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旅游景点介绍
旧寨陈氏家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榕东街道旧寨村南,约建于宋哲宗,绍圣至元符(1094—1099年)年间,庙里供奉有沂国公,泰初公及历代祖宗牌位。每年九月初八为祠祭日。……
[详细] 揭阳许氏宗祠位于榕城区西马路中段,距离石狮桥约150米,是潮州后七贤之一许国佐(号班王)的曾祖父许守愚(号蒙泉)为奉祀玉滘公等列祖所创建,始建成于明朝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灰、石、木结构,三进三厅五开间两天井两火巷布局,主座保留有大门、三山门、拜亭、中厅、后厅,保存完好,结构完整。堂内三山门,相传为御赐敕建,是许氏宗祠一大特色,为潮汕祠堂所仅见。祠堂东北侧有许国佐为其亲祖母余氏建造的庶祖祠(堂号“追远堂”),俗称“阿婆祠”,约建于明朝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是揭阳地区尚存的唯一一座建造于明代的婆祠,也是揭阳地区建造时间最早的女祠之一。许氏宗祠自民国起被改造成小学,2005年交由族人管理并被列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
[详细] 赖长墓位于揭阳市普宁市麒麟镇樟岗村、莲溪村。清代。赖长(1833—1884)字雲亭,普宁奇美村人。清咸丰三年(1853)投身清军,先后跟随曾国藩、左宗棠征战,攻打太平军而升至副将,接着因消灭太平军将领汪海洋、夺嘉应州(今梅州市),加总兵衔,暂代闽浙督标左营参将。精研-,建列有一支新式-装备部队,称“安武军”。后来又在镇压陕甘反清回民武装、打败攻占新疆伊犁的沙俄侵略军、总管制造局事务,成功研制合格的西洋式后膛-,并装备清军等等屡立了卓著军功。赖长受赏赐“头品顶戴”,光绪十年(1884),授提督衔。侍郎许应书上 书推荐,授其为福建船政。赖长墓位于普宁市麒麟镇樟岗村虎地山,东经116°20′15.1″,北纬23°23′58.6″,海拔高程410米。该墓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座东向西。墓左右……
[详细] 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泥沟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古民居群、泥沟灯谜、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如今,泥沟村还建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泥沟又称弥高,位于普宁市腹地燎原镇、距市区流沙约5.4公里,为燎原镇政府驻地。大约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张氏翠峰公从福建莆田迁来泥沟开基创业,是为泥沟张氏始祖,此外该村还有许、陈、郑、孙、周、李等姓氏。乡中有由北偏西、向南偏东走势的崎头山、虎地山、凤髻山、鹅地山,山连岭接,横卧于后岭溪与练江之滨,白坑湖之畔,乡中居民住屋,依山临水,各依地势朝向,有“倒地梅”(节节开花)之美称。泥沟乡风光秀美,青山环抱,后岭溪绕流古村,村中沟渠纵横、池塘罗布。因该村背倚虎山,乡民居屋大多建成“下山虎”格局,登高望去,成排、成……
[详细] 董神甫墓碑 位于揭西县西北隅大北山里的上山仔村旁山岗上。是19世纪80年代法国神甫董中和捐资兴建的西式教堂。 教堂坐北向南,建在一个坡度很陡的山腰上,台基高11米、纵深19.5米、宽55米,全部以花岗岩石条围砌,组成三层平台,互相贯通,使教堂显得更加雄伟壮观。从台基左下开始建石阶扶栏向右弯绕而上,总长60~70米。 教堂主体是两层钢筋水泥结构楼房,高7.3米、宽12米、深25米。钟楼建在最高楼面上,高5.5米。教堂右侧建神甫楼一座,为两层钢筋水泥结构楼房,高7.3米、宽17.5米、深28.2米。左侧是香山小学,也是两层楼房。三座建筑物组成一体,总宽55米,从台基至钟楼顶,通高24米,庞伟巍峨。 教堂后面山坡上有神甫墓两座,碑文为: (一)董神甫墓碑文: 董中和神父圣名恩利格,法籍,生于18……
[详细] 澳角炮台位于惠来县城南二十里的神泉镇澳角村西北。东至溪东炮台5里,西至神泉炮台5里。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为防倭寇而建。设置炮6尊,营房7间,专防外委一员,台兵18名。炮台朝东,面临溟渤。炮台四周贝灰夯筑,上有城堞、炮眼及人行通道。墙高5.8米、厚2米,人行道1.3米,总面积312平方米。现四周仍完好。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百兰山馆位于揭阳市榕城区马山窖东侧,是丁公馆的一部分,为清末藏书家丁日昌晚年藏书读书的地方。同治十年(1871年)丁日昌在榕城择地辟建府第,台榭花木,备极幽胜。府内有一凹字型二层木楼,走廊与楼房均施格扇玻璃花窗,花窗上下有活动木板可以调节大小,供采光、通风,利于读书和藏书。木楼择料讲究,结构坚固实用,工艺独特。楼东面是马山窖,水通榕江,主人可以乘小轮船驶到另一个住憩地方━━丁氏洁园。楼西面有大天井,中间建构椭圆型莲池,池中堆砌英石假山,四周培植数十样不同品种的兰花,故称百兰山馆。匾额为丁日昌好友书家何绍基所书。自光绪四年(1878年)丁日昌获准退休直到谢世,读书、待客大半在此。丁氏任政之暇,喜搜罗善本,藏书中宋堑元刊本甚多,如《禹贡图》、《毛诗要义》、《昌黎集》等宋刻本,均冠绝一时。百兰山馆……
[详细] 普宁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位于普宁市流沙新河东路1号流沙教堂。 1927年9月30日,南昌起义部队撤离潮汕,来到普宁流沙镇,指挥部设在流沙教堂。10月2日,革命委员会以及指挥部成员,联合举行紧急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张太雷、彭湃、刘伯承、恽代英、林伯渠、谭平山、吴玉章、徐特立、周逸群、郭沫若、廖乾五、张国焘、李立三、郭亮、贺昌及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等。会议主要由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传达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精神以及研究起义部队的最后决策。 10月3日,贺龙、叶挺以及聂荣臻也从汤坑来到流沙。当天中午,周恩来再次召开会议,总结起义部队进军广东后的经验教训,作出遵照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将南昌起义建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改为苏维埃;唾弃……
[详细] 黄岐山摩崖石刻位于揭阳市东山区黄岐山。山上的几处岩洞内尚有多处摩崖石刻。石刻有落款,有不落款,书法有篆、隶、楷、行、草,内容有题字、题诗、题名,早到南宋,晚到民国,作者有本地文武官员、名人逸士、游客等。在竺冈岩,有阴刻楷书“竺冈上界路”石刻,旁有小字“本州郑国谕宅孺人潘氏舍,泉州苏通宅安人王氏砌。咸淳八年腊月望日僧慧圆记”,这是一题舍路石刻,是黄岐山最早的石刻,镌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石刻四周起线成框,上刻荷叶覆盖,下托荷花,似属佛家遗物。“远水浮天”石刻,在竺冈岩洞口左侧,阴刻行书竖写,下雕荷花为托,款为“古阔洪份书”。洪份,福建漳浦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潮州镇右营游击,后署镇协。在崇光岩,有“采山钓水”石刻,在中岩洞口右前方,阴刻行书竖写,下款“古阔洪份书”。另有“崇……
[详细] 揭阳 禁城 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下池路。是昔时县衙、监狱、粮仓、考院、公园的范围。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城现存城墙全长660余米,残高4米。时任揭阳达鲁花赤(蒙语,意为知县或监县)的蒙古人答不歹懔鉴于人民群众反抗日甚,为守护县衙安全,乃强征民夫,掠夺民船,运载石料砌内城200丈,外城800丈。内石城就是今日禁城的基础。明大顺四年(1460年)知县陈爵又扩内石城100丈,共总长300丈,高1.5丈,宽1.4丈。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建岭东道时,又将岭东道周围的石城墙换为灰沙垣墙。就是现存的灰墙与石墙连成的墙段。石城皆用方形石条交错叠砌,贝灰勾缝,甚为坚固。 1993年揭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郑大进府 位于揭东县玉窖镇仙美村。分新0府。老府建于明代,是郑氏祖居,府前有象征郑大进官阶品级的石狮和旗杆斗座。新府在村南侧,建于乾隆年间,属官方建筑,坐北朝南,三进厅、东西两火巷。郑府依山而建,府前有宽阔地埕,池塘,稻田一片平畴。府后有花园、书斋等建筑。(郑大进见本节《泶阳堂》条)。 1990年揭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郭之奇故居 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东门莲花心,建于明末。坐北向南。 郭府门第仿宋门框及木门鬃,属官方府第四马拖车式格局。山墙用小灰砖错叠砌成,墙基垫石条。整座建筑用木柱支架屋面,原红瓦多为历次修缮时的灰色瓦所代替。屋脊两端(即厝角头)采用明代常见的三叉火局,整座保存着明代特点。 郭之奇(1607~1661年),崇祯元年戊辰科(1628年)进士,历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是潮州七贤之一。赴肇庆辅助南明桂王,先后任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兵败-缅甸。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缅甸贵族执送清廷,坚不就降,8月殉难于广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朝廷下诏表彰。……
[详细] 普宁文昌阁位于普宁市洪阳镇。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知县罗秉琦倡捐兴建。同治壬申(1872年)潮州总兵方耀偕知县张璇主持重修。坐北朝南,三进二天井,面阔13.97米、深57.6米。红砖铺地,梭形大石柱,中厅为抬梁式木结构梁架。后进为二层,高8.2米。乾隆《普宁县志·建署》载:“分司公馆在城隍庙东即文昌阁,康熙六十年知县罗秉琦倡捐建盖。前为厂堂,门廊峻整;后为高阁,上祀文昌神像,其下为燕寝室。计三进共九间,凡使节经临,皆驻于此。”普宁文昌阁是清代抗英禁毒、虎门销烟钦差大臣林则徐病逝旧址,在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国外知名度都很高。也是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揭阳市、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国近代伟大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年出生于福州,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病逝于普宁。当时,林则徐……
[详细] 肖端蒙墓 位于普宁市大南山镇灰寨村牛地山坡。为三合土墓,有封土堆。墓碑阴刻“大明敕封儒人庄敏古埕姚氏 赐进士文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同野肖公墓”。墓形如太师椅状,占地约100平方米,墓曾被挖掘。现存有石雕龙形坟手和下面的石雕石壁。肖端蒙字曰启,潮阳人。嘉靖三十年进土,授山东道御史。不久,按察江西,病卒。有《同野集》。乾隆《潮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名宦》有传。……
[详细] 赤岭口墓位于揭阳市仙桥镇平林村赤岭口山北坡。1982年清理南朝墓3座。由东至西并列。一号墓平面呈长方形,单顶砖室墓,只有一个棺室。墓长4.15米、宽0.9米,墓向330°。墓底铺砖成人字形,墓壁和封门用一丁三顺的砌法。墓被盗,随葬品有青釉罐、杯、碟等。二号墓平面呈凸字形,为双层圆券顶砖墓,方向335°,墓长6.9米,宽1.25米。分甬道、前室、棺室和下水道四部分。墓底铺砖成人字形,墓壁高0.8 至1米开始起券。下水道设在甬道前端,穿过甬道与前室出水井相通。前室左右两壁有对称的砖砌假直棂窗。靠近棺室砌双层拱门,棺室长3米、宽1.25米,后壁残高1.4米,有拱顶壁龛。发现一块带铭文的灰砖,上有“大明四年”四字(南朝刘宋的年号,即公元460年)。墓被盗扰,出土随葬品有绿釉杯、碟,陶罐,滑石猪和残银……
[详细] 面头岭墓群位于揭东县云路镇中夏村面头岭南坡,因建房挖基等,先后在大坟内、后坑埔大车、大圣宫等地发现铜器。村西北小溪河床也常于雨后发现铜镞。自1974年4月至1978年冬陆续发现规模不同的战国墓十余座,清理出土一批随葬品。以牛堆战国墓为例。1973年4月,中夏乡生产队建办公室时,平推了一座名叫牛堆的土丘,发现一座大型古墓。墓向180°,墓室在原地面构筑,方形,边长约3.3米,墓壁泥土夯筑,高1.2米,厚1米,墓室内填满木炭,因粉化压实,厚度仅存0.3米。木炭层上夯一层0.2米厚的粘土,再铺一层小石块,长宽与墓室相等。原封土高5米,长宽各8米。随葬铜器数件,靠近墓室左壁的随葬铜器排列成一直行,前三件为规格不一的三件鼎,特点均为盘口、鼓腹、平底,斜足薄壁。另三件已成碎片,器型不明;靠近右侧……
[详细] 油甘山墓群位于揭东县地都镇油甘山,山高约40米,较陡,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散见陶片。1983年发掘。清理墓葬8座,均位于山南坡,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在180°—285°之间。墓坑破坏严重,不完整。长在1.55米~2.55米,宽在0.8米~1.35米之间。墓壁残高0.2米~0.5米。随葬陶器有尊、罐、壶、釜、纺轮等,饰方格纹、编织纹、条纹。石器有锛、玦、管珠,还有玉玦。属“浮滨文化”遗存。……
[详细] 大盘岭墓群位于揭东县白塔镇洪陂村大盘岭。1985年清理两座土坑墓。其中一号墓残长1.2米,残宽0.8米,残深0.4米。二号墓墓穴被毁。随葬品有陶器和石器,共10件,陶器有施釉壶、豆;泥质陶豆、钵,饰组合菱格纹、方格纹;有夹砂陶罐。石器有锛、璜、砺石。还有贝玦。属“浮滨文化”遗存。……
[详细] 牛伯公山遗址位于普宁市下架山镇汤坑水库东侧的山坡上。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1995年发掘300平方米。文化层最厚达1.3米。是首次发掘的浮滨文化遗址。发现遗迹有灰坑、水沟、蓄水池、柱洞及红烧土硬面等,从柱洞的排列走向看,房址平面可能是圆形的。遗物有陶器、石器和玉器。陶器以夹砂陶为多,泥质陶较少,器类有釜、大口尊、罐、带流罐、杯、钵、器盖、器座、支脚、拍、纺轮等,纹饰以方格纹数量最多,其它有条纹、绳纹、梯格纹、云雷纹、弦纹等,个别见云雷与方格纹组合,但云雷纹不很规整。有少量施酱色釉的陶器,仅见尊和豆,饰条纹、方格纹。石器有戈、矛、镞、锛、凿、刀、环、锤、砺石等。玉器仅见玦。陶拍的出现暗示这里有制陶业的存在。碳十四测定炭样品的年龄为距今2870年至3390年,相当于商代中期至西周前期。……
[详细] 蜈蚣山遗址位于揭东县地都镇后田村的蜈蚣山西坡和南坡。年代为商时期。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1983年发掘4个探方40平方米。发现有大量陶片及部分完整器物。夹砂陶有红、橙、黑各色,多划斜纹或拍印复线梯格纹。灰色硬陶多拍印方格纹。软陶以梯格纹为主,也有少量曲折纹。部分陶器外施一层赤色陶底。器形多为环底及圈足,弧腹高颈罐。出土陶纺轮数量之多,为粤东各遗址所罕见。有平沿式、平底锥面式、扁平式和算珠式等,似于织布之用外,还用于捻网织网。有少量石箭镞、残戈及磨光锛等,显示仍处渔猎为主耕种为辅的生产阶段。有不规则柱洞,以其分布看,当为屋柱残迹。……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