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2006 年开挖玉龙湾时发现,考古部门进行局部发掘,挖掘探方面积约200余平方米,发现战国时期瓮棺葬14 座。另在遗址发掘处西北角位置,发现唐代砖室船型墓两座,墓内尸骨尚存,无陪葬品。……
[详细] 庙台子遗址现为明显高于周边的台地,原东西长约80 米,南北宽约50 米,高约3 米,面积近4000 平方米。遗址现存范围为东西长约60 米,南北宽约30 米,遗址东、北侧有断面可看到下层为商周时期文化层,上层为汉代文化层。文化层厚约2 米,土中包含物多汉代绳纹瓦片、商周鬲足、罐、盆等器物残片。土台上后来建有白马庙,相传为汉代寺庙,现场仍遗留有建筑残石,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地百姓称该遗址为“庙台子”。……
[详细] 伏山墓地位于贾汪镇伏山村西南1.5公里处麦田中,东、西、北三面环山。2000年发掘,为砖石混合结构,由甬道、墓室组成,墓室南北向,甬道长1.2 米,宽0.85 米,叠涩顶,墓室长3米,宽1.45 米,高1.42 米。陪葬器物有陶罐、铁剑、铜簪、铜镯、铜镜等文物。该墓出土汉画像石11 块,雕刻技法为浅浮雕,内容为车马出行、杂技乐舞、珍禽瑞兽等。……
[详细] 官庄墓群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估计有墓葬百余座,2000年曾发掘墓葬36座,均为土坑或石坑竖穴墓,单体墓室规模较小,有单人墓和双人墓两种类型,出土器物100余件,有陶鼎、盒、壶、钫、罐、盘、杯、勺、仓、灶、井、磨、楼、猪圈等,铜器有印章、铺首、镜、带钩、“五铢”钱币等,铁器有刀、剑、带钩等,另外还出土玉剑饰、口琀、石黛板等。……
[详细] 小山子墓地于1986年发掘,系石坑竖穴结构,竖穴长3.4米,宽2.7米,深4米,内填红粘土。墓室位于竖穴底部,北部置棺,漆木棺已朽,出土铜鼎、镜、铺首、玉璜等。……
[详细] 土龙山墓群位于贾汪镇泉河村村后土龙山顶南部。之前普查时发现4 座墓葬高出地面约1米,上有直径4-7米的封土,俗名“姑姑墓”此次普查时,现场暴露约5座墓葬,墓室均为沿山体向下开凿的石坑竖穴墓,长约5-6米,宽约3-4米,深约1-2米不等。……
[详细] 观音洞位于海拔361 米的大洞山主峰北坡,位置陡峭险要,原为自然形成的溶洞,成不规则状,因明末清初洞内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后观音像不知何时已被毁,取代为当地村民新设置的观音像。洞内潮湿阴凉,洞中有洞,洞壁之上密布怪石,时有泉水滴落,叮咚有声。面积约50平方米,有人称此洞为徐州第一天然溶洞。洞前为一平地,约30平方米,右侧有一段石墙,正好挡住因山雨冲刷而滚落的山石。……
[详细] 山庄墓群位于贾汪区汴塘镇大马头村山庄自然村后山前坡地中,现场留有被盗掘后暴露的墓葬十余处。所在位置曾为村民取土场所,在取土的过程中,一些墓葬遭到破坏。墓葬多土坑竖穴结构,长约2-3米,宽约1-2米,内填夯土。2000年曾对该墓群进行过调查,估计面积约10万平方米,墓葬百余座。……
[详细] 马头山寺庙遗址位于汴塘镇马头村马头山南坡半山腰处,后靠陡峭山壁,居高临下,地势险要。从寺庙遗址建筑布局来看,原寺庙分为前院和大殿两部分。大殿基石东西长10.8 米,南北宽7.6 米。建造地基的条石凿刻规整,其中一块上面刻有门枢窝。寺庙后来遭到破坏,寺庙名称及建造年代不详。马头山是历史名山,周边有朱古钓台子商周遗址、汉代墓葬遗址,灵音寺、玉皇寺、土地庙和马头山书院遗址,另外还有古碑石、古槐、古井以及抗日战争马头村战斗纪念地等。马头山上有李蟠放鹰处、李蟠醉卧石床、藏经洞等。……
[详细] 芦山墓群位于贾汪区汴塘镇芦山村西侧,村西部居民区内及村西田地里都曾发现。2002年发掘墓葬4座,为石室墓和砖石结构墓。其中1号墓偏于南部,2-4号墓集中在北侧。1号墓为石室墓,墓室南北长5.37、东西宽4.24米,由前、后室、两间耳室及一厕间组成。墓室均以长方形石板铺地。前室长1.87、宽1.99米,前室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室。其中东耳室长104、宽0.82米,东耳室北侧有一厕间,高度仅0.51米,厕间地面略低于墓室,其东侧有蹲坑和踏板。前、后室间有过道,后室长3.3、宽1.56米。该墓除厕间为平顶外,其余各室均为叠涩顶。墓中共发现画像石8块,主要集中在前室各壁上,浅浮雕技法,内容有神话传说、珍禽瑞兽、车马出行、庖厨宴饮、乐舞杂技等。后室后壁有画像石,内容为铺首衔环、珍禽瑞兽等。因该墓早年被盗……
[详细] 朱古遗址西约1公里处为朱古山,东有马头山,为一处北高南低成坡状的台地,当地村民称之为“钓台子”。台地北侧最高出四周田地约2米,土壤中含有大量陶罐口、鬲足、绳纹瓦片等碎陶片,年代应为商周时期。据了解,该遗址原来范围很大,贾汪地方志也记载原土台南北长30米,东西长60米,高7米。现在面积约为1024平方米。……
[详细] 皇庵塔位于汴塘中学校内西南角,地表已无迹可寻,原塔共有六角七层,每边长2.5 米,高14 米,以青砖修筑。根据已丢失碑文记载,清康熙十三年重修,始建年代不详。……
[详细] 茸山墓群位于汴塘镇茸山村茸山上。1985 年发现汉画像石一块,后作为铺桥石使用,内容为“泗水捞鼎”图,刻画的是秦始皇过泗水使千人入泗水求宝鼎的历史典故。1991 年此石被发现并捐赠于徐州市汉画像石馆。八十年代山上有被盗挖的汉墓几十处,现已被填平,现场山林茂密,痕迹难寻。……
[详细] 影山墓群1998 年发现,为一处两汉时期大型墓地。山顶主要是西汉中晚期石坑竖穴墓,墓上有封土,封土周围以石块砌成二层方形墓垣;周边山坡上主要是东汉石室墓或砖石混合结构墓葬,曾出土过汉画像石,内容为建筑人物、珍禽瑞兽。山坡上遍布盗洞,破坏严重。……
[详细] 芦山翻水站建于1975年,翻水站整座建筑南北走向,全部为大石块修砌,高程41米,用浆砌,料石拱圈。翻水渠下共有35孔的连续拱券,高大雄伟、气势壮观,凝重稳定。悬渠总长315 米,跨度8.5 米矢跨比1/3,,最高基础至上端17.6 米,渠道断面2.4×2.6 米。在芦山翻水站外墙上的一块铭碑上,有这样一段介绍:芦山翻水站于1975年动用民工1100余人,开挖土方10.5万立方米,砌石2.2万立方米……建成后因漏水等原因,未投入使用。现在芦山翻水站是徐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翻水站,在当年也被称为红旗渠,为一处水利工程。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徐州境内建有7座这类红旗渠,芦山翻水站为其中之一。徐州“红旗渠”的建设,是受到当时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影响,同时为了解决吃水和灌溉问题。这类红旗渠体现了较高……
[详细] 红门寺原规模较大,气势壮观,后遭到破坏,部分条石等原建筑用材被村民挪用,现场到处是砖石残迹,整个遗址从下至上可看出有4个层次,呈阶梯状,最高处中间位置有一圆状突起,内凹,似为一建筑基址。该遗址东西约200米,南北100米,总体呈长方形,轮廓清晰。……
[详细] 凤楼墓群部分墓葬因村民耕种土地、采石、取土等工农业生产活动和盗掘而遭到破坏。现场可看到暴露残缺的5 处汉画像石墓葬,多南北走向,墓室后壁大多刻有“十字穿环”图案,有单室墓,亦有双椁夫妻合葬墓,所有墓葬规模均较小。……
[详细] 建圯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十三年(1674)重建。东西向,跨奎河,为三孔石拱桥,青石质,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法。桥长13.7 米,宽7 米,中孔净跨1.5米,矢高0.8 米。桥现保存完好。……
[详细] 向阳渠二级翻水站,位于柳泉镇东马村西北,是向阳渠向东的延伸,由一级翻水站引入的微山湖水在此分流,一脉向南流入南马三级翻水站,一脉向东北经104 国道流入红旗洞暗渠。该翻水站,在设施设备上与一级翻水站相似,只是规模上稍小,高约10 米,建筑总面积二百余平方,共有6个抽水管。……
[详细] 向阳渠一级翻水站,位于柳泉镇上马村微山湖畔,1970年修建。翻水站高约15米,建筑总面积达300平方米,全部用条石垒砌而成。站西为抽水设备,有八根直径约50 厘米的钢制抽水管悬空架于蓄水池和引水槽之间,将微山湖水抬升到向阳渠渠面;翻水站东为排水设施,将汲到引水池的湖水向东引流。整个翻水站外壁镶嵌着水泥磨面的各类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口号。当时修建向阳渠该渠分地面和地下两部分。从上马村微山湖通过一级塘翻水站取水,流入地面明渠“三十八拱桥”,经过二级塘翻水站,再向南、向东分流,向南流入三级塘翻水站;向东流过104国道后逐步进入地下,流至有名的红旗洞。该水利工程流经约15个自然村,灌溉面积约85平方千米。向阳渠水利工程因水电费极高、级塘翻水设施损坏、渠道失于维修渗漏严重等原因早已废弃,但它恢弘的气势见……
[详细]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