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馆始建于民国29年(1940),为单进木质穿斗式结构建筑,其外部造型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特点,二楼楼梯置于厅堂,屋顶西南建有晒楼,整个建筑小巧别致,充分体现了洪江建筑文化的兼容性,对研究洪江古商城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以报馆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1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20米处。……[详细] |
洪江古城位于湘西南的洪江市,历史悠久,古称洪溪或熊溪,地处武陵武溪之地,三面环绕沅江、舞水和巫水,周边为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古代商贸主要通过水上交通运输,因此由于洪江独特的地理环境,从秦汉时期开始作为西南进入中南再到古吴越沿海地区唯一水路要道,发展至清康熙年间,已有福建、安徽、江苏、贵州及省内湘阴、宝庆(今邵阳)等地共18个省、24个州、府、80多个县的商贩们纷纷在此地定居,修建了很多会馆、义园等。洪江也因此成为湘、黔、蜀、桂、……[详细] |
黔城钟鼓楼位于黔城镇内龙标山上。据《黔阳县志》载:宋熙宁四年(1071)在龙标山建普明寺,明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战火。成化八年(1472)重建,并拓建钟鼓楼,成化二十三年(1487),铸大钟于楼上,清咸丰十一年(1861)寺毁于兵乱,钟鼓楼仍幸存。中国古代城镇中的钟鼓楼主要是用于报时,所谓“晨钟暮鼓”,也有军事上的报警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报时和报警的功能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景观功能,甚至成为城市的地标。1958年大炼钢铁时,黔城钟鼓……[详细] |
芙蓉楼牌坊位于湖南洪江市黔城镇的芙蓉楼园林入口处,“芙蓉楼”是一座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据史书记载,此楼与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有一定的渊源。唐天宝七年(748),“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今黔城镇)。在此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其中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诗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名句使芙蓉楼闻名天……[详细] |
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镇新营村杨家寨下面的锦江河畔,有古代遗留下来的四座相连的木制结构水碾,人们称为杨家寨水碾群。 这座古老的水碾群,曾经是清代名人林则徐取道辰水(沅水上游锦江河)前往湘西凤凰校阅营伍时借宿的地方。清道光十七年(1837),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在他著的《林则徐传》里的日记中记载:“……前往苗疆凤凰厅校阅营伍。……取道水溯江而上,八月二十九开行至晚距兰里站十余里勿值纤断不能上滩,又遇雷雨半夜未息,天气仍凉,遂泊舟,就在造纸……[详细] |
报木山寨堡位于郭公坪乡湘黔交界处,距郭公坪1.5公里。寨堡依山而建,麻阳至铜仁古驿道自寨前绕过,沿驿道南去0.5公里是川洞古碉。 报木山寨堡多为明清时建筑,现存最古的房子有300余年历史。古建筑群房屋为木瓦结构,系三间开、配两厢、设天井框架,装镂花木板壁、木条窗户,镂花是湘西苗家典型木刻技法雕刻的花、鸟、虫、鱼及虎、狮、牛、马等动植物;多为青石刻画基脚,封火墙鳌头式围墙,也有以土砖围墙的,围墙上方多绘有各种水墨图画,围墙多留有“枪眼”;……[详细] |
锦江书院位于锦和镇,创建于清朝初期,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建的古建筑,占地1950平方米,原有头门三间、仪门三间、讲堂三间、后堂三间、东文场和西文场各十二间,还建有孔庙、泮池和状元桥。书院是当时汇集学子才俊的地方。1911年书院改为麻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八中由安徽迁到麻阳,锦江书院又成为八中校址;解放后,政府在此开办了麻阳唯一一所中学,即今第麻阳一中前身。二百多年来,特别是二十世纪初,锦江书院曾为中国……[详细] |
石龙溪属麻阳大桥江乡,距大桥江1公里,大(桥江)尧(市)公路穿寨而过,寨子依山而建,房屋为吊脚楼结构。主体房屋为三开或四开间木瓦框架,建于实地,内装木板壁,住房铺地楼木板,中堂实地;外侧配二檐,下悬空,铺木板,沿二檐房势建木条栅栏、木楼板回廊。屋后及左右以土砖砌围墙,正面中空,立堂屋即可远眺,是传承苗家建筑特点的麻阳特色吊脚楼典型代表。……[详细] |
位于兰里沿锦江河而下三里的新营。水碾群窝内水轮构造与古今水碾水磨大致相同。独特处是四座水碾每座相距二丈多,相互之间架成木桥连成一个整体。一座靠河岸,三面用石头砌成碾窝,临水一面用水柳树支撑;碾窝上面用水柳盖顶再用石块铺成碾盘,砌成圆形的碾槽;碾盘中心安装石磨;石磨透空中心,安有一条二丈多高的粗大中轴(俗称将军柱),柱上端成犄窝内下端,安装木制卧轮(俗称龙盘架)。碾溶内靠水一面安置木制水车,放水冲动水车,水车带动水轮转动,水轮带动上面石碾……[详细] |
清光绪十四年(1888),知府朱其懿建于湖南沅州(今属芷江),坐落在府衙西侧(今芷江宾馆范围),是清朝末年湖南最著名的书院之一,与长沙的湘水校经堂齐名,史称湘沅两校经堂。它办学的宗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与湘水校经堂基本一致。它对于发展湖南西部的地方教育,改变边远地区文化落后、十气衰微的历史现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堂整体设计新颖,布局奇巧,风格独具,集学校、花园于一体,是当时沅州古城一景。该堂建筑规模宏大,学习生活练武设……[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