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云龙山”石刻
  “云龙山”石刻位于在云龙山北麓山门内。云龙山素为徐州名胜之冠。进山门前行十数步,石道右侧有顺山崖而下的天然巨石纵卧路旁,上刻“云龙山”三字,字径约1米,楷体。上题“万历十四年(1586)岁次丙戌秋七月吉旦”,下署“徐州兵备右参政柳城莫与齐书”。笔峰遒劲庄重,气势古朴恢弘。题刻的石崖上原建有一座东向的山门牌坊,后拆除,现改建一座北向仿古山门。莫与齐,字道望,号绍亭(1550年—?),柳州府马平县(今柳州市)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官山东东昌府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参政、分守徐州兵备道(属南直隶,由山东代管)等职。莫与齐明代万历年间官高至三品。他在山东东昌知府任上时,曾主持重修东昌府城郭,以及“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光岳楼;任职山东按察司副使期间,他又带头捐金二百两倡修睢宁县城郭……[详细]
徐州兴化禅寺
  兴化禅寺,位于徐州城南著名风景区云龙山东麓,为佛教禅宗寺院,1390年明洪武年间,缘北魏大石佛始建,沿山建石佛殿。宣德七年(1432)毁于大火,次年在原址重建。后来兴化禅寺几经战乱和重修,现已形成由大雄宝殿、大佛殿、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斋堂、库房及僧舍组成六进院落。兴化禅寺内供奉的阿弥陀佛大石佛,始凿北魏政平(450年)年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石佛依山石而凿,高约三丈六尺(11.52米),初为一露天佛首,清康熙年间,续刻两臂及胸。覆盖大石佛的殿堂始建于明代,顺山崖而造,殿堂后壁檐下仅有三层砖垒叠,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成为禅林奇观。石佛大殿内两侧的崖壁上顺山崖有唐宋年间凿刻的佛龛造像。兴化禅寺内现仍保存有明代建的钟鼓楼、祖堂、藏经楼和一口重约三吨的铁钟……[详细]
203、奎河
  奎河,凿挖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源出徐州市西南郊的云龙湖(原称石狗湖),河道于市区东南郊过津浦铁路,流经徐村、黄桥,于灌沟河口进入皖境;右纳灌沟河,经杨庄至吴楼西,左纳阎河;至口孜门,左纳孤山河;经栏杆至柏山,左有柏山进洪闸与老汪湖相通,经马园至夏桥,右纳方河;折东南流,于时村东注入濉河。河道全长76公里,其中徐州市境25.7公里;流域面积1231平方公里。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黄河泛滥,洪水灌入城中,当时主持河政的潘季驯,力排众议,主张加强堤坝抗洪,开凿支河排泄城中积水,解除危急。得到朝廷批准后,他从黄、淮、运河堤防工程上调集民工,由徐州兵备副使陈文燧配合,充分利用旧有河渠,开挖一条支河,始于苏堤南端,入护城濠,绕奎山以东南下入濉河,注入洪泽湖。河长2.4万丈(约160里),……[详细]
张山人故址
  张山人故址位于徐州市云龙山第二节山之颠,自云龙山北门拾级登达山顶,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5个隶字。走进院门,有平坦开阔、铺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东侧便是放鹤亭,放鹤亭西侧有饮鹤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载。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还有一座建在高耸之处的小亭招鹤亭。放鹤亭、饮鹤泉和招鹤亭这三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居西北角有一座凉亭,西南角有一间门窗玲珑的小轩。这原是“御碑亭”,内曾立有清高宗弘历的《游云龙山作》诗碑。乾隆皇帝曾四次来徐州,几乎每次必登云龙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诗”标榜风雅的“御书”。如今乾隆为云龙山书写的碑刻已移到放鹤亭后的碑廊里。这碑廊和廊北的船厅,如今也是张山人故居院中吸引游人的去处。院门上所写“张山人”即……[详细]
  卧牛山汉楚王墓位于徐州市区西处,山体并不高大,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海拔约21.35米。卧牛山楚王(后)墓开凿在山的北麓,1980年发掘。现就地保护。(李馆长填)墓葬为横穴式岩洞墓,墓葬方向坐南朝北。整个墓葬由墓道、甬道及前室、后室、侧室三个墓室组成,全长约40余米,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墓道为前宽后窄的长斜坡形,长18米、前端宽2米、后端宽1米,墓道内以红黏土夯实。甬道位于墓道后,平顶,宽1.02、高1.8米。以前室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段长2.4米,后段长9.4米。甬道开凿规整,四壁平整,转角处棱角分明。前室位于前后两段甬道之间,甬道从前室东部穿过。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长5.9、南北宽3.5米,两面坡式顶,中脊高3.2米。前室已被盗掘一空,未发现任何陪葬品。后室位于甬道的……[详细]
  徐州广化寺原名地藏王堂,位于徐州西关老博爱街(现西安南路增进巷9 号)。该寺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由广运法师创建;距今己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百年古刹虽屡毁屡修,至今仍保持着初建时的格局。寺内遗存有三通古碑,分别为道光十八年,嘉庆六年,“创□□道碑记”和光绪三十年“重修地藏王堂记”碑。据碑文记载,地藏王堂是标准的四合院,院落宽敞,房产众多。第一次修缮是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 年),由当时的住持僧广运在徐州郡监生王廷佩、庠生聂允恭的协助下修缮的。到了清光绪三十年又对寺院进行了一次大修。徐州地藏王堂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次遭到破坏。1983 年政府部门把地藏王堂归还佛教,在慧郎老师太的主持下,地藏王堂更名为广化寺,又开始了正常的法务活动。如今广化寺占地584平方米,整个寺院面南背北,原正门朝南,……[详细]
207、玉庙井
玉庙井
  玉庙井始于清代,仍在使用。井台正方形,长、宽各约4 米。井口长0.67 米,宽0.54米。井身圆形,直径约0.7 米。……[详细]
208、幸福井
幸福井
  幸福井原名奶奶庙井,20世纪90年代建设事业小区7号楼时将其埋在楼地基下,井口及井壁保持原貌,未曾拆除。为方便取水,又在距奶奶庙井北5米处开挖一井,井台用水泥砌筑,高约0.5 米。改名幸福井。新井仍在使用。……[详细]
  泰山碧霞祠原有两进院落,祭祀泰山神,又称“奶奶庙”。现祠已倾圮,仅存祠前立柱石刻和《乐善茶水社》、《重修腰楼碑记》等碑刻。因山势陡峭,人工开凿的石阶犹存。碧霞元君殿前有一方光绪年间的“创增碧霞宫后殿并装修观音楼及神道记”碑,记述光绪年间扩建后殿的事件。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据传徐州泰山上的寺庙兴建于明朝嘉庆年间,当时叫“显济庙”。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徐州知府永龄将其更名为碧霞宫,俗称 “奶奶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三天,徐州泰山庙会,周边百姓都会过来赶会,祈福、祭拜泰山奶奶的神……[详细]
  1999年发掘彭园墓6座,多为腰鼓形砖室墓,墓西向或南向,以长方形或楔形砖平砌封堵,墓壁为单砖错缝平砌,墓内采用仿木结构建筑形式,墓壁上砌立柱和直棂窗。出土陪葬品很少,仅见有青瓷壶、青釉瓷执壶、白瓷碗、四系罐等。估计有墓葬数十座。……[详细]
  东山头墓地于1972年发掘,石坑竖穴结构,竖穴长3.05米,宽2.09米,深4.96米,内填土夯实。墓室位于竖穴下,东侧为主室,长2.72米,宽1.28米,深1.22米,内置一棺,头南向,漆木棺已朽。西侧为两个小边厢,北侧边厢放置随葬陶瓷器,南侧边厢放置动物及谷物。主室及边厢上均盖石板。出土随葬品近20件,有原始瓷器鼎、壶、盒、瓿,陶壶、盘、勺,铜镜、玉琀、玉豚等。……[详细]
  1993年、1998年发掘凤凰山庄墓葬4座,为土坑竖穴墓及土坑竖穴石椁墓各2座。其中1 号墓长2.55米,南北宽0.78米,高0.75米,四壁均用石板立砌,顶及底用石板平铺,内置一棺,头东向,漆木棺已朽。陪葬品置于西部,有陶壶、鼎、猪圈及“半两”钱币等。土坑竖穴墓道墓大小基本相同,长2.5米,宽1.5米,深6米左右,竖穴内填土夯实,葬具为漆木棺,已朽,陪葬器物有陶鼎、盒、壶及铜铃、“五铢”铜钱等。……[详细]
  凤凰山墓群位于江苏徐州市南郊凤凰山的西北麓。凤凰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海拔151米。1998年12月、1999年7月,相继在凤凰山西北部一小山顶部和小山东南山坡地带,发现并抢救性发掘墓葬5座。5 座墓葬中M1 较大,为石坑竖穴洞室墓,M2-M5 规模相对较小,均为石坑竖穴木椁墓。Ml长方形石坑竖穴洞室墓,竖穴东西长3.28南北宽2.36、深84米,方向230度墓上有封土, 高06米封土表面散落许多板瓦、筒瓦残片, 原应有地面建筑。在竖穴内夯填红粘土, 每层有白色物并夹杂碎石子,夯土内间置三层石板,由于被盗, 石板多被破坏。竖穴底部南、东两侧各有一室。南侧洞室底部外侧凿一沟槽,上部凿一子母口槽,用以嵌封门。封门为木质,内外髹漆,痕迹明显。洞室东西长2.78、南北宽0.85、高1.18米东侧洞室为……[详细]
  云龙山东麓墓群主要位于云龙山北端东部的坡地上,范围很大,大致北到和平路,南、东到解放路、泰山路。自1974年以来不断有墓葬发现,基本上都是规模较小的砖室墓。一般长2.7-3.4、宽1-1.7米左右,葬具已朽。出土随葬品有青瓷碗及各种陶质明器等。……[详细]
  猪山墓群位于徐州市南郊大山头村西侧,共发现墓葬3座。其中2座在猪山山顶处为,另一座M3位于小猪山和西边山头之间山凹中。M1、M2石坑竖穴洞室墓,M3为竖穴墓。M1为1996年12月发掘,为石坑竖穴洞室墓,墓上有直径约10米,厚0.5米的封土。竖穴墓道南北长3.3、宽1.2、深5.7米,竖穴内以红黏土夯实。距墓口4.5米处有一层封石,竖穴底部有一个长方形椁室,南北长3.1、宽1.2、深0.9,顶部与墓道四壁以二层台连接。墓道深3米处向西凿有一长方形洞室,平顶。南北长同墓道,宽1.85、深1.6米,洞口以4块直立石板封堵。该墓早年被盗,洞室近代又被盗掘已无遗物。椁室内也被扰乱严重,共清理出随葬品62件(组)。除4件石璧外,其余均为陶器,有陶鼎、盒、壶、茧形壶、钵、罐、盆、碗、甑、井、仓、灶、磨。……[详细]
  韩山村墓群位于徐州市区西南,海拔70米。是一座南北走向的石灰岩山体,再山周边目前共发现墓葬5座,1985年,清理发掘东汉墓葬2座,其中一座保存较好。附近也曾发现过汉画像石墓。20世纪末在该处发现和发掘东汉及唐代墓葬3座,均破坏严重,出土一些相应时代的遗物。1985年2月在韩山东麓,一处施工中发现了两座墓葬。徐州博物馆进行了发掘,墓葬编号85XHM1、85XHM2。M1为土坑竖穴砖石结构单室墓,墓室内长4.26、宽1.76、高1.6米。墓门石砌,两扇石门扉高1.04、宽0.5、厚0.7米,正面浅浮雕铺首衔环,已漫漶不清。门额为长条石,正中雕刻垂幔纹和菱形纹图案。除墓门外其余墓壁均用素面砖砌成砌法均为三顺一丁,墓顶以锲形砖券砌。墓内没有设棺床和排水设施,但墓室中间高,两侧低,同样起到了排水的作用……[详细]
  韩山墓群为一座海拔70米的石灰岩山丘,其西0.5公里为卧牛山(山北曾发现西汉晚期楚王崖洞墓),西南与小长山相连,东部紧靠市区。墓葬主要分布在韩山顶部及西坡、北坡下目前经过发掘的墓葬4 座。分别编为XHM1、XHM2、XHM3、XHM4,均为西汉石坑竖穴墓。M1为刘女宰墓,M2位于M1刘女宰墓东南约50 米处,地表有面积很大的封土,墓葬规模与刘女宰墓同。M3位于M1、M2之间,与M4规模很小,应为陪葬墓。M2为石坑竖穴墓,墓上有直径24、厚0.8~l米的圆形封土堆。封土的东南部有大量碎石片。墓口南北长3.5、东西宽2.5、墓深4.5米。因岩石不整,缺石处以碎石片堆砌成规则墓口。竖穴内以红粘土夯实。填土中置两层石板,第2层石板下即为墓室,墓室四周用碎石堆成二层台,二层台宽0.6、高0.65米,二……[详细]
  大山头墓地于1989年发掘,石室结构,墓门南向,平面呈凸字形,墓室长3.95米,宽3.52米,条石砌成,顶部以条石砌成拱形。墓内发现三具骨架,一成年男性居中,两侧各有一孩童,漆木棺已朽。在门楣、拱券及墓室后壁发现画像石4块,均为浅浮雕,画像内容为花卉、力士、人物等。该墓早年被盗,出土瓷高足杯、三足炉、碗、盘、盏,以及铜镜、钱币、石香炉、多棱莲花柱等。在一尊石香炉腹部刻有“延祐七年张允之茔”。……[详细]
  玉带河墓地于1990年发现,为长方形砖室墓,已遭破坏。墓室南北约3.5米,东西1.5米,残高1.5米,券顶,墓砖向内的一面有几何图案,墓门在南壁偏西。出土青瓷罐、盘口壶、豆、白瓷罐、瓷碗等,以及“常平五铢”钱币。……[详细]
220、普照庵
  普照庵,原名既济庵,也称“地藏十王堂”,原位于云龙区徐州博物馆东土城街22号,相传为南朝宋时始建,明、清康熙、道光年间均有重修。普照庵曾多次更名,元明时期曾叫地藏庙,清朝初年又因供奉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五、阎罗天子、卞成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而更名为十王堂。清道光六年,徐州胡张氏等信众曾捐资扩建重修,更名为普照寺。原建筑由山门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12米,内有石碑2方,一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地藏王十殿阎君碑》,一为道光六年(1826)《流芳万古》捐款记事碑。1997年普照寺迁建至泰山北麓。新址普照庵坐南朝北,总占地两亩半,计16670平方米。由大门、大殿、左右配殿组成。山门由弥勒、韦驮菩萨和四大天王(壁画)殿组合一起。内以大雄宝殿为主建筑,殿内供奉释迦牟……[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