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旅游景点介绍
前山寨城位于珠海市前山镇旧城内。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租借濠镜澳(今澳门)后,明朝廷为防御外来势力侵略,于万历二年(1574年)筑关闸,派兵驻守莲花茎,又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建前山寨,派参将领兵驻守。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筑城墙,以副将镇守。据《香山县志》载:“土城周围四百七十五丈,高九尺,下厚三尺,上厚二尺;每城二十丈增筑子城一丈,凡二十四丈;为门三:南曰‘前丰’,东曰‘物阜’,西曰‘晏清’,北逼于山故不门……”。乾隆九年(1744年),前山寨改设为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署,辖番禺、东莞、顺德、香山等县海防及澳门事务,故又称“澳门同知”。城内建有军民府、军装局、火药局、兵房、演武亭、关帝庙等,今已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寨城曾作过重修,同年,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
[详细] 逸峰赵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逸峰赵公祠又称世寿堂,在菉猗堂南侧,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逸峰。始建于明代晚期,原为蚝壳墙,民国17年(1928)重建改为砖墙。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中轴线左右对称。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架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祠内外有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花岗石行书阴刻楣额:“逸峰赵公祠”。祠左右设巷道,巷道分置大理石刻隶书匾额“云路”、“天衢”,砖雕周边护匾。……
[详细] 杨氏大宗祠位于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依山而建,坐南向北,占地8838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间三进两旁加厢房的四合院布局。中轴对称、总面阔41.6米、总进深60米,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抬梁与穿斗混合木构架,花岗岩石柱础,石条、石板作基础,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灰雕等工艺装饰。门前立一对石狮子,庭院筑上围墙并种上花木。整座建筑规模宏大,古朴幽雅。1986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张世杰墓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黄杨村后的黄杨山山坡上。始建于宋末元初,清乾隆十三年(1748)香山县知县张汝霖重修。灰砂墓,东北向,面积203平方米。墓呈交椅形,有金井、三重挡土回岭、两边摆手和三级拜台。金井圆径3.8米,井壁涂朱红色,雕卷草纹。墓碑为端州石,高1.33米、宽0.61米,镌刻正楷空心字碑文:“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世杰之墓”,四边用红砂岩镶嵌,碑首雕“二龙争珠”图案。墓前刻一对楷书对联“云山空望侍郎宅,海水犹朝永福陵”。墓前置花岗石八边形墓表1对。1987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张世杰(?~1279年),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南宋末年与陆秀夫等护宋皇室由闽入粤,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率宋军20余万人与蒙古汉军都……
[详细] 马南宝墓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小赤坎村后山鳌鱼岗,原为土墓,始建于元初,清道光元年(1821)始立墓碑。1980年,该墓荒废。1987年,寻回墓碑,花岗岩墓碑阴刻碑文:“宋工部待(按,当为“侍”)郎配享大忠讳南宝马公之墓”,碑额饰浮雕祥云拱日图。是年,马氏族裔重修此墓,重修墓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105.8平方米,为抄手墓,由墓碑、垄环、挂榜、拜台、月池等部分组成,以砖石水泥灰浆依山势砌筑,由山脚至月池修有水泥台阶。1987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棱角咀遗址位于珠海市香洲棱角咀大沙堤北半段(现为海景路旁海滨浴场)。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至青铜时代早期。1984年发现。1991年发掘194平方米。文化层最厚1.5米。发现有灰坑、木骨泥墙等遗迹。遗物有陶器、石器。陶器以夹砂陶为大多数,泥质陶很少,器类有釜、罐、钵、豆、器盖、杯、器座、支脚、箅、纺轮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曲折纹、云雷纹、云雷与曲折组合纹、圈点与弦纹组合等,还有少量刻划纹。石器有锛、锤、砧、球、砺石、网坠等。……
[详细] 棠下环遗址位于珠海市平沙镇南郊分场马头山东北翼——马尾的东南坡。1992年发现,总面积逾1.2万平方米,1994~1996年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1500多平方米。年代分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商时期和唐宋时期。新石器晚期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器型有釜、彩陶圈足盘等。纹饰以素面为主,还有刻划纹、彩绘、镂孔、绳纹、戳印纹等。商时期文化层发现遗迹有灶、石器加工场等,并出土陶器和玉石器。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很少,陶器有釜、钵、豆、罐、器座、箅、纺轮等,纹饰有曲折纹、叶脉纹、长方格纹、云雷纹、菱格凸点纹、绳纹等。玉石器有范、砧、网坠、砺石、芯、矛、镞、玦、环、穿孔饰等,其中铸造青铜器的石范为首次在文化层0土。唐宋时期文化层出土青瓷碗、钵、陶罐等器物,并采集到唐代白瓷碗残件。此外,还采集到汉……
[详细] 南沙湾遗址位于珠海市前山镇南沙湾村扯旗山与梅花山之间的大沙丘上。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1984年发现,1989年发掘96平方米。文化层最厚1.35米。出土陶器中夹砂陶占绝大多数,泥质陶很少,器类有釜、罐、钵、豆、碗、箅等,纹饰以拍印纹为特色,有粗、细绳纹、篮纹、曲折纹、重圈菱格纹、菱格凸点纹、云雷曲折组合纹等;石器有斧、锛、网坠等。……
[详细] 后沙湾遗址位于珠海市淇澳岛东北面海湾的沙丘中部。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1984年发现,遗址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层厚1.8米~3米。1989年发掘,面积108平方米。文化内涵分两期。第一期文化遗物仅见陶器一类,夹砂陶有釜、钵,饰绳纹或细绳纹,钵的底部有编织物的印痕。泥质陶胎薄,多夹细砂,有盘、罐、豆等,以彩绘为主,内外施彩,主题纹样是条带纹、水波纹、并与刻划纹、镂孔组合。彩陶器是本期文化的最大特点。热释光测定彩陶片的年代为距今4818年±483年。第二期文化有陶器釜、箅形器、器座、罐、纺轮等,纹饰有绳纹、刻划纹、条纹、长方格纹、方格纹、叶脉纹、曲折纹、云雷纹、附加堆纹等。石器数量少,有锛、网坠、球、环、砺石等。热释光测定陶片的年代为距今3898年±390年和4248年±425年。2010年广……
[详细] 赤沙湾遗址位于珠海市横琴岛赤沙湾沙堤上。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遗址面积500平方米。1968年发现,1983年12月试掘。出土陶器有釜、罐、圈足盘及彩陶圈足盘,纹饰有细绳纹、刻划纹、彩绘等,圈足盘上还有镂孔装饰。部分圈足盘施白陶衣。石器有斧、锛、球、砺石等。……
[详细] 草堂湾遗址位于珠海市三灶镇东部草堂湾西岸沙丘。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面积6500平方米。1985年发现,1989年发掘145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3.2米。文化内涵分两期,两期之间在地层中有间歇层。第一期文化的陶器,夹砂陶占92%,器类有釜、钵、器座、盘、罐等,纹饰有绳纹、细绳纹、压印圈点纹、刻划纹等,钵的底部有编织物印痕。烧造火候很低。还有打制石器和砺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第二期文化的陶器,夹砂陶占87.5%,器类有釜、钵、豆、器座、箅形器等,纹饰多几何印纹,有长方格纹、方格纹、曲折纹等。石器有梯形锛、有肩锛、有段锛、球、拍、网坠等。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1994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大虎遗址位于珠海市平沙镇大虎的沙丘上,地处崖门外海。年代为商与宋元时期。面积1万多平方米。1992年发现并发掘250平方米。文化层厚0.3米至0.8米。文化内涵分两期。第一期遗迹有灶,遗物有夹砂陶釜、罐、豆、钵形釜等;石器有斧、锛、网坠、钻、凹石、砺石等。属夏商时期。第二期遗物为12组器物群,器物组合为铁器、陶器、瓷器。但数量不等,少者有10件,多者达68件。从器种看,铁器有刀、叉、矛、钺、斧、投枪、匜、锅、环扣等;陶器有罐、壶、钵、擂钵、盆等,多施酱色釉;瓷器有碗、盘、盅、盏、杯等,多施青釉、青白釉或青黄釉;此外,还有铜铃、铅网坠及990枚宋代铜钱。据研究,遗址当与元军灭宋的崖门海战有直接关系。……
[详细] 东澳湾遗址位于珠海市唐家镇淇澳岛东侧的东澳湾东南部。时代为青铜时代早期。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1985年12月发掘,发掘面积140平方米。文化层分4层,发现灶坑和残窑遗迹,并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石器。陶器中夹砂陶占93%,泥质陶占7%,有釜、罐、器座、箅、支脚、纺轮等,其中典型器有泥质红陶折肩圈足罐和溜肩凹底罐。纹饰有绳纹、曲折纹、复线方格乳钉纹、叶脉纹、云雷纹、方格纹、曲折云雷组合纹。石器磨制精致,有锛、斧、凿、镞、矛、网坠、环等。读陶片的热释光测试年代为距今3750年±186年。东澳湾遗址为一处古代先民的居住址。1986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唐家三庙(含圣堂庙、文武帝殿、金花庙)位于唐家湾镇唐家村大同路西北面,由圣堂庙、文武帝殿、金花庙并列组成,故称“唐家三庙”。它是珠海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宇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研究珠海地方史和民俗史等方面的珍贵实体资料,也是承载唐家湾地区海内外乡亲乡情乡思的标志物,并在2010年5月入选了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名单。唐家三庙坐西北向东南,青砖瓦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总面阔32.72米,总进深29.6米,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门前有平台与三庙并长,高出地面约1米,设有矮墙,长13.5米。目前庙貌基本是按同治二年的情况进行恢复的。三庙内共有石碑9块,其中7块是清代古碑,记载了唐家人曾数度集资修三庙及围墙的事宜,根据古碑记载,该庙曾于清乾隆四十年(177……
[详细] 民国珠海三灶万人坟位于珠海市三灶镇竹沥。由该岛华侨和港澳同胞集资修建,葬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残害的三灶岛群众。原墓筑于1948年,在矛田村东,面积约500平方米,有牌坊、纪念碑和坟墓,牌坊上有对联。1969年重修,1979年迁到竹沥山坡,重修坟墓、纪念碑和牌坊,并建造2座凉亭,占地约1万平方米,牌坊为混凝土结构,其上对联为阳文行书,纪念碑为砖石混凝土结构,高6米,阳文行书“三灶岛三·一三死难同胞纪念碑”,在碑座嵌一块高60厘米、横75厘米的大理石,上面阴刻碑记。198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陈芳家族墓群及墓园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梅溪社区旅游路旁梅溪牌坊旅游景区内。分别建于1906年、1924年和1937年,坐北向南,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50米,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由“胜地佳城”碑刻、陈芳家族墓地(陈芳及夫人和两位妾室、陈芳三子陈赓虞、长孙陈永安等墓)、六角亭、石板路等。“胜地佳城”前有陈赓虞民国三年题写的“陈赓虞自序。陈芳家族墓是珠海地区规模最大的名人墓葬群,其西洋风格的墓园也是珠海地区少见。对研究香山华侨史及清代香山葬俗都有一定参考意义。2006年与梅溪石牌坊、陈氏大宗祠、梅溪大庙、陈芳家宅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梅溪陈氏大宗祠(含梅溪大庙和乡约)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办梅溪社区。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1070.1平方米。雕板承檩,硬山顶,青砖石脚,石柱础,博古屋脊,凹肚式门楼。陈氏大宗祠为是当年梅溪村陈氏家族供奉祖先的地方,现均辟为展馆。梅溪大庙是当年供奉佛祖,为村民做法事的场所。乡约是当年梅溪村民自治、制订村规民约、教育子弟的场所。现仅存的前壁有石碑一块,记录了陈芳当年捐赠土地二十块共一百多亩,作为三个建筑物管理维护、教师及僧人的费用,并告诫子孙后代任何时候不得收回此项捐赠,乡邻人等不得占为私有或者转卖。对于研究陈芳家族史有重要历史价值。……
[详细] 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位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整个遗迹含万人坟、千人坟、日军慰问所、日军“慰灵”石刻、碉堡、机场遗址等。侵华日军罪行遗迹是日军侵华的重要罪证,其中日军慰安所在文物保护单位中鲜见。对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华南地区日军侵华及华南人民抗日活动,以及对教育后人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983年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入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名单的文物。三灶岛“万人坟”地址在三灶镇竹沥山。“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8年1月17日,日军6000多人在三灶岛莲塘湾登陆,日军登陆后就在岛的南部修建飞机场,设立以藤田中将为首的海、陆、空军组成的司令部,把三灶作为侵略华南的军事基地,日军为其军事上的需要,在三灶岛进行了血腥的大-,是年农历3月12日……
[详细] 珠海竹洲水乡水利风景区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国家生态农业园境内,依托磨刀门水道、水松林和竹银水库而建,属于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46.2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9.57平方公里。竹银水源工程是优化澳珠两地水资源配置、保障两地供水安全的关键工程。景区地文景观独特、水域风光优美,平原宽阔,山丘起伏,水网密布,具有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区内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资源种类较多,观赏价值较高,有竹篙岭自然保护区、大面积水松林湿地等景点;水资源保护有力,水质较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详细] 珠海灯笼沙水乡灯笼沙位于珠海市西部地区。这里世世代代以出海打鱼为生,被称之为水上人家或渔民,又称之为“疍家人”,水上“疍家”人靠水边而居,一河两岸的水乡特色形成其独有的建筑文化,灯笼沙原生态特色相当明显。灯笼沙的居民大部分来自广东的新会、番禺、中山等地,这里的水上人家生活习俗独具一格,唱成水歌、水上婚嫁是灯笼沙人世代传统文化,每逢传统节日,灯笼沙人就在红棉树下搭建赛歌台,摆放两张桌子,从多男女歌手轮番斗唱咸水歌。疍家老祖宗传下来的水上婚家更是神秘而隆重,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形成了珠海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13个环节上,以船为……
[详细]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