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旅游景点介绍
县第一届工农兵政府旧址——大院匡神宫一九二八年六月,县委在大院匡神宫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县工农兵政府,选举徐鼎燕为主席、周道隆为秘书长、何国诚为军事部长、周亚水为妇女部长。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革命遗址。(余永红)……
[详细] 第一届县委机关旧址——龙溪南岸段家垅一九二八年五月,中共炎陵县第一届县委机关由七都茅坪搬到南岸段家垅。五月二十三日,因叛徒告密,县委机关被敌包围,县委委员周里、秘书黄元吉突围脱险,书记刘寅生、委员刘平章在突围中不幸牺牲。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革命遗址。(余永红)……
[详细] 南昌起义部队、湘南农军和工农革命军第二团会合旧址——沔渡圩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到达沔渡,唐天际率安仁农军到沔渡赶上主力部队,陈毅、邓允庭、黄义藻、邓宗海、黄克诚率部和何长工、袁文才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在资兴汇集后,经中村、水口、县城到达沔渡,三支部队在沔渡圩会合。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革命遗址。(余永红)……
[详细] 1928年3月中旬,工农革命军来到中村。为了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部队和炎陵县县委在中村圩头召开有三千多人参加的军民诉苦大会。会议由县委书记刘寅生主持。毛泽东在会上列举当地土豪劣绅剥削农民的事实,通俗地讲解革命道理,号召大家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十几个穷苦农民争相上台控诉土豪劣绅的罪恶。大会根据群众要求当场处决了两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诉苦大会激发了广大军民的阶级觉悟。会后,道任、联西、龙潭等十几个村庄普遍开展插牌分田运动。1997年,军民诉苦台修复一新。军民诉苦大会是中村“插牌分田”运动的前奏,它启发了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促进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旧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详细] 接龙桥位于炎陵县城西大门之处,横跨坂溪水,南北走向,南连湘山,北接106国道,是炎陵县城西连南北的交通要道。接龙桥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系一座双孔石拱桥,麻石结构,全桥两拱一墩,历史悠久,建筑工艺独特。1928年4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此桥击溃湘敌一团,有力掩护了朱德、陈毅部队向井冈山转移,为朱毛第一次会面和两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革命遗址。……
[详细] 陈觉墓地址:醴陵市泗汾镇年代:1928年……
[详细] 924年9月,中共八叠党支部成立,最早的党支部成员有易春庭、汪先宗、汪兴堂、汪春华等,易春庭任党支部书记。这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在八叠党支部组织下,八叠乡成立了农民协会,带领农民积极开展平粜斗争。在八叠党支部的领导下,八叠乡农民协会一度成为湘潭县东一区的农民运动中心。汪起凤、汪先宗先后为革命捐躯。1927年,毛泽东为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还亲自到此考察并指导农民运动工作。……
[详细] 遵道学校旧址地址:醴陵市第一中学时代:1906年……
[详细] 兰谊学校建筑群由三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和一栋门楼组成.古典欧式建筑风格学校总占地面积五千六百二十三平方米,一九四四年因日寇进犯停止办学一九四六年修复后继续办学一九九七年刘建绪将军之子刘立回乡寻根又捐资修缮了校舍二零一一年宣布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攸县苏维埃东冲兵工厂旧址原为二十世纪漕泊新联程氏家族所建祠堂。占地面积192平方米,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面宽之间,进深四间,分前后厅,中为天井。简介1930年秋,攸县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东冲程家祠创办兵工厂,厂内有铁、木、银匠20余名,1张工作台,7座锻造炉,主要生产造制梭镖、大刀、小把(匕首)、来福枪、松树炮及修理枪械,1932年冬,迁至江西省莲花县九陇庙,改名为湘赣省军械厂……
[详细] 陈明仁醴陵故居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城区来龙门街道办事处文庙居民委员会瓜畲坪116号,始建于1937年。其门额良庄两字,由何键题写 。故居占地面积为1145平方米,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其主体建筑分前后两栋,各二层,门厅与前栋、前栋与后栋之间均有庭院相通,共有房屋20多间,均为小青瓦屋面,方形青砖铺地。四周为红砖砌成的高大围墙。 2005年,陈明仁故居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宁太一墓位于醴陵城区西山渌江书院后面的山坡上。1936年,国民政府为追念宁太一先生而拨款修治。墓地建筑面积32平方米,花岗岩结构,墓周围以数十块长方形花岗石板砌成一椭圆状。前立长方状石柱墓碑,正面阴刻:“宁太一先生之墓”;左侧刻“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吉日”;右侧刻:“程潜敬题”。碑前置石拜桌、石香炉各一个,石鼓凳四个。墓旁曾修有“太一亭”,壁嵌青石二方:左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褒扬令,右刻-院长于佑任书宁太一烈士纪念碑。现太一亭已毁,于佑任碑刻及林森褒扬令碑刻则存于渌江书院。宁太一,1883年生,湖南醴陵人,辛亥革命著名活动家、同盟会会员。在二次革命讨袁救国斗争中,被捕入狱,于1913年9月25日就义于武昌抱冰堂,遗体运回醴陵,葬于西山。宁太一墓于198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株洲县南阳桥乡竹园冲村的摩崖石刻墓碑为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长期埋没于深山翠林之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这是摩崖石刻比较权威的定义。通俗而言,一般就是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走到名山大川,兴致来了,诗情勃发,赋诗一首,作文一篇,将其刻入石头,就是摩崖。因此在名胜景区常见。比如著名的黄山摩崖石刻,可谓是名人荟萃,精彩纷呈,连康熙皇帝都没忍住手痒,御笔一挥,命人将其才艺刻入石头,供天下人瞻仰。当然,摩崖石刻倒并不一定都是铭诗刻文,也有造像具图的,从内容到形式,可以千姿百态,皆因人因事而异。株洲县南阳桥乡出现的摩崖石刻作品,竟然是将天然石壁作为刻字的墓碑,显然是一个另类,而且全省都罕见。这块作为墓碑的石壁,属于花岗岩类,质地细腻坚硬,经久耐用,且表面平整,就像是一……
[详细] 绍兴年间,南宋朝廷外有金人觊觎,内有农民起义,严重威胁到朝廷的安危。在“攘外必须先安内”的思想主导下,南宋朝廷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农民起义军的平乱战争。岳飞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与茶陵茶乡结下渊源的。座落在茶陵县高陇镇光泉村的“光泉”摩崖石刻就是这一历史背景的最主要的见证与体现。绍兴二年(1132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岳飞奉诏追剿农民起义军曹成部属。那天天黑之后,岳飞和他率领的岳家军由江西永新经茅竹坳抵达茶陵境内,在现在的秩堂镇合户村安营扎寨。夤夜时分,岳家军在当地一个私塾先生的引领下,急行军5公里,来到现在的高陇镇光泉村光泉组一块大石壁下。当时,五更将近,天色微微发亮,岳家军人困马乏。恰好,石壁下有一口山泉,水清甘洌。疲乏的岳家军喝过山泉水,稍事休息之后,一个个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此时,东方的天空泛……
[详细] 月到岩有灵岩古寺,在茶陵严塘沙溪村,为茶陵唐代第一位进士陈光问读书处,其父陈聪在此设塾馆。灵岩石窟自宋至清有摩崖石刻50余帧,真行草皆备。其楹柱石雕精美绝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接龙桥码头位于渌口古镇渌江岸边,修筑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78),麻石砌成,跨渌口北岸塘山水,平面呈人字形。长20.4米,宽2米,面积约40平方米。是昔日渌口古镇商业繁荣及渌江航运发展的见证物,是重要的交通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说到接龙桥,不得不提湘潭老街十八总。“湘潭十八总”,一到八总在渌口,九至十八总才在湘潭。古时候的渌口老街与湘潭的老城区,都位于湘江边,主体部分都是江边的二条老街,这二条老街每过一到两里有一个集市,被称为“总”。渌口的老人们都说,商业和集市,是先在渌口设一总到八总,后才在湘潭城关镇设九总到十八总。“总”的另一种说法,是指古时候湘潭更夫敲更的范围划分,从一总到十八总,每个区域都安排一个专门的更夫进行敲更,因此湘潭的老城区被分成了“十八总”。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渌口……
[详细] 茶陵县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古因陵谷多生茶茗而称“茶乡”,后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茶陵”。茶陵早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宋代曾为军,元、明、清曾为州。据相关记载和考证,境内城池较多,自东往西逐渐迁移:早在战国中晚期,在距现县城东北49公里的晓塘村修筑了楚国东南部的防御和对外扩张重要军事城池——晓塘古城;西汉初期,茶陵候刘沂在今火田镇修筑“茶王城”;五代时期,马殷自封称王,在今高陇镇古城村筑“马王成”;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邓宜在今思聪街道办事处大兴村筑“金州城”;南宋绍定年间,知县刘子迈在今云阳街道办事处前进村筑“茶陵古城”,该城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茶陵古城才逐渐被“遗弃”,县治中心往……
[详细] 宋名臣祠是1901年由当时醴陵知县陈寿纶倡捐而建。在当时渌江书院的学生达到顶盛时期,增加到了200人,斋舍不够住,就在这里增加了斋舍,即:日新斋。宋明臣祠的原名是“三公祠”,是为了纪念我们醴陵三位宋代的名臣:吴猎、皮龙荣、杨大异,他们都是宋代的二品官,是历史上有名的抗倭将领。后来经过考证,宋代的时候我们醴陵的名臣远远不只他们三位,于是就将三公祠改名为“宋名臣祠”。两边墙壁上分别嵌有“醴陵创建三公祠碑记”和“宋名臣祠碑记”并附有捐碑。“醴陵创建三公祠碑记”的碑文内容是当时的知县所写,字体由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黄自元书写而篆刻。这些碑保存得比较完整,文革时期被埋在地下,所以没有被破坏掉。……
[详细] 【靖兴寺】醴陵西山曾被称为“净兴山”,西山山腰毗邻渌江书院处有一座古寺,名为“靖兴寺”。它的建成与命名,与隋唐时期的名将李靖和一位历史上传奇的风尘女子红拂女有莫大的渊源,她为爱奋不顾身,慧眼识英雄的故事,在民间实为一段佳话。唐建,公元621年,李靖奉命征伐割据湘北,湖南的梁王肖铣,驻军醴陵西山,其妻红拂随往。后来,李靖成了唐朝的开国功臣,不幸的是,红拂在醴陵染病而亡,李靖选择了山环水绕,风景优美的西山安葬了她,并且修建了靖兴寺,募僧守护。这便是西山靖兴寺的由来。靖兴寺峰岭连绵直逼渌江江岸,林木葱郁,山色青黛如画屏。清末,靖兴寺改为学堂,寺庙中的铁佛被移置城区城隍庙,暮鼓晨钟,渺不复存。1986年,政府拨款予以重修,1988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龙氏牌坊位于茶陵县秩堂乡皇上村。明万历六年(1578),曾任四川龙安知府的龙庆云致仕后,建造了这座牌坊,以纪念其先祖中宪大夫龙仁夫。这支龙姓自宋至清,先后有4人受封“中宪大夫”衔。此牌坊后在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中宪大夫牌坊在石砻龙姓族人心中是神圣的,它历经风雨仍保存完好,是省内少见的古牌坊,向人们展示着一页页尘封的历史。 此牌楼与其他牌楼的区别是不由柱子支撑,而是由一个石拱门状的底座支撑,这种造型极为罕见。其底座由大块岩石砌4座石墩,分成3间,中门较宽,呈方形,两侧为石砌拱门,门洞较小。牌坊上部由石料构筑,榫卯穿插丝丝入扣。造型独特,石雕精细,为省内古牌坊之上乘。牌坊由底座及主体组成。高12米,底宽11.5米。坊座、石坊石质粗糙,石额质地细腻,整个造型庄重大方,雕刻精美灵动,人物、花……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