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南平故城位于蓝山县城东3公里许城腹村。汉高祖五年(前202)至宋绍定年间,南平县、蓝山县治均设于此。今留有方形土城遗址。东墙长224米,墙高2.5米,宽22米。墙内发现大量秦汉砖瓦和印纹硬陶残片,还有战国铜矛。除表层发现部分唐代陶瓷外,大部分是秦汉时期的遗物。西汉南平在今蓝山县境,但故城在何处文献记载不一。清王先谦《汉书●地理志注》:钟水出南平都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又北过钟亭与漼水(今桂水)合。桂水自桂阳来,北径南平县东北流。据此其位肾相当于今蓝山县东。《太平寰宇记》称蓝山县.本汉南平县也,今县东七里有南平故城存。马王堆3号汉墓《地形图》中标记南平1县城邑在舂水(主流为今钟水)西岸,位置与上述记载大致相符。经实地调杏,今蓝山县塔峰镇城腹村确有方形古城遗迹。古城西墙已残,东墙现存长度……
[详细] 大冠堡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大发现,在新田县发现两个古堡群。一个以毛里乡的大冠岭上的大冠堡为中心,周边5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大冠堡、新宅岭堡、大利堡、百万城堡、龙形堡、龙秀堡、凌宵堡和狮子望月堡;一个是以石羊乡“南国武当山”为中心,周围群山之中散布着龙潭堡、牯牛岗堡、白米寨堡、石古寨堡、飞龙堡、乐大晚堡。这两个古堡群相对独立,又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各堡与中心堡举目可及,呈众星捧月之势。其中大冠堡的处这一带山岭的最高处,海拔685米。堡内共有17个房间屋基,总面积7000平方米,内城墙长346米,城墙残高4米左右(原高度5-6米),城墙上的走道平均宽约2米。除房屋外,古堡内还有两个蓄水池。蓄水池长、宽各10米左右,沈约5-6米。每个蓄水池能蓄水500-600立方米、整个城堡为手工精细……
[详细] 原名阳明山寺。位于双牌县阳明山主峰南侧海拔1500余米的花岗岩石坡上。始建于宋,重建于明。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该寺在古木参天的绿树遮盖之中,其东西两侧,山势逶迤怀抱,人称“双龙戏珠”。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佛教禅宗临济派七祖禅师秀峰坐化于阳明山寺,其尸不坏。当时在永州的明藩南渭王之孙菊坡和零陵邑人蒋湘崖,久慕秀峰高风亮节,即来观看,赞叹不已,顶礼谟拜。菊坡回去后向南渭王报告此事,南渭王说:“七祖赠额日,临济正派。”改赐寺名“万寿寺”,并手书“名山千古仰,-万家朝”门联一幅,菊坡、蒋湘崖送至寺中。自秀峰禅师坐化以来。其“-”之名代代相传。数百年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鼎盛,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湘南佛教圣地。……
[详细] 绿天庵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725~785)出家修行和练字的地方。位于零陵区高山寺大雄宝殿后侧。怀素幼年出家为僧,酷爱书法。因贫无纸,便种植一片芭蕉,以蕉叶代纸,每次挥笔数千张。相传秃笔成冢,洗墨成池。后人因庵内外芭蕉成林,绿荫如云,故将此庵称为绿天庵。此庵始建年代不晚于中唐。清康熙初重建,乾隆年间曾加维修。咸丰二年(1852)毁于战火。同治元年(1862),知府杨翰重建。有正殿一座,上为种蕉亭,左为醉僧楼,另建书禅精舍,舍旁储怀素所书诸碑。至民国38年(1949),种蕉亭、醉僧楼、书禅精舍、佛殿已难睹旧貌,剩下的正殿也于1981年被地区精神病院拆除,现仅存风化剥落严重的清代摹刻的怀素草书“千字文”贴碑一块。……
[详细] 高山寺位于零陵区城内东山上。始建于唐中期,名“法华寺”。唐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曾寄寓该寺。自唐至元,寺名屡改,明洪武初改今名。明万历初毁于火。现存建筑为咸丰六年(1856)重建。高山寺建筑共两进。半月刊左右塑有“四大金刚”像,中为阿弥陀佛像,殿后为韦陀佛像。后进为大雄宝殿,系砖木结构,式为悬山。殿中塑如来佛像,两旁并列十八罗汉像,各具神态栩栩如生。右下为观音阁,右上为方丈室;左下为众僧居室,左上为一佛殿,祀范纯仁。僧众多时达200多人。临夜,击鼓鸣钟,声播全城,旧有“山寺晚钟”或“法华晚钟”之称,为永州八景之一。……
[详细] 万年桥位于蓝山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舜水河上,始建死去活来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全部采用大块青石砌成,建立在峡谷祼露的两块巨大岩石上,单拱,跨度17米,高达14米。其跨度和高度在湘南罕见。清乾隆五十三年,县吏梁群长等人为方便往返湘粤民众,发起募捐,雇匠凿石,用工万余,耗银千两,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改建成石拱桥。道光六年(1826),县人彭与龄父子及陈太虚等人在桥面加砌石台桥栏,万年桥方告竣工。立碑桥西,镌文“万寿无疆”,故俗称“万年桥”。万年桥附设设施“积寿亭”位于右桥西岸,横截山腰盐道,亭内置有整石凿成的巨型茶缸,可盛凉茶七担,供过往行客饮用。……
[详细] 层岩摩崖石刻位于江永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潇浦镇层山村。始刻于宋沼平四年(1067),有字碑36方,无字碑10方,保存完好。“层岩叠翠”是永明八景之首,历代游人如织。这些石刻命题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士绅以及各地名士前来游历聚会时吟诵的作品。威望广泛分布于层岩洞内洞外各处,内容多为江永县当地风土人情、山光水色、历史人物与事件记载。威望包括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俨然是古代书法艺术的大观园。是的地方文化和石刻书法艺术集中的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何绍基故里位于道县县城东郊1公里处的东门乡东门村,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全村现有总人口1100多人。据何氏族谱记载,明清以来,全村出进士24人,曾有“十五代秀才世家”之称。其中代表性人物有何凌汉、何绍基父子。何绍基故里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故里建筑布局合理,探花第、进士楼、东洲草堂、士民居等,构架精巧,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庄严肃穆,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中进士楼与探花第是清代民间祠堂公共建筑的标本,是研究河南社会习俗的实物载体,有很高的历史和建筑科学价值。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四川学政。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驰名中外,有“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第三高峰”之美誉。1990年,全国首届何……
[详细] 楼田古堡和周敦颐故里周敦颐(1017-1073),曾名敦实、惇实、惇颐,字茂步,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故里位于道县清塘镇楼田村,距县城10公里。村庄依山而建,成带形分布,280余户人家,全部为周敦颐后裔。村前沃野十里,濂水中流;右为龙山,村左为豸岭。村后道山如画屏矗立,古森修竹,扶疏叠。山村四时,风景迷人。晚清大书法家何绍基曾诗赞“濂溪八景”。村中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保存完好。石板小巷,庭院深深,感想壮观。无论是村庄的整体布局,还是房屋的窗棂、屋檐、地沟、石墩、石槽等,都深深地烙上了宋、元、明、清的历史烙印。濂溪故里置于其间。村头立有一座壮丽雄伟的仿古牌坊。入牌坊30作米便是濂溪祠原址。该祠始建于南宋,祠内九十八根硕大的莲花座石柱林立,房舍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月形荷花……
[详细] 谈文溪古村和古建筑群谈文溪古村落位于新田县三井乡谈文溪村。该村是典型的人居场所,择地而居,后靠山,前依水,伐有其林,耕有其田,行有其道,饮有其水。其建筑相邻相依,可互相照应,又被宽敞的石板路分开。每栋建筑有正门、侧门、后门,既统一,又相对独立。其封火墙、重檐翘角、门楼、青石板道路、完整的排水系统,具有河南建筑的特色。现存古民居26栋,门楼、家庙、驿站、绣楼各一座,建筑面积达6800平方米,大都为明末清初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文溪家庙、门楼、驿站、绣楼。其家庙为三进砖木结构,分前戏台、中天井、东西两侧厢房、后大殿;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其宅第建筑风格均一致,为前大厅,后神堂,左右各两厢房。所有古建筑都为砖木结构,饰以石雕、木雕、壁画、楹联、匾额、雀替、吻兽等。整个建筑华美庄严,其雕刻工艺精湛,彩……
[详细] 李氏大屋古建筑群李氏大屋又名李魁甲大屋,位于新田县金盆圩乡李千二村。清道光四年(1824),由李魁甲出资建设,经长达十三年的修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建成现在的规模。李氏大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规模庞大,气势雄伟,以“七十二条进出门”著称。所有建筑为砖木石结构,呈“三堂四井十二间七十二门”的格局。大屋共三进,总面阔21.7米,总进学32.26米,建筑面积492.72平方米。进入大屋,依次为大堂、中堂、正堂(神堂),两侧均为木质结构的厢房共10间,与四天井相连,浑然一体。正堂两侧置两耳房。大屋建筑上的木雕、石雕、墙画、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形态各异,造型逼真,堪称一绝。该大屋被专家誉为“中国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蒋家大院位于永州市零陵区梳子铺乡金花村,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6)。大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砖木结构。整个大院由大门、三个天井、三个堂屋及左右一排横屋组成。该建筑从修建至今,由蒋氏家庭直传居住,历年来仅瓦面进行维修,饱经沧桑,始终保持湘南明代建筑的原汁原味,体现了河南明代建筑艺术。石凳、柱础、雀替、挑檐、斗拱等,大量使用高浮雕和圆雕艺术,雕刻精细,线条清晰,造型策动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是莲花青石凳,尽管线条简洁,但富有动感,具有典型的明代雕刻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下八井镇古建筑群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普利桥下八井村,为抗日爱国将领吕旃蒙烈士故里,现存明末清初年代民居17座,门楼1座,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下八井村明清民居群坐落在丘陵山峦围成的小盆地里,环境十分幽静、古朴。村前有四方青石砌成的护坡和青石板路,规划设计独具匠心。民居以四座正屋成田字形为中心,现辖各建三排横屋,呈向心状排列,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民居群,像一个倒置印的平面。中心空地为浩劫场地,周围建低矮的永恒,既做围墙又做住房,一举两得。从民居、空地、围墙与月台整体看,这种设计布局在古民居中十分罕见。房屋建筑均为悬山顶,有木质、壁板走线条,木、石雕鸟、花卉、禽兽等,线条流畅,工艺简洁。房屋形制小,究竟、平面狭窄。这些都为明代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历史价值。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
[详细] 高家村古建筑群位于江永县夏层铺镇高家村,有高家、月亮潭、洞仔上三个自然村,共388户、1738人。源于何姓、杨姓、义姓(瑶族)。何姓于北宋绍圣元年(1098)迁居于此;杨姓于北宋重和元年(1118)迁入;义姓于元大德九年(1305)迁居于此。高家村古建筑群依山傍水,气势雄伟,古公共建筑群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有雄伟壮观的五通感应庙,保存完好的文昌阁,有古碑墙、古码头(遗址)、古戏台(遗址)、高霞观(遗址)、6座门楼和祠堂,儒教、佛教、道教成“一”字型并列,是宗教信仰的信中地与融合地。文昌阁位于村东方,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后焚毁。现存建筑为民国七年(1918)重修。文昌阁四面、四层、四重飞檐,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做工考究。屋面为青瓦歇山顶,斗拱飞檐,整修呈护城墙箭型,长宽均为7.6米……
[详细] 何家大院古建筑群宝镜何家大院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因村前有一井塘水清如镜而得名。据宝镜《何氏族谱》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宝镜先祖何应棋由道县举家迁移至此定居,迄今360年。目前,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227户、989人,全部都是何姓后裔。宝镜何家大院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大院占地面积约80亩,由3堂井18厅组成,共108间房,俗称“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大院建筑群布局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以青石、青砖、青瓦建成。院内屋舍整齐,重楼叠室,雕梁画栋,院外古木参天。由北往南依次分布为围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个部分组成,最早的建筑距今已经三百余年。即使是家大院新屋,距今也有170多年历史。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奇特的设计,堪称永州古民居之一绝。宝镜村为省……
[详细] 埠头古街和古码头老埠头古街、古码头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市镇老埠头村,处于潇湘二水汇合处,古称铁炉步、湘口、湘口馆,唐五代时设镇曰潇湘镇,明时改设驿丞曰湘口驿,后称为老埠头。现尚存古德才兼备一条,南伸北展,由青石板铺设或河卵石镶砌,总长500余米。有古码头一个,呈“之”字形状,有50余级台阶。有古商铺23座,属明清建筑。临江的渡口有碑四方,其中重修渡口碑曰:“潇水自九疑而入于永州北十里之老埠头,与湘水汇合,为最古之名区。五代时设镇曰潇湘镇,明时改设驿丞曰潇湘驿。驿前二水横亘,深阔若天限然,为吾乡之要渡……。”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桐口村古建筑群位于江永县上江圩镇桐口村。唐代建村,至今已逾千年,村址不变,村名未改,村落古建筑至今保存较为完整。该村代表性建筑为卢氏门楼、鸣凤祠和鸣凤阁。卢氏门楼和鸣凤祠始建于宋代,明正德丁卯年(1507)重修,清嘉庆十八年(1813)再次重修。鸣凤阁建于清顺治年间(1659-1660),至今亦有350年历史。三处古建筑的构架型制凸现明清风格,保存完整,烘托出楚越文化底蕴,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该村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仅明、清两朝,该村就有7名学子高中进士。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访尧古村民居群位于双牌县江村镇访尧村,建村于明嘉靖元年(1522)。经过两百之年的按规划有步骤的建设,到清嘉庆年间(1796-1819)新屋门周氏宗祠的竣工,已成为“聚族又数百户,村烟罗列,丁甲蕃昌,文明之盛,缙笏之荣,固为州里所争羡,而山川之灵秀,田土之饶肥,栋宇之华,风俗之美,尤为遐迩所共推”的庞大秀美的名村了。访尧古村包括新屋门、铁溪门、银花地三个自然村。铁溪门又分上、中、下三个部分。总占地面积约250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全村原有明清建筑的民居二百来座,宗祠三座,店铺十余间。有雄伟的铁溪门楼,有供作书院的见龙轩、凤哕轩,有别墅式的太白楼、课花楼、近月楼。在距村一里许的石家田村,有一座荣禄府第,名曰寄傲山庄。该村居民姓周。据《周氏族谱》记载,明天启时,周汝忠曾任翰林院五经博士;……
[详细] 吴家大院位于双牌县理家坪乡板桥村,始建于明朝,其主要建筑为年间所建。共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吴家大院整体建筑分为前院“拔萃轩”、“律萼齐辉”与后院(祖宅)三个部分。“拔萃轩”与“律萼齐辉”相连,分左右而建,构成一体。中有大厅3座,12个房间。大厅左右两侧均有一条1.8米左右整训的青石板路小巷。大厅左侧为“律萼齐辉”,有四个大厅、16个房间。大厅右侧为“拔萃轩”,有1个大厅,作为开办学堂和接待之用。“拔萃轩”后面(即后院)为祖宅,由吴景云(府台)祖辈修建,比“拔萃轩”早四十年左右,共4栋、32间。所有古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青瓦作顶,飞檐翘角,雕龙画凤,古色古香。前院左侧古树参天,建八角亭,正面有人造“月亮潭”,水深及腰,清澈见底,四周翠竹环抱。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
[详细] 阳明山古井、古塔及石刻地址:双牌县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时代:宋~明……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