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洞自然保护区座落在道县的西北部,地处东红111°18′48″~111°22′29″,北纬25°27′30″~25°33′45″之间,是两省三县交界的偏远山区。本保护区的基点在庆里源,海拔500m,最高点韭菜岭2009.3m,相对高差1509.3m。中山地貌占绝对优势,为群山密集区。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土壤以板页岩、石英砂岩发育的山地黄壤为主,有少部分草甸土。保护区面积4746.1公顷,核心区2000公顷。保护区的植被保护……[详细] |
紫金山是个大地名。位于潇水河西面,南与道县相邻,北与芝山相界,西与广西全州相连。浩浩几百平方公里,巍巍几百座大山。正因为它的博大,所以许多人,包括永州人自己,身在紫金山的怀抱里,却认识不了它的全部。名闻潇湘的螺丝岭,因其险峻而长留人们的嘴上和心里。殊不知,它仅为紫金山的一角而已。紫金山有厚重的历史。在靠近双牌县城这一片,又名永山。山里有一条透亮的河,名永水河。古零陵志记载“永山永水出永州……”由此可见,紫金山是永州的正源。如果没有紫金山……[详细] |
在湖南省南部,毗邻两广的零祁盆地与道郴盆地之间,巍峨耸立着阳明山、紫金山两大名山。在这两山之间,蛇行曲转着一条大河,奔涌汇入湘江,这——就是潇水河。相传,舜帝南巡,沿河而上,广施恩泽,遍布德行,至今流传着无数动人的传说。后来,舜驾崩于九嶷,百姓为纪念舜商德政,也将此河称为舜德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天遂人意,在山的出口处,修建了当时湖南第二大水利枢纽工程——双牌水库,遂将潇水河裁为二截。从此,上游形成了雄山秀水、高峡平湖的壮观景象。有诗人……[详细] |
永山庙在双牌城南3.5公里207国道右侧150米处的永山山麓,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重修于万历七年(1579)。殿中原设神龛供奉“常山赵王”张耳神像,昔日香火典盛,为湘南佛教胜地。同时双牌白龙洞与永山庙相距仅1公里,洞中景物鬼斧神工,神奇绝妙。山庙是永州市明确记载的明代古建筑,整个建筑保存十分完整,距今有500余年历史,其所在地叫永山,为永水发源之地,永州之名由此而来的,永州是公认的湖湘文化之源,永山庙则是公认的永州文化之地。它……[详细] |
周崇傅故居位于何家洞镇小斗里村大砖头西山之巅。周崇傅(1830~1892年),今零陵区何仙观人。系明朝户部尚书周希圣第九世孙。光绪元年(1875年)大考,改官中书,旋以军咨祭酒,随左宗棠进军天山南北,收复新疆。光绪七年(1881年),又随左宗棠到江苏、沙丘江,整饬盐纲。左宗棠辞去两江总督后,他退归故里,被聘为蘋洲书院山长。新疆建省后,清廷又任周崇傅为喀什噶尔兵备道要职。到任后,辛察施政。被0臣诬告,清廷不辨真伪,诏令自省,罢职受刑。-难……[详细] |
兵书峡位于东安县渌埠头乡,湘口岭村的湘江河畔,距江岸百余米的悬崖绝壁上堆叠有四块呈黑色长方形的石板,酷似四卷巨书。清朝道光年前《永州府志》记载:“崖石上有兵书,陡峭不得攀取。”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慕名前来考察,将此景观记入了《徐霞客游记》。传说此兵书乃是中外闻名的《孙膑兵法》,曾经有许多贪婪之人想据为已有都不能得逞,至于兵法从何而来,为何又不取不走,当地流传着许多有趣传说,你若有雅兴也可到兵书峡一游,便心神领会其中奥妙。……[详细] |
杨江源游区位于大庙口镇西8-18公里专用公路两侧,大片竹林和原始次生林交错分布。竹林中,以高大挺拔的毛竹为主体,夹有黄绿相间的嵌玉竹、杆形四方的方竹、漆黑的紫竹、对向轮番连节的龟甲竹等30个竹种,聚集一堂,相互争翠;散生的樱桃树,早春开花,鲜红的花朵,点缀游区万绿;山脊青松,几经风折雪压,千姿百态,互比傲姿;原始次生林中,辨不清的藤络,大者过碗口,细者至绳线,匐地爬壁,攀树悬木,宛如一幅幅龙柱、画壁、蛛网、蟒洞;更有古树变态,形意奇特,……[详细] |
文塔位于石期市镇东铡、湘江河畔的一块巨石上,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高24米,基座宽10米。塔外砌青料石,内砌青烧砖,七层八面,每层上方砌有出檐和斗拱。下层正面有一小门洞,人能爬进爬出。其余各层内砌实,人不能登顶,每层每面均有四个小券门装饰,第二层四面券门按方位各刻有“东来紫气”、“南极潇湘”、“西山翠色”、“北口口口”的匾额。今塔身仍巍然屹立湘江岸边,保存完整。2003年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吴公塔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东安县紫溪市镇,此为保存完好的清代砖石塔之一。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于乾隆十七年(1752)竣工,为纪念知县吴德润的政绩,而取名“吴公塔”。塔系砖石结构,楼阁式,通高30米,基底11米,七级八方,内实6层。各层辟门窗平座石栏,可以登临远眺。塔内有石级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平面布局精巧,有塔内连廊,五层叠穹窿顶,五六层八角砖柱贯穿塔刹,上覆宝顶,顶光直达塔室,使五六层与塔刹连为一体。六层绕八角柱经券门平……[详细] |
九龙岩石刻位于东安县芦洪市镇东一公里的九龙岩,有北宋至清各种名人石刻43方,宋刻达30方。最早的一方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东安县令张太年所题,距今已1100多年,记载了镇压农民起义(“平将寇”)和“芦洪置司”的重大史实,对研究东安政史和建置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补史价值。北宋著名文学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王安石变法主要参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曾布,南宋抗金名臣、经学大师胡寅以及众多官宦、文人、儒僧幕名寻访,为诗为文,题刻留……[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