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大庙村井位于大庙村西,为大庙村古庙修建时或更早修挖的井。庙宇废弃后不再使用,该井为方口圆井,长0.67米、宽0.47米,内径0.7米。推测为清代水井。……
[详细] 大湖采石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旧址现存货台和0-库。货台为大湖采石场为数不多的保持原貌的大型建筑,为青石砌筑,长200 余米,宽30余米。高约5-6米。是采石场采石后,石料的集散地。0-库为20世纪50年代筹备采石场时设立。0-库上方为看护房,下为地下室,看护房长约40 米,宽20 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废弃不用。徐州四面环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周边山体大部分为大理石及石灰岩岩体,储量大品位高,历史上就有大大小小各类的采石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加大了对城乡基本建设的投入,因此对石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当时徐州周边的采石场多为个体私营,规模小,缺乏基本的生产条件,所以亟需建造一座具有一定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的,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的采石场,以满足基本建设的需要。大庙采石……
[详细] 东琵琶山墓群位于徐州市北郊,1990年发掘4 座西汉时期墓葬。其中2号墓最具代表性,墓室为石室竖穴双椁室结构,平面为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墓口长4.8、宽3.7米。竖穴上部有夯实的红黏土,夯土以下为墓室,中间有一东西宽0.8米的平台隔梁,将墓室分为东西两个椁室。东椁室宽1.8米、深1.5米。西椁室大小与东椁室相同,其西壁有一个小龛,小龛深0.28米、高0.67米,底部与椁室底部平。两椁室已均被扰乱,盖板不存。东椁室未发现随葬品,西椁室的随葬品有陶鼎、罐、瓮、灶、猪圈、铁剑、印章、口琀、五铢钱等。其中印章2方为龟纽铜印及玉印,龟钮铜印长、宽1.7、高1.8厘米,印面阴文篆书“卫武私印”四字。玉印呈覆斗状,桥形钮,玉质为白色,印长1.5,宽1.3厘米,印面阴文篆书“李多”二字。石室竖穴墓为徐州……
[详细] 大庙画像石墓于1996年发掘,位于大庙镇大庙村西。由前、后室组成,门南向。前室长1.5米、宽1米,似祠堂形,东西两侧为山墙,两面坡式顶,并刻出瓦垄,前坡檐刻出瓦当纹。后室长2.9米,宽1.2米,叠涩顶结构。出土文物近30件,有青瓷碗、四系罐、陶井、铜兽形水注、铜镜、五铢钱币等。墓内发现画像石10块,浅浮雕,内容为泗水捞鼎、车马出行、建筑人物等,并有3处刻有铭文。从出土器物判断,墓葬时代为西晋,如墓0-土的青瓷器、网格纹碗、铜镜和铁镜等常见于魏晋时期,出土的五铢钱轻薄直径小,“五”、“ 铢”二字压于廓下,字未铸全,为魏晋时期的典型特点。而此墓出土的汉画像石为东汉时期的遗物,虽均为浮雕,但雕刻深浅不一,画面风格也不尽相同,石质为石灰岩和砂岩两种,应不是同一墓葬0-土的。此外,镶嵌在该墓的画像石还……
[详细] 九里山侵华日军骑兵旅驻地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侵华日军所建,作为一个骑兵旅驻地。现存2个办公楼、2个仓库、2个碉堡、2个岗亭。其中一个办公楼保存最好,西式楼房,南向,呈“工”字形,东西长150米,南北宽20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主体楼、尾廊、附属建筑三部分。仓库2个,长近80米,宽约20米。碉堡2个,圆形,钢混结构,高约1.5米,分别朝向西北、东南。其中1个办公楼在淮海战役时蒋经国、蒋纬国曾住过,解放后曾作为援助我国的苏联专家的别墅,现为驻徐某部队文化活动中心和队史陈列馆。台儿庄大捷后,日寇进行更疯狂的反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避免决战放弃徐州。1938年5月16日,第五战区下达撤退命令,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日本侵略军在徐州驻军扎营,建碉堡、设关卡、设铁丝网,开挖阻绝壕等……
[详细] 驮篮山唐墓位于驮篮山东麓,当地村民挖地栽树时发现,2003年1-2月,徐州博物馆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室建于地表以下1.7米处,由墓门与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门南向,墓口以砖封堵,墓门平面呈梯形,上部已被破坏,南宽北窄,宽处0.96、窄处0.80、长0.32、残高 0.12 米,以长方形砖错缝平铺。墓室平面呈船形,前端宽0.96、后端宽1.4米,中间最宽处3 米。墓室总长3.3、残深1.1 米。后壁较直,由两排长方形砖错缝平铺。两侧墓壁呈弧形,砖砌,下部为三顺一丁,其上为错缝平铺,残余15排。墓底较平,为土质,砌砖规格相同,长方形,长32、宽14、厚4厘米,素面。楔形砖券顶已全部坍塌,砖缝之间填以残碎瓷片。墓葬早年被盗,骨架在靠近西壁的盗洞处发现。出土有开元通宝钱币、青釉碗、瓷壶、石卮、铁釜……
[详细] 大庙火车站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日本侵华时修建陇海铁路时建设。现保留有一座办公楼和数条铁轨。铁轨仍在使用。办公楼长20.2米,宽12米,局部宽13.8米,砖混结构,平面呈“L”型,青砖小瓦,现已改造成红砖红瓦,保留原有的建筑框架。办公室西有2个火车站附属建筑,后被改作民房,现仅能看到地基。办公室西30米处,存民国时期火车站工房,坐北朝南,主房、西配房保存较好,青砖灰瓦,东配房已改建。徐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当时建造车站时使用过的石滚子。抗战时期东陇海铁路是侵华日军把在中国掠夺的财富经过连云港运回日本的重要通道。大庙火车站正处在陇海铁路线上,是徐州侵华日军重点防区之一,当时由日寇的一个小队和伪军的一个大队守卫,周围布满铁丝网,铁路两侧是两米多深的护路河,并饲养有两条狼狗,戒备十分森严。为遏止日寇……
[详细] 佟氏大院建于民国时期,位于现大庙镇东贺村委会东贺村中部。大院坐北朝南,原有三进院落,现已不存,房屋也多倒塌拆除。现存三进院正房、东西厢房,二进院的东厢房和一进院的东厢房。现存房屋全部为砖木结构,石基砖墙,屋顶覆小瓦。三进院正房五间,正面开四扇小窗,元宝脊,脊中间稍高,两侧向下倾斜后翘起,山墙雕花完好。两侧厢房平脊,建筑结构与正房相似,左右对称。这处房宅曾是一个四世同堂的乡绅之家的住宅,历经百余年的历史,几经翻修,成为现在的的模样。老宅的主人佟苏丹先生是徐州市文化界教育界的一位老前辈,1914年出生于此宅。早在17岁学生时代,佟老就参加了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抗战之初,他在家乡东贺村组织救亡话剧团宣传抗日,并主动向来徐州开展宣传抗日文艺活动的洪深、金山、冼星海、王莹等著名戏剧家、音乐家们咨询问……
[详细] 明清时期的徐州护城石堤,位于鼓楼区解放北路西侧,树人中学南侧。2004 年在基建工程中发现。南北走向,石块垒砌,大部分已经遭到破坏。从宋代开始,徐州多次被水淹,从明初不断在城区周围构筑黄河大堤,同时,为了使大堤更为牢固,还在大堤外侧加筑石砌护堤。此处黄河护堤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该处遗址位于古徐州城郭的最北端,北临故黄河(1194-1855年的黄河河道),每当洪水自西边上游冲漫过来,这里首当其冲,为一处护城石堤的重要遗址。古城徐州,作为军事重镇和洪水走廊,饱经战火与洪水洗礼。从宋代开始,便水患不断,作为军事重镇,古徐州由内外两重城墙保护着,作为洪水走廊,明清时期为防黄河水患,徐州城外加筑护城石堤作为防护,并将外城墙与护城大堤合为一体,避免了重复建设、劳民伤财,发挥出工程的综合效用,也成为徐州饱经……
[详细] 徐州文庙始建于宋,位于现徐州市鼓楼区黄楼办事处永康社区居委会河清路街道96 号。现存大成门、大成殿、月台和尊经阁台基。大成门为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5.8 米,进深7.6 米,高9 米,木直棂门窗;大成殿面阔五间宽20.25米,进深13.1 米,高11.7 米,方格门窗,檐下三层斗栱;月台长20.75 米,宽9.6 米;皆歇山顶覆琉璃瓦。原文庙格局完整,按照朝廷对地方孔庙的要求而建,共3路5进庭院,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占地近2万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大成门前为泮池,左右为配殿,东南角为奎星楼。是徐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后因历史原因仅存大成门、大成殿。1989年徐州市人民政府拨款对大成门、大成殿重新修建。北宋诗人陈师道曾为徐州文庙州学教……
[详细] 回龙窝严家公馆坐北朝南,原有前院、后院、东跨院等三院,现房屋大部分已不存,但整体结构尚在,仅存正房、东配房、门楼三处房屋。正房明三暗五,保存较好,用材考究,门楼外观改动较大,但内部为原貌,门、门垛、条石基础、铺地砖均保存完好。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严家公馆由民国时期严型(字祝三)置办的房产。严型出生于浙江吴兴,即现在的湖州市。祖上开办钱庄,属富裕人家。后来钱庄遭遇火灾,家境骤然败落。为了谋生,举家北上江苏清江,即现今的淮安。后严家从淮安迁到徐州。清末严型曾在徐州道台衙门任职。因办事得力,被提拔任用。他是清末丰县最后一任知县,民国年间又在宿迁当过多年知县。在徐州他与兄弟一起在回龙窝安了家。置办了三进院落和一个后花园的住宅,被称为严家公馆。据严氏后人回忆,昔日的严家公馆十分气派,庭院深深,花木扶……
[详细] 昆仑大道碉堡保存完好,圆形半圆顶,门朝东,有数个枪眼,水泥混筑。碉堡可能为民国时期国民党军队大郭庄机场军用设施。射击口朝南、西、北。结构与云龙山碉堡略同。……
[详细] 下圆墩遗址位于云龙山东侧坡地上,20 世纪50 年代调查发现,范围面积不详。出土器物均为陶器,有龙山文化的泥质灰陶豆、纺轮、黑陶壶、黑陶罐等残片;东周时期的几何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回纹、网纹、折线纹、方格纹等。遗址现为建筑物覆盖。遗址表明徐州市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有人类居住的村落。……
[详细] 骆驼山村北朝墓群所在山前坡地,后因黄河(古泗水)决口泛滥,地表覆盖了一层淤土。20 世纪,许多古代遗迹被发现,这其中就包括大量北朝的砖室墓。在对其进行清理中,出土陪葬品近百件,其中以瓷器及陶俑、模型明器的数量最多。墓葬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有的被盗掘。现狮子山兵马俑附近已被取土形成水塘,水塘西侧原为骆驼山村,现已拆迁,应有一定数量的北朝墓存在。……
[详细] 1998年发现,遗址位于山前平地上,东西长约80 米,南北宽约5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地表0.5米以下为文化层,厚度0.5米左右。遗址内发现大量的骨料及骨器半成品,多为条状,用牛骨制作。……
[详细] 翠屏山墓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东郊乔家湖村东南,为一低缓的独立小山丘,海拔约80米。2003年8月,徐州博物馆对翠屏山顶一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上有红褐色黏土堆筑的封土,直径约13米,残高约0.8米,在封土上及封土周围发现一些板瓦、筒瓦和瓦当残片,多饰绳纹。在墓的-明显可以看到由石块垒砌的长方形二层墓垣,外垣长约50、宽40米,内垣长约38、宽28米。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是在山体上开凿而成,方向170度。竖穴墓道南北长3.2、东西宽2.3、深8米,整体上比较规整。在墓道填土间共放置8层封石,竖穴墓道底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宽0.28米的石台,第8层条石即放置于此台上,从而形成一椁室,南北长2.8、东西宽1.74、高1.64米。椁室中部南北向放置1具漆木棺,棺内葬1人。洞室门位于椁室北壁,以……
[详细] 泰康回民食品商店创立于清朝末年(1908年前后)。创始人白少轩是山东济宁回族人,抗日战争时期,泰康回民食品商店毁于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之下。1945年8月28日,店铺重新开张。1956年,店铺迁至淮海东路29号,面积扩大至200多平方米。1984年,泰康回民食品商店从淮海东路29号,迁至今天的彭城路75号,建筑面积由原先的200平方米,扩大到800平方光。泰康回民食品店一直保持着前店后坊的特色。食品店旧址建筑形式为清式风格,现由营业楼、正房、厢房组成,营业楼二层,砖木结构,但外观改造严重,全部为现代风格。正房和厢房青砖砌体,外部面貌保持原状,内部被改造过。泰康回民食品商店有3家直营店。1997年泰康回民食品商店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详细] 大同街日本银行原为民国时期日本人在此修建的银行,院中原有金库,地下室和房屋等,现仅存门道五间和二进院一间正房。大门为原来的大门,木门外镶铁皮和凸钉,坚固耐用。门道条石、墙体保存完好。1952年曾为徐州图书馆所在地。现破损严重,或将被拆。……
[详细] 图书馆办公楼旧址位于云龙区大同街,坐北朝南,面阔5 间,青砖墙体,小瓦覆顶。长15.7米,宽5.51米。旧址民国时期为日本人建设的银行,大门朝南,可能为一进院的堂屋。即将被拆,亟待保护。徐州图书馆正式成立于1952年,原图书馆实有馆舍51间,分四个院落,第一进院落为四合院,门面房5间,中间一间为大门过道,西头两间为阅报室,东头两间为传达室,东屋两间为图片展览室,西屋两间为儿童阅览室,北屋五间为图书阅览室。第二进院落东屋两间为会计室,西屋两间为图书外借室,北屋五间中间为过道,西头两间为采编室,东头两间为仓库。第三进院落,东屋五间,中间一间过道为后大门,北头一间为住屋,南头三间为普通书库,西屋四间,南头两间为书库,北头两间为伙房。第三进院落中间有六间,面南三间为普通书库,面北三间为善本书库。第四……
[详细] 大巷口温宅为“温泰记”绸布庄老板温玉山的住房,现为温氏后人所有。正房坐北朝南,面阔5间,青石基础,青砖墙体,屋覆小瓦。屋面经过整修,部分为现代红瓦。山墙高于屋面数层砖,最高处为圆弧形,美观大方。正门有门龛和猫洞,门楣砖雕,纹饰精美。房屋长16.67 米,宽5.20 米,檐口高3.90 米。原有二进院子,现仅剩最后一进正房。……
[详细]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