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旅游景点介绍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南宫市文物保管所联合对位于河北竹南宫市东南29公里处的后底阁遗址进行了勘查和发掘。发现各类遗迹20处,出土佛教石、陶造像及残块283件,其中汉白下造像的数量较多,雕刻精美。根据造像铭文中的纪年和地名可知,此遗址与北朝罕隋唐时期数次变迁的武城县有重要关系。此次发掘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佛教传播历史和造像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遗址2006年发现,同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部门对后底阁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430平方米。遗址广泛分布于后底阁、西底阁、杨家卷及贾屯4个自然村。文化层厚度大多在02~05米之间,部分厚的地方可达1米。勘探发现遗迹19处,其中砖砌地面一处。在填土中发现有许多白灰墙皮,有的还残存有红色彩绘。出土大量的建筑构件……
[详细] 时代:北魏至金临清古城遗址,位于临西县县城东南的仓上村东,时代是北魏至金。呈长方形,南北长6华里,东西宽3华里,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临清县古城遗址曾出土大量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窑中的大部分瓷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目前,邢台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21处,位居全省前列。邢台市新增10处:临城县补要村遗址、隆尧县柏人城遗址、邢台县鹿城岗、南宫市后底阁遗址、临西县临清古城遗址、邢台县南贾乡石塔、平乡县文庙大成殿、南宫市普彤塔、邢台市天宁寺前殿、邢台道德经幢。……
[详细] 邢台墓地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南。据史料记载,邢侯名姬苴,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第四个儿子。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封周公旦四子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统辖邢地,公元前661年,强狄犯邢,侯迁都夷仪,外藉齐兵,内聚士气,几经争战大胜,为庆功建邢侯之台。邢台之称,原源于此。1993年被发现,总面积100万平方米,为西周时期邢国的墓地。一在葛庄邢国公家室墓区,一在南小汪遗址内。大型古墓分布在墓地中部,周围分布有车马坑和小型墓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亦有侧身屈肢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由于早年盗扰严重,器物组合不甚清楚,以鬲、罐最为常见。此外发现幸存下来的有铜器、玉器、石器等;铜器有青铜鼎、戈、剑及青铜工具。玉器有戈、圭和玉质的动物模型等。1997年共发掘大型墓3座、中小型墓30余座,其中西周时期20余座,春秋时……
[详细] 邢窑遗址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内丘、临城两县境内,是一处隋至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的瓷窑遗址。邢窑以烧制白瓷而闻名,当时在陶瓷烧造业内流传有“南越北邢”之说,它开创了北方白瓷瓷系的先河。邢窑遗址发现于1980年,分布在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0公里的范围内,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以内丘县城关一代的瓷窑遗迹最为集中,烧制的白瓷质量也最为精致,因此推断这一地区应是当时邢窑的烧制中心,而其四周的窑址应是由此而发展的。邢窑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邢窑的历史、品种及其窑口的分布范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邢窑遗址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邢窑为主题的遗址类博物馆,馆内展示的是2012年度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邢窑窑炉等重要遗迹,2013年4月9日,邢窑遗址发掘项目从全国600多个考古项目中脱颖……
[详细] 恒利庄园位于河北省邢台沙河市以西,地处太行山东麓,距107国道、京广铁路25公里,园区属于丘陵型地貌。该园区现已形成了以3个功能区为主体的科学布局,即以恒利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工业区,以恒利庄园为中心的生活区和以万亩银杏园为中心的生态区。 这里不仅保留了地方乡村住宅应有的特色,提高了全体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地方经济、科技内涵、持续增长和社会综合等五大效应正在焕发着无穷的潜力。此外,庄园内栽植了各种观赏树木1万余株,并根据春夏秋冬4个不同季节分别栽种了柿树、柏树、栗树、红枫、黄栌、花椒、松树、枣树等10余种树种,三季有花,四季有绿。2003年11月,沙河市恒利庄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详细] 武植古墓建在河北省清和县武家那村南方,县城东3公里处,路北方。 武植,字田岭,明朝永乐年间清河县武家那村(古称孔宋庄)人,祖籍是山西晋阳郡人,元代由山西迁至河北清河武家那村。武植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武大郎聪明好学,曾做过染房学徒,深得老板赏识。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能文善武,中年中进士,任山东阳谷七品县令。他为官清廉,除暴安良,深得百姓爱戴。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开时,发现楠木悬棺。根据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从根本上不是施耐庵笔下的 “三寸丁,谷树皮”形象。 武植墓,现已列入河北省清河县文化景点之一。……
[详细] 歧山湖位于崆山白云洞西4公里,以度假休闲为特色的风光湖资源。岐山湖最大蓄水量1.7亿立方米。建有商周古城、激流勇进、中华名塔园和一批水上游乐项目。投资用1800万元的岐山湖银苑已投入使用,投资2000余万元的岐山湖度假别墅群正在建设之中。 岐山湖,又名临城水库,始建于1958年。湖水清澈无污染,水质达国标二级。该湖具有水面开阔,湖岸线长的特点。开发度假、游泳、垂钓、戏水、游乐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景区规划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8平方公里。被誉为山川秀丽,林幽水秀,山水宜人的“临城之胜”。 岐山湖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同时兼顾景观房产的开发,设有生态展示区、休闲度假中心、疗养中心、戏水场、综合服务中心、旅游配套区、景观房产区等十大功能区块,真正构筑了一个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
[详细] 邢台森林公园位于邢台市北郊,西依107国道,东接京珠高速公路,北至白马河南岸,南到邢台市北三环路。 邢台森林公园的前身是1956年建场的邢台县国营长信林场,现有林地面积5580亩,规划总面积9000亩。 园区内森林覆盖率达80.7%,被誉为“平原大地上的一块翡翠”。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木本植物38科140多种,野生动物近160种,人工林面积3952亩,苗圃地2600亩,另有水面及湿地面积300多亩。主要森林植物景观有千亩槐林、温带植物园、良种繁育圃、采摘园等。 森林、野草、水面、候鸟,在这块城市“绿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邢台森林公园不愧为一个“不出城市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理想休闲居所。……
[详细] 天宁寺俗称西大寺,邢台名刹,与“东大寺”的开元寺东西相望,是目前河北省仅存的两座元代建筑之一,金顶琉璃瓦的建筑规格是绝无仅有的。 根据史料记载,元代天宁寺被称为巨刹,名“大天宁寺”,原有建筑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水殿,虚照禅师塔及大量的历代石刻。 天宁寺原占地40余亩,有前殿、大殿和后殿,配有钟楼、鼓楼、碑林等建筑群。由于历史原因,现仅存天宁寺前殿,该殿重修于元朝初年,是我国北方为数不多的元代建筑,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是邢台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座始建于唐的历史名刹于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元代太子太保刘秉忠早期出家的地方。……
[详细] 王亚平笔名罗伦。河北威县人。0党员。1926年毕业于河北省立第四师范。193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战地服务队,任《春草诗丛》主编,1946年到冀鲁豫解放区,任冀鲁豫文联主任,主编《平原文艺》,1949年后历任北京《人民日报》副刊主编,《新民报》总编辑,北京市文艺处处长、市文联秘书长。全国曲协常务理事。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都市的冬》、《十二月的风》、《海燕的歌》、《生活的谣曲》、《火雾》、《血的斗笠》、《黄河英雄歌》、《第一支颂歌》、《李季真传歌》、《宋江河》、《春云离婚》、《穆林女献枪》、《红蔷薇》,论文集《从旧艺术到新艺术》、《杜甫论》,剧本《张羽煮海》,歌剧剧本《铁水钢花》,唱词《百鸟朝凤》、《黑姑娘》、《蓝桥恨》等。图为王亚平故居。……
[详细] 鲧堤是威县历史上有名的古迹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鲧治水时所筑,清代文献记载,长堤蜿蜒数百里,是先民御洪的屏障。南源自临西,沿经威县去至南宫。据康熙《威县志》载:“鲧堤自堂阳延入甘陵,经威县邵固集北,其村有名圈里者,三面濒堤。上宽二丈有奇,高二丈有奇”。在威县境内,鲧堤遗址长约20公里,自邵固村南经全礼村西,过孙庄至南仓庄,再向北折至团堤村,而后入南宫境内,现在邵固至孙庄一带,鲧堤遗址保存较为完好,大致规模十存五六,高7米,宽15米,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犹能显示出堤陡水湍的痕迹。也显示出威县先民御水抗洪的卓越奋斗和宏大气魄。……
[详细] 威县城西北八里有大高庙村,村西北一里有村名小高庙,两村之间有大土丘,高20米,周匝54米。此台为西汉广宗王刘如意的陵墓,称定陵。陵西原来还有一台,是他的嫔妃附葬的坟墓,后来逐渐消磨无存。定陵台上原有一座古庙,庙外丰碑巨碣,陵前俑马成列,华表高矗。另有一棵古柏,枝叶茂密,粗约3人围,相会为唐柏。“0”中,树被砍伐,庙宇碑石也都茫然无存。现存台上之庙,为今人所建。1984年定陵被列为县级重点文保护单位。……
[详细] 塔林公园邢台塔林公园位于邢台市旧城西南隅三里的申家庄村南,因塔散布如林,故称塔林。塔林又称塔坟。是开元寺和天宁寺的高僧墓地。原地点面积(五十年代)约四十余亩,合计平方面积约2.6万多平方米。年代从唐到明清各代。据传说,邢台塔林原有塔近千座,这个传说的数据可能不确,现在也没有推测的必要,到五十年代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为的破坏,南北塔林还保存有各种墓塔一百二十多座。有上年纪老人说,直到五六年时,邢台塔林的墓塔还保存着近九十多座。而遭受严重损坏是在1967年,文革期间-将有着悠久历史的,全国最大的塔林彻底毁坏。有专家考究后表示,邢台塔林的规模和价值比文明遐迩的河南少林寺的还要大,还有宏伟.然它已成为历史,成为遗憾。直到90年代,才有一些仁人志士将这些残留在民间的断塔残石收集起来,堆砌在塔林的遗址……
[详细] 东先贤商代遗址东先贤商代遗址位于邢台县南石门乡东先贤村及其附近区域,南临七里河,地势略高于四周,南北长约970米,东西宽约780米,总面积在75万平方米左右,是仅次于郑州、偃师和安阳殷墟等商代都邑的重要商代遗址。其中东先贤村南文化堆积层丰富区面积8万平方米,村北文化堆积层丰富区面积10万平方米。1998年、2000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联合在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由考古资料可知,遗址区除局部为少量战汉堆积外,主要为商代堆积,文化层厚50—200厘米,有些地方厚达300厘米。上述两次发掘布探方17个,发掘面积400余平方米,发现房址、陶窑、灰坑等大量遗迹,出土遗物极为丰富。该遗址一期晚于郑州小双桥,早于殷墟一期,与商祖乙迁邢的时段相吻合,为证明祖乙……
[详细] 田麻痒庄园田麻痒庄园位于邢台县会宁镇北尚汪村,距市区15公里,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是冀南保存较完好的地主庄园。田麻痒庄园,始建于1914年,完工于1917年,主要建筑有房屋172间,花园两处,配有私塾学堂、马棚下处、戏院,庄园座北朝南、五米高度青石围墙上,垛口林立,枪眼密布,正门拱圆形,门劵上房拱型砖上刻有“薰风南来”四个大字,前门有六米宽。四米的青砖影壁。向北通后院数米宽、百米长的石砌甬道,有一座两层高的护宅楼,-“保卫楼”三个楷体砖雕大字,端坐在甬道正中。在它的两侧,各有两座由过厅前后贯通的四合院,每座四合院各有房屋18间,均有正门,二门。四座四合院的门连同大门口,节日期间张灯结彩,谓之“九门相照”。四座四合院均采取对称式建筑,院墙系由三青石由基到顶垒成、青砖包檐。北屋为上房,包柱出……
[详细] 万里长城邢台部分一、黄榆岭关明长城黄榆岭关明长城,位于邢台县冀家村乡营里村西南2.3公里的黄榆岭上,此长城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主体建筑塌毁严重。全长274米,墙底宽2米,上宽1—1.3米。关门在墙体偏南三分之一处用较规则的清石以白灰砌成。在关门北50米处仅存建筑基石的营堡。二、马岭关明长城马岭关明代长城,位于邢台县宋家庄乡明水掌村西偏南1.5公里处的马岭上,比长城约建于明嘉靖年间,其主体东墙顺山之陡坡边缘而筑,两端距东墙约250米,沿山涧东坡而筑,长约400米,建筑结构,形制与东墙相同。东门位于东墙中段最低处,通高3.2米,宽4.5米。西门与东门相对,现为一大豁口。在东门西侧15米处有一营堡三、支锅岭明代长城支锅岭明代长城,位于邢台县浆水乡营房台村西南3.5公里的山岭上。该长城建于……
[详细] 龙泉湖娱乐风景区被誉为“太行明珠”的龙泉湖位于邢台市西部35公里处的朱庄水库中游,南面与小西天隔湖相望、北靠天主教堂、东面水库大坝依稀可见。野禽戏水舟船击浪,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倒映水中。山光水色浑然一体,鸟儿云端飞、鱼儿水中游,构成一幅立体的仙境画卷。龙泉湖的夜蛐蛐低吟,满天星斗显得深邃而高远;远处农家灯火阑珊,明灭不定;近处三五流萤摇曳飞舞。团队可组织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也可动手烧烤,品尝野炊的独特美味;所用设施由龙凤山庄全权提供,您只要打电话预订就可以了。或者您喜欢安静,尽可神游物外,任由思绪在苍茫辽阔的大地,在银星闪烁的空中,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间驰聘……些许烦恼俗务你还会寄放在心上吗?再看新建的娱乐设施——滑沙、滑草、滑水、射箭、汽艇、竹筏等,样样惊险刺激。滑沙让您从沙坡上疾驰而……
[详细] 歧山湖度假村歧山湖位于崆山白云洞西4公里,以度假休闲为特色的风光湖资源。岐山湖最大蓄水量1.7亿立方米。建有商周古城、激流勇进、中华名塔园和一批水上游乐项目。投资用1800万元的岐山湖银苑已投入使用,投资2000余万元的岐山湖度假别墅群正在建设之中。歧山湖渡假村依湖而建,隶属于河北日报集团,别墅式酒店。为你提供:住宿、餐饮、会议,休闲、游览等服务。……
[详细] 黄巾军寨位于海拔1062米的灵霄山中段,距邢台市区35公里,可供游览面积24平方公里。黄巾军寨自然景观壮美,尤其是金秋十月,苍鹰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野菊怒放,五彩缤纷,青松翠柏掩映其间,红叶似火,染尽层林,更胜香山红叶。东汉末年黄巾军首领张角曾于此建立山寨,聚义四方豪杰,今山上仍留有不少汉代遗迹,如当时的点将台、水牢等,灵霄殿里的滚龙玉柱上还刻有“大贤良师座中岩”几个字,大贤良师即张角的道号,目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巾军寨是太平道的发源地,黄巾军起义的大本营。东汉末年,邢台巨鹿人张角在灵霄山创立“太平道”,聚义的四方英雄豪杰,招募平民百姓,惩治-污吏,沉重打击了腐朽的东汉地主阶级统治。山上至今还遗有当年黄巾军的点将台、练兵场、石梯、寨子门、寨墙、水牢、营址、地道、民进洞、八角亭等,尤……
[详细] 普利寺塔普利寺塔又名万佛塔,座落在临城县城关东北部。据重修普利寺碑文记载:“宋皇祐三年建(公元1051年),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四年重修。”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我市保存完整的第二古塔,省级文保单位。该塔座北向南,塔的基层砖墙上刻有974个小佛像,内壁四周砖刻佛像40个,故又名千佛塔,万佛塔。塔内有井,井内葬有志云异僧佛牙舍利,故又称舍利塔。塔居城北岗南,依坡就岗,塔基为高10米、南北长28米、东西宽23米的石砌方台。塔身呈正方形,砖砌而成,高33米,九级八檐,大型飞檐斗拱,顶端有金属塔刹,每层四角原均有玲珑铁钟一挂,晚风徐徐,叮当悠远,“普利晚钟”为临城八景之一。一九五九年该塔遭一次雷击,塔顶稍向东斜。1981年国家拨款对塔身进行了维修。1991年,塔台东壁石墙遭暴雨冲毁,省文物局拨款……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