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 > 丹徒区旅游

丹徒区旅游景点介绍

  共有住户3人。清代时期房屋,砖木结构。前后四进,三个天井。由于年久失修,有些地方破损,但大部分保存不错。周围民众较多。……[详细]
  位于镇江新区大港街道文昌宫27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年代是清代。房屋已破损,但内有一碑保存完好。碑石长159.4cm,宽72.8cm,厚14.8 cm。石碑上可看清的字有668个。碑石右首上 书-“钦命江南苏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谭”,左首书“光绪玖年陆月拾壹日示”,碑文内容为弃婴经育婴堂收养后,再次流向民间必须登记注册并做好交接管理等有关章法。……[详细]
  位于新区大港中学内,为古建筑的坛庙祠堂,年代是清代,使用单位是新区大港中学,现为教育场所。原有三进,后进大殿已毁,现有门楼、庙台一部分和中进“灵观殿”。殿面阔三间13米,进深9.2米,檐高6.5米,硬山顶,前有台阶。檐两侧廊口有木栅,院内一株银杏,直径1.4米。……[详细]
  西山背汉墓位于辛丰镇下方行政村西山背自然村东,西约50米为通村水泥道路,南、北都为民居。又名老虎墩,位于辛丰镇下方行政村西山背自然村东,面积约200平方米,封土存高1.5米、底径4.8米,1988年发掘2座墓,均为叠涩式顶石室墓,结构完好,1号墓面积约19平方米,高约2.52米。分前后室,有画像石门和石桌。2号墓面积约26平方米,高约3.4米,分前、中、后三室,出土“五铢”铜钱、烟台、双系罐等。均早年被盗。……[详细]
  位于大港东街原太平桥东150米,伯先里28号,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始建于明代,现为赵姓后人作居住场所。住宅分为前厅(吹鼓厅)、天井、大厅、小楼。小楼于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烧毁,外墙朝东有一砖雕门楼,雕刻细腻、圆润,部分受损。大厅名“明恕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加置卷棚,硬山顶,建于清前期。……[详细]
  宝堰土墩墓群位于宝堰镇前隍行政村马家棚自然村南,共有4座封土墩。地处华山北坡延伸的低丘岗坡。一座位于场部西,地处低丘岗脊北端,东傍小陆水库,墩高约2.5米,底径约18米;另一组两座,位于场部东,呈东西排列。墩高约2.5-3.5米,底径约18-22米;还有一墩俗称唐家山,位于场部东南,地处岗脊北端,墩周四面海拔高约40米。墩高4.5米,底径约30米。曾征集到原始瓷豆、碗,夹砂红陶鼎、泥质灰黑陶罐各一件。并采集到印纹硬陶残片。……[详细]
  宝堰土墩墓群位于区宝堰镇前隍行政村马家棚自然村宝堰林场水库西坡,东距林场约200米,南、北面为山丘。墩高约2.2米,底径约20米。地面偶见印纹硬陶残片。……[详细]
  板田墩土墩墓位于宝堰镇前隍行政村前隍自然村南约300米,地处田间,墩的南侧距丹茅公路约30米,距前障村约100米。墩高约5米,底径约20米,海拔约43米。地面可采集到印纹硬陶及原始瓷残片等。……[详细]
  白虎墩土墩墓群位于宝堰镇前隍行政村白虎墩自然村西,,共有2座土墩,俗称白虎墩,村以墩命名,土墩墓周边皆为农田,两墩之间为白虎村落遗址。土墩墓群皆位于村中,1号在村西端,2号在村东端。近来因为村民建屋取土,挖取了部分墩土,现残墩高约1-1.5米,底径约10-15米。曾征集到夹砂红陶鼎、鬲、泥质灰黑陶罐各一件。并采集到印纹硬陶及原始瓷残片若干。……[详细]
八福古井
  八福古井位于宝堰镇前隍行政村八福自然村内路旁,周围皆为民居。井栏鼓形,高0.2米,直径0.56米,内径0.35米。石质为青白石,井栏内壁由于村民常年提水,形成多条深浅不一的凹槽,井身用砖石垒砌,周围长有青苔,至今仍可使用。……[详细]
  “民国军队”弹药库位于高桥镇京江行政村富德圩自然村南和村东,南面一座距富德圩村约100米,另一座距村东约50米,两座炮台均位于长江北岸约50米-150米,与江南岸圌山炮台对峙。三座呈三角形,开头为房屋,混凝土结构,一座面积67平方米,高3.6米;另一座面积17.4平方米,高2.9米;剩下一座11.5平方米,高2.5米。库壁均为50厘米,壁上留有弹痕。由于坍江,消失一座。加之年久失修,炮台三合土脱落,多处有裂缝。其中一座炮台顶部建有变电站。……[详细]
金家边古井
  金家边古井位于高资镇唐驾庄行政村金家边自然村东北,井北侧为民居,西、南面为池塘。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井栏六角形,高0.35米,直径0.55米,内径0.35米。石质为当地所产白大理石,古井石栏上有三行楷书铭文:“置于大明成化二十年孟冬吉日置造”,井身用石块和青砖垒砌,井至今仍可使用,井水可饮用。金家边古井于1986年被丹徒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详细]
  位于大路镇宗张村王巷里,为古建筑的坛庙祠堂。目前,王巷祠堂作为宗张村委会工农业生产用房。王巷祠堂由崇贤里王氏六世孙元美于南宋绍兴八年(1137年)始创宗祠,明朝末年遭兵灾焚毁,二十世孙瀹、二十一世孙守荣于崇祯庚午年(1630年)重建王氏宗祠,距今已逾380年。王氏宗祠具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全木结构,三雕(砖、木、石雕)工艺精湛,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宗祠坐西朝东,计前、中、后三进,每进五开间,后又在两侧接厢房、偏房二十余间,与主体建筑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1581平方米。宗祠原有大门门楼,并有“王氏宗祠”四字匾额,两侧安放石狮,在民国年间建学校时全部拆除。进入中进,门楼上方原雕有“崇贤里”三个石刻大字,门楼内侧传说有一匾额,上 书-“代天觉世”四字,为清末所制。迈过阅台,便是三开间中厅,前檐中央原悬……[详细]
  殷氏是黄墟的望族,古镇黄墟也因殷氏而闻名于史。据2005年统计,在全镇八十七个自然村中,有殷姓居住的自然村,就有六十七个之多,占全镇自然村总数的77%。目前,全镇姓殷的共有一千四百四十二户,计七千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殷氏六房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黄墟行政村黄墟自然村东南。距今270多年。占地2400平方米的古代建筑殷氏六房古宅,房屋虽已破旧,但整体保存较好。该屋因由当年的巨商殷霹雳的六弟所建而得名。整座建筑按八卦乾坤六段图设置,外人走进房屋仿佛进入了一座迷宫。建筑精雕细琢,是黄墟仅存的一座古民居建筑群。东边为四进住房、西边为六进住房,每进三间。水井两口。目前殷氏六房主体建筑保存完整,砖木雕刻精美,保存较好,部分破旧残缺为文革时期人为破坏。2004年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详细]
殷家祠堂正厅
  位于新区丁岗镇留村的东首,坐落在葛丹公路1公里处的路西道口旁,曾为留村小学原址,现为留村党总支、村委会办公场所。相传宋朝殷氏始祖殷荣因恸父殉节,不求仕进,故留居此处,渐以“留村”为名,后裔于明洪武年间初建殷氏宗祠(1368年前后),堂名谓“伦叙堂”,传至清康熙癸丑(1670年)改建为五间三进,中为楠木厅。留村殷氏宗祠距今将近700年历史,历经战乱,屡建屡毁,先后于清乾隆中期(1766年前后)、咸丰初年(1851)、咸丰十年(1860)、同治初年(1862)、同治九年(1870)多次修建、扩建、改建。殷氏宗祠亦为私塾学堂,一直沿袭至辛亥革命始办洋学堂。1949年建国后为公办完小,更名为留村小学。文革期间,门庭堂厅遭损坏成危房。2003年4月金陵游子殷寿源、画家赵文元等仁人志士联名献言重修母校,……[详细]
绍隆寺大殿
  位于大港街道绍隆寺路,五峰山南麓半山腰,为古建筑的寺观塔幢,始建于唐代,目前为宗教活动场所。该寺原名“灵觉宝寺”。现名始于嘉庆年间,取佛家“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之意。大殿面阔三间17米,进深七檩,檐高3.5米,硬山顶。寺内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碑两通。该寺至今香火旺盛,尤其是黄明节当天更是香客云集。绍隆禅寺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公元825年),重建于宋绍兴年间(1132年),后又被毁,到明朝初年经比丘尼募化,于万历14年修建,名曰莲觉寺。清康熙23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来到莲觉寺,看到这里三面环山,气势雄伟,如入仙境,便赐莲觉寺为灵觉宝寺。清康熙28年,康熙皇帝再次南巡来灵觉宝寺敬香礼佛,仔细观看,发现一块龙地,整座寺院象龙脉,“非高僧大德者不可居之”,于是便将灵觉宝寺赐给金山为下院……[详细]
  秦坟墩土墩墓位于上党镇东贪行政村秦坟墩自然村北约100米,墓南距秦坟墩村约100米。俗称秦坟墩,村以墩名。地处低丘顶部,墩顶海拔高约44.8米。墩的规模较大,高约8米,底径约45米。地面可采集到黑陶钵、原始瓷豆、碗、夹砂红陶鼎、印纹硬陶坛、罐等残片。……[详细]
  位于大路镇小桥头村39号,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名人故、旧居,年代是民国,使用人是李龙生,现为居住场所。李竟成做过大官,是位传奇人物,故居却是一座简易的平房,砖木结构,内有1个天井,3间正房,1间厢房,保存较好。走进故居,正堂很小,堂的正中板壁上挂着李竟成像框,像框下方写着:“辛亥革命烈士李竟成遗像”。原丹徒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10月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99、华阳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大港街道仲家村与坦王村之间,为古建筑的寺观塔幢,年代是东汉。本名“仁静观”,宋徽宗改为“华阳观”。相传隋朝之前,因圌山脚下的江水直泻东海,故华阳观后进大殿曾取名“观海楼”;亦传唐代名相魏征,晚年曾选华阳观修道养静,“观海楼”又改为“忍静宫”。明正德六年(1511)重建。原占地八亩余,前后共三进建筑。前进是戏楼;中进为灵观殿,殿内四根柱子为楠木,大殿的造型陡直高大,四角有朝天的飞檐;后进为三清殿。戏楼前有石拱小桥1座,长2.5米。现仅存三清殿和戏楼,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三清殿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九檩12.6米,檐高5.2米。滴水饰有人物、花卉、飞禽图案。戏楼为硬山顶。以前,华阳观每年都有2次庙会,农历2月15和7月17各一次,第二次庙会要连唱京戏6天。华阳观原有名对联一副:“八宝华……[详细]
  厚角贾氏民居位于大港街道厚角村,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建成年代是中华民国22年左右。占地面积约为1086平方米。坐标北纬32°09′279″,东经119°42′528″。现存房屋建筑砖木结构,前后三进,中间正厅名为存德堂;每进三间,为二层楼房;三进之间有两个天井,天井东、西有厢房连接;三进正房西侧挂厢房,而且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天井。贾氏民居为普通民房,建筑工艺、保存状况均一般。现正房西侧所挂厢房破损、残存。前一、二进现为厚角村村委会办公场所,最后一进现为民宅,有人居住。贾氏民居祖宅,建筑风格体现了镇江东乡民居的特色,镇江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8月26日批准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