花瓣、花朵以及行龙等,壁顶脊兽俱全,两侧是雕刻手法细腻的龙吻。整个壁身下部兰绿色海水汹涌波涛、上部以兰、黄两色的流云为衬底,九条巨龙之间……[详细]
古城墓群
  古城墓群古城墓群(第二批省保)时代:汉地址:左云县城东北5公里三里屯乡后八里村东南1公里处汉墓群距汉代武州古城(王莽时为恒州)相距只有1公里,可能为当时官吏的墓群。古城墓区范围包括六处:(1)古城墓,现存地面无封土。(2)后八里汉墓群,现存地面无封土。(3)双官屯汉墓群,地面封土堆三个。(4)云西堡汉墓,现存地面无封土。(5)旧高山汉墓,地面封土堆一个。(6)乔家窑汉墓群,地面封土堆三个。在六处汉墓群之间分散有许多汉墓,但地面封土堆很少。在兴修水利工程时,曾发现1座汉代砖室墓,墓0土了2件灰色陶罐,素面,高约17厘米。在古城村中的废墟中发现有许多汉代的陶片、砖及一些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详细]
千福山汉墓群
  千福山汉墓群千福山汉墓群(第四批省保)时代:汉地址:广灵县城西2.5公里千福山南麓为汉代聚族而葬之墓群。位于千福山南麓坡地之上,墓群南低北高依山而葬。明显暴露地表上的封土堆有9冢,民间俗称“谎粮堆”。墓群占地面积约333000平方米,南北向排列,东西向并穴。其中1、2号和3、5号墓封土直径为30至35米,高15至20米;另5冢直径为17至20米,高14至17米。保存尚好。1984年清理两座砖室多室墓,出土器物有陶楼、壶、罐、案、勺、盘、人佣、猪俑和部分铁器、铜镜、钱币等。1988年清理一座石圹木椁墓葬,出土器物有铜鼎、洗、鑑、镜勺、骰、鎏金弩机和少量陶器等。……[详细]
洗马庄汉墓群
  洗马庄汉墓群洗马庄汉墓群(第二批省保)时代:汉地址:广灵县城东10公里处洗马庄村汉墓群分布在村北较平坦的耕地中,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共有十一座汉墓。现存九座封土堆,呈圆形,高4——7米,周长130——400米。保存基本完整,另外两座墓的封土已毁。1992年发掘了其中的一座,墓为汉代多室砖墓,穹窿顶。墓室总长6.2米,宽1.53米,距地面1.8米,出土文物有罐、勺、耳杯、壶、灶、井、案、仓等陶器及铜镜,铁带钩和两枚“大泉五十”、四十四枚“五株”钱币。……[详细]
盘山石窟
  盘山原名叫四里岗,距县城东南8里许。清朝乾隆年间,知县张坊等文人雅士到这里敬香踏青,见山势如龙蟠吐珠,起名盘山。山坳如盆,水草丰茂,并有一小泉流泻。唐时建有一寺,俗称盆儿寺,植松种槐。到明宣德二年(1427年)盆儿寺建筑仅存在石幢。是年,重建释迦殿等,敕赐显化寺。后来又凿石洞二窟,名为大小石窟。在明--、嘉靖、万历年间,清代的乾隆、道光年间又有维修。光绪年间增建神仙洞。至此,形成座北向南、从高向低四处院落,北院有楼一幢,神仙洞为底层,上为文殊楼;右配僧舍3小间。中院韦驮殿,面阔三间,右配方形钟楼,左下方有唐松一株,松左山脚有九仙殿一小院,院内有槐抱榆一株。下院释迦殿,面阔三间,右山岩上玉皇阁,面阔一间。左山脚师房楼,面阔一间。底院,无正殿,左首观音殿,其南为一小庙,正南开山门。整个寺院东依莲……[详细]
浑源文庙
  浑源文庙浑源文庙(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浑源县城内西大街浑源文庙位于浑源县城内永安西街北侧。坐北向南,南北长140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15586平方米。据清乾隆版《州志》记载,文庙始建于辽,历代均有增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浑源文庙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是大成坊、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崇圣祠,两侧有东西廊庑等。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鸳鸯交手栱。为扩大殿内空间,采用了减柱造和移柱造,梁架为六架梁对单步梁。浑源文庙格局完整,规模宏大,大成殿保留有金元时期的构造特征,具有较高的价值。2013年5月,浑源文庙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恒山建筑群
  恒山建筑群恒山建筑群(第二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浑源县恒山主峰天峰岭阳面脚下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北岳恒山历史悠久,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华誉,其主峰海拔2016.8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和重要的道教发祥地之一。恒山建筑群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后经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时仅主峰即有大小祠庙60余处。但惜多数已不存,现仅存20余处,为明清所建。整个建筑群占地范围东西1400米,南北900米,主要殿宇有:恒宗殿、寝宫、会仙府、九天宫、纯阳宫、关帝庙、文昌庙、灵官庙、龙王庙、山神庙、疮神庙、马神殿、十王殿、得一庵、阎道祠、紫微阁、魁星楼、羽化堂、接官厅、龙泉观等,其中朝殿,又称员灵宫,为恒山主庙,是恒山中最大的庙宇;寝宫为恒山最……[详细]
浑源圆觉寺塔
  圆觉寺砖塔圆觉寺砖塔(第二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浑源县城石桥北巷圆觉寺,俗称“小寺”。清顺治版《浑源州志》载:“圆觉寺,在州治东,金正隆三年(1158年)僧玄真建。”原是以塔为中心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有大殿、东西配殿、山门、西跨院大殿等,三十年代,日本人入侵,将寺内木结构建筑全部拆毁,现仅存砖塔一座为金代原构。明成化五年(1469年)、万历四年(1576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均曾修葺,或砖刻题字或石刻题字嵌在砖塔上。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九层,全部砖砌,无梯级可登。塔基为高达4米的须弥座。最下部叠涩数层,逐渐内收。砖砌壸门两层。四面嵌满砖刻浮雕,有歌舞伎乐、武士、猛兽。须弥座上部均施斗栱,每边转角铺作各一朵,栱眼砖刻兽头、卧狮等。每转角束腰雕莲花,束腰柱雕成金刚、力士支托,上置平座。……[详细]
平城兴国寺
  兴国寺时代:明地址:大同市平城区小西门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寺坐西朝东,现仅存正殿。正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券窑洞三孔,外券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檐下砌斗栱作装饰,窑前设有长廊;上层为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重檐九脊歇山顶。2019年10月7日,平城兴国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大同文庙
  文庙(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城内东南隅据《大同府志》记载:“旧学府在府治东,即元魏中学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藩府学,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这里所谓府学即今日之文庙。文庙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大多已塌毁,仅存大成殿、过殿、东配殿和西配殿。大成殿是文庙主要建筑,坐北朝南,为明代所建。建筑置于月台上,呈“凸”字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六铺作,每间两朵。转角斗栱繁缛复杂,柱网排列为减柱做法。大殿前的月台四周有石栏围绕,栏杆中间嵌有宣武岩石刻。栏杆中的石刻上雕刻着我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栏杆上的柱头圆雕石狮,千姿百态,意趣横生。……[详细]
大同观音堂
  观音堂观音堂(第三批省保)时代:辽、明、清地址:大同城西7.5公里的同云公路旁寺创建于辽重熙年间(1032-1056年)天辅六年(1122年)毁于兵火。明清时期多次修葺,现存建筑系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升高。所不同于一般寺院布局的是山门位于中轴线东侧,大大低于寺院地平。山门结构为砖券门洞。门额-“观音堂”三字。前院有一倒座戏台,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券洞口上,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戏台与正殿(观音殿)之间有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和碑廊。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前增置抱厦以扩大佛事活动场地,殿内正中一尊6米高的石雕观音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详细]
许从赟墓
  许从赟墓许从赟墓(第三批省保)时代:辽地址:大同市城西南7公里新添堡村为辽代景宗乾亨四年(982年)大同军节度使许从赟夫妇合葬墓,1986年8月发掘。墓为仿木结构建筑的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高大的墓门楼、甬道、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圆形,苍穹顶,高5.20米,底径4.92米,顶部绘有残存的天象图。墓室周壁为仿木结构,用柱六根间成四面,四面中间各砌一个门,南面是墓门,其它三面为假门。柱头及铺间均用了比较规整的斗栱,柱头铺作的栌斗直接放置在柱头上而不用普柏枋;斗栱为五铺作,批竹昂及替木等;在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之间的空隙,绘出了人字栱及柱头枋上隐刻的小驼峰。墓室周壁有彩绘壁画,绘有文臣、侍女像等十四个人物,是辽代绘画艺术的精品。出土文物有铁器、铜器、陶器、木器等20余件。其中有精致的制药用具……[详细]
吉家庄遗址
  吉家庄遗址吉家庄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大同市吉家庄乡吉家庄村东南约0.5公里吉家庄村南临殿山北麓,桑干河南岸。遗址位于桑干河二级阶地上,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大部分现为农田耕地,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地面残存遗物非常丰富,东北部有曲曲折折的小沟,从断层可以看到灰坑和灰层。灰层厚达2.5米至3米左右,遗物数量不少,未发掘。根据地面的遗留物辨认,初步认为:遗址中的陶器质料主要是夹砂陶、泥质陶两种。大部分为灰陶,还有一些红陶和黑红相间的彩陶。陶器上的纹饰主要有粗绳纹、细绳纹、磨断绳纹、兰纹、弦纹及素面纹。器型有:大口瓮、罐、盆、石锛、石斧、石杵等。器型口沿有侈口、敞口、直口几种,有很多器物的口沿上均为绳纹,从遗址的包含物来判断,吉家庄遗址主要为龙山时期文化,也有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详细]
  高山遗址高山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大同市城西30公里高山镇西约1公里的台地上遗址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星学先生于1950年5月发现的,同年7月下旬,文化部雁北文物勘查团裴文中、陈梦家先生等至此复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1977年9月和1983年3月,曾作进一步的调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台地由砂质黄土沉积而成,西高东低,高出现河床15米左右,台地西侧是孟家湾河,北临武周川,南靠109国道,由于常年受河水的冲刷,台地的相当一部分已被侵蚀,遗址也相应地遭到了破坏,并且已成为断丘。在最北的一段台地上,石片和陶片较多,尤以石片最多,可能是当时人类活动的主要场地。高山遗址细石器属于典型细石器文化。遗址丰富,类型较多,既有我国细石器遗址中的常见类型,如细石叶、锥状石核、圆头刮削器、石……[详细]
青磁窑遗址
  青磁窑遗址青磁窑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大同市西郊云冈镇青瓷窑村西青瓷窑遗址分布在十里河北岸第二级阶地后缘。发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大同市文化局、大同市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旧石器1000多件和一批动物化石。石器包括石锤、石凿、刮削器、尖状器等,动物化石有三门马、羚羊、古棱齿象、扭角羊等8个种类。这一遗址距今约十万年左右,地质年代暂定为中更新世后段,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后段。……[详细]
边墙古堡
  边墙古堡山西省大同边墙古堡,始建于明代,是为防御蒙古族南侵而修建的。五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和镇河堡,它们分布在大同府城西北50多里的长城沿线上,每堡相距25里。镇边堡东接阳高县,堡城周长1公里;镇川堡东接镇边堡十六墩,堡城周长也为1公里;宏赐堡东接镇川堡十九墩,堡城周长1.5公里;镇鲁堡东接宏赐堡十五墩;镇河堡东接镇鲁堡二十墩。在这里,可以尽览塞外风光,了解古代行军作战的知识。……[详细]
上华严寺
  上华严寺上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上华严寺占地面积二、三十亩,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另有山门、前殿及钟鼓亭、祖师堂、禅堂、云水堂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大雄宝殿是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度艺术水平的辽金建筑,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木结构建筑的佛殿。大雄宝殿矗立在4米多高的月台上。月台前正面置石级,周围装勾栏,四周巨相苍松,枝叶繁茂。大雄宝殿东向,面阔九间,53.75米;进深五间,29米,总面积为1559平方米,巍峨壮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佛殿之一。 其结构为单檐五脊顶,出檐3.6米,檐高9.5米,殿顶正脊高1.5米,两端的琉璃鸱吻高4.5米,筒瓦长0.8米,重约27公斤。脊饰垂兽作二首相联状,形式极不多见。这种建筑结构……[详细]
塔山禅房寺
  塔山禅房寺塔山禅房寺位于口泉乡上窝寨村村西七峰山塔山,又名龙泉观,是道家观宇。原建有三清宫、菩萨士皇宫,寺院有四处排窑式建筑。现大部分都已不存在,仅有塔山塔基本保存完好,该塔高15米成八棱体,料石基础,砖砌塔身,一层至顶,周围有花形雕刻。目前,口泉乡上窝寨村预开发建设以塔山遗址、老窑沟红色旅游点、七峰山玉龙洞、白洞村农业旅游项目、七峰山电视转播台等周边景物为轴心,发展旅游区。塔山塔高15米成八棱体,料石基础,砖砌塔身,一层至顶,周围有花形雕刻。石碑因年久风化难认清字迹,塔基本完好。塔山塔何时修建无从可查,根据建筑形态系元代建筑。传说,蒙古人愣真大王的三妹,在此修行时建塔。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上窝寨村交通:七峰山位于大同市口泉峪南侧,距离市区西南26公里处……[详细]
240、焦山寺
焦山寺
  焦山寺焦山寺位于大同城西约六十里的高山镇北,十里河北岸的山坡上。该建筑呈阶梯式,是一座窟寺结合的寺院,内有焦山寺石窟。始建年代不祥。但从寺内现存的石窟及其风格看,与云岗石窟晚期雕刻相似。现存寺院的主要建筑即建于嘉靖时期,其顶部的砖塔亦为此间所置。另据石窟内留存的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正统二年、七年(公元1437、1442年)的游人题记,也可证明当时正是焦山寺的兴盛时期。焦山寺因建于焦山而得名。寺院由上而下,层层升高,节节收缩。远望形如一座锥状多层楼阁,奇特而壮丽。民间传说:北宋名将杨业,曾率领大军在这一带抗击过辽军,后战死疆场。大将焦赞为寻找杨业的遗骨死于此。后人为纪念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称“焦赞寺”。“焦山”与“焦赞”读音相近,很可能是穿凿附会。……[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