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旅游景点介绍
 | 碇步桥头石塔位于泰顺县东溪乡碇步桥头。高约5米,三层六面,青石结构。基座由规整块石垒成,一层龛额横刻“惜墨如金”四字。二层龛额横刻“文光四射”四字,龛内原塑有魁星踢斗像。三层龛额横刻“始制文字”。每层均有仿木结构叠涩腰檐,翼角高翘,翼尾有套兽。每层四周安石柱,柱面均刻有联句。塔刹为葫芦形。清咸丰、同治年间,东溪村科甲蝉…… [详细] |
 | 三滩岭古道起讫(途经)地点:罗阳镇沙堤村上庄-罗阳镇三滩村半岭亭。总长度:10公里概况及主要特点:三滩岭古道始于泰顺县罗阳镇沙堤村上庄,止于三滩村半岭亭,全程10公里,平均道宽1.5米,与百丈镇叶山寮古道相连。始建于明景泰年间,路面用不规则块石铺砌而成。是浙南闽北五县来往县城和温州的陆路主干道,为当时最繁忙的交通线路。…… [详细] |
 | 中共浙闽边临时省委旧址位于泗溪镇半岗村白柯湾自然村,旧址为当地村中的一座小宫庙。1935年10月5日,刘英、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在福建省寿宁县与叶飞、阮英平等人率领的闽东独立师会师,双方召开了联系会议,商讨恢复闽浙边临时省委的方案。10月底,刘英为及时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写信邀请叶飞前来研究。1935年11月7日,…… [详细] |
 | 泰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罗阳镇万罗山公园西北侧山脚,坐东南朝西北,由纪念碑、汪精卫夫妇跪像等组成。碑高2.9米,边长0.34米,青石质,三角柱体,顶部为楔形。正面阴刻隶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后二面分别刻着“泰顺县各界抗战建国纪念大会”和“中华民国廿七年七月七日立”。碑前约2米处置二石跪像,像之背分别刻着“汉奸汪精…… [详细] |
 | 新厝下林宅位于泰顺县筱村镇东垟村北部,坐东北朝西南,由中院落与西院落组成。中院落建于明末清初,由门楼、前屋、正屋、厢房等构成典型的浙南山区合院式建筑。西院落建于清中期,由门楼、正屋、厢房组成,与中院落相比,只少一前屋建筑,其余结构基本上大致相同。新厝下林宅中院落的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在泰顺的民居建筑中并不常见,在研…… [详细] |
 | 严山董家大院俗名“曲岩厝”,位于仕阳镇严山村,由大院、书斋、仓楼三个自然院落以及土楼等附属建筑组成。整座大院自西至东成一条折线排列。该院落建筑群外观各自独立,但其院内又互相联系,辟有通道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既分隔又相连的大院落空间。大院坐北朝南,建于清代中期,由门楼、正屋及左右厢房组成。书斋小院建于清晚期,由门楼、正屋…… [详细] |
 | 回澜桥位于司前畲族镇司前村,清光绪二年(1876)建,为三墩四孔石拱桥。全长85米,宽6米,离水面高13米,每孔净跨12.5米。桥墩均由规整条石垒砌,做工细致,中墩上部嵌有“回澜桥”匾额。桥面两侧设石栏杆,共三十二柱,柱头均饰刻狮子、荷花、蟠桃等。西北向桥面中央实体栏板上刻“陶化龙率男陶琳建”八个大字。东南向桥身上嵌有…… [详细] |
 | 前坪张氏厝屋俗名“张十一故居”,位于泗溪镇前坪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乾隆末年复造新屋,嘉庆三年二月(1798)峻工,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780平方米,深77米,宽75米,房屋44间,360根柱子,三进五厅,前后二院落,由门屋、一进别院、中院门台、二进正屋、厢楼、三进耳房等组成,配有鱼池、水井、花圃、仓库、酒房、马…… [详细] |
 | 雅阳林一牧墓位于泰顺县雅阳镇,年代为清。林一牧墓位于雅阳镇百福岩村大坟岗,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为清奉训大夫林梦罴与妻董氏、庄氏合葬墓。距墓200米坟山东麓下,立有墓道碑。墓为扶椅式,整体均为三合土夯造,从上至下分为六级拜坛。墓室前方设仿木构神位牌楼,墓室外设两道墓圈,最-设护栏。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 [详细] |
 | 上交垟土楼位于泰顺县罗阳镇上交垟村,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泰顺土楼并非泰顺传统的民居,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种特殊民用防御式民居,主要分布于泰顺县毗邻福建省寿宁县、福鼎市的南部和西南部。上交垟土楼是泰顺首座土楼建筑,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咸丰八年(1858)夏,太平天国石达开部攻克处州(今丽水)…… [详细] |
 | 罗阳石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罗阳石亭位于泰顺罗阳镇三垟村菖蒲垄自然村,是古代泰顺通往温州驿道旁供人歇脚休息之所,亭旁古驿道蜿蜒曲折,路边一方小池,山泉清澈甘洌。石亭坐西朝东,平面纵长形(进深大于面宽),东面开敞,其余三面均用蛮石砌墙围护,屋顶歇山式。平面柱网分布颇有特色,前檐减柱为…… [详细] |
 | 塔头底古村落为季姓家族聚居村落,始祖季茂龄祖居青田梅岐,明成化四年(1468)进士,曾任高邮州尹,后入翰林,但不久后即辞官返乡。明正德戊寅年(1518),季茂龄迁至泰邑牙洋八都大坪后湾居住,到清康熙己未年(1679)时,其后裔德重、德立二人游经塔头底,“观其山川秀丽,竹苞松茂”,是居住的佳地,遂决定移居此地。塔头底是一…… [详细] |
 | 泰顺县峰文乡小南山村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闽东特委和红军挺进师共同开辟的游击根据地。1936年3月,在这一带活动了近半年的红军挺进师主力部队和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为有效地统一领导由闽东方面原创建的各级地方党组织和由临时省委新创建的地方党组织,决定成立中共浙南特委,并调派闽东特委郑宗毓任浙南特委书记。浙南特委成立后,不断…… [详细] |
 | 1935年8月初至9月底,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尔后,政委刘英、师长粟裕率主力部队转战闽浙边,于同年10月5日在福建省寿宁县含溪村与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师一部会合。双方当日移驻郑家坑村并举行了联席会议,刘英建议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并对有关事宜进行酝酿。是年11月7日,双方在泰顺县…… [详细] |
 | 1929年,泰顺全县遭受百年罕见的旱灾,而国民党政府不顾农民饥荒,于1930年1月初在全县推行量田加税政策。泗溪白粉墙村的木偶艺人曾官遇忍无可忍,起来反抗。他和曾清连、包从建三人以“青帮会”的民间组织形式吸收了大批贫苦农民入会,提出“除捐灭税,反对量田”的口号,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武器,并拟定了-计划。4月12日,农民武…… [详细] |
 | 林秉权(1902——?),又名良恕,留学苏联时改名游策,泰顺县包垟乡林岙村人。在温州中学就读期间,参与声援五四运动。1923年,在上海大学读书时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与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等关系密切。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泰顺籍第一位中共党员。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他返回泰顺组织救国会,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 [详细] |
 | 白柯湾战斗,又称三条岗战斗,是红军挺进师在泰顺较著名的战斗之一。 1936年2月7日,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第三纵队(四、五支队)和师直属队、重机枪班、警卫队等共200多人,从文成县珊溪镇经峰文乡、松垟乡灵家山村,进驻九峰乡白柯湾村修整。第三天午饭前,交通员报告:国民党浙保第十大队第三中队从九峰村下来,已到了前坪仔村…… [详细] |
 | 1947年11月21日,中共浙南特委决定撤销浙闽边区委员会和泰顺县委,成立中共浙闽边中心县委,直接领导泰顺县各区委,并指导鼎平县委和福鼎县工作委员会。是月26日,浙闽边中心县委在泰顺县九峰乡田坪仔村宣布成立,陈辉任中心县委书记,任曼君、郑衍宗为常委,林永中、刘宝生为执委,王烈评为候补委员,任曼君为组织部长。县委辖泰东北…… [详细] |
 | 泰顺县是革命老根据地,1923年,泰顺籍青年林秉权在上海读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浙江省委派员到泰顺从事革命活动,后在泰顺组织了一支800多人的农民武装;福建省党组织也先后在泰顺边区一带开展过活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泰顺县是红军挺进师和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中共浙南特委活动的重要根据地。抗日战争、…… [详细] |
 | 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中共闽东党组织开始向泰顺发展。泰顺县洲岭乡与闽东的寿宁、福安交界,于是,闽东党组织便首先进入这一带活动。是年3月,中共福寿县委第一(含溪)区委在洲岭乡上庄村建立了泰顺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岭上湾党支部,雷德如任书记。同月,福寿县苏维埃政府在此建立了泰顺境内第一个红色政权组织——岭上湾苏…… [详细] |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