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正定县旅游

正定县旅游景点介绍

正定王氏家族墓地
  正定王氏家族墓地为唐代古墓葬,位于正定县木庄村、于家庄村一带,是唐朝后期割据一方的半独立政权成德镇的历任王氏节度使家族的墓地,目前已经发现了王士真、王元逵及其妻鲁国长公主、王镕等人的墓葬,2008年10月被公布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常山贞石志》的作者、正定知府沈涛在正定城北李家庄村外发现唐成德军节度使王镕墓志;1973年至1979年于木庄村发掘唐墓三座,仅有一墓出土了唐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墓志一合及其妻鲁国长公主墓志盖等文物;2007年4月又在正定城北的于家庄村西北,南水北调工程第七标段出土唐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墓志一合。现除王镕墓志早年佚失外,余皆存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根据王元逵及其周边两座唐墓的发掘以及王士真墓志的出土等分析,王氏家族墓地在历……[详细]
42、毗佛殿
毗佛殿
  毗佛殿位于正定市,根据我国著名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而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11个大厅组成。整个建筑错落有序,气势恢宏。主体正面为五层楼阁式建筑,并设有地下展厅。宫内按照《封神榜》中的故事情节设置了40多个变幻莫测的场景,包括纣王女娲庙降香、轩辕坟三妖现身、九曲黄河连环阵、姜子牙开榜封神等,500多个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再加上现代化的声光电效果,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详细]
正定城墙
  正定城始建于北周,初为石筑。唐宝应元年(762年)因滹沱河溢水灌城,城日以圮,进行拓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扩建为周长二十四里,高三丈二只,上宽二丈的土城。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将土城改为砖城,后任知县周应中申动府库银六万余两,征用真定府辖各县民夫,分段兴工,于万历四年(1576年)竣工。四城门东曰迎旭,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并均附有月城和瓮城。后世重修或改建也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在预防水患和军事防卫上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近年城镇建设的发展,正定城除现存城门外、已多为土城。东城门已埋于国防工事之下,南门存里城门和瓮城门,西存里城门、瓮城门、北存里城门及月城门。正定城墙于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正定城墙……[详细]
新城铺商代遗址
  位于新城铺村北750米处。解放前,此处有三个大土丘,群众称“城岗”,曾多次出土铜器。现仅存中间一个土丘,南北长32米,东西宽23米,高6米。当地农民数次发现商代铜器、石器和陶器。县文物保管所藏有此遗址出土的青铜器15件,且多有铭文。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新城铺商代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小客龙山文化遗址
  小客遗址,位于正定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小客村东250米处,地跨小客、北早现两村。1981年秋,北早现中学学生经常从小客村东的一块地里拣到石斧、石铲等,正定文保所立即派人前往调查,在遗址断崖处发现灰坑和红烧土数处,并采集到一些磨光黑陶、灰陶、红陶、夹砂红陶片,另外还有石器和骨、蚌器等。从这些遗物中可分析出器物有陶鬲、大口尊、大瓮、豆、罐、石斧、石铲、石锛、石杵、蚌锯、卜骨等。陶片纹饰有篮纹、绳纹、篦纹、指甲纹、方格纹、同心圆等。经鉴定为一处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有很发达的磨光石器,出现了石镰、蚌镰。陶器已开始用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除平底器外,有圈足和三足的,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等,还有镂孔的。此外还出现了卜骨。小客遗址除具备龙山文化特……[详细]
西洋仰韶文化遗址
  西洋仰韶文化遗址位于西洋村西约500米处,遗址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100米,中间为一大土丘,高约10米。丘顶原有一庙,俗称疙瘩庙,今已废。仅存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兴龙庙碑记》。从遗址地表看,内函欠富,未发现完整器物,仅从断崖处发现仰韶时期绘有墨彩的红陶片和商代的灰陶口沿及锥状足等,从丘北田间发现战国时期的灰陶片。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西洋仰韶文化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
  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县城东南,南杨庄村西北岗地上,当地群众称“卧龙岗”,内函较富。1980年5月至1981年7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全面发掘,面积达2140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石、陶、骨、蚌器,计1700件。陶器大多为彩绘红阻多数纹饰为平行竖条纹、平行斜线纹和网状纹也有勾状纹和用三角、平行曲线组成的几何纹。属“庙底沟”类型的陶器,是用黑彩绘以圆点和三条平行线组成的图案。遗址有三个类型,最上层属“庙底沟”类型;中层属“南杨庄”类型(与后岗类型同期);最下层属“南杨庄早期”类型,是我国考古界发现的新类型。出土器物有陶支架、陶灶、石磨盘等。出土遗物中有带釉瓷片3件。经中国建材研究院鉴定,为仰韶文化时期的原始瓷片。有陶蚕蛹2件,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学家鉴定为烧制的家蚕蛹。遗址的具体年代,经北……[详细]
  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暨中国乒协正定国际培训中心座落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城内。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氛围浓厚,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称,被称为“常胜将军”三国名将常山赵子龙至今正定人为之骄傲。正定北距北京260公里,南邻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区,京广、石德铁路经纬通过,京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南北贯通,石家庄国际民航机场距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10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河北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占地面积799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181平方米,拥有高标准训练馆、乒乓球运动展馆、宿舍楼、多功能楼、餐厅、办公楼等。训练馆三座,共5000平方米,可容纳120张乒乓球台同时训练;宿舍楼四座,其中标准房160间,豪华套房16间;食堂可容纳300多人就餐……[详细]
正定府文庙
  正定县文庙,尚存照壁、泮桥(已埋地下)、前殿、东庑、西庑和大成殿。据清版本《正定县志》卷十一《学校》记,正定公文庙,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从此志所刊“学宫图”和志文记载可知,正定县文庙座北向南,中轴线南端为一照壁,向北依次为根星门、伴池、城门、大成殿、崇量祠、文昌阁、乡贤祠、名宦相位于戟门前东西两侧。兴文阁在伴池东侧,东西围墙南端设义路、礼门。大成殿前东西庑各十三楹。现庙内仅存照壁、戟门、东西庑和大成殿,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照壁残缺,城门与西庑北半部为灰瓦小式建筑,东庑翻修为15间硬顶建筑,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建在58厘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通面阔2353厘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80厘米。前出东西宽1861,南北深1295厘米的月台。大殿在梁架、用柱、斗拱等方面均保留……[详细]
唐代风动碑(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俗称“风动碑”,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解放街西侧,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该碑通高6米、宽2.5米、厚0.48米。碑额上刻有“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十二个大字。碑文刻有楷书29行,总计1398字,现存1007字。内容是颂扬当时成都军节度使李宝臣“功德”之辞及立碑人姓名、官职等。该碑的碑文保存了有关河北地区唐代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书法遒劲,为历代学家所称道。2001年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开元寺钟楼
  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这是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北方时代较早的一座。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详细]
临济寺澄灵塔
  临济寺澄灵塔坐落于正定县城生民街东侧临济寺内,俗称青塔、衣钵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澄灵塔高30.7米,密檐式实心塔。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住。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入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掾飞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澄灵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雕饰富丽,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于年深岁久,早已残破不堪。因此,于1985年予以大修,各层瓦顶、残破的斗拱、砖雕、铜镜等均一一……[详细]
53、临济寺
临济寺
  临济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原址在城东南的临济村,因濒临滹沱河渡口,改名“临济”。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据《王定县志》记载:“临济寺,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建,早於临济宗”。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法师住持临济寺,并在这里弘扬临济宗禅法。他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简”、“四照明”等参禅原则和宗旨,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後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人。其禅风以“单刀直入,机锋峭峻”著称,别成一家。在接引学僧时,对其所问不做正面回笞,只以棒打加口喝来促使对方:省悟,成语“当头棒喝”即源於此。义玄禅学很快得到北方信徒认可,前来问法求道者络绎不绝,并形成禅宗一大宗源,後世以寺名称之为“临济宗”,成为禅宗五大派别中流传最广的……[详细]
双龙照壁
  大佛寺天王殿南端,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双龙照壁。这照壁由绿色琉璃砖瓦砌成,东西长22.9米,高6.8米,厚1.2米,。四角用绿色琉璃瓦。盖帽,起脊处有飞禽走兽装饰。照壁的前后心均为菱形,中间为琉璃浮雕二龙戏珠图,烘托浮雕的整个场面为大红色,远远望去给人以金碧辉煌、富丽堂皇之感。这照壁绝妙之处,就是那两条栩栩如生的蚊龙。人们站在浮雕前,细细观看,觉得这龙似乎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它那踏波蹈浪之雄姿,吞云吐雾之神韵,令人叫绝。再看下去,只觉那倚天的龙角,飘然的龙须,矫健的龙爪,似乎都活了起来,给人以勃勃欲动之感。传说,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无桥,过往不便,后打铸两条铁链系于两岸木桩,以利行人渡船,后经年累月,铁链变成两条绿龙,为害百姓,被张天师擒获。此时,正值尉迟敬德监修大佛寺,忘了修大佛寺的……[详细]
55、摩尼殿
摩尼殿
  穿过大觉六师殿旧址,便是摩尼殿。摩尼殿建于宋仁宗元年(元公元1052年),重塘歇山顶,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四面正名五花大阁殿。象这样的巧妙布局建筑特点,在国内,为一孤例。摩尼殿内正中须弥台上,有五尊金装异彩的佛像,中央是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左侧站着弟子迦叶,象一位严肃的老僧;右侧站着弟子阿难,文静温顺,象是一位善人。这三尊佛像都是宋代原塑,实属珍品。在坐像两旁以璎珞宝珠,飞天彩带为装饰的文殊、普贤这两尊佛像都是明代补塑的。摩尼殿经1977年至1980年补修后,气魄更加朴实端庄,古老殿阁,再现青春光采。附录清代赵文濂诗一首:隆兴寺看花赵文濂清晓叩禅房,繁华盛海棠。额开娇着色,心静妙闻香。竹过风正暖,茶烹活正长。牡丹期后约,再入雨花堂。赵文濂,涞水人(今河北新城县)人,道光年间进士,清代著名诗人,正……[详细]
倒座观音
  走进大佛寺,穿过大觉六师殿遗址,便是摩尼殿就在这摩尼殿后面,在悬空的五彩泥塑假山中间,有一尊明代成化年间的彩塑观音像。这观音头戴金光闪亮的宝冠。身披五彩缤纷的璎珞。脸庞秀丽,慈善端庄,向你微笑,细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闪烁着洞察人间善恶的眼睛,闪烁着洞察人间善恶的光芒。这眼神又微微向下俯视,使她的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在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这倒座观音,一脚踏着含苞待放的莲花,一脚轻轻踞起,两只手自然抚膝,表情闲逸自若。她的庄严令人畏而起敬;她的美丽令人恭而不亵。古代艺术大师们的高超艺术,使宗教概念和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古代大师们把神人格化了,所以收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它的绝妙之处。据说当时为塑好这尊倒座观音,找遍了全国的名师巧匠。最后请到一位名叫何朝宗的塑……[详细]
57、戒坛
戒坛
  戒坛位于摩尼殿之北,平面呈方形,面宽五间,进深五间,面积为302.76平方米,高17.7米,为明代所建。现在自石台以上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四角攒尖顶,四面均出檐三层,坛内置有双面铜佛一尊,南为阿弥陀佛,北为药师佛。明朝弘治6年(1493)铸造。前来大佛寺参观的人,见到这尊佛像,总是提问:为什么要铸成双面佛呢?《维·摩经》上说,我国人民对药王的说法不一,有的说药王是扁鹊;有的说药王是孙思邈;还有的说是韦慈藏的。按佛教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此佛号白药王。据此,则药王便不是;个人了。另外,(大乘义章·九)认为:“照见名智,解了为慧。”所谓照见,意思为有透彻的洞察力,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所谓了解,意思为有卓越的才能,无所不会,无所不成。应身是功德的象征。功德者,自我-,感化众生,因功积德,是为功德。……[详细]
58、慈氏阁
慈氏阁
  正定大佛寺不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寺内保存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素有“大佛寺九绝”之称。慈氏阁便是九绝之一。它座落在大悲阁东侧,座东面西与转轮藏相对。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属北宋二层楼阁式建筑。元、明、清进行过不同程度的重修。慈氏阁内.立一尊约七米高的弥勒菩萨雕像;为宋代用独木雕刻而成。佛教中弥勒梵语为姓,译为慈,所以人们都称为慈氏菩萨。相传修慈氏像所用之独木,系五台山一神木。一日山洪直泻,神木沿滹沱河顺流直下,漂至正定城外为百姓捞获,修大佛寺时,用这棵大树雕刻了一尊慈祥外溢、秀丽端庄的慈氏菩萨。这菩萨雕刻艺术之绝处,便是在妇女们看到可以倾吐隐秘;在男子们看来竟是一位风姿窈窕的妙龄女子。慈氏阁的建筑从整体到单体结构,以及细部装饰,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建的传统艺术和独特风格,……[详细]
转轮藏阁
  转轮藏阁,位于大悲阁右侧,座西面东,平面和外观与慈氏阁相同。创建于北宋,为单据歇山顶二层楼阁。建筑手法保留着突出的宋代特点。历代均有过不同程度的修茸。1956年国务院拨款落架重修,拆除了明代重修时所添腰檐,恢复了北宋时建筑的原貌。这阁采用了大弯梁和插柱造手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阁内上层置放一直径七米的八角形木制转轮藏,上层罩金装木雕佛三尊。这转轮藏即为转动的藏经橱,是佛教取0常转,自强不息之意,比喻佛法犹如车轮,辗转相传,永不停息。当你走进转轮藏阁,看到这高大的转轮,辗转相传,水不停息。只要用两个指头轻轻一搬,它就会慢慢地转动起来。这转轮藏有一个绝妙之处,就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我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把高大的转轮安置在地面以下,一来烘托出转轮的高大;二来也充分运用了室内的空间。我国有关建筑空间……[详细]
千手千眼观音
  大悲阁是寺内主体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原与东西两侧的御书楼、集庆阁相连,民国初年顶坍,1944年重修时,拆毁了两侧楼阁,犹如出世各项空;依栏俯视,令人眼宽胸阔,心旷神怡,望两生畏。大悲阁内,正中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佛像。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正定府的大菩萨,也叫千手千眼观音。大铜佛举高22米,有42臂分别执日、月、星、辰、裳带、香花、宝剑、宝镜、银拂尘、金钢柞等法器。这样高大的铜造佛像,却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大铜佛面部,表情端样恬静,温度慈祥。别看这仁慈的大铜佛,也遭受过几次磨难。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6年),城西有一大悲寺,寺内有一尊四丈九尺铜菩萨,后来契丹犯境;大悲寺被火烧烬。钢菩萨从胸部以上熔为废铜。到了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下令毁佛铸钱,……[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