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旅游景点介绍
在大同市城东十五里处石家寨村西南。据《魏书》已载:司马金龙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东武城侯司马馗的九世孙。其父司马楚之于泰常四年归附北魏,封为琅琊王,司马金龙乃司马楚之与北魏皇族诸王女河内公主所生。该墓于1965年被发掘,其随葬品现陈列在大同市博物馆内。……
[详细] 在大同城南十五里王家庄。据《一统志舆地记山西通志》记载:三皇本纪以太皋、女娲、炎帝为三皇,葬于此。清朝诗人李养本游览三皇墓,赋诗名曰“三皇墓”:浩劫还余尺土封,云车羽驾问荒踪。鸿蒙顿辟三才位,浑噩从开万古胸。白草黄沙埋断瓦,孤村寒树背高塘。图经指点传疑处,落日烟霏咽暮钟。……
[详细] 活象一条巨龙,蜿蜒曲折,横于天地之间。据华夏子《明长城考实》载:长城由阳高县镇边堡向西约4公里,进入大同市元墩村界,长城在大同市内的基本走向为:由元墩向西经镇川口抵宏赐口。然后分为两路,主体长城由宏赐堡向北转,经河东窑,跨饮马河,西转至镇羌堡,又由镇羌堡经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由十三边长城转向南至砖楼沟继续向南,出大同市入左云县界。另外一条由宏赐堡向习性,经新荣、破虏至吴施窑入左云界。大同市辖南北两条长城共约105公里。景点位置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元墩村……
[详细] 曲回寺又称哭回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曲回寺遗址千斤大铁钟文记载,曲回寺是五台山佛寺的下院,与五台山禅宗佛寺有密切的联系,开元二十一年北京的大禅师慧感在此建寺,并且在建寺十年后,从天宝元年开始至天宝十一年间,雕刻了大批花岗石佛像,修筑三百六十座佛塔,按照顺序埋于曲回寺方圆几十里的地下,其规模宏大实为罕见。曲回寺附近的山岗、山脚、台地沟岔等地方,散布有墓丘状的石像冢。石像冢的形制均为石块砌垒,上以长条石封顶,再以沙石土掩埋。每冢增留一小门,从外部能看见内部的石像。冢体大小不等,一般的高三四米,围二三十米,从外观看与坟墓无异。每座冢中都安置着十尊左右的佛、菩萨、金刚、供养人等雕像。发掘出的石像最大的高1.2米,面目已经模糊,但衣带清晰可辨。石像冢充分反映出中晚唐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纯熟。1……
[详细] 清威于镇总兵王万邦墓在阳高县西北七里,赐祭葬,入昭忠祠。……
[详细] 青擅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西南三楼乡牛邦口、花塔西村附近。总面积2.54万亩。该区属太行山系五台山文系。区内山峦重迭,青檀树生长集中,核心林区面积达0.9万亩。密度每亩30--110株,单株最高4.5米,胸径最粗10厘米,树龄在10--30年。该区周围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三楼河贯穿区内,河西岸有保存完整的明代长城和敌楼,还有穷水长流的红沙岭隧洞。花塔村是大同市境内海拔最低的地方,海拔558米,四面环山,河水绕村,春秋两季鸟语花香,山青水秀,景色秀丽,故称之为“塞外江南”。1993年2月该区被山西省政府批准为灵丘青檀自然保护区。……
[详细] 任举,字勇烈,清提督。其墓在大同城东十里水坡寺前,谥勇烈,御赐碑文、石兽并存。……
[详细] 栗毓美墓(第六批国保)时代:清地址:浑源县城东1.5公里永安镇栗毓美(1778——1840年),字朴园,山西浑源人,是清代一位颇有建树的治河专家。曾任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栗毓美调任河东河道总督,专管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和运河的管理。在他上任之时,当地经常发生水灾,栗毓美实地考察,多次摸索,创造了“抛砖筑坝法”。当这些砖坝筑成后,即使风雨大作,而大堤却安然无事。在他任职期间,河水没有决堤泛滥成灾。道光二十年(1840年)二月十八日,栗毓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谥“恭勤”。栗毓美死后,清朝道光皇帝下谕为他在原籍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陵墓,当地人俗称“栗家坟”。栗家坟砖券大门居中,门首镌刻“栗氏之城”。两通汉白玉碑分立大门两侧稍前。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制……
[详细] 在大同东北三十里孤山之北,冢头峻绝如山,也名歧山。……
[详细] 位于大同城东5公里之马铺山下。其墓群分布是:东起东坟村东北,中经燕庄村南西坟村,西至古城砖瓦厂一带,东西绵延3.5公里,沿着马铺山弧形排列九个圆型宝顶坟墓,墓高4米有余,墓丘直径9米左右。1966年3月28日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大同府志》载:“明代藩诸墓:代简王栓墓、戾王(悼戾王)逊端墓、隐王仕X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允耀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鼎铉墓并在采凉山,惠王成炼墓、思王聪沫墓并在马铺山。”据有关考察,明代藩九王墓陵园之规模虽然比不上昌平县十三陵之大,但也相当可观。享殿皆为红墙纹瓦,碑亭、碑坊以及五供台桌一一俱全,四周筑有高大围墙环绕墓园,官府还安排了大量民户为其守墓。今东坟村、西坟村就是当年守墓人之住地,每年清明节,为其祭祀扫墓。……
[详细] 麻庄汉墓群(第一批省保)时代:汉地址:浑源县城西北8公里麻庄村西汉时,麻庄汉墓群所在地为雁门郡崞县境,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频繁接触的地区之一。墓群位于麻庄村的古城洼周围,有封土堆20余座。1973年发掘清理了两座汉墓群。两座墓群的形制均为斜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木墓。一座有两具漆棺,木周围填有沙子和卵石。出土的随葬物有铜钉、铜熏炉、铜博山炉、铜绢、石砚等,推测此墓应是官吏夫妇合葬墓。另一座有棺具一付,骨架为男性,出土的随葬物品有素面铜釜、洗、筒形器、熏炉、刷把等。在尸骨下有很多碎铁片,推测死者身份可能为武职官吏。……
[详细] 龙真民俗风情园位于大同市南郊区水泊寺乡小南头村西御河河畔,占地60亩,被第三届云冈旅游节组委会确定为农村民俗风情旅游专线景点。整个民俗园建筑有龙真寺、戏台、卧龙公园、村俗文化展厅、民俗餐厅、民俗表演活动广场等景点,风格古朴,造型独特,浑然一体。龙真寺原名关帝庙,始建于明清时期。寺内现有大雄宝殿、伽蓝殿以及观音殿、东方三圣殿、西方三圣殿和四大天王殿,殿堂内佛像全部为铜塑,造型优美,镌刻精细,法像庄严,是晋北地区唯一一处全铜塑寺院。园内有“三奇”,即奇树(树龄480多年的大仙树参天蔽日)、奇石(天降百年古陨石)、奇泉(一锹涌清流的青龙泉),为风情园增添了古朴而神秘、幽雅而特别的无限情趣。卧龙公园碧水环绕,楼台幽静,放生池游鱼戏水、美妙无比。民俗园以晋北民俗活动为主体。民俗餐厅突出农家风情,农家炕……
[详细] 丽源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园地处大同县西坪镇中高庄村东北部,是大同市宏波贸易公司由煤炭产业向绿色环保型产业转化的一个主体项目,园区总面积408亩,预计总投资6800万元,现已投资800万元,建成高灌水塔1座,蔬菜、果木、花卉、药材种植园区100多亩,动物和珍奇动物养殖园区各1座,垂钓鱼塘10亩。目前,园区已养殖梅花鹿、朗德鹅、野鸡、乌鸡、黑天鹅等共计500多只,鲫鱼、鲤鱼共计5000余尾。整体观光园工程预计2010年完成,规划建设自然采摘区、珍奇观赏区、绿色垂钓区和生活实践区四大绿色生态园区。……
[详细] 在浑源县西南四十五里玉泉山东,元代刘祁隐居于此。刘祁,浑源人,字景叔,刘从益之子,金时为太学生,八元复试为进士。所著《归潜志》即写于此,是书多为修篡《金史》采用。……
[详细] 阳高县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东南方60里之古城堡周围,包括南梨园沟河东岸汉墓25个。两岸汉墓15个、古城堡北汉墓8个、古城堡东汉墓10个。 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南60里的古城镇,方圆面积为19平方公里范围内,以许家窑、靳家洼、单家窑、安家皂一带墓冢较为集中,现存58座,墓葬包括南犁园东岸25个,西岸15个,古城堡北8个,古城堡东10个,封土主约4至6米,封土周长30至50米。保存基本完整。1993年9月23日,划定保护范围时,发现其中五座有盗洞。1941年9月,日本人小野胜年、水野清一等,开始在古城堡汉墓群发掘,先后两次共清理了六座墓葬。1943年,发表了一个简单的报告,介绍了发掘其中三座墓的情况。三座汉墓,均为三椁墓。有墓道、天井、开井上面用方木垒框。随葬器物非常丰富,有铜器、陶器……
[详细] 又名永固陵,位于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据《魏书》记载:“大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文明太皇太后葬此,号水固陵。”《水经注》记载:“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旧志》所谓北魏二陵。唐朝诗人温庭筠游览冯太后墓,赋诗名曰“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团名陵闭玉颜。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详细] 全名为屯骑校尉建威将军洛州刺史昌国子封史君墓志铭。1980年出土于大同市西8公里的小站村附近。墓碑高0.42米,宽0.32米。楷书十二行,每行十二字,共141宇。石上刻以浅(上其下石)子格,格长宽为2.7厘米至2.9厘米。刻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石质极好,书刻俱精,铭文完好如初。无书刻人姓名。墓主人封和,是北魏代郡平城(今大同市)人,生于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38年),主要活动于文成、献文、孝文、宣武帝时。……
[详细] 大同市博物馆位于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下华严寺内,建成于1959年,为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下华严寺占地面积13043平方米,建筑面积3420平方米。华严寺得名于佛教《华严经》,始建于辽,明代分为上下二寺。下华严寺主要建筑为薄迦教藏殿,是储藏佛教经典之处,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风格古朴庄严,是辽代典型的殿堂作品。殿内有辽塑佛、菩萨、弟子、天王等像,塑技高湛,为辽塑中之精品。大殿内墙排列有辽代重楼式藏经柜,与后窗上之天宫楼阁浑然一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主要通过考古发掘、调查征集、单位移交等渠道入藏,现有馆藏文物26000余件(套),种类包括铜器、陶瓷器、木器、金银器、石刻等,以及古籍善本、佛教经书近3万册,还有部分古生物化石。珍贵文物7……
[详细] 位于大同县西册田乡,是山西省大水库之一。它横截桑干河水,东西长十公里,面积1.5万亩,蓄水8600万立方米,可浇灌农田40多万亩,年产鱼五万多公斤。 册田水库位于县城东约20公里处,库容量为5700万立方米,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库面最宽处达公里,长16.5公里。库区下方有一乌龙滩,滩内的黑色玄武岩好象有规则地排列着,那块块石头经多年的流水冲刷,已没棱没角,光秃秃的,有几分神奇。两岸树木苍劲翠绿,郁郁葱葱。北岸悬崖陡峭,怪石嶙峋。崖上有一洞,相传叫乌龙洞。由于攀援艰险,从未有人探寻,所以至今神秘莫测。洞下有一泉水,以0.27m3/秒的流量日夜不停地流着,相传叫乌龙泉。泉水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游逗,似与游人相乐。目前,该库区是山西省少有的天然公园,也是大同地区消夏避暑、旅游观光的好地方,每年前来浏……
[详细]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是山西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明清鼓楼。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蟾云就月”。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铜漏壶”产生于宋代,制作极为精巧。2019年10月7日,大同鼓楼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