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旅游

张家界市旅游景点介绍

石板村、零溪村墓群
  【石板村、零溪村墓群】 墓群分布在约5平方公里的慈利零阳镇石板、零溪两村境内,约1000座,大都封土堆无存。1987年发掘其中30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属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丝织品、滑石器等文物。在其中较大的36号墓中,发现楚竹简近1000支(残简共4557片)约2万字。由于棺顶腐烂,泥土浸入,以致竹简断裂错位。整片竹简长约45厘米,宽约4~6毫米,极薄,字迹清晰,记载有吴、越、楚等国史事。如“攻吴王夫差”、“王日‘吴为不道”’等。这次出土的竹简和兵器等,曾参加“湖南省文物普查成果暨考古新发现展览”。……[详细]
殷家岗墓群
  【殷家岗墓群】 位于慈利县境内的零阳镇双安村。墓群分布在慈利零阳镇双安村长约500米宽约300米的岗地上,属汉代砖室墓葬,已被群众修房建窑严重破坏,部分暴露。出土有东汉时期陶器罐、豆、狗、鸡、猪圈及滑石猪等。……[详细]
大庸古墓群
  【大庸古墓群】一作“四十八堆”,位于市内岩塌、大黄土包、三角坪、大庸桥、且住岗(原孟坪)一带,方圆约五平方公里。据<永定县乡士志》载:“四十八堆在孟坪,东西罗列,错落如星,高约丈余,圆径倍之,传为周赧王葬宫嫔处……又传为宋时征蛮屯驻为营,此遗址也。”今考其土堆移为砖室墓,其砖长35.5公分,宽16公分,上有五铢钱饰纹或五铢钱图案。墓封土堆一般高为5~6米,堆围达20余平方米。墓室共分三进,第一进为进口,深1.48米,高l米,宽1.1米;第二进为棺室,高2.59米,底宽3.5米,深5米;第三进为葬品室,大小与一进同。据考证,四十八堆应属东汉墓葬。所谓周赧王葬官嫔处或宋时征蛮遗址等,皆不可信。与四十八堆同时存在的,还有西汉墓群、战国墓群等。1962年,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公布此古墓群为州重点历史文物……[详细]
白竹峪悬棺群
  【白竹峪悬棺群】 位于慈利县高桥乡白竹峪村,西临箱子岩,西北临云朝山。峪间溪水湍急,四季不竭。两侧悬崖对峙,高数百米,仰视仅见一线天光。崖壁上遍布悬棺墓,计约30余穴。墓室为竖立长方形,宽约1.3米,深1米余,高2米,距岩底约15 .20、25米不等,为古人凿石而成的县棺竖墓群。其年代未能稽考,据当地土人言,50年代有樵人入内曾见残朽棺木、骨殖、铜剑和陶、瓷器碎片,今已荡然无存。但墓室之伟功补了湘西一带悬棺古墓葬空白,实当武陵人文之奇观。……[详细]
南岔东汉墓
  【南岔东汉墓】 位于桑植县城北6公里的南岔集镇不远,分布陈家湾、官家堡、伍家湾、红龙坡一带,面积约3万平方米。1962年,省、州(湘西自治州)文物考古队在桑植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陈家湾、官家堡一带古墓封土堆较多,其高约2米,直径约3米,达20余座,封堆多呈圆形,有的墓葬已露出地表,发现有几何纹砖室墓群。经鉴定,这批古墓为东汉墓葬群。现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岔西汉墓
  【南岔西汉墓】 位于桑植县南岔乡南岔村伍家湾一带,有墓封高约2米、直径3米的圆型坟堆近300座,占地3万平方米。部分墓葬风蚀裸露地表,露出若干几何纹砖室墓。1960年经湘西自治州文物队普查发现,鉴定为西汉墓群。1962年定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屡遭破坏。1979年再次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零阳镇官地墓群
  【零阳镇官地墓群】 墓群分布在慈利 县城西官地长约300米、宽约200米的坡 地上。1969~1981年发掘其中8座,认 定为战国时期墓葬。墓为土坑竖穴,遭严 重破坏。出土青铜鼎、勺、剑、戟、戈、 矛、铎及陶器鼎、敦、壶、豆等文物多 件。 【周级墓】 周级,晋时大庸(今永定 区)天门山人,为宜都(今湖北宜都)内 史。(按:内史,官名,西汉初年封诸候 王,国内置内史,掌民政,晋时沿置,隋 始废)《晋书·本传》及《通志·忠义传》 载:周级,“天门人”。死后,葬天门山 下。明人张兑作《题杨舟天门山图》诗, 有“可怜宜都周内史,古冢垒垒在山丘” 句。今查天门山下,古冢颇多,周级墓已 无从查考。……[详细]
朱家台西汉墓葬
  【朱家台西汉墓葬】 在桑植县城朱家 台庙湾,发掘西汉墓葬9座。墓室呈东西 偏30°~40方向。遗骸棺木腐朽无存。有 长方形竖穴墓坑7座,楔形竖穴墓坑和竖 穴二层台坑式墓室各l座。除l座用红土 拌合白膏泥精细夯筑外,余均未夯筑。墓 底平整,填五花土及洗矿土。随葬物有: 铸大篆“五铢”及“宣帝五铢”字样五铢 钱18枚,泥质灰陶明器鼎7件,盒5件, 壶10件,盘、豆、各3件,罐、釜各6 件,灶、甑各4件,鍪和吊桶各l件。陶 器多数为凸凹弦纹,少数为板印方纹、绳 纹、方格纹,个别为水波纹及藤蔓组合 纹。反映当时土著文化特色。该墓葬于 1988年2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队和县 文管所共同发掘。……[详细]
朱家台战国墓群
  【朱家台战国墓群】 位于桑植县城朱家台中段。共25座墓葬,均为东西向单独长方形墓室。竖穴窄坑,墓口略大于底,四周规整,底平,墓室较浅。墓主及棺椁腐败无存。其中16座墓中,有随葬品68件。包括陶器61件,铜、铁器及琉 璃器各2件,石罄l件,泥质黄灰褐宰陶 高颈罐3件,盂4件,鼎18件,敦5件, 壶14件,豆21件,碗、盘、匹、勺、匕 各l件。铁器有带钩、锄各1件。铜器有 编罄、带钩各l件。琉璃是黛蓝色稍透 明、中孔的琉璃珠2颗,直径1.2厘米, 饰蓝白绿相间、蜻蜓眼式图案。此墓群分 别为省、州(湘西自治州)文物队于 1983年8月、1987年7月发掘。……[详细]
朱家台商代墓葬
  【朱家台商代墓葬】 位于桑植县城朱家台高湾、吴家谤,各有商代墓一冢。棺木遗骨无存,有陶制品罐、豆、釜的碎片,清晰可辨。罐系夹沙陶,卷沿平底,圆唇及尖圆唇,饰绳纹、方格纹及多戳印纹。豆为泥质黑陶之折盘内弧和圆盘弧腹形,尖圆唇,卷沿和平沿底,亦饰多戳印纹及方格纹。釜系夹沙深褐陶,鼓腹,卷沿饰多戳印纹及方格纹,还有手指纹迹,工艺粗糙。鉴定为当地土著文化类型。1982年7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队发掘出土。……[详细]
周赧王墓
  【周赧王墓】 周赧王延岁(公元前314~256年),相传葬于永定区丁家溶赧王墓。明万历<慈利县志>载,周赧王墓在市西10里, “史赧王59年,秦攻周,赧王惧而朝秦献地,遂以是年卒,周亦亡。盖秦忌之,不欲其葬内地故也。”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载:“周赧王墓,县西十五里,有赧王山,中有大冢,封殖甚高,周列小冢四十余,或云殉葬宫嫔也”。唐王维《赧王墓》诗云:“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恨,却怜孤墓近獾兜。”(按:周赧王墓与崇山獾兜墓遥遥相对,故谓“近骧兜”)。宋洪迈<容斋随笔>载:“澧州慈利周赧王墓,傍五里山堆,盖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余歼宰是色,得一镎,高一寸二分,阔寸一分,并尾长五十五分,重十三斤。赧王墓周列的小冢,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有四十入堆,在孟家坪,东西罗列,错……[详细]
112、大岩屋
大岩屋
  【大岩屋】 桑植、容美两土司议和遗址,位于桑植县五道水乡七眼泉畔。《直隶澧州志》载:其“上有大岩屋可容数百人,下有七眼泉水流出……”因自然天成一高20米,阔亩余大石屋而得名。其内钟乳石星罗棋布,垂悬其间,石屋外峭壁百仞,猿愁鹰惊;下临七窍涌泉,漱玉喷晶,湍泻东流。仅凿一石径盘旋其间沟通湘鄂边境。地势险陡,山川巍峨。桑植《向氏族谱》载:“桑植、容美二司世代联烟,互为屏障。清康熙年间,容美司田曼如信谗言而致彼此仇杀数年。康熙五十年(1720)八月,田遣使求和,桑植司向国栋欣允,议定在此石屋建行署立神坛,择同月十五日议和修好。届时,田、向俩拜坛自责,对神发誓,并作文为盟。向日‘山高水长’;田日‘亿万斯年’。即令勒石镌文于大岩壁上,还欢宴3日,各回本司。自此两司永睦和好,姻眷往来无间。民国37年(1……[详细]
113、麻寮城
麻寮城
  【麻寮城】 位于桑植县官地坪镇槐树洛,距县城东北55公里。明洪武元年(1368),由土司唐涌兴建署治,袭18世366年。此城座北朝南,前有小坪,后有“汉代漤中蛮”覃儿健在山顶营建的寮云寨,司署是石木结构的三进院堂,四周垒筑高4米、厚近l米青石围墙,构造坚固,距今600余年,台阶完好,青石柱前门上所镌“皇天土圣贤书可耕可读;祖宗德父母恩当酬当报”联句,笔力苍劲。寮云寨顶有坪地3顷,7座小山环立,日“七星伴月”,为当地“风水宝地”。东南西三面临深渊绝壁,仅3条险径可通,易守难攻。城东南2.5公里处设烟火台,西南1公里设钟鼓口,北有跑马坪。四周古木参天,为土军操练兵马处。明洪武2年(1369)改司署设“麻寮隘丁千户所”,清雍正13年(1735),改土归流废此治所,但遗址基本保存。……[详细]
邓土司署衙旧址
  【邓土司署衙旧址】 座落在桑植县人潮溪乡塔坪村衙门组,淡水支流牛寒沟右岸台地上。元朝元正年间,由土司邓钧忠奠基、其长子师圣竣工,至今600多年。司衙座北朝南,占地6000平方米,有5柱4骑正厅瓦房2大间,左右为厢房,中间堡亭连构上下厅堂。曾为石门、慈利边境政治中心,故地今仍称衙门,邓钧忠父子后在双狮(今属白石乡)强令土民,大兴土木,兴建官屋场。四周有骑马墩、马栏垭、九人堆等遗址。……[详细]
老司城遗址
  【老司城遗址】即桑植地方军民宣慰司署址,在县城北50公里荒溪、今沙塔坪乡茶盘口村官屋场,乃向姓另一支土司古城。<宋史>载:绍兴七年(1137),“湖广靖康以来,盗贼盘踞……独向思胜等5人亲号溪洞归朝,誓掌防拓,卒能保境息民,授湖广桑植等处军民宣慰使职,约束苗民,拥有上下桑植地”。向于景炎4年(1279),在澧水北源上游右岸茶盘口筑城,即老司城。袭4世至向仲山,因地处偏僻,迁署旧司城。整个古城城区分为宫殿区、衙署区和街区三部分。宫殿区面积1400多平方米,有近圆形城墙和北、西、南三门,其建筑年代初步推定为南宋。从发掘情况看,区内有南宋至明清时代历次建筑的叠压关系。衙署区居宫殿区南侧,考证其建于明万历年间。区内城墙保存较好,北门与宫殿区相通,另有南、西二门。篇城墙内依地势筑成多层平台,建筑遗址就……[详细]
下峒长官司治遗址
  【下峒长官司治遗址】 在桑植县两河口乡下洞街,距县城西北25公里,由向仲贵创建,袭12世306年。清雍正改土归流后,仍于此建巡检署衙,设义学直至清末。城垣南北座向,北依龙颈山,澧水南源自西南环城逶迤东流。一色木构房宇,呈“丁”字布落,长1公里,宽500米,占地近2公顷,其势巍峨壮观。民国初年被毁。旧址由向氏后裔建住宅,逐成一寨,基本保持街道状。近郊有向化龙等土司墓葬10座,保存尚好。……[详细]
中峒长官司衙遗址
  【中峒长官司衙遗址】 先后营建于桑植盐井塘和永顺堡子溪。盐井塘,土语称“车革”,在上洞街乡长岭岗,距县城50公里,明宣德4年(1429),向仲爵于此建中峒司署,下传9世至向世贤,其“思车革土瘠民多,日后子孙难以斯基域”,将司署改为官厅,留摆手堂为祭地,令向忠明守此,移司治于今永顺县官坝乡堡子溪。治所清季平为农田,城垣遗迹依稀可辨。……[详细]
上峒长官司衙遗址
  【上峒长官司衙遗址】 今桑植上洞街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西45公里,是桑植一向氏土司治所。据<柿溪州志)和清乾隆<桑植县志>载:(柿溪州首任宣抚使)向克武,其先系南京珠市街汪阁土地人氏,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奉调平柿溪蛮,功授柿溪军民宣抚使职,于斯地设衙建城。明永乐二年(1404),传至9世纪仕金卒,仲贤、仲舜、仲贵三子争袭;宣德四年(1429)旨谕其分袭上、中、下三峒长官司使。仲贤于柿溪司治任上洞长官司使,下传15世,历24代计774年,至今已逾千年。”司治座北朝南,傍山襟水,块石垒墙,木构板房,沿澧水南源高岸呈条状布局,青石街道近700米,是土家风格建筑群,清末民初被毁。现辟为集镇,附近有向克武以下土司墓葬19冢。……[详细]
茅岗古市
  【茅岗古市】 位于今市西40公里的永定区温塘镇茅岗村。方圆约五平方公里。茅岗地处澧水上游,壤接桑植,连通巴蜀,“凡食货之通流,邻境之协拨,永定其门户也。”(<永定县志>卷七)自大元至清,茅岗一直为覃姓土司世居之地。明季纳土归县后,设千总一员驻此。据《乡土志》载,茅岗司驻马溪一带,“向俱产铁,运处客商,出资本收采。”加之桑植、茅岗等地盛产桐油、苎麻、棕片等土特产,多经此处集散,因而, “铁炉鳞煽,商贩不绝”,“商舶贾艘,往来络绎,几与大都市等。”茅岗古市,临澧水而建,木楼毗邻,街巷纵横,商号、货店、客栈、餐馆处处可见,堪为大庸永定区西陲繁华闹市。清时邑令郭六宰,曾作《宿茅岗》诗,盛赞其景,日:“今夕茅岗月,风流应独看。三更初上岭,一榻自生寒。山势层层断,河声处处滩。欣瞻流外士,沐浴袭衣冠。”明……[详细]
溇中县治遗址
  【溇中县治遗址】 遗址在今慈利县三官寺乡三官台。明万历<慈利县志>卷十“附古迹”载:“溇中县城,按溇旧志亡(无)其基,世传在九溪西北,今访邑治二十一都,三官坛畔有古城形迹,彼乡人皆呼旧县。按出归州界,东经溇中县,南至定平索口。今以地理观之,则溇水实在此废城之东,而定平索口居其南矣,必为;溇中县故城也。”……[详细]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