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旅游景点介绍
宝山冶银遗址位于东莞市黄江镇宝山。明正德年间在此冶银,后因成本高,含银量低而停产。采银矿洞呈水平圆台形,深约11米,洞口高7米,宽4米,洞的深处高、宽各2米,内分两层,有人工开凿痕迹。洞前的小水沟有大量人工堆积土,堆积中含冶炼过的银矿石。其时称此洞为银窑。宝山原名卢山,因银矿而改称宝山,当时的宝安县亦因此而得名。……
[详细] 万福庵遗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西面。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5000年至6000年。1961年发现。经多次调查,文化层最厚达1米。堆积中含大量蚬、螺、蚝的壳体。出土绳纹夹砂釜和彩陶圈足盘,彩陶为器表施白色陶衣,其上绘赭红色条带状彩,有的用点线纹与条带纹组合,也有勾连状花纹,还有的可见小镂孔。发现有人的骨骼碎块,当属墓葬。因村民建房,遗址多被覆盖。……
[详细] 龙眼岗遗址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庙边王村龙眼岗西南坡。年代为商时期。文化层厚0.7米,内含较多贝壳。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多,器类有釜、罐、豆、器座、纺轮等,罐类以折肩、凹底或圈足为特征。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曲折纹、梯格纹、菱格纹、叶脉纹、云雷纹、条纹、漩涡纹及弦纹等。石器有梯形锛、双肩锛、戈、环、芯等。……
[详细] 马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桥沥马屋村。祠分三进,座北朝南,始建于宣统元年。祠的左侧建有一座文庙,内奉孔子像。文庙后面有一座300平方米的书房,专供族人读书之用。可惜文庙和书院均在文革期间拆毁,使宗祠、文庙、书院三合一的古代活动场所不能完整保存下来。1992年重修,外观改变较大。宗祠采用砖木结构,现存主体结构还能看到昔日风貌。……
[详细] 江边黄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清咸丰九年(1859年),族人黄龙韬因征剿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赏后,对祠堂进行重修。祠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式混穿斗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庭院式设计,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具有早期珠三角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祠内保存……
[详细] 东莞丁氏祠堂地处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丁屋村。始建于明朝景泰(1450~1461)年间,清朝光绪九年(1883)重修,现存良好。在东莞素有“三间祠堂、四间庙”之说,历代传闻,“丁氏祠堂”就是其中之一。 祠堂坐南向北,呈长方形,是一组左右通巷、深三进院落式建筑群,占地约500平方米。由长方形大理石铺砌而成的左右青云石巷,令庭院群相隔而座,相互廊道穿插。祠堂正中“存著堂”供奉先祖灵位。厅堂轩昂,雕梁画栋,庭院幽雅。檐梁之处,龙飞凤舞,造型维妙,人物栩栩如神,其技艺之精湛,建筑规模之宏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南方建筑的传统风格。2002年,被列为东坑镇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月列入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又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详细] 明东莞金鳌洲塔位于东莞市万江金鳌洲村。塔处江心陆洲,三面环水。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九级,楼阁式砖石塔。各层置腰檐与平座,穿壁绕平座式阶梯,高50.95米。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启四年(1624年)落成。清康熙年间曾重修,至四层,工半而停。乾隆二年(1737年),因塔倾圮而重修。1989年维修。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香慧寺位于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公园内,背靠环境优美的神仙岭。此岭因有灵气而得名,旧有文昌庙,开考之日文人以莞香祭拜,可得神灵庇佑,还流传一仙人闻香留足迹,一神龙闻香留龙脊的传说。香慧寺背靠环境优美的神仙岭,相传此岭因有灵气而得名,神仙岭脚下旧有文昌庙,开考之日文人以莞香祭拜,可以得到神灵庇佑,还流传有一仙人闻香留足迹,一神龙闻香留龙脊的传说。(神仙岭传说:民间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寮步的几个村牛杨、上底、刘屋冚、浮竹山、黄公山、黄婆岭一带的香树都一齐开花。这年的花期有四个特点:花朵大、色雪白、花香浓郁、花期长,尤其是牛杨、上底、黄公山、黄婆岭的老香树,花香味在几里之外都可闻到。花香不但引来众多蝴蝶、雀鸟,还吸引来一群路过此地的仙人。仙人们在大岭山镇水濂山附近已闻到浓浓的香味,刚幵始以为这迷……
[详细] 东莞村头遗址位于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珠江三角洲平原东南部,北距东莞市30公里、虎门镇6公里。遗址分布于村头村西的台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村头属海湾类型贝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1989年、1993年经两次发掘,面积为3375平方米。堆积厚1-3米,可分早晚两期,晚期为明代中晚期村落遗址;早期是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不同功能遗迹布局有序,有南部低洼地垃圾区、中部偏北高坡居位区等。两区之间公共活动场所未发掘的北部,可能是墓葬区。清理十余座房基,均为平地起建,有圆形、圆角方形,还有柱洞、灰坑、排水沟。出土石器、骨角器一千多件。陶器以其形状、制法、陶色陶质和花纹构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陶器群典型特点。年代约距今3500年。村头村遗址于198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
[详细] 少简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晚翠公祠左侧,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1997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7米,总进深9.4米,占地面积约91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红石阳刻“少简公祠”,挂“文丞武尉 起凤腾蛟”对联。后堂悬挂“褒德堂”木匾,神台处供奉少简公及历代祖先牌位。该祠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祠堂及南社村、谢氏家族等具有一定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应洛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中心东园公祠左侧,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2004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0.8米,总进深20.8米,占地面积约225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匾额阳刻“应洛公祠”,进门有屏风。头门前建有围墙。后堂挂匾“懋本堂”,神台处供奉应洛公及谢氏历代祖先神位。应洛公为南社谢氏十四世祖。它对研究清代岭南地区祠堂建筑及谢氏家族史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宝卿家塾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内,建于清代。坐西向东,总面阔8.61米,总进深9.43米,占地面积约81平方米。院门为八角形红石框门,屋分三间,左侧为厨房,中屋设0。宝卿公讳钰,字铨江,号宝卿,清国学生(监生)。民国初年,宝卿之子祖璋(字澍仁,别字冀南,曾执掌云岗社学,创立追远堂小学)扩建祖居,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匾额。家塾内有一方石碑,详细记载了家塾建筑的来历。该家塾装饰大量的木雕构件、琉璃花窗等,对研究清代岭南地区家塾及教育状况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东园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中心,云野公祠左侧,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村民因东园公祠面积小而择址新建,1991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9米,总进深16米,占地面积约158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封檐板木雕精美,贴红纸书“东园公祠”。后堂神台处原供奉东园公神位。东园公为南社谢氏九世祖,名文卓,八世祖谢宏(号櫵谷)之子。它对研究清代岭南地区祠堂建筑及谢氏家族史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定洋台旧址,又称鹅夷炮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九门寨社区鹅山山脚,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春,与虎门炮台第一道防线的沙角炮台遥相对应,扼守从三门口进入太平河道之要冲。坐西北向东南,现存的定洋炮台有3座炮位,由两个主炮位、一个辅助炮位组成。主炮位之间有长度50米、宽度约3米的暗道相连,有贮弹室、暗室。暗道、暗室基础为麻石,红砖券顶。辅助炮位较小。三间拱顶立柱西式清兵营房,面宽14.85米,进深10.8米。定洋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山顶营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顶,西、南临珠江,西北遥对蛇头湾炮台,西侧为镇远炮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光绪九年(1883)虎门炮台大修时重建。炮台呈方形,全长123米,中宽30米,四周建有三合土围墙,围墙上布满枪眼,围成一个炮城的形制,中设兵房和练兵场,占地面积约5490平方米。围墙西南面开口处有德国产克虏伯大炮一门及炮座一个,炮长8.45米,重4.2万斤。山顶营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蛇头湾炮台旧址建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蛇头湾山顶地势平坦处。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当时建的是三合土炮台,并削平前面山土为敌台,面铺石板,台内设炮位十七个,神堂一间,兵房八间。清咸丰六年(1856)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破坏。清光绪九年(1883)重建。现存炮台为清光绪时期样式,坐东北向西南,整座炮台由三合土围墙环护,平面近似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520平方米;东面开大门;围墙内有两个露天炮位,一左一右,两炮位中间有暗道相连。蛇头湾炮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镇远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1841年2月26日鸦片战争“虎门保卫战”失败,被英军破坏;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复,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军破坏;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镇远炮台,占地面积约2140平方米,由分布于南山西侧山腰的七个圆形或半圆形的露天炮位组成,有暗道连接各个炮位,炮位背后有青砖砌筑的两栋兵房和一间火药局。另在镇远炮台7号炮位东侧新发现有三座炮位,炮台石砌围墙一周和兵房三栋。 镇远炮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靖远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山腰镇远炮台与威远炮台之间,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的炮台,清道光十九年(1839)由邓廷桢、关天培奏准筹建,为虎门炮台第二重防御体系,整个占地面积约1560平方米。1841年2月26日虎门之战,关天培在靖远炮台指挥作战,壮烈牺牲,炮台沦陷,被英军大肆破坏;1843年修复,1856年又被英军破坏;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设的虎门大桥破坏了部分炮位及清兵营房,1996年至1997年对靖远炮台露天炮位、暗道等进行大规模维修。炮台旧址现今仅存三个圆形露天炮位、暗道、兵房三处及炮台后围墙,有“靖远炮台后墙界址碑”一通,原嵌在后围墙内,现藏鸦片战争博物馆。靖远炮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
[详细] 中和堂博物馆位于东莞市莞城区旗峰路,是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画院岭南创作基地、东莞市级博物馆。中和堂博物馆总面积2万平方米,是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民营博物馆,它以东莞著名的莞草为主色调,加入现代元素设计而成,馆内有5个展厅,即众艺馆、书画馆、珍宝馆、文化会所、多功能艺术厅。囊括青铜、古玉、金石、书画、古陶瓷,以及现代景德镇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瓷板画、瓷器作品和仿古高档红木家具等。为艺术和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旅游观光、互动、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旗峰路176号电话:0769-23398888门票:免费……
[详细] 节兵义坟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百草山山麓,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为鸦片战争时期沙角之战中牺牲的75为外地籍清军勇士合葬墓;1964年、1971年两次重修。坐东向西,灰砂、花岗石结构,长17.8米,宽17.2米,占地面积约306平方米。坟头平面呈半圆形,中立一花岗石墓碑,上阴刻行楷书“節兵義墳”4字,上款刻“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吉日立”,下款刻“节兵七十五位合葬”,墓后及两侧均有挡土墙三面环绕。坟头前面为方形拜堂,再前面是筑有护栏的两级台阶。节兵义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鸦片战争史及中国近代革命史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ら崫銉︽毄濞寸姵姘ㄧ槐鎾诲磼濞嗘劗銈板銈嗘肠閸ャ劌浜遍梺瑙勫劤绾绢參寮抽敂鐣岀瘈闂傚牊绋撴晶鏃€绻涘畝濠侀偗闁哄矉缍侀、妯款槻濞存粎鍋ら弻鐔兼惞椤愶絽纾╅梺璇茬箰閸熸潙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姳鑳剁换渚€姊洪崨濞楃懓螞閸曨垱鍋╅梻鍫熶緱閸氬顭跨捄渚剬闁归攱妞藉娲川婵犲嫮鐣甸柣搴㈣壘閸㈡彃宓勯悷婊呭鐢宕愰悽鐢电<婵°倓鑳堕埥澶嬬箾鐏炲倸鈧绔熼弴掳浜归柟鐑樻尵閸樼敻姊虹拠鈥崇仭婵犮垺枪椤e潡姊绘担铏瑰笡闁圭ǹ顭烽幃鐑藉煛閸涱叀鎽曞┑鐐村灦缁酣鎮块埀顒€鈹戦鏂や緵闁稿繑绋戞晥婵°倕鎳忛埛鎴炵箾閼奸鍤欐鐐寸墵閺岋綁顢橀悙娴嬪亾閸噮鍤曢悹鍥ㄧゴ濡插牊淇婇姘倯婵炲牊娲熼弻锝嗘償椤栨粎校闂佺ǹ顑呯€氫即銆侀弮鍫熸櫢闁跨噦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