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区旅游景点介绍
太原市展园名为“晋韵园”,其整体布局借鉴了太原园林的传统手法,巧用地形叠山理水,以高低错落的水体景观和自然起伏的山石景观突出太原园林建筑的造型特点和园林植物的风韵,表达了太原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太原园林“造型优美,体量适中,做工精细,文化深厚”的造园风格。 全园围绕自然式水池———“晋水”展开景观序列,以艺术的手法再现了现存最著名的园林景观。“晋韵园”在入口处设置晋祠著名的“对越”坊,为四柱三门结构,顶为单檐歇山式。 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气势雄壮不俗。园中建有真趣亭,也为晋祠特色建筑,平脊四角,歇山式顶,结构古朴,楣栏雕琢精细。站在亭中凭栏下顾,池中之水自“三七分水”的石坝十个孔中跃然而出,体现了“晋水”之碧玉流水的神韵。太原市重要标志的“凌霄双塔”在园中……
[详细] 太原迎泽大街是解放后,在迎泽门(今大南门)外、护城河以南的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土马路基础上拓宽建成,因地处迎泽门前,故1958年9月,太原市人民委员会正式命名为迎泽大街。1976年迎泽大街向东延伸至太原火车站,称迎泽东大街。1982年市政府将迎泽东大街和迎泽大街合并,统一命名为迎泽大街。 ……
[详细] 迎泽公园海底世界座落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公园园区,占地面积5000㎡,是山西省内唯一一家以科普教育和海洋生物展示为主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馆。主要设有海洋生物、珍稀观赏鱼类、热带雨林、海狮海豹表演、宽域海底隧道等多个景区,展示海洋生物和珍奇鱼类数千种,是华北地区展示面积最大,展示物种最多的海洋馆之一。迎泽公园海底世界以“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绿色环保”为宗旨,秉承科学的管理理念产,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手段向游客展示出神奇美丽、妙趣丛生的大西洋海底世界景观,使您在休闲观光中,获取海洋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轻松身心,享受美好。弯曲透明的宽域海底隧道,带您漫步大西洋海底,亲眼目睹数千种形色各异近在咫尺的海洋生物,切身感受海底世界的真实乐趣,表演精彩的潜水员与鲨鱼海龟嬉戏,小巧……
[详细] 是太原283万多人民心目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88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四周,环耸着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宾馆商店,辐射着四通八达的平坦大道,大道上车辆如织。广场的南端是绿草茵茵、生机勃勃的大草坪,北端是横卧半空、雄浑粗犷的大天桥;而中间则是令人神往的声光控喷泉和高达十余米的大型雕塑。就连它的地下,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是商品繁多、琳琅满目的地下商场。地址:迎泽大街30号类型:城市公园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详细] 王家峰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南北朝位于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据调查,目前共有三座北齐时期墓葬,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墓有夯筑封土堆,墓葬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随葬品大部分发现于墓室,该墓墓室壁画保存完整,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东山一带多次发现北朝晚期的墓葬,且都有一定级别。反映了太原地区在东魏北齐时期的重要地位,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交融。王家峰墓群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由徐显秀墓、狄湛墓、库狄业墓等组成,其中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徐显秀墓有夯筑封土堆,墓葬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随葬品大部分发现于墓室,共……
[详细] 太原文瀛湖辛亥革命活动旧址(包括革命烈士纪念塔)(第四批省保)时代:1911年地址:太原市迎泽区儿童公园内是一处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历史纪念地。从明代激进人士评论时政的聚集地,到民国元年孙中山先生在此倡导革命,发表消除旧思想,建设新国家的演讲地;从民国十四年的学生打房税运动,到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大-;从山西抗日救国的牺盟会到高君宇创建的山西社会主义青年团;从-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中国0山西党组织活动到-发表的抗战宣传演说,都是在这里进行的。现文瀛湖有建国后最早的纪念性建筑——革命烈士纪念塔;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劝工陈列所——孙中山纪念馆;省立一中前身—0太原支部旧址;民国二十六年闫锡山建的子明图书馆——万字楼,以及清代琉璃塔等,形成了一个以文瀛湖为中心的近现代重要史迹群。……
[详细] 大关帝庙大关帝庙(第四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36号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正殿、春秋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面积326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崇宁殿、春秋楼,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廊房、厢房、配楼等共计十一座建筑。除主体建筑崇宁殿为明代遗存,余皆为清代所建。前院各建筑以甬道相连,后院春秋楼、东西配殿以凌空架设的木廊桥相贯,是一组布局完整的建筑群。太原大关帝庙应该是太原市区内唯一的一座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关帝庙(南肖墙口腔医院后也有一座,但目前应是作为民居),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庙始建年代不详,但据说为金元基址,现有建筑为明代修建。关帝庙曾于建国后被改作庙前街小学的校舍,直至今年迁出小学,对原有建筑进行修复,重新绘制壁画增设彩塑,……
[详细] 山西大学堂旧址山西大学堂旧址(第三批省保)时代:1902年地址:太原市迎泽区侯家巷9号山西大学堂是中国最早设立的新型大学之一,创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兴建。山西大学堂旧址规模宏大,布局整齐,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是近代中西文化合璧的实物例证。现存主要建筑为山西大学堂大礼堂。大礼堂,为当时全省唯一的无大梁和内柱的新式建筑。礼堂由主楼与两侧翼楼组成。主楼宽三间,拱券式门洞,其上楼身两层,顶部辟有平台,上建方形钟楼一座。两侧翼楼宽各10间,高二层,下辟拱券式门窗洞,上为方形窗洞,窗口上装饰有西洋式倚柱,两坡水屋顶,建筑外观平衡对称,具有韵律感。2013年5月,国立山西大学堂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文庙(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太原市迎泽区文庙巷3号太原府城之文庙,原在城西县前街(即令府西街西段)一带,规模虽壮观,但远不及今文庙。清光绪七年(1881年),汾河决堤,文庙毁于大水。水退之后,山西巡抚张之洞,遂在原崇山寺的废墟(今文庙址)之上,大兴土木,新建文庙,文庙巷之名称亦得于此时。新建的文庙,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亭、殿、门、庑、祠,组成三进院落,利用前崇善寺末毁的零星建筑,较之原庙更为恢宏、庄重、婉雅、俊逸。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原文庙的功用,由奉祀孔圣人逐渐发生了演变,到1920年,文庙改辟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新中国诞生后,于1951年,将一大批劫后余生的文物,收藏于此,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山西省博物馆”。如今已是一个收藏和保管有陶器、青铜器、雕塑、书画等9万余件文物、陈……
[详细] 东太堡遗址东太堡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至汉地址: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东太堡村遗址分布在太原东山山麓下的台地上,面积约2-3平方公里,保存较完整。1975年,在狄村东南侧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批陶器,距地表深1--2米,与陶器共存的还有人骨残骸。陶器出土时分为两层,排列整齐,其种类有斝、鼎、鬲、甗、豆、罐、角、盆等,共计20件。1980年东太堡村村民在村东掘土时,又发现了一座带有各类随葬陶器的竖穴土圹墓,陶器种类有鼎、甗、壶、罐、豆、角、斝、盆等,共计14件。这两批陶器出土地点相距仅300米,从陶器形制、风格上看,与河南二里头文化特别是夏县东下冯类型文化有更多的共性。……
[详细] 孟家井瓷窑遗址孟家井瓷窑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宋地址:太原市迎泽区孟家井村北遗址位于太原市东15公里的孟家井村。村北以烧造黑、白、青、紫釉瓷器为主,村西大道东侧主要烧造白釉印花瓷器。瓷片堆积面积约有2000多平方米。从采集标本看,器型以民间实用的碗、碟为多,同时还有罐、钵、灯、枕等器物。孟家井所烧瓷器古朴浑厚,在器物造型、纹饰釉色、工艺等方面都具有地方特色。……
[详细] 天龙山环山数十里尽是茂密的树林。以碧玉苍翠的松柏为主,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晋藩靖安王朱胤龙1607年游天龙山,有感于天龙山之胜景,以崇山环翠赞之。……
[详细] 凡名挂“正街”两字的街巷,严格地讲都应该是呈正北正南走向的。但是,在后来的使用中,对那些呈正东正西走向的街巷,往往也出现“正街”的字样。然而,绝少有像“天地坛正街”这样,既非正南正北走向,也非正东正西走向,而是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何以出现如此现象呢?不揣冒昧地说,这是一个工作中的失误。这是对汉语的文字中“正”的概念,理解偏颇的一个具体反映。我想,当年的命名者之所以要给这条街加上“正街”的字样,可能是为了与其它的派生巷??天地坛一巷、二巷……,起个区别的作用吧。……
[详细] 太原皇庙是明、清两代帝王、皇族和文武-祭祀先祖和庆典的场所。现存皇庙建制仅存太原这一孤例。太原皇庙比北京的太庙早建48年。它的建筑特点采用黄琉璃瓦顶及龙形装饰,是人世间最高的等级,在山西也仅此一例。太原皇庙是一处宫殿式的古建筑群,明、清各代虽有修葺,但总体布局和砖木结构还保留了明代的特色。它前院豪华壮丽,中(主)院气势磅礴,后院古朴简洁,是古建筑群的精华。中院是主院,又分三重院落。后宫则用立粉贴金的苏式人物彩画,是清代重修时绘制的。三座宫殿,是祭祀、庆典的地方,惜史籍无载,无从阐述。仅按明代礼制,后宫应为寝宫。中间供奉朱??的高祖恒黄帝懿祖,东首供奉曾祖裕黄帝熙祖,西首供奉祖淳黄帝仁祖。皇庙的祭典,在洪武元年已有定例,凡每年的“四孟”,即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的朔门进行祭祀皇家先祉。以后又改……
[详细] 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两岸稻花香,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汾河东岸飘逸出浓郁的涵墨芳香--一座专门收藏和展示明清书法墨迹精品的综合性旅游景点碑林公园。碑林公园的建设,是太原市委市政府1990年、1995年为太原市民办的实事中的项目,总投资676万元,它是我省文化建设迈上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碑林公园位于汾河东岸,劲松路西,北起康乐街,南至双塔西街,迎泽大街山西国际大厦往南800米处汾河公园旁。公园占地13728m2、建筑面积4577.01m2、碑廊489.6延长米、草坪5800m2、水面1100m2,园内植物总数2134株,各类花卉400株,品种88种,绿地率和植物完好率达到52.7%和98%。它是一座初具规模新型的专业性强的文化公园。碑林公园以收藏、展示、鉴赏和社会教育及旅游观光为主要功……
[详细] 在太原市迎泽区桥东街道办事处南巷社区红土沟南,原名白云寺,建于明初,万历年间增修,清康熙年间建藏经阁。因临近狄村“白云飞处”古碑,巡抚图纳改名白云寺。又因太原城北门外有禅院曰十方院,故通称此寺为南十方院。寺院宏敞,风景清幽。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太原双塔位于太原市东近郊的郝庄永祚寺双塔颇有文风塔的深厚色彩,是太原城的象征和标志。双塔以其高度而言,在全国所有双塔中位居首位。 双塔本名宣文塔,因纪念宣文皇太后资助建塔的“功德”而得名。双塔落成于万历四十年(1612),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两塔均为13层,全高都在54.7米以上,内部为空心式,可以盘旋而上。两塔对峙,并肩而立。 太原双塔本身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双塔地处地质干燥的高地,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在雷雨天就近乎绝缘体,因此耐雷水平很高,实际上就像今天输电线路中的大悬垂串一样。可以说,太原双塔是依靠建筑物本身的绝缘性 起主要作用而避雷的典型例证。 太原双塔中的北塔是一座斜塔,但它却因斜而固。原来,当年主持修建双塔的五台高僧佛澄大师,在建塔时已经考虑到塔址高峻、……
[详细] 导游:步入公园正门,迎面可见一座小巧别致的假山,每到春夏时节,假山上水流不断。绕过假山,眼前是一池碧色的迎泽湖,这一片湖水占了公园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是公园里最富有灵气的所在。湖上有弯成弧形的小石拱桥,走在桥上,四下里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和依依的垂柳,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湖面东侧,有一条长达150米的木结构长廊,廊内雕梁画栋,木柱底色为极具民族特色的红色。看点:迎泽公园西部有一幢建于金代的楼阁,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藏经楼,此楼外观古朴典雅,在周围红花绿草的映衬下非常引人注目。:位于市中心迎泽大街中段,是太原市最大的市内公园。交通:乘1、38、308、611、618、809、813、822、848、855、863、865路公交车到迎泽桥东站下可到。地址: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大街218号类型:城市公园游……
[详细] 太原双塔烈士陵园,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双塔南巷甲字8号,始建于1954年,因毗邻“双塔”而得名。陵园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分纪念厅、墓园两大部分。纪念厅是并立的三座高大水泥结构建筑,正厅三层,仿歇山式建筑为骨灰室。厅内有高君宇等革命烈士事迹展览。陵园墓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墓区安葬着刘天章等烈士遗骨,称“三烈士”墓。墓冢为汉白玉筑砌,呈球形。墓丘广场的对面建有用红色花岗石、汉白玉、墨玉砌成的象征世界永久和平的烈士碑。烈士墓区共2800平方米,安葬着为太原解放事业而牺牲的430名烈士,这里青松围抱,翠柏环绕,肃穆庄严。攻克双塔寺1949年4月19日23时,解放军开始在太原全线发动城垣-歼敌战。十九兵团司令员把攻克双塔寺的任务交给了63军。22日6时,我军开炮轰击,眨眼就压制了敌人的观察所,并摧……
[详细]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来到太原,曾入园游览。一段时间内,这里改名为“中山公园”。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称为“人民公园”。1982年才更名为“儿童公园”。儿童公园面积11.9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为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000平方米。公园内,楼台桥榭、馆舍假山,一应俱全。园内还建有图书馆、展览馆、天文馆、书法碑廊、花坛、花坞以及十四层密檐琉璃塔,供游人参观、学习、娱乐。:儿童公园,位于太原市中心区的海子边,原名人民公园。历史上曾被称为文瀛湖,清代光绪年间,在这里建凉亭,筑楼台,栽树木,种花草,供人游览。清代末年,被辟为公园,取名为“文瀛湖公园”.山西太原市……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