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区旅游景点介绍
桃花涧自明代以来,逢春桃花争妍,久负盛名。明代秣陵名士盛时泰在《栖霞山志》中述:“春暮夏初,则红英绿荫错落左右,游人行其下,衣袂皆有季色”。 碧波红雨、隐于深山,其是游览观光的绝妙之处。明末清初,秦淮名伎李香君也在此隐居,死后葬于桃花涧畔丛林。为纪念李香君,同时也为景区扩容,改善山林小气候,栖霞山风景区花2年时间在桃花涧中游建成桃花湖景区,它和李香君墓隔路相对,栈桥、古枫、桃林、亭榭、湖水、叠浪岩、天开岩、御花园环绕期间,游人至此,莫不豁然开朗,荡气回肠,同时油然而生思君怀古之情。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风景区内类型:湖泊游玩时间: 建议20-30分钟电话: 025-85761831开放时间:8:00-18:00……
[详细] 南京北郊风景秀丽的劳山脚下,有一块曾经名闻中外的土地——晓庄。20世纪20年代末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布衣下乡,在这里创办了一所新型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同时根据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大胆的教育革新,开始了一项为世人瞩目的伟大的“晓庄试验”。但仅仅维持了三年,晓庄师范就被国民党当局无理封闭。陶行知魂牵晓庄,一直想把晓庄师范恢复起来,继续晓庄的试验,然而直到逝世终未如愿。人们把陶行知安葬在这里,让他长眠在他心爱的晓庄土地上。1982年8月,陶行知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拨款70余万,在当年“犁宫”(原晓庄师范大礼堂)旧址上兴建了陶行知纪念馆新楼。造型仿照“犁宫”外形,大屋顶,飞檐厚脊,门楼为圆形塔项,正面一长排花格木窗,既古朴端庄,又新颖别……
[详细] 南炼公园位于栖霞区南京炼油厂生活区内,占地面积4.5公顷,1986年5月建成,是南京炼油厂厂属公园。公园全部园林建筑采用雕梁木石结构,耗资100余万元,于1986年5月建成并正式向职工家属及社会免费开放。建成后的公园依山傍水,占地面积3.7公顷,其中水面积0.65公顷,暂名愉园,1989年正式定名为南炼公园。1992年以后,又陆续投资100余万元扩大公园范围,充实公园设施,公园面积达到4.5公顷,功能亦逐步完善,成为3万余名职工家属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南炼公园内绿树成荫,群花争艳,种植的花草树木近30种1万余株,有观赏价值较高的花木垂丝海棠、白绣球、樱花、杜鹃、月季、梅花、杨柳、金桂、银杏、龙柏、碧桃等。春天池边桃红柳绿,海棠吐艳;夏季水中荷香沁人心脾;金秋岗丘桂香扑鼻;寒冬腊梅,傲霜斗雪……
[详细] 幕燕滨江风貌区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和二桥之间,主脉幕府山,依城面江,山体上下人文史迹众多,林木资源丰富,石灰岩溶洞地貌独具特色,是反映南京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特色的滨江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南京城市山水城林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特征的典型区域之一。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地处北温带和亚热带之交,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C,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为800—1000毫升。风貌区内植被茂盛,品种丰富。山林以人工林为主,天然次生林为辅。林木多为常绿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型。人工营造常绿针叶树种有黑松、雪松、马尾松等,落叶树种有石榴、柿树、毛竹等。天然次生林树种有青檀、黄连木、刺槐、银杏树、朴树、梨树等。林下灌木有野蔷薇、麻叶绣球、竹叶椒、牡荆、石楠等。地被有书带草、紫花地丁、车前草、野决明等。藤本有薜荔、常……
[详细] 长江观音景区位于南京市幕燕滨江风貌区内,燕子矶公园以西,紧邻长江,东西方向呈线形布局。观音阁位于南京著名景点燕子矶公园西南不远处的幕府山上,如今已与头台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合称长江观音景区,景区全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我国长江沿线第一个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的景区。景区地处林木葱郁的幕府山和白浪滚滚的长江之间的狭长地块上,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一派生机。观音阁和“三洞”,在古代历史上,就是很有名的景点,而这一带的观音文化,自古就很盛行。长江观音景区沿途划分为:观音阁、百子林、石经苑、头台洞、二台洞、情缘广场、三台洞、梵音苑等八大分景区,供有圣像观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施药观音、龙头观音、卧莲观音、水月观音、众宝观音等众多不同主题的观音塑像,并穿插布置了众多雕塑小品、摩崖石刻及佛教主……
[详细] 八卦洲假日山庄八卦洲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游4公里的江中,面积56平方公里,比南京主城城墙内的面积还大。这里植被茂密,环境幽雅,洲内水系纵横、田野阡陌、鸡犬相闻,以一、三产业为主,是南京近郊一块难得的“世外桃源”。目前,栖霞区和八卦洲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贯穿全洲的道路网络,八卦文化园、八卦洲假日山庄、南京市中小学农业科普基地、农趣馆、水上娱乐城等一批旅游项目已经建成,吸引了大批城里人,或结伴同行,或举家前来,江滩漫步,河畔泛舟,柳林烧烤,近年先后举办了沙滩节、风筝节、帐篷节等滨江一日游活动。八卦洲的旅游规划,由中科院院士、南大教授王颖领衔,国际旅游协会前主席、加拿大人JEOFFWALL为顾问。规划利用八卦洲独特自然地貌,突出了八卦洲“绿、水、野”三大特色,全洲分为生态旅游农业区、洲头大江风光游……
[详细] 龙池龙池位于六合新城区内,水面约500亩,池水至清,旧志称其“深邃莫测,相传有神龙居之”。“龙池举网”是著名的“六峰八景”之一。旧时池畔有两岛,池东有两口水池,谓之龙眼,清代于此建“清风亭”三楹,文人墨客常吟咏其间。池内盛产鲫鱼,“清炖芙蓉鲫鱼”是六合独具特色的宴客佳肴。池畔杨柳依依,清风习习,是难得的休闲佳地。 “龙池举网”是著名的“六峰八景”之一。旧时池畔有两岛,“弯岛如人出臂拳”,池东有两口小池,谓之龙眼。池东岸建有龙王庙,为历代县官祭祀求雨之所。清代于此建“清风亭”三楹,“绕以迥廊”,文人墨客常吟咏其间。池内盛产鲫鱼,“清炖芙蓉鲫鱼”是六合独具特色的宴客佳肴。杉木葱葱,鱼池方方,池水清清,渔船点点,岸柳依依,是理想的旅游佳地。……
[详细] 南朝石刻栖霞境内的南朝陵墓石刻是全国区县级南朝陵墓石刻保存最多的一地。这些石刻的留存为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区境南朝陵墓石刻,大都雕刻精美、形象生动,是中外闻名的珍贵艺术品,其中萧景墓神道东辟邪石刻造型最为优美,其造型被市政府市徽图案采用,其神道柱是南朝陵墓神道柱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尊。萧秀墓神道石刻三种八件为王侯墓前石刻保存最多的,而萧忄詹墓神碑道文尚有一千四百余字可识,是南京地区南朝墓文字保存最多的一通墓碑,无论在史论或书法方面均占重要地位。栖霞六朝墓志的出土除其有反映我国文字书法的发展演变外,还补充了文献史料中具体地理位置和地望关系,可知萧融夫妇墓、明昙忄喜墓所在地的张家库附近,南朝时是临沂县侨县所属,萧敷夫妇墓墓志的出土,解开了过去一直存在的长干里黄鹄山之迷……
[详细] 栖霞山乾隆行宫座落于南京栖霞山,于1751年开始动工建设,历时6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时所建行宫中最大的一座。该皇家建筑在咸丰年间毁于一场战火,现仅存遗址。2011年,栖霞乾隆行宫遗址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栖霞山乾隆行宫于1751年开始动工建设,由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负责修建,历时6年,于乾隆十七年(1757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时所建行宫中最大的一座。但是这座皇家建筑,毁于咸丰年间的一场战火中。现仅存遗址,只能看到行宫中的一些诸如青砖、柱础等建筑构件。据《南巡盛典》记载,清乾隆皇帝对栖霞山钟爱有加。他六次南巡,五次驻跸乾隆行宫,前后共四十五天……
[详细] 时代:三国、晋、南北仙鹤观六朝墓地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东郊仙鹤门外仙鹤山东峰之下(峰巅旧有仙鹤观),今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竹园餐厅西侧,为东晋时名臣高嵩家族墓,墓共三座,均为砖室墓,由封门墙、甬道和墓室等组成,顶部分“凸”字形穹窿顶和“凸”字形券顶两种,其中编号M2的一座墓主为高嵩及夫人谢氏,分别葬于泰和元年(366)和永和十二年(356)。该墓由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主持发掘于1998年6~8月、9~12月,出土文物以玉器和金银器为主,为截止2013年中国国内发现的墓葬形制最完整,出土玉器、金银器最多的东晋贵族墓葬,并入选1998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详细] 北家边失考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北家边的田地中。1978年发现,同年发掘出土石刻有柱础2、神道柱2、覆盖1,小石兽1。两柱础相距6.5米。东柱柱础完好,石座上刻双螭。西柱残存柱盖、柱身、柱础,柱身刻瓦楞纹24道,柱额上刻“梁故侍中中抚”等文字尚可辨,柱础原裂为二,挖出后修复。拟原地重新竖立,因腐蚀严重,被重新埋入地下。1979年,于距石刻1公里周家山老米荡,发掘一座墓葬,墓为单室砖砌券顶,墓向176度,随葬品已遭受破坏。出土文物有石质墓志、陶器、青瓷器、铜器等56件。墓志有4块,仅一块尚能辨识120余字,其余三块志文已剥蚀难辨。有专家认为该墓可能是萧伟墓。根据考古发掘及有关史料的记载,此石刻可能为梁代萧伟或萧励之墓前石刻,也有学者根据墓内骨骼鉴定,认为该墓非萧伟墓。栖霞区在北家边失考……
[详细] 徐家村陵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镇附近徐家村(现为金陵石化公司化工一厂厂区内)。墓主失考,仅存神道石柱一,柱头圆盖和小辟邪已失,柱身饰24道瓜棱纹,上端有一宽1.10、高0.80米之长方形柱额,刻文剥落无存,柱额下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柱座上圆下方,上为双螭,下为方形基座,基座四面纹饰已荡然无存,从石刻形制分析,应为南朝陵墓石刻。金陵石公司化工一厂因扩建厂房出资,市文管会于1978年4月将该石刻提升至地表之上。……
[详细] 张家库陵墓石刻萧融墓神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镇张家库西南,金陵石化公司炼油厂中学内,有神道石辟邪1对。1980年9月,时南京炼油厂在基建施工中,于失考辟邪西北方向约1000米处,发现一墓葬,由南京市博物馆对该墓进行清理。根据出土墓志,知为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弟、桂阳简王萧融与其妃王慕韶夫妇合葬墓,从而确定这对失考辟邪即是梁桂阳王萧融墓神道石刻。东辟邪为雌兽,保存尚好,头微南偏,长3米,胸宽1.45米,高3.92米。西辟邪为雄兽,残缺严重,通体南半如刀劈去四分之一,北半亦剥蚀,后臀上部缺一大块,上额部分0-,胸前有纵横裂纹,现已修复。长2.95米、胸宽1.1米、高2.6米。两辟邪相距2.5米,无角,颈短,仰首垂舌,颏下无须,与其它南朝陵墓石兽相异。其双翼前胸和顶至背中间均有凹道,胸突腰耸,挺胸跨步,……
[详细] 陶行知墓在南京中央门外晓庄劳山。陶行知,原名文濬,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家,南京晓庄师范创办人。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家人遵其遗嘱,归葬南京晓庄。墓丘直径约8米,高2.8米,墓前台阶7级。墓道立有墓碑和牌坊等。墓碑碑额刻云纹,高0.6米,宽1.56米,厚0.28米;碑身高2.28米,宽1.5米,厚0.24米。正面刻沈钧儒题“陶行知先生之墓”,下署“中国五十三人民团体公葬”。碑座高0.21米,宽2.35米,厚1米。碑坊立于1946年12月,高约5米,间距4米,横额上刻陶行知书“爱满天下”,坊柱上刻郭沫若题陶行知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解放后,该墓经多次整修绿化。……
[详细] 王德墓,在南京中央门外燕子矶下庙。王德,字子华,南宋通远军熟羊砦人。早年入伍,在抗金战争中,威武骁勇,屡战屡胜。因其战功显赫,多次迁升,后任清远军节度使、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浙东福建总管、荆南副都统制等职。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于建康(今南京)。王德墓现存石碑一,碑额高0.92米、宽1.26米、厚O.33米、浮雕盘龙,下衬云纹,楷书“宋故赠检校少保王公神道碑”。碑身高2.14米、宽1.23米、厚0.28米,碑文楷书,55行,满行98字,大部可辨识,主要记载了王德的生平事迹,为知韶州军州事傅雳撰,立碑年代已辨认不清。龟趺地上部分高0.58米、残长1.95米、宽1.27米,大部残缺。石虎一个,作蹲立状,高1.2米,座宽0.5米,长O.66米,前两腿均断缺。石羊一个,作跪卧状,高l米,座……
[详细] 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南朝(566年)南京市甘家巷狮子冲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北郊甘家巷东南狮子冲。 陈蒨(522—566),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六月继武帝位,称文帝,在位七年,于天康元年(566)夏四月崩,六月葬此。谥“文皇帝”,庙号“世祖”。 陵南向偏东30,已平。陵前仅存天禄、麒麟各1,东西相对,相距24.45米,距陵200米。 东为天禄,长2.60米、高2.75米,雄兽,双角,颈及腰部断裂。西为麒麟,长3.10米、胸宽1.45米、高2.85米,雄兽,独角双翼,较完整。 两兽眦目张口,舌尖上翘,状极獠戾,振爪欲攫。颏须下垂,耳如……
[详细] 梁新渝宽侯萧暎墓,在南京东北郊甘家巷北董家边,距萧秀墓约1公里。萧暎,字文明,梁武帝萧衍之侄,始兴王萧憺之子。普通二年(521)封广信侯,改封新渝县侯,大同十年(544)冬死于广州刺史任上。谥曰“宽”。萧暎墓前现存石柱一,石柱的部分柱身及柱础埋在土中。地上部分柱身高2.1米,柱围1.82米。柱额南向偏东20度,柱额文字因剥蚀过甚,文字部分可识,为“梁故侍中仁威将军新渝宽侯□□之神道”,柱身刻瓜棱纹二十四道,西侧残缺严重,圆盖及顶上小石兽均无存。从字行的排列来看,此柱当为西柱。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新渝宽侯萧暎墓石刻南朝(544年)南京栖霞山西董家边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在南京东北郊仙鹤门外张库村。萧宏,字宣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六子。天监元年(502),封临川郡王。普通七年(526)死,时年54岁,谥曰“靖惠”。萧宏墓前现存石辟邪二、石柱二、石碑一、龟趺二。东辟邪原倒埋沟中,底座破缺,臀部残。1956年修复扶正。西辟邪残毁太甚,倒埋土中。修复后的东辟邪长3.2米,前宽1.48米,后宽l.38米,高3.15米(连座)。石辟邪张口垂舌,昂首挺胸,翼刻鳞纹,势欲飞跃,充满活力。在南朝陵墓石兽中,萧宏墓石辟邪造型简炼,别具神姿。西石柱立在田埂间,高4.96米,柱圆3.2米。刻二十八道瓜棱纹,额北向,题“梁故假黄钺侍中大将军扬州牧临川靖惠王之神道”。字竖行,顺读。柱顶盖,小石兽已无。东石柱断为数块倒于地,盖在柱侧,上雕有莲花图案,柱础上圆下方,中断为……
[详细]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南朝(523年)南京尧化门太平村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北郊十月乡十月村(原太平村)。 梁吴平忠侯萧景(477—523),字子昭,系梁文帝萧顺之从父弟。天监元年(502)封吴平县侯,十七年(518)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十九年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普通四年(523)卒于任,诏赠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 萧景墓南向,墓前现存石辟邪1,石柱1。 石辟邪原有二,西辟邪仅剩残体,原埋塘旁路埂下土中(塘已填为平地),1956年曾掘出,已风化不能修复,仍埋入原处。现存的东辟邪长3.80米、宽1.55米、高3.80米,雄兽,头微南转,向西而立……
[详细] 鄱阳忠烈王萧恢墓,在南京东北郊甘家巷西,位于萧憺墓东60米。萧恢字弘达,梁文帝萧顺之第九子。天监元年(502),封鄱阳王,普通五年(524),进号骠骑,七年死于荆州任上,时年51岁,赠侍中、司徒,谥曰“忠烈”。萧恢墓前现存石辟邪二,东西相向,相距20米。1955年整修。东辟邪长3.2米,宽1.75米,高2.81米。从头部至尾部裂为二,裂缝O.14米,在整修时用水泥接补破裂处,并加以铁箍保护,于腹下置横档支撑。西辟邪长3.45米,宽1.2米,高2.87米,头部残缺,因长期风化,躯体裂纹斑驳,原来腹以下部分埋土中,修整时已从土中清出。两辟邪无角,双翼,颈粗短,张口垂舌,额须披拂,背及胸均雕有凹沟,显得线条雄浑柔美。萧恢墓原有墓碑。据《宝刻丛编》卷二十五收录宋王厚之《复斋碑录》,载有“梁故侍中司徒……
[详细]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