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旅游

大同市旅游景点介绍

  随士营堡址年代为明,位于阳高县王官屯镇随士营村。2018年12月25日,随士营堡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城墙墙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详细]
  第十其遗址年代为辽,位于阳高县东小村镇第十其村南200米。2018年12月25日,第十其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详细]
  前贵仁遗址年代为汉,位于阳高县友宰镇前贵仁村北。2018年12月25日,前贵仁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详细]
  砖井遗址年代为汉,位于阳高县下深井乡砖井村东。2018年12月25日,砖井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详细]
镇边堡遗址
  镇边堡遗址年代为汉,位于阳高县长城乡镇边堡村。2018年12月25日,正边堡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详细]
  太师庄遗址年代为汉,位于阳高县龙泉镇太师庄村西南300米。2018年12月25日,太师庄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详细]
  太平堡遗址年代为汉、辽金,位于阳高县罗文皂镇太平堡村。2018年12月25日,太平堡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详细]
  莫家堡遗址年代为汉,位于阳高县罗文皂镇莫家堡村东260米。2018年12月25日,莫家堡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详细]
  李官屯遗址(高柳遗址)年代为汉,位于阳高县龙泉镇李官屯村内。2018年12月25日,李官屯遗址(高柳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详细]
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年代为汉,位于阳高县古城镇古城村内。2018年12月25日,古城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详细]
  神泉寺遗址年代为旧石器,位于阳高县东小镇神泉堡村东南。2018年12月25日,神泉寺遗址被公布为阳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详细]
  万泉庄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新石器时代、汉代地址:大同市新荣区花园屯乡万泉庄村西南约300米万泉河西岸崖头上遗址坐落于西寺梁山山麓东侧,东西约440米,南北约660米,分布面积约29万平方米。万泉庄遗址原名为西村遗址,新荣区花园屯乡万泉庄2001年前称“西村”,现名“万泉庄”,故更名为“万泉庄遗址”。遗址地表暴露的遗物非常丰富,遍布陶片等,遗存具有新石器时代、汉代两种文化特征。在遗址东边缘崖头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1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2处。地面采集遗物有新石器时代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及石斧2件和汉代泥质灰陶。新石器时代纹饰有篮纹、绳纹、交错绳纹等,可辨器型有罐、豆、甑等;汉代泥质灰陶,纹饰有瓦纹、绳纹等,可辨器型有折沿盆、罐等。该遗址面积分布范围较大,地表遗物较为丰富,在晋北地区发现……[详细]
西册田遗址
  西册田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云州区许堡乡西册田村西北约2500米处西册田遗址,地处大同县东部,许堡乡中南部,桑干河段之册田水库南岸,遗址正南10000米处为六棱山脉,正北百米处即大同县册田水库。该遗址处在一个位置稍高的平坦缓坡上,遗址内及周边地貌以植被为主。本地村民称“法门寺”遗址,该遗址东西约287米,南北约229米,分布面积约6.5万平方米,应是一个北魏时以烧制砖瓦为主,兼有大量房屋建筑群的综合体北魏遗址。遗址范围内的田埂多由残瓦碎砖集成,堆积多者形成堆丘,此种状态当是耕作者多年耕种挑拣所致。断崖处发现两处文化层,长约10米,厚约0.7米,由砖、瓦、罐残片和木炭灰烬组成。地面和断崖沟底收集的遗物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兽面纹灰陶半瓦当残片;含有“代”“岁”“万”字的灰陶圆瓦当……[详细]
  洗马庄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旧石器时代地址:大同市广灵县蕉山乡洗马庄村东北和加斗乡上恩庄村北遗址地处大沙沟西岸的台地上,俗称“花石头沟”,是晋冀两省的分界线。东西长约872米,南北宽约679米,分布面积约59.2万平方米。遗址内遗物丰富,地表暴露的遗物有刮削、尖状器、石片等,石质为红白相间的燧石等,为旧石器时代晚期。197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陈哲英先生曾做过调查,曾发现新石器晚期陶片、东周陶片及宋金以后瓷片等,但以大量石制品为主要文化遗物,代表其文化性质。石制品先后采集近千件,原料基本是硅质酸性火山岩,石英岩很少,质地脆硬,种类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刮削器、石镞、石锥等。1985年在遗址附近的广灵县化工厂建厂施工时出土了大象化石。该遗址分布范围较大,面积近60万平方米。在大同盆地,旧石器时……[详细]
  抢头岭冶银遗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明代地址:大同市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的自然村-头岭村东坡尖山脚下遗址地处柳科乡东部黄土丘陵山区,遗址东侧为东坡尖山,依山势堆集有冶炼银后留下的废碴,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60米,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初炼年代不详,据村中义勇庙碑记载,明代这里就有冶炼的矿场。由此可知最晚在明代这里就是土法炼银之地。现废弃的矿碴、碾矿石的石磨盘、石碌碡分布于山脚下、村庄内外。矿碴装于高岭土制作的圆柱筒中,直径5.5~6.5厘米,长度为0.3~0.4米。石碌碡约有10余个,置于村民的围墙下,直径0.5米左右,长度亦在0.5~0.6之间,青石制。石磨盘存2个,直径约1.8米左右。制作程序:采矿,用碾磨成黄豆粒大小,放入用高岭土模制的圆筒中,窑中用石头盘成类似于烧火洞的样子,将装满……[详细]
沙岭墓群
  沙岭壁画墓群(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城区水泊寺乡沙岭村东北1千米处沙岭壁画墓群已发掘的壁画墓坐东朝西,为长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现存墓葬总长8.5米,宽3.4米,其中墓道长3米。出土文物27件。木质葬具残破严重,未见人骨架。拼对墓葬中残存的漆片,上有彩色绘画和文字铭记。壁画布满了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顶、侧部,保存面积达24平方米。其表现手法是用红线起稿大体定位,再以黑线勾画整体轮廓后定稿,然后进行涂色。壁画主要有红、蓝、黑、三种色彩。内容主要有车马出行图、男女主人端坐图、宴饮图、武士图和伏羲女娲神话图以及造型各异的神兽图,使用的是分层和独立两种图象配置法,线条简洁流畅,风格雄劲奔放。壁画墓发掘成果已在《文物》、《文物与收藏》等刊物公布,现已得到妥善保护。该……[详细]
  法华寺塔(第五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大同市城区塔寺街37号法华寺塔坐东朝西,据清道光十年(1830)《大同县志》记载:“明时建久废,砖塔存。”可知法华寺始建于明代,因年久失修,寺院殿宇毁坏,唯存法华寺塔。法华寺塔为覆钵式白塔,由基座、塔身、塔顶组成,塔的体量较小。塔建在一处六角平台之上,塔座为两层束腰八角须弥座,其上为覆钵式的塔身,塔身比较高瘦,下部细、中部粗,形若瓶腰,在塔身四面开辟焰光门以供佛像,每个焰光门的上部及两侧有琉璃质的神像三尊,其上为“十三天”,用黄、绿、紫三色圆形琉璃收檐,共有八层的相轮,其上为累迭天盘、地盘,冠以铜质鎏金的仰莲、宝珠顶。塔身秀气,更接近于瓶状,四面开焰光门,塔身逐渐减瘦,相轮上下直径逐渐减小,为典型的明代塔特征。法华寺塔形式优美,建筑工艺精巧,为典型的明代建……[详细]
  玄真观(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城区正殿街据地方文献记载,玄真观建筑台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台基上建筑为清代顺治年间增筑,是在代王府广智门旧址上新建的一座道观。现存的玄真观坐北朝南,东西长25.39米、南北宽15.76米,建筑在广智门砖券门洞台基之上。台基北侧门洞上现存宽1.98米,高1.18米砖雕门额一幅,内书阳刻“广智门”三字。《明太祖实录》记载:“王城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与明正德《大同府志》“代王府图”中的广智门图示极为一致。现存台基应是明代早期建筑遗构。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梁架为前单步梁对后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前一间为敞廊,前歇山后悬山筒板布瓦顶。东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坡硬山筒板布瓦顶。玄真观台基为明代遗构,至今已……[详细]
大同开化寺
  开化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城区师校街8号开化寺坐北朝南,寺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17.11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据清道光版《大同府志》记载,该寺院毁于姜瓖兵变,后又在遗址上重建,寺院原有布局不明,现仅存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凸”字型,前檐设抱厦,抱厦面阔三间,卷棚歇山筒板布瓦顶,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八椽,五架梁通达前后通檐用两柱,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大雄宝殿用材较大,梁架保存完好。大雄宝殿前置抱厦,,属于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建筑。开化寺经过历史的变迁,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为明、清时代的建筑,大雄宝殿的梁架保存完好。后檐柱头卷刹明显,荷叶角背及丁华抹颏拱雕刻精美。2016年,大同开化寺入列山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朝阳宫(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大同市城区朝阳寺街22号朝阳宫坐西朝东,东西长24米,南北宽27米,占地面积648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过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山门两侧建钟楼、鼓楼。朝阳宫创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原为佛寺,后改为道院,为道教活动场所。1942年,由道姑张圆英接管住持,改名为朝阳宫。“文革”期间由街办工厂占用。20世纪80年代交宗教部门,由郝明高师傅接任住持。正殿二层,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单步梁对后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前一间为敞廊,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明间置六抹隔扇门四扇,两次间置窗。过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架梁通搭前后用两柱,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前后檐明间置六抹隔扇门各四扇,前檐两次间置窗。过殿内供奉地藏菩萨和眼光娘……[详细]

缂備緡鍣Λ绋婵犮垼顔愰幏锟�13001937闂佸憡鐟遍幏锟� 缂備緡鍠撻崐鏇㈠矗閺囩姷纾鹃柟瀛樼箘閺嗘柨顭跨拋瑙勫 44010602000422闂佸憡鐟遍幏锟�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