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新路堡址,位于忻府区解原乡新路村东南。平面长方形,东西约80米,南北约120米。堡墙高3~7米,底宽4米,顶宽1.5米,堡门宽4.5米,高3米。土质夯筑。属明代遗存。……[详细]
  香泉寺遗址,位于忻府区庄磨镇坡头村北约800米。建于三嵬山山腰,因其泉水而得名。坐西北向东南,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20米。创建于唐代,唐大顺二年(891)慧真法师增修廊庑、光化年间(898——901)重修,金大定二十四年(1187)、明永乐年间(1403——1424)多次增修,20世纪40年代毁,现存为明清遗址。2……[详细]
  尹村遗址,位于忻府区秦城乡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遗址东西800米,南北1000米,分布面积约8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0.8~2.5米。采集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片,其纹饰为绳纹。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游邀遗址,位于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南约200米处。遗址东西400米,南北500米,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有文化层堆积,厚度约1.2~1.8米。1987年、1989年进行两次挖掘,发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采集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片,器形有豆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详细]
  月蜍遗址,位于忻府区兰村乡北堡村东约1000米处。遗址东西600米,南北700米,分布面积约4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4米,地表采集有泥质绳纹灰陶片。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张村遗址,位于忻府区张村西约500米。遗址东西300米,南北4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45~2.6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片,其纹饰为绳纹,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毕威墓,位于忻府区紫岩乡双堡村西北200米处。墓主人毕威,生卒年代不详,官至户部侍郎。墓地坐北向南,东西10米,南北20米,分布面积200平方米。封土残留很小,基本夷平。墓区存元大德十一年(1307)毕公迁茔碑1通,为元代墓地。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韩沟墓葬,位于忻府区豆罗镇韩沟村西500米处。墓地坐北向南,东西10米,南北20米。封土堆直径3米,高0.5米。传说墓主人为韩献子,名厥,春秋时晋国司马,参与晋景公对楚、齐作战有功,晋置六卿,厥为六卿之一,与公孙杵臼同救赵氏孤儿。墓前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墓碑1通。1981年钻探,无穴,为疑冢。1985年4月10……[详细]
  北宋西庙,位于忻府区紫岩乡北宋村西。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38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记,元至正二年(1342)、清康熙年间(1662—1722)、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现存过殿、正殿、东配殿、东西耳殿和钟鼓楼等。除东耳殿为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栱,卷棚顶……[详细]
  北城门楼,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坐北向南,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面积1800平方米。创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清乾隆18年(1753),同治七年(1868)维修,1959年重新彩绘,1978年至1986年数次维修。现存建筑主体结构为明代,砖石基座高12米,中辟门洞,基本楼身为木构,面宽七间,进深四……[详细]
  部落龙王庙,位于忻府区秦城乡部落村中。坐西向东,占地面积80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龙王殿为元代建筑形制,山门、阎罗殿系1997年原址重建。龙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四铺作斗栱,悬山顶,前出廊。庙内存清代石碑1通。1998年,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部落杨氏宅院位于忻府区秦城乡部落村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0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宅院现仅存楼阁,为清代遗构。楼阁主楼二层,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装饰性斗栱,前部出廊。左右耳楼二层,面宽二间,进深二椽,硬山顶,为砖木结构。……[详细]
  财神庙,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财神庙巷。坐西向东,东西长55.6米,南北宽25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2007年对过殿、鼓楼、大殿进行过维修。中轴线上现存过殿、大殿、两侧存有鼓楼、偏殿。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卷棚顶悬山式。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构架,斗栱三踩单昂。2007年6……[详细]
  城区关帝庙,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南街村关帝庙巷4号。坐北向南,东西长75米,南北宽30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建筑。中轴上线依次有戏台、山门、关帝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钟鼓楼。关帝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装修不存。山门、关帝殿、东西配殿、钟鼓楼为清代建筑。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详细]
  崇明寺,位于忻府区合索乡温村中。坐北向南,东西107.5米、南北125米。据碑及正殿脊檩题记载,创建于唐初,清康熙十六年(1677)、嘉庆二年(1797)重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现存正殿、戏台为清代遗构。关帝殿为1990年新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前部出廊,悬山顶。寺内存明、清石碑16通,经幢3幢。1……[详细]
  大佛庙,位于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村北济民堡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51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济民堡石匾记载为清代咸丰三年(1853)重修。现存千佛殿、关帝殿、黄堂殿。除黄堂殿系2007年原址重修外,余皆为清代遗构。堡门为石砌,门洞宽3米,深6米,高2.5米。千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板门,直棂窗,单檐悬山顶。关帝殿,……[详细]
  岱岳庙,位于忻府区奇村镇杨胡村南约1000米处。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39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献殿、大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大殿石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斗栱五踩双昂,前檐明、次间设四扇六抹三交六斜格扇门,稍间设四扇四抹格扇窗 。庙内存清代碑刻1通。1985年4月10日,原忻……[详细]
  福田院大殿,位于忻府区合索乡北合索村南约30米。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9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清嘉庆三年(1798)维修,现存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二椽栿对前后乳栿,通檐用四柱。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补间斗栱明间两垛,次间一垛,形制同柱头牛栱,覆莲式柱础。1985年4月10日,……[详细]
  公孙杵臼祠堂,位于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逯家庄村东。坐北向南,东西41.8米,南北110.5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大殿题记载,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建。两进院布局,中轴线上有戏台、过殿、两侧为东西配殿,除戏台为近年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悬山式卷棚顶。大殿建于高0.6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详细]
  洪福寺,位于忻府区西张乡东张村中。坐北向南,占地面积8025平方米。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清代重修。现仅存观音殿,为清代遗构。观音殿坐东向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隔扇门窗,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