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株洲市旅游

株洲市旅游景点介绍

茶陵东山书院
  茶陵东山书院位于株洲,创建于元代,是宋末元初湖广影响最大的三家书院之一,也是湖南元代最大的私家书院。创建人陈仁子,字同甫,号古迂,茶陵东山(今腰陂镇东山村)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漕举第1名,授登士郎。5年后,南宋灭亡,元朝定鼎后,他屡拒朝廷征召,隐居东山,罄其家产,筑东山书院。此后聚众讲课授徒,著书立说,刻印图书。为元代著名私家刻书者之一,东山书院的刻书业为当时湖南第一家。茶陵东山书院是以刻印图书为主的书院,著名藏书家、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载:“(东山书院)有名为书院,实为私刻者。”东山书院又名陈氏古迁书院、陈氏家塾,以此名称刻印了大量图书。东山书院刻印的图书印制精美,很有特色,纸张洁白有韧性,耐收藏,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品。多为历代朝廷内阁藏书,称之为“茶陵本”。如《梦溪笔谈》……[详细]
醴陵文庙
  醴陵文庙位于醴陵市东正街。始建于宋,原址在青云山(现醴陵一中内),据民国版《醴陵县志·教育志》载:渌江书院原在朱子祠堂之右,背山面河,为宋、元、明学宫故址,乾隆初移建学宫。元大德十年(1306),知州张思敬在原址重建文庙,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黄彦正重建,明末清初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张法礼、康熙四年(1665)知县张尊贤先后修茸,后毁于吴三桂之变;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1682—1687)知县陈九畴、赖彦超,三十七年(1698)知县蒋晟陆续修建;乾隆八年(1743),知县段一控迁文庙于何家码头今址;后又经过五次修葺或扩建;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薛振钰购庙旁余地,拓基扩建,前辟广场,外筑围墙,占地约250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现存文庙仅余大成殿及10间厢……[详细]
223、起元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起元塔
  起元塔为醴陵第一高塔,雄伟挺拔,朴素典雅,矗立于城南马背岭。高18.6米,砖灰结构,0式,8面,11级。底层直径5.3米,往上逐层递减。墙厚1.26米,拱门高1.8米,宽0.9米。塔内通空,每层塔檐叠涩为菱角状上翘。清咸丰元年(1815),邑人廖洪举倡建。起元塔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1年)。该塔位于醴陵市城南西山办事处马背岭,马背岭属于玉屏山,玉屏山横亘城南,象一张屏风,渌江旧八景称为“南屏耸翠”。宋乾道年间醴陵籍贡士、朱熹的学生黎贵臣建有“昭文书院”。醴籍明朝诗人丁淑《游玉屏山》诗云:“南屏削玉当湘矗,瀑布如花洒壁斜。栈石截云遮鸟道,机声出树有人家。河横午夜潮归海,斗柄中天月散华。锄遍心田灌沧水,道人亦自有生涯。”1989年,起元塔被醴陵市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起……[详细]
醴陵彭氏牌坊
  彭氏牌坊又称袁氏牌坊,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邑绅彭之冕为纪念父亲彭明俊及母亲袁氏而建。牌坊高约5米、宽约4米,整体保存完好。牌坊有三门、四柱,为麻石仿木结构,歇山顶,龙状鸱尾檐角飞翘。四柱为正方形,边长0.36米,柱下座兽为8个仰面小狮,坊上缕饰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麒麟和人物等浮雕,形象生动活泼,线条流畅富于变化,雕刻细腻。中门正面阴刻楷书“奉直大夫彭明俊暨宜人袁氏之坊”。匾额书“圣旨”,右门刻“敦伦”,左门刻“乐毅”。下刻坊主家世、官衔等。背面刻“恩荣”二字,下刻建坊题记和行述,字迹均清晰完整。牌坊上石兽缺失的不多。最喜欢那向上趴着的狮子,感觉就像一只抬起前腿依偎在你腿上撒娇的小狗一样,很可爱。牌坊后面是“彭氏宗祠”,今已大部拆除不存,仅遗留部分墙面。牌坊2011年晋升省九。牌坊背……[详细]
攸县凌云塔
  凌云塔,位于攸县县城西十公里攸县与衡东两县交界之处的鸭塘铺乡阴山港村,座落在米洣水河畔的马鞍山上。据清同治《攸县志》记载,建设于清嘉庆丙子二十一年(1816),为县令赵勷率合邑绅士建。凌云塔八方七层,高二十八米,基边长四点六米,占地面积一百零二平米。凌云塔塔基及第一层为红条石砌成,二层至七层是青砖砌成。阶梯右旋而上,直达顶层。登上塔顶,攸、衡两县边境风光,尽收眼底。由于地处攸县与衡东两县交界之处,与文明下、中、上三塔连成一线,甚为壮观。凌云塔是“四塔”中建造时间最晚的一座,然而又是最大的一座。凌云塔整个塔体构筑为仿楼阁式,建筑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因年代久远,凌云塔的风化和损毁比较严重。攸县决定维修凌云塔。2009年马鞍山凌云塔修缮一新,现塔身高为29.3米。1982年,凌云塔被列为攸县重点文……[详细]
汪家古井
  两汉以来,朱亭古镇逐渐成为攸、湘、衡、醴货物集散地,人口渐渐稠密,明洪武年初,汪氏祖先因为战乱从安徽迁居到原隶属于湘潭的朱亭。由于朱亭古镇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地理位置是前临湘江,背靠狮子山,每当湘江涨水,江水浑浊,居民饮水困难,古人曾先后挖掘几口古井以供饮用,如汪家井、吕家井、松柏林井、泉佳岭井等数处,其中松柏林井和泉佳岭井在修京广铁路隧道时被掩埋,吕家井位于镇上港街居委会,砌筑于清代,井旁立有小庙,井水甘冽,常年不断,至今仍是古街居民的饮用水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负盛名的当数汪家井,此井于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汪家古井位于朱亭镇古色古香的港街一处低洼地,紧靠河港,高出河面约1米,开凿于明洪武年间,年代较久远,历代有维修且有碑记,至今仍在使用,是株洲市首次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古……[详细]
刘三吾墓
  刘三吾墓位于腰潞镇石陂村竹陂组大塘坪。这座古墓坐北朝南,北面有一道高约4米的青砖牌坊,因为这个原因,当地人把这里叫做“牌坊前”。刘三吾墓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成之后,刘氏家族在不同时期对它进行了修复,现在大家看到的是2001年清明节期间修复而成的。来到刘三吾墓场,首先请大家注意这道青砖牌坊,它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呈半环抱状态,如同一道展开的屏风。“屏风”顶端仿庑殿顶结构,“庑殿顶”下面是逐渐收缩而成的两重仿斗拱式砖檐,砖檐而下是清水墙面。牌坊正中的清水墙面上镶嵌了一副人物浮雕画。可惜,风雨侵蚀使我们现在无法看清楚这些浮雕人物。好在浮雕下面的“开国元勋”题额和神道碑还保存完好。好,我们来看一看“开国元勋”题额。大家注意了吗,题额左侧有一行小字“成化丙申巳月吉日”……[详细]
炎帝陵御祭古道(含“邑有圣陵”碑刻)
  据史书记载,从唐代以来,封建王朝逐步形成了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御祭”轨制。炎陵县委宣传部介绍,文物普查部分近期在炎陵县三河镇发现了炎帝陵御祭古道遗址。其中,桥头岭段古道保存最为完整,宽约1.9米,以鹅卵石展砌,斜坡处以石垒级,牢固坚实。古道北侧石壁上,有“邑有圣陵”摩崖石刻,为清代乾隆年间遗迹,专家考证这也是古代御祭官的指路标识。“御祭古道”上的坪形村,有渡口和行馆遗址。山林小镇“霍家老圩”鹅卵石展就的古道旁,很多两层砖木结构店展仍有清代建筑风格,令人流连忘返。新华网长沙3月17日电(记者苏晓洲)17日,湖南省炎陵县对外界公布,文物考古专家几经周合,终于发现了被湮没于苍山林海之中的古代炎帝陵御祭古道。15.5公里的古道上,鹅卵石路、摩崖路标、御祭官墓园等遗迹犹存。炎陵县文物专家考证,古……[详细]
独岭坳遗址
  独岭坳遗址位于茶陵县栆市乡虎形村9组与界首镇火星村8组、对江村2组的交接地带,东北距茶陵县城20公里,东南距炎帝陵50公里。遗址面积有2000余平方米。独坳岭周围是一块较为开阔的山间平原,一条无名小河从平原中部流过。平原外围为丘陵山冈。平原中部兀自突起一座小山,是为独岭坳。现在的独岭坳是一个普通的小山冈。这座7000年前就居住着100多人,曾经喧闹的聚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恢复了原始的寂静。坳上较平缓的地方种有农作物,地表散布有石器和陶片,坳的周围农田密布,独岭坳周围的平原地带有3个行政村,几百户人家,数千人口。1995年,考古人员在独岭坳的发掘,揭开了被尘封7000年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株洲史前人类的生活。整个遗址出土房基5座、墓葬34座、灰坑15个、卵石堆积1个、祭祀坑3个,以及大量……[详细]
磨山遗址
  磨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株洲县漂沙井乡,此为洞庭湖以南地区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溪文化遗址之一。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1987年8月进行试掘,试掘96平方米。磨山遗址年代距今七千年左右。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文化堆积为大溪文化、龙山文化的遗物。商周遗物只见于地表。遗址下层出土了文化特征明显、年代上有明显衔接关系的筒形腹釜、鼎和印纹白陶。在印纹白陶出现前,筒形腹釜、鼎足共存,在印纹白陶出现后,筒形釜极少见,而鼎足却大量出现。此种现象成为我们了解与把握大溪文化磨山类型文化内涵的变化的一个坐标点,是一种以鼎特别发达为主要特征的文化。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09-3。2019年,磨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杨家洲汉墓群
  杨家洲汉墓群 时代为汉。位于湖南省攸县网岭镇。 杨家洲船形汉墓群,在1985年文物普查中发现。经调查,杨家洲船形墓群呈椭圆形,周长约2500米,宽约200米,中间盆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在这块土地上,保存着西周至两汉时期的文化遗址,发现有篮纹灰陶陶拍、陶罐等器物残片。有近100座大小古墓葬,其中有3座特大墓葬。墓葬凸于地面,呈“L”形,东西向。经测量,墓群总面积达23.75万平方米,东向墓葬呈半圆形,在封土堆四周农民取土时暴露出有夯土痕迹的断面,东、南部亦有夯土痕迹。上层为红色,二层为黄色,三层为红色,四层为灰白色夹青炭土等。现有封土堆高2.7米,底径60米,面积450平方米。正西方的墓葬较大,农民在附近建房挖沟,但封土堆保存完好,并满植杉林,封土堆底径32米,高6.9米,面积1925……[详细]
龙家牌坊
  龙家牌坊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茶陵县秩堂乡皇图村,此牌坊造型独特,石雕精细,为省内古牌坊之上乘。 牌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皇图龙姓六房基祖龙庆云,于明嘉靖年间曾诰封中宪大夫,之后到清代又有3人获此殊荣,后人建牌坊以纪念,后圮,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重修。牌坊由底座及主体组成。底座4座3门,主体为3层5顶,枋、额6横5列。通高11.8米,底座高4.37米,主体7.5米。底座总长9.7米,进深1米,占地约10平方米。底座由花岗岩石装砌,中门宽2.1米,高3.96米,两侧为石砌拱门。主体建筑3层5列,坊顶5个,为仿硬山顶式石顶,最高层为4檐式,其余3檐式,正面上镌“诰封”二字,下为“中宪大夫”石额。枋、额、顶等部件以斗、榫构筑,结构紧密。石额44方,人物浮雕9,镂雕图案33。脊为“魁星……[详细]
233、仙庾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庾塔
  仙庾塔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蝶屏乡。此为省内较好的石塔建筑之一。 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世人为降伏天妖,使五谷丰登,建塔于仙庾岭最高处,名为仙庾塔。当时有人认为,湖南自古以来武官多,文官少,此塔体如一支笔,故又名“文昌阁”,盼其后世文秀出众。塔曾遭受雷击,1991—1992年,当地政府拨款进行了维修。在仙庾山腰有纪念唐玄宗之孙李豫之妻沈珍珠为避“安史之乱”在此修行成仙而建的仙庾庙。 从仙庾庙拾级而上,可达仙庾塔。塔占地113平方米,为五级八方楼阁式花岗岩石塔。第一层四面辟半圆拱门,其余为一面开门,其他三间有窗。二层嵌有汉白玉质“文昌阁”匾额。飞檐翘角用花岗岩雕成的飞禽走兽。禽兽嘴衔铜风铃,微风吹动,幽幽铃声,极为动听。此塔制作精美,十分壮观。 2002年5月1……[详细]
234、湘山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山塔
  湘山塔 时代为明。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关镇,此为湘东地区明代砖塔之一。 湘山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6),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咸丰元年(1851)曾数次重修,塔下原建有湘山寺,已不存。 塔系楼阁式空心砖塔,六角七级,铸铁葫芦顶,高约13米,底边长两米,圆形底座,塔身一、二、三层各有半圆形拱门,门侧有“八仙飘海”等浮雕,一层门楣上有阴刻楷书“湘山宝塔”四字。塔俊俏挺秀。清代工部主事尹荣祖至此,题有“残霞飞殿角,落日挂林端,塔形连天碧,山光入水寒”的诗句。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1-10。……[详细]
茶陵古城墙
  茶陵古城墙 时代为宋—清代。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城关镇,此城墙融合了宋、明、清三个时代城墙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 城墙始建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周长2522米,底宽4.33米,高8.33米,城门5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进行了大修,周长增至3353米,新建月城4座。清乾隆十九年(1784)、道光六年(1826)、咸丰二年(1852)均进行了维修。现存城墙4段共1536米,城门(含月城)两座(紫薇门、迎熏门)、马道一条,沿江护城堤700余米,宋代镇堤铁犀1座。这些地面遗存主体建筑基本完好,其余城基遗址尚存。城墙墙体表层为丹崖条石浆砌,内为泥土、碎石垫层。城门系特型青砖拱砌,月城一般建在城门外。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0-9。……[详细]
红军标语楼——江家试馆
  年代不详。位于湖南省炎陵县霞阳镇。此为湖南省内红军标语最集中的纪念建筑。江家试馆始建年代不详。此屋坐北朝南,系江南晚清民居建筑形式,土木结构,阴阳合瓦顶,硬山顶屋面,两层0式。占地256平方米,建筑面积413平方米。面阔3间,进深3间。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前厅、后厅。前厅左右有两厢房,后厅左右有梢间,前厅有板式木梯通往0。1932年,李天柱、王震先后率工农红军湘东独立第一师在酃县城区进行革命活动时,在江家试馆内外和楼房的墙壁上写下了大量革命标语。1970年,将石灰、黄泥清除后,30余条(组)红军标语即显露出来。标语内容主要为:1、请看国民党十大罪恶一、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二、背叛中国革命,-工农群众。三、帮助资产阶级,禁止工人罢工。四、庇护土豪劣绅,加重租息剥削。五、克扣士兵军饷,……[详细]
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东富寺
  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东富寺东富寺,位于醴陵市南郊东富村,亦为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之一。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大门、戏台、庭院、正殿及后殿。正殿为硬山顶,翼角上翘,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两侧有天井及厢房,毛泽东于1927年2月1日来此考察时即住在左厢房内。毛泽东曾在寺内召开农协会干部调查会及农民大会。已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农坛的附属文物点。……[详细]
守太一墓
  守太一墓 时间为1913年。位于醴陵市渌江书院后山坡,系著名的同盟会革命党人宁太一的墓冢。 墓石制,坐西朝东。石砌墓围后侧有汉白玉石碑,高1.47米,刻“显考宁太一老大人之墓”,墓前有方形石柱碑一通,高约3米,刻程潜手书“宁太一先生之墓”。今已断,残碑高1.3米。墓附近原有太一亭,已毁。原亭壁有青石碑两方,一为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褒扬令,另一为-院长于右任撰书的“宁太一烈士纪念碑”,现存渌江书院内。 宁太一(1883—1913),醴陵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宣传革命。当年冬因参加萍、浏、醴起义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主编《帝国日报》。民国2年(1913)因参加讨袁活动在武昌遇害,友人为其购棺入殓,归葬于此。民国25年(1936)重新……[详细]
株洲市规划展览馆
  一、正常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馆,上午:9:00--12:00(11:30停止入场),下午:13:00--17:00(16:30停止入场)。二、展览馆为长期免费开放。参观者须持有效身份证件领票入馆参观,零散参观者请在大门领票处按顺序排队领取参观券,一人仅限领取一张参观券,参观券当日当场次有效,毁损无效。每日9:00分开始发放当天全天门票。三、团体观众需提前两天电话预约(预约电话:0731-28689018;传真:0731-28689000),由展览馆安排适当时间参观。参观当日在总服务台登记后方可参观。如遇重大或临时性活动,请遵从展览馆安排,已预约的团队参观由展览馆另行安排时间参观。中外媒体记者需凭工作证或介绍信,由株洲市规划局办公室统一安排参观采访(预约电话:0731-22668838)。……[详细]
株洲文化园
  株洲文化园位于株洲市区,建设中的文化园总投资2000万元,该园突出文化特点,极具艺术内涵。包括国家一级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院、葫芦岛茶楼等,建成后的文化园将成为株洲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极好去处。化园就是市区里的一个小公园,和大多数的公园一样,有人工湖,有小桥,有游乐设施,有很多的树。该园突出文化特点,极具艺术内涵。包括国家一级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院、葫芦岛茶楼等,文化园成为株洲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极好去处。景点位置株洲市芦淞区建设中路658号……[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