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旅游景点介绍
湘南暴-动-军事会议旧址(乐昌杨家寨)位于韶关乐昌市梅花镇。1928年1月7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到达杨家寨,当晚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军事行动,揭开湘南暴-动-序幕。1928年1月6日,朱德、陈毅率领八一南昌起义军余部从乐昌长来渡过武江,沿王坪、大洞等山区向湘粤边境的梅花大坪杨家寨挺进。起义军于7日到达杨家寨并在该村宿营,司令部设在杨家寨贤官阁的文奎楼上。当晚,朱德、陈毅在杨家寨文奎楼召开了军事会议,研究决定今后的军事行动。参加会议的有王尔琢、蔡协民、龚楚、胡少海、李光中(宗)、杨子达等人,会议听取了乐昌、宜章党组织负责人李光宗、杨子达等人关于乐昌、宜章和湘南的情况汇报。分析了湘南的形势,利用蒋介石和军阀唐生智正酣战于湘北,湘南敌军势力较弱,宜章没有军队防守,秘密参加革命的胡少海身份尚……
[详细] 水口战役纪念公园位于南雄市水口镇。水口战役是红军入粤作战历时最久、歼敌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1932年7月,红军在南雄水口地区,对国民党粤军发起了一场大规模战役,堪称中央苏区时期红军战史上,广东境内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1931年9月,蒋介石准备对中央红军发起第四次“围剿”,任命陈济棠为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南路“剿匪”总司令。陈济棠派余汉谋、陈章、张枚新率部进犯中央苏区。中革军委决定集中兵力回师赣南,打击国民党粤军的嚣张气焰。7月8日下午1时,红五军团在水口以东的篛过村隔河与粤军张枚新部打响战斗,水口战役拉开了序幕。晚,敌人退守水口圩及附近高地。红五军团却误报水口之敌已向南雄城方向逃跑,致使方面军改变了原先一度决定的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二军增援水口的计划。9日凌晨,余汉谋一面命张枚新师固守待援,一……
[详细] 韶关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是2017年4月经中办批复同意建立的,广东省一个以纪念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 广东是红军长征的第一站,韶关是红军长征途经广东的主要地区。红军从初创时期到发展壮大,从长征时期到三年游击战,在韶关留下大量重要的红色军事文化历史遗产。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一共分为五个部分18个单元,展览以南昌起义军余部、红军主力部队特别是红军长征在粤北地区的活动为主线,以红军长征在粤北为主体,以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为主题。展览在内容设计和编排上以编年体陈列与专题陈列相结合。在展览中尽量多使用文物,采用组合陈列和重点陈列的方式加强对文物的陈列。通过历史文物反映和见证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历史。在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力求创新。内容设计尽量吸收军战史研究的新成果。形式设计着眼于强化……
[详细] 西水暴-动-旧址青水塘农军炮楼旧址位于韶关市武江区重阳镇青水塘村西南角。建于中华民国。……
[详细] 741矿区建筑旧址核工业741矿工业建筑群位于翁源县坝仔镇中洞村小礤自然村,前身是1959年3月成立的“国营441矿”,1964年1月1日起,“国营441矿”正式改名为“国营741矿”。它为共和国第一颗-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原料,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核工业741矿工业建筑群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建成,含文物建筑12处,分别为小天安门,忠字牌,忠字楼,工人俱乐部,1-5号宿舍楼,以及1-3号教学楼。……
[详细] 五山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原址为五山镇五山学社的中山书院,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曾作为当地的乡公所。属泥砖瓦结构,共2层,房4间,占地面积111平方米。……
[详细] 新丰古道麻埔石桥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委会沿X192县道往龙门方向直行三公里半。该桥在公路东北面150米处,是一座单拱石桥,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桥高6.4米,宽3.7米,长15米,桥拱跨度8.25米,全部用厚0.35至0.40米的大青麻石条拱砌而成,每层石条之间仅见极小灰沙缝痕,造型大方牢固,至今仍完整未损。……
[详细] 龙虎隘古道(含龙虎隘古道、龙虎隘、古亭)位于湖南省汝城县井坡乡界头村-乐昌市五山镇青岭隘口子-地前坳-岭背-青岭村,支线为地前坳-江西排-塘坳-松子岭村,通往五山、廊田、乐昌。是“湘粤古道”的重要通道。……
[详细] 刚健中正围楼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角田村村民委员会贺坪自然村。该围楼坐东向西,门楣“刚健中正”,清光绪五年建(1878),整座围楼青砖瓦木构筑。……
[详细] 西京古道乌桐岭段(又称乌桐岭古道、乌鹑岭)由西京古道乌桐岭段、乌桐岭官止亭、指路碑、修路碑、修亭碑等构成。这一段集合了古亭、古道、碑等丰富的文物资源。……
[详细] 虎踞桥位于南雄市珠玑镇聪辈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为西东走向,七孔石筑平桥,桥长57米,宽3.1米,桥无栏,桥高2.4米。桥面铺砌条形麻石,桥墩迎水方向设分水尖。桥造型较独特,它结合了拱桥和梁桥两种结构形式,在长57米的桥身上建有三个圆拱和四座船形桥墩上平铺的桥面。虎踞桥自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后,状貌一直保持至今,是古代该地区一座连通多个村庄的重要桥梁,也是梅关古驿道上的路桥。在聪辈村虎踞桥桥头西侧,建有一座观音庙(久毁,仅存残墙),在庙的外墙上镶有一块“重修虎踞桥”石碑,为清光绪年间桥重修时刻立,聪辈村虎踞桥于2019年又一次重修,并整治、美化了桥附近的环境。在2007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聪辈村虎踞桥被列为南雄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详细] 上朔村红军题壁歌谣《当红军歌》,位于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徐氏祠堂门廊的左侧墙壁上。上朔村是个较大的村落,村内房屋、祠堂较多,给红军住宿带来很多方便。上朔村于1925年9月就建立了朔溪乡农民协会,1928年2月18日,南雄县农民暴-动-后,宣布成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政府办公地点就设在上朔村的洋楼(围楼)。1929年至1934年,红军多次进出上朔村,红军在上朔期间,帮助农民做农活,做家活,教小孩子唱歌、识字,给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并发动群众参加红军。红军宣传员在村内屋舍的墙壁上写有许多革命标语,如“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红军买粮食”等。在徐氏祠堂门廊左壁上,书写有一首《当红军歌》,曲、词完整,书写工整。录文如下:C调 当红军歌 3/4拍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
[详细] 红三、红五军团驻地、红军长征宿营地旧址位于南雄市界址镇赵屋村委会洋街村雪梅祖祠。水口战役结束后,1932年7月中旬,红三军团奉命在南雄东部的乌迳、界址一带进行休整。在十多天时间里,红军一面组织集结训练,一面广泛发动群众起来分配地主的粮食和财产,帮助农民抢收夏粮。红军在新汤村等村庄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会后红军把在水口战役中缴获的部分物资分给当地群众。红三军团还在老界址墟筹款五万元。红三军团一部驻居在界址洋街村的雪梅祖祠内(董氏祖祠),红军宣传队在祖祠门廊左侧墙壁上抄写了《告敌方士兵歌》。洋街雪梅祖祠是一座古祠,占地面积270平方米。祠门额匾刻“雪梅祖祠”四字,门后向门额匾刻“仲舒遗裔”四字,强调祖祠由董仲舒的后代所建,是当地著名古祠堂。《告敌方士兵歌》……
[详细] 赣粤边红军独立师第三团团部旧址位于南雄市乌迳镇孔江村委会枫坑村,建于清代,坐西向东,砖木结构,硬山顶盖灰瓦,青砖和土砖混砌,面宽四间19.6米,进深8.1米,占地面积159平方米,二层。20世纪30年代初,在粤赣边活动的赣粤边红军独立师第三团转战南雄乌迳孔江村一带,在枫坑村王先耀住屋楼上设立团部,红军在枫坑村驻扎了一个星期,期间,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红军宣传队在王先耀住屋内外墙壁上写下大量革命标语,现在仍保存有20余条。旧址房舍由王先耀一家居住至今,房舍现状如旧,状况良好。现存旧址房舍墙壁上保存的红军标语均以黑墨水书写,主要内容有号召贫农起来组织贫农团,打倒地主豪绅和鼓动-士兵来当红军以及反对-进攻苏区等等,标语通俗易懂,鼓动性强。1997年7月,旧址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修复。房舍……
[详细] 大岭下会议旧址位于南雄市油山镇大兰村委会大岭下村彭屋。旧址房舍为农村传统砖木结构,由祠堂和厢房组成。祠堂位于中心位置,两侧建厢房,为清末民初时期村落房舍状貌,一直由村民居住至今。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部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油山,当时部队思想十分混乱,于是决定在4月初,在大岭下村彭屋召开一次特委、军分区和部队领导干部会议,听取赣粤边特委的工作汇报,分析当时斗争形势。会议针对敌人大举“清剿”的形势,提出新的斗争方式,以适应新的斗争环境。这次会议是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为今后长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确定了斗争策略,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转折点。2017年,旧址房舍得到了全面修复,并作为展场进行了布展。布展主要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映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五次反……
[详细] 国坪塔又称葛坪塔,风景塔。据称,曾有位贪婪的仙人用扁担挑二塔,其中一塔落在大夏,“文革”时被炸毁。静蹲于南雄市西北隅近30千米的澜河镇葛坪塔下村西南端。建于宋代的塔,坐东南向西北,南依翠竹韵溢的帽子峰余脉龙华山(宝塔背)北麓,北俯视垄垄梯田构造的袖珍山间橄形盆地,有澜河水自西南向东北流淌。平面5层6角楼阁式砖塔,残高13米,形如腐朽铜管;砖规格主要为0.32×0.14×0.05米;首层长2.1米,壁厚1.3米,直径3.6米,围12.6米,有塔心室,2-4层实心;各面设壶形门或假门,倚角柱和阑额置斗拱,斗拱上以菱角牙砖和挑檐砖出檐及假平座。5年前塔南倾,后来奇迹般自直,人以为神。曾有人夜挖塔宝,无功而返。塔外形狼狈不堪,如一根日趋腐烂的竹笋,悲惨可怜。塔构造精细,形体俊秀,直指苍穹。2017年……
[详细] 丹霞山塔墓群(含锦石岩普同塔、佛日峰塔墓、宝珠峰塔墓、丹霞普同塔、张天窝和尚塔墓、朱道人墓、乐说辩和尚墓)位于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内,毗邻瑶塘村。丹霞的墓葬主要以宗教墓葬为特色,塔墓群均始建于清代,均采用当地常见的红砂岩,多为阁楼式石塔,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前建有墓首、享堂,塔周围有红砂岩条石砌筑的护墙,塔前建有地坪。墓塔造型,平面型制或为四边形,或为六边形、八边形,大小各异,不仅造形美观,而且富于艺术性。塔身均刻有石刻,设有墓门,塔身线条直畅、习练、齐整,表面洁净,运用佛教常用的火焰纹、莲瓣、祥云等装饰花纹,给人以清心悦目之感。较高的建造工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现了所处时期的建筑特色。丹霞山塔墓群是丹霞山别传寺、锦石岩石窟寺众多师徒住持圆寂后存放骨灰之处,且分处不同之……
[详细] 狮子岩庙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街道办黄屋村委会断石村西北1公里的狮子山。狮子岩庙坐西北朝向东南,遗址总面阔近40米,最大进深处为10米。现遗址内有房址六间,其中分别有一主殿和大殿。据传该处为远古时期道元真人初辟,道元真人云游四海,寻访仙境,见此山如雄狮高卧,山势巍峨,云盘脚下,岩洞面南中开,前为紫玉屏风,下有麒麟引路,又有双狮守护,乃建庙之宝地,遂在此建太极殿,供奉玄天大帝。隋唐以后,佛教兴起,在此建造了上下两层佛殿,至明清时最盛,有僧人数十,成为丹霞山区最初的寺庙之一,清末民初毁于战乱与匪患,寺庙逐步荒废。现仅存残垣断壁,地面散落供桌、柱础、门枕石、碑刻以及雕刻精美的石构件,有龙纹八棱柱、奔马图、鸟兽图等。殿内碑刻可见记载,此为三宝殿,供奉文殊菩萨,落款有“成化辛丑上元吉日,住持化……
[详细] 国立中山大学乐昌办学旧址位于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1940年至1945年国立中山大学迁址到乐昌分散在武江两岸办学,理学院在肖家湾村委会塘口村、文学院在陈家坪村委会罗家头村、校本部、研究院、先修班在老街居委会,工学院在三星坪村委会、法学院在武阳司村委会等地。国立中山大学乐昌办学旧址包含塘口村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旧址(朱氏宗祠)、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遗址、裴家湾国立中山大学先修班旧址门楼、和平街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广同会馆、铁岭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旧址、三星坪村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旧址(朱氏宗祠)、三星坪村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旧址(沈氏宗祠)、三星坪古道(含新村凉亭、三星坪码头、八里排普济亭、寨子下村观音岩桥)、武阳司古道(含长岗岭乐善亭、董水头村粤楚停骖亭)。以上抗战时期办学旧址,既是华南地区学术抗战史……
[详细] 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城镇育才路一号文化大楼,主要经营文物保护、收集等业务。博物馆主要经营文物保护,收集,保管,鉴定,展览,业务培训,考古发掘等业务主要经营文物保护,收集。参观信息9:00-17:00(周一闭馆)2020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三级博物馆。……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