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旅游

徐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1989年3月,徐州市区东南奎河疏浚工程中在奎河底部发现了一块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的“徐州广运仓记”碑,现藏徐州博物馆。碑文记述了广运仓的位置、周围环境、历史沿革、建制规模及整修广运仓的原因、整修情况等。明代京城北迁,大运河成为黄金水道,东南地区的粮食经运河输入京师。当时运河四大漕运粮仓分别是:淮安的丰济仓、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临清的临清仓。这四大仓作为明朝征收贡粮,设于运河沿途的四个转运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后人誉为“国家四大漕运粮仓”。广运仓碑碑文中详细记载“广运仓为州治南二十里许,百步洪环其左,云龙山耸其右,军屯环其前,市肆横其后” 考查明初徐州州城地理,广运仓的范围,亦即是元末武安州治所一带,在即和平路至奎山一带。该地依山傍水,地势高亢,既利粮食贮藏,又有舟楫之便。广……[详细]
  华佗庙位于市区中山南路石磊巷内。1984 年,在地下3.5米处发现一组建筑,有“青囊楼”铭文的青砖雕刻、铁供器、泰山石等文物。根据其位置及清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当为明华佗庙遗址,天启四年(1624)被黄河水所淹。后地上稍偏北建有华佗庙。据传华佗被曹操杀害以后,身首分离,曹操将其头颅游传原籍亳州示众,是华佗的弟子樊阿(彭城人)收取华佗头颅,悄悄安葬在彭城的。据道光《徐州府志》记载:“明成祖永乐初,徐州知州杨节仲修山川坛,掘地得一首骨,疑为佗首” 。于是“加土造墓,并题其碣”,这就是后来石磊巷内的华佗庙、华佗墓。明代万历年间刘顺之又曾维修,经过天启四年黄河水灾湮没。至清代雍正三年(1725年),徐州官员张奎兴、张道源出资将华佗墓重建一新,墓碑上 书-“后汉神医华祖之墓”。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详细]
  徐州城隍庙位于旧时城隍庙街(即现在的青年路)。明洪武二年,知州文景宗建。天启四年(1624)被黄河水淹没。1976年在距地面4 米左右发现城隍庙遗址,绿色琉璃瓦正吻、脊兽、柱础等建筑饰件及构件。1987年在原建筑东侧盖办公楼时又发现汉白玉石像1尊、龟趺1 件、石碑数方。这些石碑有的为官方文件布告,有的为商会团体捐资助建城隍庙记事。徐州城隍庙曾屡毁屡建,至北伐时庙宇保存基本完好。北伐以后寺庙为铜山民众教育馆用作学堂。后中央戏楼被拆除,西廊房在房后开门被铜山县警察局占用,至解放时只保有大殿和少数房舍。1976年市公安局扩建办公大楼时,拆除了原城隍庙的殿宇,在开挖地槽时,发现了一座屋顶有琉璃瓦的庙宇遗址,据考证,这座地下的殿宇为毁于洪灾被泥沙埋没的明代城隍庙大殿,这就是后来被人们誉为叠城奇观的——……[详细]
  回龙窝王家院位于回龙窝林家院东侧,坐北朝南,原由主房、西厢房、南侧座房、门道组成。现拆毁严重,仅剩主房、西厢房和门道。主房破坏严重,外表为现代水泥砂浆粉刷,西厢房保存较好,计有2间,依稀可见原有风貌。建筑的年代为民国时期。……[详细]
  子房山汉墓群位于津浦东路东侧的子房山西南坡、南坡,是在轨道交通一号线站东广场站施工中发现的。由于子房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曾发现过3座汉墓,所以此次考古发掘的古墓编号从子房山M4开始,至M29结束。墓葬时代都是西汉时期的,墓葬类型均为石坑竖穴墓,竖穴内填夯土。1976--1977 年发掘的三座墓葬,均为石坑竖穴墓,保存较好。一号墓平面呈“L”形,东、西壁下各开凿一小龛,内放陶瓮。葬具为漆木棺,置于竖穴南部。二号墓竖穴内夯土间置三层石板,西壁下开凿一洞室,口部以四块石板封堵,洞室内葬一成年男性。三号墓竖穴下开凿椁室,两侧各有二层台。三座墓共出土陶器、铜器、玉器等陪葬品近300件,其中包括有陶俑、铜剑、小编钟、玉璧、玉枕、玉面罩等重要文物。2015-2016年因建筑施工需要,徐州博物馆考古人员又……[详细]
  骆驼山东墓群位于市区东部,西靠骆驼山,南邻属于狮子山楚王后墓的羊鬼山汉墓。共发现墓葬34座,分别编号M1—M34。部分墓葬在世茂汉之源工地施工中遭破坏,正式发掘的有二十余座。除个别的东汉及南北朝时期的砖室墓外,基本上都属于西汉土坑竖穴墓。部分墓葬在竖穴底部砌石椁或构建木椁,均有木棺葬具,已朽,竖穴内填花土。埋葬形式均为单人葬,未见合葬。该墓群共出土随葬品350余件,包括陶瓷器、铜铁器、玉器等,其中M8及M29出土随葬器物最为丰富。M8为一棺一椁,底部有垫木,东边的二台台上放置陪葬品,出土有玉印、口琀等,在棺椁之间出土有一件铁矛。一般的矛都是铁质或铜质的矛头,柄为木质。该件铁矛的矛头及柄的内部都为铁质,表面积竹并彩绘几何图案,镦为铜质,总长度达2.15米,十分罕见。M29为南北向,东边为漆木棺……[详细]
台头寺遗址
  台头寺位于徐州戏马台东侧,始建于东晋,为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 明隆庆三年(1569年)改为“三义庙”,后改为“关帝庙”,1987年在原址改建为纪念项羽的雄风殿。大殿面阔三间16米,进深11.05 米,前廊做勾连屋顶,内置卷棚顶,前廊檐有两根浮雕蟠龙石柱。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生于彭城绥舆里(徐州西25里)。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率兵北伐,驻军彭城,派遣长史王虞“立第舍”于戏马台。他念念不忘彭城是他的“桑梓之邦”,在戏马台东侧修建了台头寺。史载 “台头寺”建筑规模宏大壮丽,共作三个建筑组群。寺院的中心建筑为“正庙”,其东为“汉寿亭侯(关羽)庙”,其西为近山巅的“聚奎堂”。台头寺中还有“怀古堂”、石经院。石经院中凿有水井,曰“山头井”。明隆庆三年(1569),徐州知州刘顺之,在台头……[详细]
  1996年调查发现,戏马台窑址位于戏马台东坡、西坡和南坡,地表4 米以下,面积约1平方公里,文化层厚1~2 米。发现有大量的烧土、青瓷残片、窑炉、窑具及少量的烧结煤块。窑炉半圆形,已遭破坏;窑具有支柱、三角形支钉等;瓷器均残破,器形有碗、钵、豆、盘口壶、盘、罐等。胎质青灰,内含少许杂质,结构较紧密,外施半釉,釉色青绿,且有明显的流釉现象。纹饰有刻画弦纹、宽莲瓣纹、多角星状纹等。该瓷窑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古代青瓷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南方青瓷出土时间早,并且名瓷、名窑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北方青瓷窑址、器物均发现较少。除戏马台发现的北朝至隋唐的青瓷窑址外,市区碧螺山发现北朝窑址,铜山区汉王镇也发现隋代的青瓷碎片和窑具等,这些发现都为研究北方青瓷器的发展、特征和制瓷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徐州地……[详细]
  小猪山墓地于1996年发掘,为石坑竖穴墓道洞室墓,封土高约2.5米,直径15米,周围有石砌墓垣。竖穴长3.24米,宽2.5米,深9 米,内填土夯实。西壁下为洞室,以4 块石板封堵,洞室长3.24米,宽2.9~1.9米,高1.8米,内置两棺,当为夫妻合葬,头南向,漆木棺已朽。该墓早年被盗,出土有陶鼎、盒、壶、钫、茧形壶、盆、罐、勺、磨、饼、俑,铜镜,铁镞、环首铁刀、玉蝉、璋、璧、面罩残片等。……[详细]
回龙窝一眼井
  相传明清之前就已经有井,但现井圈、井沿和井台均为清代。据当地居民讲,该井原高出地面约0.5 米,有完整的井台,台方约4米,周围有五层石台阶。现井台仍保存较好,但表面已用现代水泥涂抹,井口被封,不再使用。回龙窝有个一眼井,井里的水好,清澈甘甜,是当时徐州大人小孩都知道的。回龙窝西口那边有个老虎灶,炉子里每天都是烈焰熊熊,水开的时候,常有汽笛作响。于是便见到周围的人提着水瓶来这里买开水,2分钱一瓶;早晚买开水的人很多,常常还要排队,炉子旁边一溜儿水瓶成为巷口一景。人们都愿意到这里来买水,就是因为这是一眼井里的水烧出开水。……[详细]
  杨山墓地位于徐州市东郊,为一座相对较高的独立山体。山顶发现有一座西汉时期的石坑竖穴洞室墓,徐州博物馆曾进行发掘。地表无封土,竖穴内填碎石子,表面内凹,南壁下有一长方形洞室。竖穴下及洞室内均未发现陪葬品及棺木痕迹,应该未葬人。从墓葬的结构看,墓葬开凿的时间应为西汉早期。……[详细]
  园墩墓群位于徐州高级中学院内,在该范围内多次发现砖室墓葬,1955 年曾对其中的1 座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长方形砖室结构,墓室长2.23、宽0.76 米,墓顶已塌毁,墓底以长方形砖,人字形铺地,葬具及骨架已朽。出土有瓷壶、碗、铁镜、铁剪及“永安五铢”、“大泉五十”钱币等。……[详细]
  西甸子墓群位于西甸子村北部,过去曾发现砖室墓且墓砖上有画像,可确定为画像砖墓。现墓葬仍在原地地下。此处应为北朝墓群,与西侧的楚岳山庄及东侧东甸子北齐墓构成一个大的墓区,时代较为一致。2005年11月,徐州博物馆对楚岳山庄北朝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墓葬位于金陵山南麓, 墓室建于基岩上, 墓上封土情况不明。该墓为平面呈“凸” 字形的砖室墓, 整个墓葬由墓室和甬道两部分组成。甬道长1.9米、宽0.9米、残高0.8米, 口部以长方形素面砖顺向垒砌封堵。墓室呈长方形, 南北长3.94 米、东西宽2.32米, 墓壁残高0.6 ~ 0.8米。甬道及墓室壁的砌法相同, 均为三顺一丁, 立砖面向墓内的一端有圆圈纹, 丁砖面向墓内的一侧有几何纹与莲花纹图案。墓顶已全部塌毁, 从墓室内塌下的楔形砖看, 原来应为券顶,……[详细]
114、刘慎墓
  刘慎墓位于徐州市东郊上店子村北侧的黑头山上,海拔104米。墓葬在黑头山西端向南伸出的一处平缓的台地上,墓上有封土,直径超过50米,存高约1.6米左右。在封土的表面及周围,散落着许多筒瓦、板瓦的残片,判断这座陵墓在修造时是有地面建筑的。在封土南侧还发现一个陪葬坑。该墓为长方形石坑竖穴墓,在山体中开凿而成,方向正南北。墓圹南北长4.25、东西宽3.05、深8.3米,内填夯土,夯土间置5层封石。竖穴底部构建木椁,已朽,残留漆皮痕迹清楚,木椁长3.62、宽2.38、高约0.95米,内外皆髹褐色漆。椁室内可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即棺厢、西边厢、东边厢和足厢。棺厢位于南部正中, 东西并列两具漆木棺,已朽,痕迹较明显,棺外壁髹褐色漆, 内壁髹红漆。该墓为夫妻合葬墓, 从随葬器物判断,西侧墓主刘慎为男性,……[详细]
  小坝山原为一座低缓的独立山丘,后因开山采石,山的主体多被破坏。曾发现过墓葬10余座,均为石坑竖穴墓。1978年曾对山东坡的两座墓葬进行过清理发掘,两座墓均为石坑竖穴洞室墓,其中二号墓竖穴内填夯土,夯土间置两层石板,东壁下开凿一洞室,以3块石板封堵,该墓曾被盗,出土陪葬品均为陶器。现在断崖上仍可看到两座被破坏的墓葬,估计残留的山体还会有部分墓葬。该墓群应该主要是小型墓,时代为西汉早中期。……[详细]
  南洞山汉楚王墓位于徐州市东南15公里的铜山区潘塘办事处。南洞山即段山,因其山上有洞而又位于城南而得名,海拔128.3米。南洞山楚王及王后墓是由两座有过道相连的墓葬构成,两座墓均座北朝南,并有长而规整的墓道,开凿于段山南坡的半山腰,为徐州西汉楚王陵中开凿位置最高的一座,是西汉徐州典型的依山为陵、凿山为藏的大型岩洞墓。南洞山一号墓位于东侧,规模较大,为楚王墓。由露天墓道、甬道、耳室及墓室三部分构成。总长达80余米。其中露天开凿的墓道长9、宽3.4、深8米。从甬道口至主墓室的长度为40米,居徐州楚王墓内甬道之冠,而甬道两壁近顶处,有略突出的檐枋,显然是仿自楚王生前宫殿中的木结构建筑。除甬道中部西壁有一个耳室外,其余墓室都集中开凿于甬道后端,有前堂、后室及后室东壁2个耳室组成。各室的顶部与四壁开凿的……[详细]
  鸡山山体独立且低缓,山东麓基建施工中确曾发现墓葬。按照徐州地区墓葬的分布规律及周围山头均发现有墓葬的情况,该山上应该有等级较高的墓葬。因该山现为军事管理区,无法进行详细调查勘探。……[详细]
  羊鬼山楚王后墓位于狮子山楚王墓的北侧,是一座独立的低矮山峰。 2004年因该墓被盗进行了考古调查。为横穴式岩洞墓,墓南向朝着狮子山,墓道的宽度及长度的情况不明。墓道后为甬道,以双层双列2组共8块塞石封堵,塞石不仅体型大,而且打磨的规整光滑。甬道中部两侧各有一组耳室,每组有内外间的耳室两个,形制、结构及大小基本相同。门道外的两侧及顶部涂成红色,以象征门框。墓室均为平顶,墓壁经过细致的装饰,底部抹以细泥,表面涂褐色漆。甬道后为前室,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顶部为四坡顶结构。墓壁表面涂一层红色。四坡顶后室位于前室后,墓壁及墓顶全部涂成红色。东侧室开门于前堂东壁,四坡顶。墙壁及顶部均涂成褐色,四壁顶端有插入的铁钩,用于挂帷帐。前堂的北壁西端有一门道连接一段呈东西向的走廊,走廊平顶,表面涂褐色漆。走廊西端的……[详细]
  狮子山楚王墓墓室位于狮子山主麓南麓,1991年调查发现。地理坐标为东径117。4、北纬34。2,距西汉楚国都城彭城的直线距离约5公里,南距新城区行政中心约5公里。狮子山位于陵区内的南部,山体相对高大,楚王的陵墓就开凿在这座山上。墓室所在的山顶有碎石和原生山土,可能与墓葬有关。楚王生前为一国之君,陵墓的方向当然也要南面称孤。陵墓总长117米,开凿的最深处达16米。其结构由墓道、天井、耳室、甬道、侧室、前室、后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墓道分内外两个部分:外墓道分前后两段,前段长25米、宽9米,两壁凿石粗糙,底部残石参差,还遗留二块塞石的毛坯,显然是未能按原设计完成。外墓道的后段是其主体部分,长20米、宽3.45米、深14米,两壁凿削平整,空隙处以特制方形或长方形石料砌补,十分规范齐整。与内墓道相通……[详细]
  子房南巷7号宅位于子房山西侧,背山而建。和子房山西麓其它石砌房屋一样,是清末民国修建津浦铁路时,修建工人构建并居住的房屋。7号宅,坐北朝南,院门向东。现存正房、门楼,正房纯石材砌筑,保留原貌,但房屋外墙被水泥覆盖,门楼青石基础,青砖砌墙,其余房屋或拆除或改建,不见原貌。……[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