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市 > 平阳县旅游

平阳县旅游景点介绍

曾山在大屯的办公室旧址
  1938年2月,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东南分局就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编入新四军及党在浙江的工作安排,统一了意见,由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专程去浙南向刘英、粟裕传达。28日,曾山在前来汇报工作的中共浙南特委书记龙跃和挺进师干部余龙贵陪同下,离开南昌(时为新四军军部驻地)前往平阳。曾山一行三人于3月上旬到达平阳县城,从县城步行到鳌江镇,与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驻温办事处主任吴毓等会合。然后,曾山和吴毓、龙跃、余龙贵等一行,候潮水坐木船溯鳌江而上,抵达平阳水头,与奉命在水头街迎候的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会合。次日上午,曾山等人在郑海啸陪同下,从水头街步行至山门。刘英、粟裕率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指战员和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教员、学员,排列在山门街两旁欢迎。随后,刘英、粟裕陪同曾山来到龙井庵。红军指战员和抗日干……[详细]
《平报》社遗址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外地求学的平阳学生纷纷返乡,联合本地进步教员和知识青年,在中共浙南特委和平阳县委领导下,成立了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简称“抗日救亡团”)。抗日救亡团于1937年8月14日出版《战报》,11月1日更名为《平阳日报》,12月3日又更名为《平报》。为了使《平报》取得合法身份,《平报》向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申请注册,请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题写刊头,国民党平阳县县长徐用及开明士绅等10余人任理事,国民党左派人士黄强为发行人。《平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报道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消息,介绍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刊登本地新闻。它起到了鼓舞人民群众抗战斗志的作用,深受爱国进步人士的爱护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发行量2000多份,发行范围从浙南地区扩大到福鼎、福安等地,但是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顽……[详细]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冠尖及马头岗村)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中共浙江省委在浙南平阳凤卧乡(现凤卧镇)召开全省第一次-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省委机关和浙南、处属、台州、宁绍、金衢、浙西等地代表26人,代表全省近2万名党员。刘英代表省委作了政治报告和过去两年来浙江工作的书面总结。大会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和周恩来视察浙江的指示精神,通过了《关于目前抗战形势与浙江党的任务的决议》等一系列文件,选举产生了新的浙江省委,刘英任省委书记;选出了刘英等12人为浙江出席党的七大代表。浙南特委、平阳县委机关一些干部,当地各党支部书记、委员列席了闭幕式。这次大会是民主革命时期浙江党组织召开的唯一一次全省-表大会,在浙江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地位。会议分别在凤卧的冠尖和马头岗两地举行,会议开幕式、闭幕式和作政治报告、第一次大会发言在冠尖举……[详细]
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成立旧址
  1938年5月7日,中共浙江临时省委第一次会议在平阳县凤卧乡玉青岩村(今属凤卧镇)周尔信家召开。刘英、顾玉良、汪光焕、龙跃、林辉山等5人出席会议,郑丹甫、郑海啸列席会议。根据上级指示,会议决定撤销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刘英任书记。12日,浙江临时省委机关秘密迁入温州城。9月,中共中央批准浙江临时省委为浙江省委。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成立旧址,位于平阳县凤卧镇玉青岩村。该村是平阳县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海拔500米,周围山峰陡峭,重峦叠翠,峡谷幽深。旧址周家系5间木结构平房,坐东朝西,临时省委在其北面1间成立。为纪念中共浙江临时省委的成立,1994年,中共平阳县委在玉青岩建立了中共浙江临时省委纪念亭。曾任省一大秘书处长的邢子陶题写了亭名,并在亭柱上题了楹联。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成立旧址……[详细]
中共平阳县委机关驻王坛旧址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平阳县委机关进驻王坛村,并经常在该村洪氏宗祠举行较大的活动。县委书记郑海啸和县委机关工作人员分散住在群众家里。其中郑海啸住在一群众的灰间(即存放焦泥灰的屋子)里。 1948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县委先后在王坛举办了3期知识青年训练班(简称青训班)。首期青训班学员主要来自平阳、温州、瑞安等地,约40人,编为4个小组。班主任苏松,副主任卢声亮。第二、三期班主任为卢声亮。通过学习培训,青年学员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革命意志得到了磨练,并走上了革命道路,为平阳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4月,县委在王坛召开扩大会议,调整了各区委领导班子,成立了城镇工委。同月,县委在王坛与国民党浙保六团的代表会谈,商洽该部起义事宜。 中共平阳县委机关驻王坛旧址,……[详细]
中共平阳县委机关驻梅溪磨石坑旧址
  1936年,中共党员陈仰富、黄美迎、黄美金等到磨石坑宣传革命道理,秘密发展党组织。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0后,北港地区成为敌人重兵“围剿”目标,中共平阳县委机关驻地被迫转移。因为磨石坑群众基础好,地势险要,郑海啸便率县委机关来到这里驻扎。他们以磨石坑为立脚点,将周围山村和毗邻的瑞安曹村的南岙、中坑等地,发展成为一大片秘密游击基地。县委机关驻在磨石坑牛场内,郑海啸住在牛场内东侧旗杆墓山海拔约400多米的半山腰的陈选、李柏红屋内。1941年至1947年间,国民党军队4次“清剿”磨石坑,烧毁房屋58间,其中包括陈送、李柏红的5间草房,抓捕党员、群众157人次,杀害13人。 平阳县委机关驻梅溪磨石坑旧址,位于平阳县梅溪乡与瑞安曹村南岙交界处(今属梅溪乡东北部山区的联丰行政村)。该地两侧高山,……[详细]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凤林旧址
  1937年8月下旬,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签订和平谈判协议,9月下旬,刘英率临时省委机关移驻凤林村。其中,临时省委机关驻在凤林村满垟郑志西的六份内大屋,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则驻在满垟郑学超家。由于省委在凤林一带开展了许许多多重要的活动,六份内大屋也就自然成了省委宣传发动群众、培训干部、领导全省抗日救亡工作的指挥所。 1937年10月,挺进师全部集中后,在六份内大屋召开关于部队改编的全体指战员大会,部队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刘英任政委,陈铁君任副司令员,张文碧任政治部主任。11月,省委在六份内大屋召开第十二次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和博古给刘英的亲笔信。刘英、粟裕在会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中共闽浙边……[详细]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大屯旧址
  1938年元旦过后第三天,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移驻山门乡大屯村。省委机关办公地点设在大屯村东南面贫苦农民郑永盛的平房里。教导队随省委驻在大屯,负责保卫工作和培训军队干部。省委机关的油印室、收发报机组、缝纫组、军械组、红军食堂等分设在大屯村其他群众家里。当时,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红军。2月底,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与龙跃、余龙贵从南昌出发,一路辗转,于3月5日抵达平阳山门,来到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地大屯村,并于当日在此召开闽浙边临时省委会议。刘英代表临时省委作了工作汇报,曾山在会上传达了中央和东南分局的指示。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大屯旧址,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大屯村。大屯村在山门镇北侧半山腰,海拔400多米,东邻凤卧,西北与文……[详细]
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遗址
  1932年3月,共产党员叶廷鹏等在麻步镇渔塘凤山头陈体昌家成立了浙南红军游击队,队长叶廷鹏,副队长黄先河、徐岩夏。浙南红军游击队的根据地在平阳北港的麻步、渔塘、朝阳山、凤林、包垟和钱库(今属苍南县)及瑞安公阳一带。在中共浙南委员会领导下,浙南红军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1935年至1936年期间,吴毓、陈铁军、陈急冲、黄耕夫、杨进、董启文、王泰然、傅狂波、张炽昌等先后从北京、南京等地来到浙南参加革命,使游击队得到迅速发展。1935年6月,陈铁君任队长。此后,游击队多次主动向国民党反动统治主动出击,取得辉煌战果。红军游击队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地打击敌人,为民除害,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也扩大了游击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临时省委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斗争。 1937年3月……[详细]
平阳地下党活动地鳌峰小学遗址
  1930年5月,红十三军攻打平阳县城失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平阳城乡处于-之中。为了坚持革命,是年秋,进步青年陈阜根据叶廷鹏等人的建议,接办麻步鳌峰小学并任校长。自此,该校成为平阳地下党活动的重要基地。 接办鳌峰小学后,陈阜聘请吴毓、梅康、朱程、黄先河、王运鼎、陈维香(女)等一批进步青年为教师。叶廷鹏化名老金,以学校伙夫身份领导革命活动。他们白天上课,晚上则通过办农民夜校、店员夜校、妇女识字班等方式,宣传革命,发动群众,在平阳南港、北港和宜山一带组织农会。但鳌峰小学的革命活动遭到了当地反动势力的极力反对。1931年6月,反动绅士策动地痞流氓和一些不明-的群众冲击学校,鳌峰小学被迫停办。 平阳地下党活动地鳌峰小学遗址,位于平阳县麻步镇新桥村麻步镇中学内。该遗址始建于清道……[详细]
游击队畲乡后方医院旧址
  1947年冬,中共平阳县委决定在平西区创办一所游击队后方医院。平西区委经过讨论,把医院办在怀溪乡的小岭和樟树坦2个山村。怀溪山高林密洞多,便于隐蔽。穹岭、小岭和遥岭通向珊溪、双桂、周山下等山区,连接青景丽游击区,接应和撤退都很方便。而且,小岭村和樟树坦村是畲民聚居地,群众受尽国民党的压迫剥削,亲近共产党和游击队,他们使用畲族语言,较易蒙骗敌人。后方医院常设的一个点是樟树坦村徐焕敬家1幢2层5间木结构楼房。 医院开办时,设备仅有一只从敌人那里缴来的急救箱。包扎用的纱布和消毒用的酒精等,都是地下交通员穿过敌人-线,翻山越岭到水头、山门等集镇采购来的;手术器械用匕首甚至家用剪刀代替;药物以当地中草药为主,采用群众提供的民间秘方配合治疗。医生是当地人池方水,助手是当地的雷朝福、白秀英等。一有伤病员,……[详细]
夜袭平阳战斗遗址
  1927年,蒋介石背信弃义,发动“四•一二”-政变,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派员来平阳“清党”,下令解散平阳各级农会,-、通缉共产党人,-笼罩全县,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斗争。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抢救入狱同志,缴取枪械,武装自己,经过秘密商议,1927年6月17晚(农历五月十八),叶廷鹏、张培农、吴信直、施味辛、游馥、林珍、李孚忱等率领江南、北港等地农民、盐民300来人,手持土枪、梭标、长矛、竹叶刀、匕首等武器,埋伏在平阳东门斗牛山下举行武装-。入夜,进逼东门校场柑园,计划撞开城门,直扑警察局,先夺取0。但由于经验不足,走漏消息,暴露目标,敌岗哨开枪射击,无奈之下,农民武装队伍只好主动撤离。次日,敌人出动搜捕-农民,叶廷鹏等遭通缉,他们的家也遭查抄。-虽未成功,却表现了平阳人民不畏-、勇……[详细]
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遗址
  1938年3月,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在平阳北港水头街三桥堂成立,主任黄耕夫。留守处以公开合法的身份进行活动,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以平阳山门救亡干校学员为主,组织了一支10多人的新四军流动宣传队,以演戏、演讲、座谈等形式,深入浙南城乡,开展宣传工作,扩大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二是与国民党地方当局交涉,使瑞、平、泰等县监狱里的“政治犯”得以释放。三是动员、输送一批进步知识青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皖南新四军教导队学习。四是承担党组织对外交通联络的任务。 1938年10月10日,国民党温台-司令部查封了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中共浙江省委出于抗日大局和安全考虑,主动关闭了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 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遗址,位于平阳县水头镇平阳二中校园内。该处原为……[详细]
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北上抗日誓师大会会址
  1938年3月18日上午,粟裕率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原红军挺进师)将士400余人,从山门街出发北上抗日。部队出发时,在凤翱乡吴潭桥村水尾宫前,隆重举行了北上抗日誓师大会暨中共瑞平县委欢送大会。郑海啸代表中共瑞平县委和群众在会上致欢送词,粟裕代表全体指战员表示坚决抗战的决心。当地党员和群众纷纷赶来送行,抗日妇女联合会向战士们赠送罗汉鞋和装着鸡蛋、糖糕的绣花袋等。凤林小学师生进行了宣传演出,农民抗日自卫队列队向子弟兵致敬。乡亲们扶老携幼聚集在村口大桥边,与红军战士依依惜别。会后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离开平阳,经浙江瑞安、泰顺、云和、丽水、松阳、遂昌、龙游、衢县、常山、开化和安微屯溪等地,行军一个月,于4月18日到达皖南歙县岩寺,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余……[详细]
晓坑岭战斗遗址
  1948年11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第十区队从平阳、泰顺边界秘密回到山门晓坑。大队长颜庆富和教导员黄加斌获悉敌浙保四团二营从平阳、泰顺边界秘密回到山门晓坑,当即决定会合当地民兵在晓坑岭下的一个山弯处伏击敌军。民兵在晓坑岭的半山上垒石助战。11月28日上午8时,敌军进入伏击圈,第十区队迅速发起攻击。埋伏在半岭亭的战士冲入敌军队伍,将其拦腰截断。敌人慌忙向路下散开,又遭到山背上民兵砸下的石块袭击。游击队的枪声、民兵的喊杀声、石块的滚动声,震天动地,响成一片。敌人吓得魂飞魄散,丢下武器和物资漫山乱窜。这次战斗毙、伤和俘敌60多人,缴获轻机枪3挺,长短枪60多支和大量军用物资。 晓坑岭战斗遗址,位于平阳县晓坑乡西部,与穹岭、遥岭合称平阳西部三大峻岭。岭长3公里,后面是悬崖峭臂,前面是大深……[详细]
万春堂药店交通联络站旧址
  万春堂药店,曾是平阳北港一带地下党的交通联络站。当年,当地名医林鸣谦以药店老板身份作掩护,为地下党收集了许多情报。其妻是山门亭后村人,与国民党便衣队长同村并有亲戚关系。林鸣谦于是利用这层关系,经常让其妻以走娘家的名义去亭后村侦察敌人情报。敌便衣队长也经常到万春堂吃饭喝酒,在吃喝中泄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剿共”、“清乡”计划。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万春堂曾兼设山门邮政代办所。上海、苏北、安微等地党组织经常将宣传资料、报刊杂志通过邮局寄到山门邮政代办所,由林鸣谦转给浙南地下党组织。战争年代,地下党缺医少药,林鸣谦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县委在山门怀溪创办游击队畲乡后方医院时,医院里的不少药物就是他帮助采购的。他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前往地下党驻地为伤病员看病送药。有时药店生意繁忙不能分身,他……[详细]
粟裕在山门的办公室旧址
  1938年1月,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从山门乡大屯村移驻山门街后面凤岭山麓西南侧小山坳的龙井禅寺。省军区司员粟裕的办公室,就设在龙井庵东首横厢0上。 粟裕办公室同时也是他接待客人的地方,室内设备很简陋,只有一张小木床,一条薄棉被。床头晾着毛巾,墙上挂着马灯和军用背包。当年,为给抗日干校学员讲课,粟裕常在0小房间里熬夜备课。《粟裕军事文集》的开卷之篇——《游击战术讲授提纲》,作为当年向抗日干校学员和教导队授课的主要教材,就是在这里拟稿成文的。夜深人静,他倦了就打杯泉水作饮料,打盆冷水洗把脸,或沿着龙井禅寺东侧山路,拾级登山去抗日干校看望学员。天亮后,他就来到山门街头山炮台,检查、指导部队的军训。同年3月上旬,曾山抵达山门时,刘英、粟裕便是在这里与他会面的。 粟裕在山门的办公室旧址,位于平阳县山……[详细]
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处
  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自1935年起率红军挺进师进入平阳作战,1936年率挺进师在平瑞边葛藤湖、包垟与浙南红军游击队胜利会师。1937年10月,率挺进师在平阳凤林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任司令员。1938年1月,在平阳山门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简称“抗日干校”)。同年3月,率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原红军挺进师)从平阳出发,奔赴皖南抗日前线。此后历任新四军一师师长、苏浙军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等职。1954年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0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粟裕将军与平阳人民结下了深厚……[详细]
山门革命烈士墓
  平阳山门是浙南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西区的革命中心,被敌人称为“赤色中心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平西区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革命优秀儿女,据不完全统计,全区被抓被杀上千人,被拆烧民房1000多间,经省民政厅批准的烈士就有117名,是浙南在革命斗争中付出代价最大的地区之一。这批烈士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 山门革命烈士墓,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凤岭山南麓,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南面,建于1957年。烈士墓坐北朝南,宽24米,进深30米,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墓穴分2级,长方形,砌有砖石栏杆。墓地周围翠柏苍松,绿树成荫。墓前高竖1座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的纪念碑,上 书“为国牺牲,永垂不朽”8个大字。墓的左首是1936年6月11日红军挺进师在沙门镇百丘田战斗中牺牲的两……[详细]
穹岭头战斗遗址
  1948年7月21日,中共平阳县委机关和浙南游击纵队第十区队指战员,在县委书记郑海啸率领下,从山门大岙村转移至穹岭头附近的峰岗与由刘正发率领的青景丽县委机关、浙南第二县队在穹岭会合。21日上午,平阳县委得到消息,国民党浙保二团三营七连100多人从文成方向向穹岭头行进。当时,第二县队与第十区队两部加上当地民兵,虽武器装备较差,但战斗人员数量超过国民党军。平阳县委与青景丽商定,第十区队与第二县队协同作战,诱敌上岭,从中切断后予以消灭。按预定计划,由郑海啸、刘正发共同指挥,第十区队第二小分队在岭头设伏,迎头痛击国民党军;第二县队坚守沟边山岗,阻击国民党军向文成五十四都方向逃跑。 下午2时,第二县队首先进入沟边山岗阵地。但国民党军提前到来,很快就与第二县队发生了激烈战斗。原定在穹岭头阵地设伏待敌的第……[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