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阳江市旅游

阳江市旅游景点介绍

轮水谢氏宗祠
  轮水村,属于广东阳春市岗美镇管辖;其古民居由当地谢氏祖先建于明清年间,不但以其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引起当地文物部门的关注,更因谢氏家族数百年来殷殷重教之举而名声在外。由于历代重教,这条古村落在当地一直被称为“秀才村”。据相关史料及《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1587年),原为一座三进五开间加四廊悬山顶式古建筑,建筑总面积1100平方米,于光绪二年(1877年)重修,缩小前一进。现为一座二进五开间加两廊悬山顶式古建筑,建筑面积达七百平方米。走进谢氏宗祠,各式浮雕精工夺目,花鸟虫鱼、历史人物、山水画像,无不栩栩如生,源自明清的岭南建筑风格一览无遗。……[详细]
崧台李公祠
  崧台李公祠位于阳江市阳春市岗美镇隆岗村——李惟扬众儿孙建造,现为阳春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91年阳春县下拨资金重修了瓦面和地面。三间两进两回廊一围堂,围堂两侧设拱门,内外装饰水彩壁画、浮雕木刻。正屋长24.5米,宽14.5米,围堂长19米、宽14.5米,合630平方米(含围堂)。遗失的文物:康熙51年颁发及第牌匾、神龛、将军头盔、防火水枪、马刀、铁弓箭、铜钟、将军战袍、铁靴、皇帝御赐锦袍、李惟扬夫人和十四个儿子画像、练武十八般兵器。……[详细]
擎柱李公祠
  擎柱李公祠位于阳江市阳春市岗美镇隆岗村——武榜眼李惟扬建造。1999年,隆岗村自筹资金9万重修瓦面和地面。三间三进四廊一围堂构成,围堂右侧建一黉门,黉门雕檐斗壁、浮雕灰塑,雄伟壮严,外横额:“敦伦”,内横额“纬武”,对门内横额“-”,外横额“饬纪”。正屋内设两座大屏风,后堂为全村祖先之神位。正屋长42米、宽14.5米,围堂长14.5米、宽14.5米,合820平方米(含围堂)。遗失文物:康熙51年颁发榜眼牌匾、两个进士牌、四个举人牌、神龛、麒麟望月浮雕。……[详细]
隆岗古村
  阳春市岗美隆岗村是我清朝武榜眼李惟扬的故乡,座落阳春市南面,位于岗美圩镇南面2公里,北距阳春市区16公里,东距云阳高速出入口2公里处。建村历史可追朔到三百六十年前,李氏高祖李会熙(李惟扬祖父),入选贡生,置广西博白知县。当年,广西战火不断,屡遭兵患。民交不上赋税,会熙不忍民困,权将自己在广西置下的全部家业变卖,代县民交纳赋税,但仍远远未够所欠赋税。遂送家人回原籍广东开平县,自己则弃官流寓阳春。初到阳春会熙结交县官、商旅、博学舌耕,深得岗美双楼村黎佰万赏识,授聘私教。数年后,会熙之子成玉寻父到岗美,父子会合,共同岗美创业。黎佰万诚心讨好会熙父子,又送“濑尿妹”给成玉为妾,又送“荒塘一口,鬼寨一条”表示友好。“荒塘一口,鬼寨一条”则成为了后来的隆岗村。隆岗村自会熙至现在,已发展成为2000多人的……[详细]
仙家垌水库
  仙家垌水库——一个远离人间的瑶池。仙家垌原来的名字叫阉堂地,是尼姑的静地,几间古老的庵房,也不知何年何月建的,直到筑水库时才被水淹没了。就在尼姑们孤幽地过着日子时,有一天清早,突然霞光满天,几位仙女从天而降,飘到垌下的福禄河游水。游完,又饮酒唱歌跳舞,然后升天去了,留下三只大酒杯。酒杯现在仍存,叫三杯酒。自从仙女出现以后,阉堂地就改叫仙家垌了。还有叫千家垌改名仙家垌的故事。说原来垌里住着上千人家,与世隔绝。为了逃避官府逼税,头人欺骗官人说垌里没有什么人,只不过几间破庙,人叫仙家垌,结果骗过了官府,仙家垌就叫开了。……[详细]
罗银寨摩崖石刻
  罗银寨摩崖石刻 位于阳春市河塱镇罗银寨石山崖西侧。题为《留石亭记》。面向西,高1.4米、宽1.3米。直书楷体,阴刻12行,满行23字,共计258字,每字0.07米见方。石刻四边阴刻云雷弦纹和直线通边,通边宽0.05米。石刻记载着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总督、巡抚、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陶谐,总兵官征蛮将军咸宁侯仇銮莅镇两广,镇压阳春西山少数民族的时间、路线和人数等。民国《阳春县志·艺文》辑录了石刻全文。……[详细]
东山岭摩崖石刻
  东山岭摩崖石刻 位于阳江市江城区北山烈士陵园内。宋、明历来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观赏游览,抒怀题咏,镌刻于石。现存石刻6题。其中有宋代《恩平歌》、《陈蕃诗》、《熙春亭诗》诗刻及“瑞禾”题字等,还有明代《塔冈纪兴》、《瑞石捧月》等题刻。除少数字迹漫漶外,保存尚好。……[详细]
那乌石桥
  那乌石桥 位于阳春市春湾镇那乌村。坐落于那乌河上。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监生莫振东、高明法、梁泽魁等人倡建,为三孔石拱桥。全长43.8米、宽4米、高6.9米,3拱4墩,拱跨10.7米、墩直宽4.2米、横宽9.2米,由大理石砌成。历时100多年,现仍保存完好。 1984年阳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氏家塾
  刘氏家塾,坐落在广东粤西阳春市三甲镇,始祖念三郎【巨汉公之三子】从闽入粤于阳春开居,系开七公派下广传公的宗裔,属十二房巨汉公的支脉世系。该宗祠始建于公元1689年至1693年历经五年竣工。位于阳春市三甲镇中心小学内。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光绪九年(1883年)改为刘氏义学,光绪三十四年改为刘氏学堂。1983年改为三甲中心小学。学堂占地面积6354平方米,建筑面积1826.6平方米。包括讲堂、教务处、礼堂、会客室、师生宿舍等建筑。自民国15年(1926年)以后,增设了图书馆、仪器室等。学堂悬山顶,脊、梁、檐、屏等精雕细刻人物花卉,壁画彩绘栩栩如生。现学堂建筑仍为学校所用,由于年久失修,部分雕刻、屏风、匾额已遭破坏。走近庄严雄伟的家塾,抬头可见屋檐上有栩栩如生的灰雕,屋檐下有精美细致的木雕,纹理清晰……[详细]
阳春崆洞岩禅寺
  阳春崆洞岩禅寺 位于阳春市城西4公里处的崆洞岩洞口。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原正门向西,建有玉皇、文昌、观音、韦驮等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阳春县知县姜山重修禅寺,改正门向东,增建山门、禅房、厢房、金刚塔、三宝殿等建筑。后多经修建,古貌犹存。 禅寺内建筑分置在岩洞的三层洞府内。进入山门为第一洞府,包括厢房、金刚塔、大雄宝殿;拾级而上是观音阁、韦驮阁、六祖阁等,为第二洞府;玉皇宝殿、文昌阁建于最高祠府。当代添建的望月亭耸立在西门的最高点。 大雄宝殿,又名三宝殿,砖木结构,单开间,面阔6米、进深5.4米,抬梁式屋架,由4条六棱花岗岩石柱支撑,木质斗栱雕刻卷云纹,左侧有横门。殿内塑座佛3尊,通体鎏金。 玉皇宝殿、文昌殿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左右墙以线砖叠砌,镶嵌釉陶窗,古朴典雅……[详细]
阳西忠勇祠
  忠勇祠 位于阳西县织篢镇大平村。明万历三年(1575年)总兵官张元勋为纪念在平定倭寇战役中阵亡的部属而建,故名“忠勇祠”,后废。清乾隆年间重建。分前、后二院,前院为七贤书院,奉祀七贤。后院为忠勇祠。忠勇祠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三进院落,左右设两廊、厢房,为四合院砖木结构祠堂建筑。总面积1,790平方米。厅堂建筑为硬山顶,基本保留着清式建筑风格。祠堂建筑保存较完好。……[详细]
浦江世泽牌坊
  浦江世泽牌坊 位于中山市中山港区濠头村。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以花岗石雕凿构筑。楼为歇山顶,三楼顶用石雕斗栱承托,高约9米,柱下镶抱鼓石。坊额正面阴刻“浦江世泽”,背面阴刻“昭世褒崇”,现保存完好。……[详细]
古铜陵牌坊
  古铜陵牌坊 位于阳春市石望镇交简铜陵垌口。梁镇南建。明嘉靖六年(1527年),梁镇南随两广总督王守仁征广西大藤峡瑶族,因功官至虎贲将军,恐古铜陵县城遗址泯灭,故建牌坊以作史证。古铜陵县,《唐书·地理志》记载,汉为临先县南境,南朝宋武帝时(420年)立龙潭县,隋改为铜陵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并铜陵县入阳春县。 牌坊坐西向东,除拱门为大理石叠砌外,其余用灰沙夯土筑成。通高4.3米、宽6.9米、厚0.85米,门高2.8米、宽1.65米,横额正中阴刻行楷书“古铜陵”三字。1992年重修。现保存较完好。 1984年阳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张世杰墓
  张世杰墓位于阳江市海陵岛平章山下,赤坎村旁海边。墓坐西向东,背山面海,面积458平方米,块石灰沙结构。墓堆直径3.2米、高1.15米。墓碑为青石质,阴镌楷书,右为“清朝乾隆壬戌年修”,中为“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公张世杰之墓”,左为“北平王之正立石”。墓碑两旁立有石柱,柱上筑有石雕屋脊及雕刻挽联。张世杰,河北范阳人(今河北涿县)。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卫王立为帝,拜世杰为太傅枢密副使,加封越国公。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兵败,舟至南恩州(今阳江)海陵岛遇飓风覆舟而殁,部将建冢于此,明、清经多次重修。1986年阳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谭甫夫妇墓
  谭甫夫妇墓 位于阳东县合山镇热水新村东南的虎乸山。为夫妇合葬墓,两穴中间隔2.5米。并列向西北。总面积170平方米,均有封土,堆高1.87米,直径6米。墓前各立花岗岩墓碑,碑高1.57米,宽1.24米,厚0.10米,呈拱门形。碑额刻浮雕花纹,碑阴无字,碑面直行阴刻楷书,右书:“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仲夏重修”,中行书:“元迪功郎保章御医三世祖讳甫谭公墓”,左书:“阖族众孙合立”。其妻之墓碑,碑文左右两行所书与上碑相同,中行为:“元敕封七品孺人谭三世祖妣邓太孺人之墓”。墓葬基本完好。 谭甫,阳东雅韶人,元初名医,荐擢保章御医,授迪功郎。后卒于官。……[详细]
缸瓮涌陶窑
  缸瓮涌陶窑位于阳春市岗美镇新埠村缸瓮涌的及杯岗、瓦窑岭一带。年代为宋代。分布面积5000平方米。1983 年试掘。堆积层厚0.5米~1米,含大量陶片、窑具等遗物。陶窑均为龙窑。残存10座,坐北朝南,窑壁用砖砌筑。出土陶器有壶、执壶、罐、盘、网坠、罈等,还有建筑构件龙首、龙吻、筒瓦等。烧制火候较高,胎质坚硬,部分器物施黑釉或酱黄釉。……[详细]
白石岩遗址
  白石岩遗址位于阳春市合水镇白寨村白石岩山脚下,包括屋背、后龙公、土主公三处地点。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周代。1978年发现,1979年作试掘。屋背遗存文化层厚1.6米,出土陶器以夹砂陶为多,器类有釜、罐、豆,纹饰有粗、细绳纹、曲折纹,共存一些动物牙齿、骨骼,种属有牛、鹿、猪以及犀。石器有双肩锛、单肩锛、玦等。该地点附近还采集到打制石器和穿孔器,推测年代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后龙公与土主公遗存文化层厚0.8米,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有圜底釜、圈足盘、凹底折肩罐、器座、纺轮等,纹饰有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篮纹、双线方格纹、圆圈纹、方格凸点纹、云雷纹等。石器有铲、长身锛、有肩锛等。共存有少量动物牙齿。年代大致在夏商时期。在遗址范围内还采集到云雷纹、夔纹、米字纹陶片及-、三棱镞等器物,其年代应晚至周代……[详细]
古旧塘遗址
  古旧塘遗址位于阳春市春湾镇古旧塘村南蛇湖山。年代为西汉。1988年发现。堆积主要在山顶及南坡。经试掘,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还有饰四叶纹的铺地砖。陶器有瓮、罐、钵等,纹饰主要是方格戳印纹。铁器有锄。该遗址可能是南越国时期的“白鹿台”行宫所在地,也可能与汉置临允县治有关。……[详细]
达摩祖师像摩崖岩画
  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发现摩崖岩画一幅,经考证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此画描绘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的一只鞋,禅意盎然。只履刻意细描,头部及衣着淡彩。线条简括飘逸,气势非凡。画像下端于光绪年间被凿去一块,纵35厘米,横95厘米。通真岩洞口位于一座石灰岩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两个洞口,洞内可容百人。两个洞口之间是一块横数米、高数丈的岩壁,画像位于岩壁中线。向下1米处,横着一个宽可容行人的石级,是个天然的供台。岩壁最上端是一堵飘出数米的悬崖,由悬崖、岩壁、供台构成天然龛笼的模样。供台南向,相连着一幅约30M2宽阔的石质地面,这是解放后被……[详细]
中共阳江县支部旧址(文昌宫)
  中共阳江县支部旧址——文昌宫座落在今阳江市南恩路县前市11号,为阳江两个广东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另外一个为阳江之战旧址)。阳江市文昌宫,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市南恩路,为阳江市的一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时间为1986年4月。……[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