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湖滨抗日中学旧址位于金坛区直溪镇吕坵村委真武院东侧。湖滨中学是抗战时期由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一所培养抗战人才的学校。学校创办于1942年。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建昌圩成为抗战时期新四军苏南抗日斗争的重要基地(详见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介绍)。学校初定名为“茅东中学”,后顾及“茅东”一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遂命名为“湖滨中学”。1942年2月,学校正式创办,选址于北天荒湖畔的吕坵真武院前,直属茅东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全校共有教职员24名,校长为吴均之。1942年秋,日伪军突然包围湖滨中学,搜出了《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籍。此后,吕坵成为日伪扫荡的重点目标,湖滨中学办学环境日益恶化。为确保学校能正常开展教学活动,茅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将湖滨中学迁往建昌圩附近的董溪村,校名也正式改为茅东中学。19……
[详细] 柚山储氏祠堂记碑位于金坛区儒林镇柚山村委储氏碑亭內。原立于柚山储氏祠堂,后祠堂毁废,重建储氏碑亭,列于亭中。碑高2.7米,宽1.02米,厚0.29米。该碑追叙了储氏一脉的历史渊源,并阐述了储氏祠堂修建的相关情况。碑文由储光羲二十七世孙、明万历乙丑进士储昌祚撰写,金沙廪生王尚廉篆刻。碑额以篆体书写“柚山储氏祠堂碑记”,碑文如下(未加标点):柚山储氏由臧林支分与我丰义同派也系出唐之光羲公后公润州丹阳人世居庄城里举开元进士天宝末拜监察御史素与右丞王摩诘善以诗名重一时生子锷封丹阳候子姓云乃而门族益昌大数传至宋之高宗朝为驾前□军授宣德郎者千七公也因金人猖獗势莫能支由庄城徙居臧林逐占籍宜兴焉宜兴之有储自公始继世以文行显者曰彦章公五松其别号也元之至正十年任无夕州学录所著有五松清乡集□于世生子可求□邑之柚山……
[详细] 真武院万万岁御碑立于金坛区直溪镇吕坵村委真武院碑亭内,系明代御碑。真武院,始建年代有二种观点,一种认为出现于东汉末年,一种认为建于宋元,盛于明代,历代屡次重修。文革时被毁坏,2004年重建,有真武大殿,王灵官殿,御碑亭,慈航阁,土地庙等建筑,真武大殿坐东北朝西南,与茅山道院遥相呼应,因此民间有“先朝真武,后上茅山”的说法。碑亭在真武院正殿大门外西南方约30米处,系石料砌成,平面为六边形,每边长约3米,底座高约0.5米,四周为石制栏杆,六角各立有圆形石柱一根,柱上雕有龙纹。亭高4米,亭顶为框架式。万万岁御碑即立于该亭中,该碑为竖立长方形,碑高155厘米,宽60厘米,厚21厘米。底部为长方形石底座,高55厘米,长80厘米,宽38厘米。碑的正面自上而下以楷书阳刻 “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9个字,碑面……
[详细] 始迁祖肇穴之碑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儒林村委小鲁墅村西南300米,分碑额和碑文,是诸葛维贤墓的墓碑,碑文由赵孟頫于元延祐三年岁在丙辰冬十一日撰文,清乾隆二十八年岁次癸未乙丑年重新刻碑,将原墓葬迁移至儒林小鲁墅村。1988年夏,当地“平坟还田”的时候被发现,后移置现在的地点。该碑高1.86米,宽0.94米,厚0.3米。当地村民为保护该碑,就地建有六角亭一座,碑刻立于亭子正中,以玻璃罩罩合。此碑碑额为:始迁祖肇穴之碑;碑文如下:宋进士授五经博士诸葛维贤公墓表 诸葛公维贤字孟举行万一其先祖恒公字世远宋绍熙庚戌进士授承德郎擢浙江省御史生二子长宥之次释之释之字廷舒三十五岁而早卒娶赵氏生一子即维贤公也释之公艰于上进而淹贯群书四方有志于学者咸景仰之顾岁不之与屯其天膏临疾顾谓维贤公曰吾生已矣尔曹……
[详细] 灵建寺毗庐阁记碑位于金坛市岸头乡万金村镇南约500米处。此处原为“金坛县灵建寺院”旧址,尚存二间金刚殿古屋。石碑为当地百姓重新修建金刚殿时从后墙底挖出,碑高188厘米,宽83厘米,厚32厘米。该碑碑文楷书阴刻,刻工精细,分布自如,结体严谨,苍劲有力,碑文由明代进士王肯堂撰文,孙云乃书写。现碑刻仍在原处保存。碑文如下:金坛县灵建寺毗庐阁记赐进士第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国史篡修官念西居士邑人王肯堂撰文华藏居士云阳孙云仍书丹补庵居士邑人王尧钦梵语毗庐遮那此云种光明偏照乃如来法身号也如来法身一切众生同共有之特为尘劳烦恼种障蔽故令不现 然而尘劳烦恼即光尘劳实体可得即光有不至何成偏照乎众生昧此普光明智令成烦恼如来会此烦恼自性还成本智如人梦中见诸境界生种想及既觉得就梦所见种可辨而自觉观之悉泛意想生耳三世业果生□……
[详细] 石狮(一对)位于金坛区直溪镇吕坵村委夏王村东首河东30米,原来为王家祠堂的守门狮。门是进出房屋的必经之处,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门饰是有灵性的,对大门的装饰极为重视。守门石狮的诞生和古人对大门的重视有着不可割舍的内在联系。石狮不仅用于装饰建筑物的门面,也蕴涵着镇守大门,已达到辟邪纳吉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明清时期,民间石狮艺术得到空前发展,守门石狮大量出现在建筑的大门前面,极大丰富了明清建筑中门的艺术效果。石狮一般雌雄成对,雄狮位于左边,雌狮位于右边。最初为行走的造型,后来受到佛教石狮风格的影响,从北朝开始出现蹲坐式石狮,并于唐代广泛地出现。唐朝以后,这种蹲坐式石狮对后世石狮的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明清时期,蹲坐式石狮逐渐盛行起来,造型趋于稳定,形成……
[详细] 石马(一对)原为于敏中墓前神道两旁的石像生,现位于金坛区金城镇涑渎村委公墓门前。于敏中(1714年—1779年),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于氏为金坛颇有声望的书香门第,祖上在明清两代曾出过多名进士。于敏中天资聪慧,幼承家学, 15岁中举人,乾隆二年(1737年)丁已科状元。其堂兄于振为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状元,兄弟二人并称 “兄弟状元”。于敏中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于敏中在朝42年,任职颇多,乾隆二十五年至四十四年时,任军机大臣近二十年,是乾隆时的重臣之一,是乾隆朝位极人臣最久的汉族官员。他在军机处任职近二十年,结交内侍,大量收受地方官员贿赂,去世后因家产纠纷导致贪腐事情败露,受到乾隆的诘责,于死后数年,被撤出贤良祠,剥夺子孙世袭的爵位。(涑渎村)石马(一对)长2……
[详细] 石人位于金坛区金城镇后歧村城东公墓内,原是明代抗倭英雄、经学家王樵墓葬神道两旁的石翁仲。翁仲与石兽都是帝王、贵族陵墓前的主要陈设,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位排列有序,象征守卫墓葬并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后歧村石人原本有一对,应为一文一武的形象,系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革期间,王樵的墓葬遭到破坏,两尊石人与其它一些动物石刻一起被挖出,后来其中一尊被埋于公路下面。王樵(1521年—1601年),字明逸,别号方麓。金坛县金城镇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考中进士,被授予行人一职,先后担任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曾三次出仕,两次隐退,他为官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体恤百姓,注重军务,曾带兵反击侵犯浙江沿海的倭寇,曾击沉倭寇4艘战舰。他勤奋好学,亦精通经学,著述颇丰。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
[详细] (于湛墓)石马发现于金坛区城东经济开发区于湛墓遗址,原为于湛墓前的石刻,也称为石像生,后因时代的变迁而被埋入地下。汉代开始,墓前石刻已出现。此后,历代皇帝、贵族、官僚的墓葬神道两旁多陈列有文相武将、石羊、石马、石虎等石刻,以此来守卫陵墓,彰显墓主的等级身份地位。文革期间,由于大量墓葬遭到挖掘,于湛墓遭到了毁坏,石马被挖出。原有一对,挖出后一只被埋于东村东首楼房房基下,一只现存放于东村小学内。于湛,字莹中,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先后在多地担任地方官,曾先后出任兵部主事、职方郎中、陕西参议、江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右副都御使等职务。他任职地方时政绩卓著,数次得到擢升,官至户部侍郎。嘉靖三十年(1551年),辞官归乡,后专心著述,撰有《素斋政书》6卷。正……
[详细] 李德泉古民居位于金坛区直溪镇直里村委东直里62号住宅西侧10米左右,系清代建筑,原为金坛市老县委书记李德泉的旧居。李德泉,生于1935年,少年时参加了解放军的青训班,投身国家建设,从基层干部做起,先后升任乡党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后因工作出色,调至省级部门工作直至退休。该民居为一般平民的住宅,平面布局较为随意, 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平房,共两进。南面正中建有门楼,门楼内外两侧都装饰有精美图案的砖雕,大门内侧上方嵌有四块雕有文字的青砖,组成“兰玉生香”四字,周围青砖也雕以各种图案作为装饰。门楼内侧为天井,天井前及西面为围墙,南墙建有门楼出入。建筑东侧前一进为庑房,一间面阔3.7米,进深七檩7.2米,后一进为正厅,面阔五间17.7米,进深九檩9.8米,采用落地花式……
[详细] 东浦村在金坛区指前镇西南约7公里处,清代寺庙位于东浦村151号住宅东侧5米,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硬山式砖木结构,系清代建筑。据说此处曾为观音庙,后又作粮管所,现已无人居住。此处也曾经用来放电影、演戏,是附近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2010年5月4日,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浦村有200多户,大都姓吕,曾有金坛南门外第一大村之称。东浦村人最痴迷看戏,不光看,村里自己还有剧团,一年到头都要排演几台大戏,四时八节都有上演,而村里的这座清代寺庙,就成了东浦村人的舞台。东浦村的丝弦锣鼓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金坛、溧阳两地很有名气。丝弦锣鼓的演出,一般是在参加庙会时边行走边演奏,队伍排成一条长龙,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五六十人。最前面两人吹笙,笙下部圆圆的、黑黑的底托吹奏时朝前,象征两……
[详细] 上塘庙位于金坛区经济开发区河头村委上塘自然村,西距丹金溧漕河干流约7公里,南临丹金溧漕河支流夏溪。寺庙坐北朝南,清式硬山砖木结构,由两组建筑构成。建筑西侧为主体,平面呈“凹”字形,南有正殿五间,正殿西侧有两间偏殿,进深七檩,梁架较为粗壮,柱下皆有圆形柱础石,正殿北门砖砌垛头保存较好。大殿以北有东西两厢房,天井内现有一口水井。建筑东侧有两进房屋,呈四合院式,有东西厢房,应为寺庙附属建筑。上塘庙又叫祠山大帝庙,历史悠久,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光绪时重新修复,上世纪50年代改作粮库,今无人使用,保存较好。2010年5月4日,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传说祠山大帝姓张名渤,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治水神,其流传地区主要在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一带。由于张渤的主要功绩与治水……
[详细] 望仙桥位于金坛区直溪镇新河村委望仙桥村49号北侧。相传此桥最初建于西晋末年,最早为木桥。东晋时二次建桥,为单孔石拱桥,并起名为“望仙桥”。清乾隆年间三次修桥,桥形与原来相似,规模略有增加。1958年,为提高简渎河的排涝能力,建昌、登冠两乡第四次重建了望仙桥,桥型为三孔石梁平桥,东西两岸用石块驳墩,在河中砌两尊长6.25米,宽0.8米的石墩。为了便于泄洪,河中两尊石墩成南北两头尖形,将原桥上的18块花岗岩-石竖搁在石墩上,桥头用小石头铺平,这就是四建的望仙桥的轮廓。四建平桥东西的跨度为17.80米,正桥长18.40米,桥宽5.02米。河中石墩从河底至桥面的高度为5.59米。此后,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又两次重建了望仙桥。现存的望仙桥已是六建桥,是2005年10月所建。将五建桥的石条板梁改成在4个桥……
[详细] 宜干桥位于金坛区尧塘镇林丰村委宜干桥24号住宅前,为一座小型弯拱石桥,横跨村前小溪流水,系清代建筑。桥为南北走向,整座桥皆以青石砌造,青石长度大体相同,宽度部分略有不一致,桥的形制为单孔发券,桥拱呈圆形,净跨2.6米,拱矢高1.1米,拱券宽度自下而上有收分,桥身东西两面拱券两侧上部各设置2个石质桥耳,呈龙首状。两侧桥体自水下以大小不一的青石均匀堆叠而上,下以一层青石并合形成桥拱。该桥总长3.5米,桥面宽1.7米。桥面皆以长条形青石铺设,东西两边边缘的青石为南北向铺设,中间部分青石以东西向铺设,中间与两侧错位相合,以增强桥的稳固性。因年代久远,宜干桥的桥身略显破旧,为增强桥面的牢固,保证行人的通行安全,便于污水的排放,人为地将该桥的两侧增加了排放管道,并用水泥将其砌入桥身,现一侧水管已有破损。……
[详细] 塔子桥位于尧塘镇岸头万金村南侧,在桥的北侧,有灵建寺院遗址,遗址内发现《金坛县灵建寺毗庐阁记》碑刻,为明代著名医学家、经学家王肯堂所撰文。从碑文中可知,此处建有灵建寺院,位于金坛县东南,明代之前叫“灵塔院”,唐建中年间(780-783年)院内就有“岸禅师塔”,到宋代时重新建造。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重修大殿,万历年间修建毗庐阁。“灵建寺”遗址南侧的弯拱石桥,其名为“塔子桥”,总长15.5米,桥面以石条砌成,桥心宽2米,有莲花石刻一块。从王肯堂撰文中提及“岸禅师塔”在唐建中年间已有,故推断“塔子桥”的命名很可能是依傍“岸禅师塔”而得名。桥拱下有三块莲花碑刻,由于地势原因碑文无法看清。“塔子桥”及碑刻的发现,对研究地方史及佛教,古代桥梁建筑均提供了新的资料。目前,塔子桥桥面长有荒草,……
[详细] 宋元窑址位于金坛区薛埠镇对达村接山墩6号住宅西侧。该窑址有窑墩一座,直径约80米,高约6米,总面积为5024平方米。宋元窑址所在的薛埠镇大部分为丘陵山区,山势高低起伏,林木郁郁葱葱,矿产资源丰富,分布有烧制陶瓷的粘土资源。据《江南胜迹》中记载,1971年修筑薛埠至方山茅麓茶场的公路时,在0.5公里长度范围内发现多处宋代窑址。由于当时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一些座窑炉被挖掘,遭到了破坏。文物部门曾对金坛薛埠镇南约600米处曾发现的宋代窑址进行清理,出土了坛、罐、瓶、壶、钵、盆等不同种类的器物,和用于烧制的支架、支钉。器物中“韩瓶”较为普遍。韩瓶相传最初为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部队使用的行军水壶,名称即由此而来。后来普遍使用于民间,流行于南宋与元两个时期,外形瘦长,形制较为固定。第三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调……
[详细] 汉代窑址位于金坛区薛埠镇赤岗村,包括两处窑墩,分别位于鑫雨良种茶场南侧50米处与北侧20米处。薛埠镇发现有多处窑址,除了赤岗村汉代窑址外,亦有连山、罗村等多个汉代窑址分布在此。赤岗村汉代窑址位于赤岗与上阮两村交界的丘陵缓坡之上。汉代窑址整个面积较大,窑床长宽由于未经发掘目前相对模糊。一处窑墩西侧为公路,东侧为水塘,长约50米,宽约38米,高约2米;另一处窑墩在公路东侧,四周种植茶树,长约46米,宽约30米,高约4米。由于垦荒种茶加之水土流失,窑址表面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扰乱,在道路东侧有0.4~0.8米厚度的印纹陶片堆积。在新发现的窑址坡面上,可以看到大量印纹硬陶片及部分窑具。陶片大部分为青灰胎,主要器型有罐、坛、瓶、钵、盆、韩瓶等,其中间杂有少量釉陶器。此外,还出土有部分器型较大的东汉至三国时……
[详细] 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位于金坛区直溪镇蔡甲村委西侧,原为革命烈士曹江临的私宅。曹临江,1906年生,1938年参加青抗团,1939年入党,1941年任镇江县军事科科长。1941年秋,被日伪军逮捕后壮烈牺牲。1939年12月15日至19日,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于在其家中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宣布成立中共苏皖区委,选举了区委委员与中共七大代表等。这次大会在苏南地区抗日斗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扩大统一战线、夺取抗战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原建筑呈晚清民居风格,后年久失修而毁弃。2004年9月,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金坛市人民政府在原址进行了复建。纪念馆采用园林式的设计理念,以青、白两色为主色调。会址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西侧新建了苏皖抗战历史陈……
[详细] 华罗庚纪念馆位于金坛区城南文化主题公园内,是为纪念金坛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而建的场馆,临近段玉裁纪念馆和金坛市博物馆,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该纪念馆是2004年移址重建的新馆,旧馆建于1986年,位于中山公园音乐堂旧址。中山公园(即现在的华罗庚公园)前身为雅约园,在县城东南角,为金坛第一个赴日留学生、同盟会会员——于竹坡所建。民国17年(1918年)更名为中山公园。金坛解放后,几经修缮、绿化,成为人民群众憩息游乐的场所。旧馆为四合院式布局,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平面为长方形,占地500平方米。中间为正厅,两侧为展厅,展厅分4个部分,展出200多幅珍贵图片和100余件实物。新馆于2006年11月建成对外开放,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由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计。纪念馆坐东……
[详细] 倪巷村清代石狮基本沿袭了明代石狮的特征,形象、神态与明代相类似,石狮高约150厘米,为一雌一雄,两两成对,雄狮为抓有绣球的形象,雌狮为怀抱幼狮的形象。该石狮的纹饰较明代石狮复杂,但雕工较为粗糙。石狮下的须弥座整体结构呈“工”字形,分上下枋和束腰,在其上下枋部位用卷草纹装饰。须弥座雕成石台上铺一块方形锦缎的形状,称为锦铺,锦铺的四个角垂落在须弥座四个边缘,锦铺四角刻有吉祥的花卉图案。狮子蹲坐于锦缎上,整体造型庄严肃穆。须弥座下仍有石质基座,呈立方体状,四面均雕有吉祥的图案。清代狮子造型较前代已基本定型,比明代更为程式化。清代蹲坐石狮,其造型为头大窄胸,四肢短小,眼睛如椭圆蛋形,嘴部宽阔扁平,头部卷毛呈突螺旋状,整体形象有些像狮子狗,整体雕凿细腻,但过于繁琐,缺少狮子雄壮威武的气势。这一对石狮的……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