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鼓楼区旅游

鼓楼区旅游景点介绍

  晓山墓葬群位于晓山东山头上,较分散,分布范围较大,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墓葬。2010年8月-11月徐州博物馆对该墓群进行了清理发掘。此次发掘西汉墓葬共计65座,多位于山坡之上主要为中小型墓葬,墓葬形制为竖穴石坑墓61座,少量为砖室墓。这些石坑竖穴墓一般规模较小,头向山顶,墓室大部分只葬一人,多为素面单棺敛葬,亦有夫妻合葬于同一墓坑的。随葬品主要为生活明器,总计400余件,有陶鼎、盒、壶、鈁、鐎斗、仓、灶、井、磨、猪圈、罐等。铜器有铜镜、铜剑格眉刷、提梁壶及钱币等。另有铁剑、铁凿、铁锤等。玉器有玉唅、耳鼻塞、串珠、环等。此次发掘还发现东汉墓9座,已被破坏3座,其余6座墓顶均已不见,发掘时多以暴露在地表,仅残留墓底。按建墓材质不同可分为砖室墓、土坑墓两种。砖室墓均位于山脚处,将山石凿……[详细]
  面积约1 万平方米,约有墓葬数十座,分布密集,多为石坑竖穴墓及石坑竖穴墓道洞室墓,有的底部凿有椁室或砌椁室。1990年发掘墓葬4座,其中2号墓为夫妻合葬墓,墓主为“卫武”和“李多”。其余都为小型洞室墓,竖穴南北向,深3~5 米,内填土夯实,竖穴一侧开凿洞室,葬具及陪葬品均置于东室内,头北向。出土陶鼎、盒、壶、钫、猪圈,龟钮铜印、玉印、铁剑、玉琀及“五铢”钱币等。……[详细]
  万寨墓群位于徐州市北郊万寨村中小山,面积约10000平方米,约有墓葬近百座,分布较密集。1973年徐州博物馆曾清理西汉墓葬8座,1992年为配合三环路建设又清理了19座,2015年4月在修建三环高架快速路的拆迁废墟中发现并清理墓葬2座,共计发掘清理29座墓葬。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石圹墓和竖穴洞室墓。竖穴石圹墓有汉画石椁、普通石椁和无椁三种,竖穴洞室墓可分为有椁和无椁两种。其中单人葬13座,双人葬12座,三人葬1座,因扰乱不祥者4座。墓葬面积最大为12平方米,小者为3.6平方米。共出土随葬品150余件,主要为陶器有:鼎、盒、壶、罐、仓、井、灶、磨、猪圈,铁器有:剑、-、环首刀、鼎、镇、锸、锛、轮,铜器有:镜、铃、印章、带钩、-机、钱币,玉器有:蝉、印章、鼻塞、耳塞、玉片,琉璃器有:蝉、眼罩、鼻塞……[详细]
44、荆山桥
  荆山桥位于徐州经济开发区的东北方向、大运河北岸,荆山脚下,此桥横跨荆山口河上,名为“荆山桥”。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建,桥长约1158米,宽约6米。清乾隆十一年(1746)再建,增至1599米。后荆山桥历经战乱,屡遭厄运,到新中国成立时已面目全非,仅能勉强通过行人。1958年,因疏通河流,将其拆除,现存北引桥约250米,宽6米,保留石牌坊。牌坊原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结构,今已残缺不全,仅剩三柱二间。牌坊北面其当心间大字板题刻荆山桥,立柱有乾隆御赐楹联“湖光澄碧,九州行旅沐恩波;虹影飞空,百世津梁歌利涉”。 南面其当心间大字板题刻利涉大川,立柱楹联“山近彭城,彩映云龙瞻瑞霭;人遵玉路,功成砥柱履周行”。次间大字板题刻望岱、就日。另一次间荡然无存,据考证,原来大字板题刻朝宗、瞻云诸字。拱券已不……[详细]
  荆山墓群位于徐州东北约20公里的金山桥开发区大黄山镇荆山村,海拔116米。其东靠京福高速公路。南临京杭大运河。荆山顶部及山坡分布有许多汉墓,徐州博物馆曾对部分墓葬进行发掘。2008年为配合--铁路建设,徐州博物馆对铁路拟修路段沿线开展调查,对部分有影响墓葬进行发掘。此次发掘包括墓葬9座(M1-M9)、陪葬坑1座(K1)、建筑遗址一处(F1),均位于荆山主山体东南一座低缓的小山包上。已发掘的墓葬可分为石坑竖穴墓及石坑竖穴洞室墓两大类,其中竖穴墓4座,洞室墓6座(包括1990年发掘的一座)。墓葬多不同程度的被扰乱,出土器物主要为原始青瓷、陶井、灶、磨、壶的组合、铜器、铜镜、铁剑等。坑(K1)位于墓群南部山腰处,呈不规则长方形,长4.1、宽3.8、深0.7米。主要出土有铜质的軎、辖、衡、杠箍等模型……[详细]
  蟠桃山墓群共发现古墓葬5座,20世纪调查后3座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近期调查发现两座有盗洞。已发掘的墓葬位于山头顶部,石坑竖穴,封土破坏严重。竖穴内有夯土,墓室多有二层台。墓葬早年被盗,陪葬品破坏严重,出土有铜质、银质印章,小件铜器,陶器等,墓葬时代为西汉早期偏晚或中期。从墓葬的形制、出土遗物看,该处当为一家族墓地,一些墓葬的墓主身份地位较高,可至列侯。……[详细]
  簸箕山是九里山北侧的一座小山包,海拔只有86.7米。因为开山采石的原因,在山顶部偏西南部曾发现有一座被盗的墓葬,石坑竖穴结构,内填红粘土,为西汉时期的墓葬。1990年,考古人员在簸箕山东北坡曾发现一号墓(M1);1993年,在近山顶的北坡发现了一处陪葬坑,出土陶俑25件;1994年1月,在距离M1不远的山坡上发现M2,出土随葬品30多件,随后在山顶发现了M3,也就是宛朐侯刘埶墓。也是该墓群中最为重要的一座西汉诸侯王墓。解放前,簸箕山是国民党军队在徐州-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山顶建有碉堡围墙等设施。上世纪70年代拆除后,留下1米多厚的碎石堆,刘埶墓即被压在碎石下。墓上原有封土,封土周围以石块垒砌墓垣,墓圹为石室竖穴墓,竖穴墓道共用九层封石封填。墓圹竖穴西部有一盗洞,深约2.3米。墓室位于竖穴下,……[详细]
  彭城路官署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距地表约4米。西面为主体建筑,东侧为附属建筑。主体南部建筑面阔五间,现存铺地石板、部分墙体及柱础等,东西长20、南北宽5.4米;北部建筑东西长19.6、南北长10.8米,现残存部分墙体、柱础及铺地石板等,狮子形抱鼓石残件等。东部附属建筑整体高于西侧的主体建筑,现仅存部分墙基,分为砖砌和块石砌两种,该遗址应为明代徐州州署遗址。此遗址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庭院,相传这里西楚霸王项羽的故宫遗址,唐宋以后则是历代徐州的州(郡、府)衙门所在地。据古籍和地方志记载,唐宋时此故宫院内尚有霸王厅的建筑。北宋皇佑年间,节度使曾迁来此院。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在任时曾在此院建逍遥堂作为住室。作为地方行政官署,从宋、元、明、直到清末,府衙门房舍历代均有增益修建。……[详细]
  彭城广场地下城遗址……[详细]
  2000年,在国际商厦基建工程中发现,面积 ,自商周至明清各时期文化地层明显,遗迹众多,其中尤以明代遗址及出土遗物最具代表性。明代遗迹主要为居住遗址及道路、水井、作坊、庙宇等。在遗址中发掘清理出当时道路长20余米,宽约10米,南北走向,全部用青石板铺成,中间略高是规整的大石块,两侧较低的为平整的碎石。整个道路铺设的十分规整,由于常年的踩踏,石板非常光滑。沿街清理出了许多房址,发现房屋40余间,有官署、民居、店铺、作坊等。均石砌基础,上砌青砖,房屋或大或小,既互相连接,又有相对独立的单元,官署和有财力者屋内铺砖或木地板。房屋有卧室、灶间、牲畜圈棚等一应俱全。遗址内还出土有许多生活用具,诸如桌子、大缸,以及勺子、筷子、蒜臼、铲子、铁刀等做饭用具,还有麻鞋、祭器、棋子、骨簪、梳子、篦子、……[详细]
  金地商都地下城遗址于2002年1月发掘,位于市古彭广场北100米。遗址南北长150、东西长125米,面积约1875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较厚,总深度约12米,遗址4米以上为明末黄河淤泥层及明清文化层淤积,黄河淤泥层以下分别是明、宋元、唐、南北朝及两汉时期的堆积,两汉文化层下发现少量商周时期的遗物。各期文化层相对较为明显,内涵丰富,遗迹众多,明代遗迹主要为居住遗址及道路、水井、作坊、庙宇等。宋元时期遗迹发现相对较少,主要有建筑基址及水井等。隋唐地层的遗迹主要有夯土高台、砖井及砖砌水池。出土遗物主要以生活用陶瓷器为主,另外还有“开元通宝”钱币、铜盆、石球、三彩俑片、铁臼等。南北朝时期,徐州便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虽然战乱不断,南北文化交流却日益频繁,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此次金地商都徐州古城遗址的发掘恰……[详细]
  黄河故道由西北向东南穿过徐州老城区,在市内的流程约有7公里。黄河从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夺泗入淮,到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黄水在徐州城下流经有600 多年,特别是明清两代,黄河经常泛滥决口,历代都非常重视黄河堤坝的修筑。市内现存的一段护河堤遗迹平均高出河底平面6米左右,两岸全部是石料护坡,现存鸡咀坝一段石堤,堤顶宽约30米。这些石护堤为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乾隆以前的故黄河护堤多为夯土而成。乾隆六下江南,有四次来徐州,目的就是考察黄河水情以及河防工程。那个时候黄河还未北移,流经徐州。乾隆二十一年,黄河在徐州孙家集决口,徐属各地均遭水灾。次年四月乾隆南巡,虽在江南,却乘船北上至宿迁顺河码头,登陆徐州视察水灾。加固增筑黄河石堤,解除水患对徐州城的威胁。并在徐州城北门外设立测水标志,监视黄河……[详细]
  赵氏家族墓位于赵家庄赵氏家族墓地中,现存完整碑1通,残碑2通,拴马桩柱石柱1个。据赵氏后人讲,碑为赵氏15世祖墓碑,碑上方书“本□百世”,中间竖向书“皇清待赠显祖赵二公之墓”,下款书“乾隆四十三年二月□旦”。西南侧有2通残碑体,横卧地上,字迹不清,一通碑上有“赵氏宗支土图”等字样,推测为石刻赵氏族谱;另一通碑上刻“赵氏补……碑铭”字样;旁有一保存完好的拴马桩石柱,高约1米。……[详细]
周南故居
  周南,解放初期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故居琵琶街道办事处李沃社区居委会中山北路西侧,坐北朝南,大门朝东,由正房、西厢房、过道房组成,墙体青石筑砌,小瓦覆顶,斜坡屋顶,硬山脊,屋脊上饰有梅花云燕。现房屋由李沃村委会租给当地医院使用,房屋外观保持原貌,内部经过局部改造。……[详细]
55、慈济庵
  慈济庵,又名五毒庙,供地藏菩萨。位于徐州市故黄河东岸,鼓楼区大坝头地藏里。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公元 年),后因黄河水泛滥被淹没。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现存大殿三间,砖木结构,抱柱擎廊,小瓦覆顶,清水脊。殿内有《重建慈济庵碑记》三方,碑文记载:慈济庵者,前明霍夫人之香火院也,因岁久风雨摧残兼之黄河水之淤没,仅有一阁巍然独存。庵主兆瑞持疏募化。有刘门张氏等同心乐助,以次增修矣。落款为清乾隆二十七年菊月(九月)。院内存有明代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的遗物莲花石幢一座、供施主放生用的石雕莲花池一处、陨石一块。抗战期间徐州沦陷,莲花池被日寇偷运日本,石幢因百姓埋入地下,得以幸存。此外院内还存有无年可考的红叶古树一株,现仍古朴挺立,红颜映目。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慈济庵古刹……[详细]
  大黄山烈士陵园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有烈士陵园及烈士墓地。2008年重修,陵园坐西朝东,依山而建,陵园门镌刻“发扬先烈精神,开创四化伟业”字样。陵西矗立着镌刻有“先烈精神,光照日月”的纪念碑。用大理石从新铺设了陵园内的甬道、纪念碑廊等。修缮围墙,并对陵园进行绿化。对安葬在这里的顾永田等17位革命烈士墓冢从新进行整修,2008年清明节前从新对外开放,年接待清明祭扫3000余人次,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安葬着顾永田等17位革命烈士,他们均为徐州大黄山籍人。他们是徐州大黄山籍山西文水县抗日政府县长、抗日英雄顾永田烈士、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权士成烈士、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阎会堂、刘桂清、刘进、权启厚、张永智、王良臣、张绪山、吕文财、胡宪坤烈士、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孙茂松、王金阳、佟大坤、烈士、社……[详细]
  西朱村任氏宅于清代始建,具体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大门朝东,平面呈“田”字型,院东、西、南、北四周均为房屋,宽34.8米,长36米左右,四角原有四个角楼,后被拆除。现有8座31间房屋。“田”字型中间纵横的房屋已拆除,仅剩北侧南北向房屋一处3间。房屋均为青石墙体,黛瓦覆顶,保存较好。“田”字中间的东西向房屋为客厅,两侧南屋为私塾。两座正房之间有炮楼一座,上部分墙体为青砖,下部墙体为青石。……[详细]
  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地在开挖水渠时,在地表以下发现有条石,可能为墓石,墓葬应为条石砌建的东汉墓葬。目前现场为农田菜地,地势平坦,南侧靠近陇海铁路,已看不到墓葬的痕迹。但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墓葬的主体还应该在原地地下。……[详细]
  方山墓葬位于方山的山顶和山坡,修建蟠桃老年公寓时发现。墓葬均为石坑竖穴墓,墓上封土大多被破坏,竖穴内填以夯土。多数在墓底放置棺椁,少量开凿有洞室,内置棺椁。既有夫妻同穴合葬,也有夫妻异穴合葬。墓葬多被盗掘,陪葬品出土较少,以陶器为主,组合为鼎、盒、壶、钫,从墓葬的形制、陪葬品等来看,墓葬的时代为西汉中晚期,此处应为一家族墓地。……[详细]
  东凤凰山南墓群位于大湖村东凤凰山南坡下,均为石坑竖穴墓。墓葬规模均为较小的单人葬,较密集,竖穴内填夯土。墓葬均位于采石坑内或断崖边缘,全部被盗,有的在墓葬边盗出的土中看到有人骨。墓葬时代为西汉,墓主身份很低。从附近地形看,周围还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墓葬。……[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