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茂名市旅游

茂名市旅游景点介绍

良艺冼公祠
  冼公祠位于广东省高州市长坡镇雷垌良艺村,冼公祠原名冼氏祖祠,该祠为冼氏磊山、秩山、寿山纪念先祖及冼夫人的坛祠,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光绪年间重修。古祠为传统砖木结构,台基以墙裙为砖石垒叠,接砌青砖至顶,覆以灰瓦,硬山式风火墙和博古脊,陶瓦当和滴水剪边;主体梁架为穿斗混合式的砖木构架,艺术装饰有陶塑、灰塑、木雕、彩绘等多种艺术形式,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高耸起的风火山墙和墙头的博古脊饰,精雕细刻的花鸟图案也颇生动趣致,且寓意吉祥。墙楣、墀头多处留有彩绘壁画和灰抹雕的各式图案,为古祠的整体建筑风格增色不少;墙体是由经过一块快打磨过的青砖叠砌而成,光滑平整,层次明显,工艺之精湛,令人叫绝。可谓是开创了高州乃至粤西此例建筑的先河,亦被邻乡引于借鉴。冼公祠坐西北向……[详细]
62、潘仙观
潘仙观
  高州市潘仙观位于高州市区南关街小观山,环境幽雅别致,背倚傍山、古榕参天,面朝鉴水,双龙戏珠,与大观山隔江相望,手足情牵,环抱瀛洲绿岛。左面宝光古塔生辉,右面渔歌晚唱、鸟语花香。潘仙观原名为玄真观,后改清虚观,历史源远,于2004年重新规划修建。建筑面积八百多平方米,仿明清建筑风格,以四合院模式建造,雄伟壮观,古朴高雅。正殿奉道教三清天尊和潘仙冼太,面壁为栩栩如生的六十甲子神。左廊为道教文化展馆,右面为潘茂名史迹展馆,天井正中为道教祖师潘茂名雕像,门楼娇巧庄严,气宇非凡。潘茂名是道教祖师,也是历史文化名人。生于西晋太康290年,其凿石为船,救人离难,设炉炼丹,悬葫济世,造福苍生,功昭日月,流芳千古,为彰其功德,皇命封敕,以其姓氏设高凉为潘洲,建茂名县,沿流至今,全国以道教命名的城市只有茂名市。……[详细]
高州三仙庙
  三仙庙位于根子镇公垌村望楼岭上。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1958年曾部分拆除;1992年8月重修。该庙占地面积267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97平方米。这是高州县内占地面积较大的庙宇。庙内奉祀“云霄”、“琼霄”、“碧霄”三姐妹,故称“三仙庙”,又称“三霄娘娘庙”。三霄娘娘的传说,均来源于刘紫姑——何媚。何媚是唐代中期民间之女,因受破孩而屈死,被武则天封为“厕神”。此后,又经过民间的不断艺术加工与辗转流传,成为群众所喜欢的三位神癨。该庙正殿内供奉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女仙神像;庙前设有“百子堂”长廊浮雕图,在百子堂浮雕图上,刻画有100位神态各异的天真活泼的童子。百位童子与庙内的三位女仙形成一个独特的女神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详细]
南茂坡宫皇庙
  宫皇庙位于高州市石鼓镇南茂坡村,始建于清嘉庆庚申年(1800年)十二月,民国15年(1926年)重修。原庙分三进,分别为宫皇庙、魁星楼、三圣宫,组成一个占地5亩的建筑群体。该建筑群于70年代先后倾圮,只剩后殿的藏经阁。藏经阁为两层楼阁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1间。两侧和前面出廊,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梁架均有雕刻或彩绘。柱为砖砌八棱式柱,柱础为须弥座,上饰卷云纹。屋顶为歇山顶,脊饰中部为灰雕双凤朝阳,两侧为双龙戏珠,斜脊端部为变体夔龙纹装饰。整座建筑小巧别致,严谨而有法度。庙周围散落一些石柱、柱础等建筑构件,另有一块刻于民国15年(1926年)的石碑,上刻《重修宫皇庙记》,碑文记载了该庙的由来及其演变情况。 过去,藏经阁上珍藏有质地为石板、竹板、木板的经书和各类纸质的医书,十分珍……[详细]
化州封诰楼
  封诰楼在广东化州市新安镇曲径村北约0.5公里。该楼坐北向南,面向石山凤凰岗,占地200平方米,楼高9.5米,为二层建筑。大门上方挂“凤岗公祠”刻匾,底层1厅2厢相通,地板铺砖,天板雕花,四侧斗拱飞檐。红樯绿瓦,有顶脊二龙戏珠,彩色壁画。楼上四面回廓。金匾“奉天诰命”挂正门楣,祠党之右建有三圣堂,楼、祠、堂为一体,是古朴幽雅的园林建筑群。第二层四面回廊,12根石柱支撑,高6.5米。后壁镶有“奉天诰命”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刻成碑文:清咸丰九年(1859),任湖北罗田知县的曲径村人彭应鲤,为纪念曾祖彭凤岗受封中议大夫和文林郎,特建此楼。今封诰楼、凤岗公祠是曲径小学。该楼旧貌仍在,但桁木虫蛀,后檐垂倾,亟待护修。是县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化州曲径封诰楼1986年定为县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1998年被列……[详细]
旧城冼太庙
  旧城冼太庙位于广东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始建于隋朝,是纪念冼夫人的最早的庙宇,现存建筑是明嘉靖年间重建,清代重修。旧城村是南朝梁置的电白郡和隋置的电白县城址,据考证,是冼夫人及其家族活动的主要基地,冼夫人去世不久即由官府立庙祭祀纪念而建置,是全国最早的冼太庙。后年久而毁,明嘉靖年间高州知府欧阳烈访旧址而重建。冼太庙主体建筑共分为三进,面阔18.8米,进深36.35米,分前、中、正三殿,各殿之间有天井相隔。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是典型的南方古建筑。该庙与位于高州市文明路东侧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冼太庙还早。如今正殿还保留有完整的明代风格的灰塑脊饰双龙戏珠及各种花草、鸟兽、人物等,清代同治皇帝御赐“慈佑”金匾、独木鼓、古青铜大钟等一批古老文物。其中,“双龙戏珠”图是我国建造历史最早、保存……[详细]
邓龙光故居(云门祠)
  云门祠,座落于茂名市茂南区镇盛镇白沙茅朗村,原是国民党35集团军司令邓龙光兄弟为祀奉其祖父邓云门所建,始建于1935年,至1936年春竣工。1986年8月21日云门祠被茂南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茂南府[1986]13号)。该祠堂座北向南,背靠梅江,面对彭村湖,水暗花明,景色秀丽。整座祠堂,包括围墙内的附属建筑、果园、花圃、人工湖、马房等,共计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为2200平方米。云门祠主体部分设计新颖,造型典雅,是座古今建筑风格结合的三门一体四合院式建筑。祠面宽三间,正门楣上堆塑“云门祠”三字,笔法雄浑遒劲,门侧对联一副:“云际蟠龙见,门高驷马容”。这些字解放初期被铲掉。后进一列七间为钢筋水泥结构两层楼房,叫“禄位楼”。云门祠建成后,“禄位楼”的大厅内……[详细]
凌十八故居
  凌十八故居位于信宜市钱排镇北内塘坳村。建于清道光年间,土木结构,为面宽5间的四合院式建筑。正厅有屏幅一块,上 书“安德堂”三个大字,两边配联:“安分心常乐,德深意少忧”。有人说是凌十八手笔;也有人说是凌十八的父亲凌玉超所写。凌十八(1819━1852年),名才锦,排行十八,故称凌十八,太平天国拜上帝会首领,出生于此处。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冬,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加入洪秀全、冯云山组织的拜上帝会,1848年春回到信宜以大寮为根据地组织拜上帝会,秘密制作红衣赤帜,会众很快发展到数千人。凌十八卖掉房产,铸造军械。道光三十年(1850年)7月率众在前排大寮祭旗起义。8月29日击溃了信宜县进犯官兵。先后转战两广的高州、罗定州、玉林州、茂名、化州、罗定、博白、陆川、玉林等州县,不断击退进犯之敌。一直……[详细]
香港学赈会青年回国服务团团部旧址
  香港学赈会青年回国服务团团部旧址 位于高州镇西关路益寿庵。原是明代庵堂建筑,面阔21.32米、进深37.31米,面积约800平方米。现保存完好。 1938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为了恢复地方组织,推动广东南路的抗日救亡运动,以“香港学赈会青年回国服务团”名义,派遣以刘谈锋为团长的20多人服务团到达高州,团部设在“益寿庵”内。服务团先后派出工作队到谢村、塘口、板桥、分界、根子、沙田、云潭等地,通过办夜校、教唱歌、演戏等形式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抗日。并恢复和发展中共党组织,首先在珍珠、企水两地建立了党支部。服务团还争取了原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当时在高州驻防的广东省七区游击指挥官和行政督察专员张炎将军共同抗日,并在其军官教导队里建立了中共党组织,促使南路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1939年夏,中共广东……[详细]
电城钟鼓楼
  钟鼓楼坐落于电城镇十字街口,原属神电卫城的一座指挥烽火台,亦是粤西南海滩涂沿海共二十四座烽火台的主要驻兵指挥台之首,明天启七年(1627年)建。崇祯二年(1629年),知县李祁将其改为“文昌阁”,题额曰:“云门”。清康熙年间,知县郭指南重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蒋善功再作修葺,民国期间也曾有过修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钟鼓楼曾被电城供销社用作膳堂饭店,对外经营餐饮。其时钟鼓楼的古铁钟还存在,公社化期间,被抬走砸烂投进了炼铁炉。1984年,钟鼓楼被公布为电白县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茂名市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在茂名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市、县、镇三级政府合资对钟鼓楼进行了重修。历时半年之久,于1993年8月竣工,耗资36万元。电城钟鼓楼为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三……[详细]
白梅书房城
  白梅书房城 位于化州市文楼镇白梅墟南隅的书房嘴村。始建于明代,砖木结构。由城池、书房、炮楼、居室构成城堡式村寨,占地4万平方米。城墙高9米、边长200米。炮楼高18米的3座,高12米的6座。每座建筑面积30平方米,开圆形、十字形炮眼,各楼回廊贯通,铁炮防卫。城开三门:中门“大夫第”、东门“参军第”、西门“武德第”。书房城是吴姓居室,城楼既是卫楼堡,又是学生课室,壁垒森严,因名书房城。城内建居室150余间,现住有吴姓居民300多人。城墙部分已拆建新舍,仍保存城堡风貌。书房城集居住、教育与防御功能于一体,是化北山区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详细]
茂名文武帝庙
  茂名文武帝庙位于茂名市茂南区鳌头墟。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及民国二年(1913年)先后三次重修,现庙为清代建筑风格。四进院落式布局,面宽38米、进深26米,建筑面积988平方米。主体建筑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灰雕高脊,翘角垂檐,粉墙灰瓦。厅里以八角石柱支撑,梁枋浮雕人物、狮子和鱼草虫等,墙壁彩绘有逼真生动山水人物图案。大门楣额:“文武帝庙”,右联:“文章陆星孝友千古”,左联:“忠义两字千秋一书”,楷体,书法强劲有力。庙门右边墙上镶有清光绪十八年元月八日“告示”碑一通,碑长80厘米、宽50厘米,记述清王朝对差役办案要“遵守官常”,“不准坐轿称号,不准私带帮差”,“倘敢再违,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提革究,决不姑息”。庙内……[详细]
锡三公祠
  锡三公祠 位于信宜市朱砂镇双砥村,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祠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三山门,中间大门,两侧略小。大门上原有石匾,门口两侧原有石狮、石鼓,后被拆除。祠堂面宽75米、进深50米、高7.9米。两侧有对称的平房建筑群共89间,占地共3700平方米。正厅有拜堂,梁柱及檐柱皆有雕屏,雕刻八仙过海、郭子仪贺寿等图案,刀法精细,画面清晰,人物维妙维肖。祠内墙壁仍保存着人物、花卉图和书法条幅,壁画绚丽多姿,书法苍劲。祠现保存较为完整。……[详细]
信宜学宫(大洪国王宫旧址)
  信宜学宫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文明街,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其后多次修建。至清乾隆四年(1739年)改建成建筑群,有棂星门、贤关坊、圣域坊、泮池、大成殿、东西配殿、东西庑、明伦堂、尊经阁。学宫座北向南,东西通面宽30米,南北通进深为120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现仅存棂星门、贤关坊、圣域坊和大成殿。大成殿为砖木结构,面宽15米,进深14米,抬梁式构架,以石质莲花柱础奠托的铁梭木大柱承重,木质斗栱装饰着龙头和卷云刻纹。歇山顶,重檐四出,正面屋檐下有一排釉陶竹枝栏杆。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天地会首领陈金釭率部攻占信宜县城重建大洪国,以学宫为王宫,坚持斗争2年8个月。1989年进行局部维修,现为镇隆小学校舍。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化州学宫
  化州学宫位于化州河西宝山公园南隅。北依宝山,南对驿道(今广海公路)。始建于北宋,先建黉宫、石龙书院。后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建崇圣祠。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大成殿、东西庑、讲堂(明伦堂)。现貌为清式建筑,红墙黄琉璃瓦,土木砖石构筑。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为主轴,东西配置祠宫、厢庑、斋舍等70余间,青云巷左右通连,呈方形布局。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大成殿面宽五间30米、进深12米,副阶周匝,前有月台,占地46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前檐通檐置如意斗栱,正脊灰塑双龙戏珠。殿内雕梁画栋,盘龙飞凤。正殿供奉孔子五代祖先,东西庑配位供奉孔氏门生七十二贤人牌位。尊经阁面阔三间,高两层。与明伦堂、蟾宫相联属,红墙绿瓦。此外还有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文昌宫、石龙书院、东西厢……[详细]
起凤书院
  起凤书院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文明横街。坐北向南。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斐正时创建。初建时为三座二廊。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县罗嘉会重建,添设廊庑号舍,兼为试院,又称“考棚”。光绪五年(1879年),于书院正座之上层建楼,称为“登瀛楼”,取“登楼远望”小瀛洲,“胜景尽收眼底”之意。同时,增设厅堂6间,房子12间,为生童肄业之所。民国初期,书院前座被改建为西式楼房,作为国民党县党部。现存登瀛楼较完整。砖木结构,砖墙,面宽25米,进深15米。抬梁式构架,鼓磴式柱础。斗栱雕刻龙头喷水柱,托住梁架,装修别致,独具一格,内镶“起凤书院”碑记一块,高1.07米、宽0.47米,主要记载书院迁徙之缘由。碑刻8块,总长3.65米,记载书院宗旨、章程、条例、公租、捐助。还有清光绪十六年(189……[详细]
三乐学堂
  三乐学堂 位于化州市平定镇旺洞管理区。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是明举人陈宗礼讲学的场所。青砖青瓦,土木构筑。坐北向南,二进,总面宽80,总进深75米,占地6000平方米。三乐,按《孟子·尽心上》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因之名三乐学堂。清宣统年间改名为三乐学校,民国时期又改名为三乐小学堂,盛名两广,培养学生多能成材,民国32年(1943年),国民党64军军长陈沛为该校题匾“教育得天下英才”。校园遍种花木,有南京夜合花、洛阳含笑花、海南槟榔树,化州橘红林。现三乐学堂面目依旧,1991年扩建新校舍640平方米,改名旺洞小学。……[详细]
杨国威墓
  杨国威墓位于信宜市新宝镇滑苔坑山顶,座西北向东南,墓为灰沙结构,基本完好,长10.8米,中设双围栏,内围栏宽2.8米,外围栏宽4.4米。设四级拜堂,一级宽7.3米,二级宽7米,三级宽5米,四级宽2.3米。二级拜堂中有残石狮一对,石狮长40厘米,高25厘米。墓碑高90厘米,宽75厘米,云石楷书阴刻,因年久风雨侵蚀字迹漫漶不清。杨国威(1613~1683年)名奇瑞,字懋修,明督标都骑尉、武德将军,晚年归乡里,兴建合水旧街铺百余间,促进墟市繁荣,被诸商尊为“墟主”。……[详细]
洪豫夫妇墓
  洪豫夫妇墓 位于化州市东山镇博金村石马岭。是二次葬的夫妻合葬墓。座西向东,西枕鉴江,背倚石马岭,占地600平方米。墓圈砖筑,内置圆雕石轿二座,各长1.7、高1.2、横宽1米,相距2米并列,墓碑刻“显考诰封中议大夫谥端方介素庵陈氏淑人之墓”,“大明正统丙寅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完坟,清嘉庆十三年重修。”墓前神道罗列石狮、石羊、石龟、石马于两旁,造型壮观。洪豫(1389~1446年),化州县长岐镇长歧村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进士,授刑部佐职迁浙江清使司主事,升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授中议大夫,升黄门通政使司通政使。1986年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范祖禹墓
  范祖禹墓 位于化州市河西狮子岭(石牛岗)南麓(今市人民医院北隅),坐北向南,背依龙冈盘石,面向钦廉驿道。明制土筑圆墓,用砖砌墓环,周长12.6米,墓碑高1.6米、宽0.95米。碑铭:“宋翰林学士范公之墓”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立。碑座石龟,周围砖砌。墓前1米处砌砖壁一座。三门各高2.5米,门楣镌刻“范祖禹之墓”五个大字。左右联云:“马鬣仰遗风一代衣冠光岭峤”,“龙冈馀浩劫千年魂魄吊令威。”明嘉靖十八年(1593年)于墓左建“玉光亭”,一座三间,红墙绿瓦,高13米,四面回廊,重檐揭角亭堂华丽。四周树木葱笼,共占地600平方米。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州李祖旦重修墓地,道光五年(1825年)春,知州黄锡宝于墓沿立栅栏,民国23年(1933年)县长梁庆翔对墓地进行全面整饰。范祖禹(104……[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