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剑湖村东庄王氏宅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宋剑湖西岸的剑湖村东庄40号,北靠马剑路,西邻政和路。剑湖村东庄原有100多户人家,王姓为主。王宅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建造于上世纪40年代,座北朝南,单层一进三开间,面宽10.5米,进深9.8米,脊高6.9米,檐高4.5米。有简易门楼,书有“毛主席万岁”字样。样式朴素大方,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建筑保存较好在其边上还有东庄土城遗址和周三王坟、东山坟两座土墩。目前,当地镇政府编制了《宋剑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剑湖村东庄王氏宅、东庄土城遗址、周三王坟、东山坟等做到了有效保护,实现了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剑湖村东庄王氏宅是2010年武进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其为常州市不可移动文物。……
[详细] 东庄土城遗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剑湖村东庄。据《宋剑湖的故事》转引,南宋初年,朝廷命文武全才的王友亨在建湖临津要塞“筑堡设障”、“鹙石为梁”,东庄村旁的“城堡”成于此时,该城堡四面环水,座北朝南,为四方形,其南北两面的土城墙各长25丈,东侧的土城墙稍长于西侧的土城墙,为20丈,土城墙宽3丈余,高二丈余。墙体陡峭,城墙外侧的护城河宽约2丈,在城堡的东南方和西南方,各有道路与外面相通。在城堡的北面的护城河西侧,顺着东西走向又有一濠河,宽约2丈,长约20丈。目前,该土城仅余东城墙、北城墙、西城墙不足百米,护城河河道几近湮没,土城墙上杂树丛生。如今,东庄王氏族人仍称该古城堡为“庄里”,据老人们讲,在“庄里”的东南方位置上,过去村民在翻土耕田时曾发现一口水井,砖砌,在“庄里”的一些地方翻土挖到“箩底……
[详细] 雅浦陆氏宗祠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原有三进五楹,后来又在每进边上各接出三间,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现仅存第二进。目前,陆氏宗祠座北朝南,一进,三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晚清建筑。宗祠面阔12米,进深9檩10米,脊高5.4米,檐高3.3米,建筑总面积120平方米。宗祠四周有围墙,围墙东西长24米,南北宽30米,宗祠位于东北角。祠堂临河有石驳岸,并设有大小码头二座。古时陆氏后裔在外为官者,回家省亲,必于祠堂前下船,拾级登岸,先拜祖庙,后回家。如今大码头仍在。上世纪50年代,时世变迁,陆氏宗祠移作他用,第三进为采石厂办公室,前后二进作学校。2010年武进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把它列为普查点。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其为常州市不可移动文物。……
[详细] 慈航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张家村,因此又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张家桥”。据当地史料记载,此桥原为木质结构桥梁,民国时期由常州富商杨文照在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将其改建为石桥。慈航桥长12.7米,高4米,以东西向横跨于张家村外的扁担河上,属单孔平板石桥梁。桥面宽2米,有三块狭长的条形麻石质石梁拼合而成。单条石梁长2.8米,厚0.32米。桥孔为方形,桥基由一条横向、两条竖向的麻石质石梁及石块筑成,其中横向石梁长2.8米,厚0.30米。桥面北侧石梁上以浅浮雕方式雕刻有“□□慈航桥”五个大字,每字外边加圆形外框。另刻有“民国二十二年建”等字样,部分因风化已漫漶不清。桥梁东侧桥堍旁有一棵高大的桷树,将下覆盖成荫,衬托石桥更加质朴大气,古意盎然。慈航桥位于张家村外,近年来由于道路改建,石桥已慢慢荒废。……
[详细] 青墩唐墓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绣衣行政村叶家旦自然村北50米。青墩塘墓又名前青墩,墩地处平原田间,高约1.5米,上种旱地农作物,占地平面大体呈一边长为40米的正方形。据地方志《武阳合志》记载:青墩相传为梁王沈法兴之墓。其墓有二,即雪堰镇的前青墩,另一在青龙乡,为后青墩。究竟哪一个是衣冠冢,尚待发掘证实。吴梅鼎曾有《青墩赋》。沈法兴(?—620),?隋末地方割据者。隋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位杭州市西北)人。世为郡豪强,拥有宗族数千家。隋末任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郡守。618年(隋末恭帝杨侑义宁二年)以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得精兵六万,攻据余杭(今浙江省余杭县,位杭州市东北)、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位镇江市东南)等十余郡,称江南道大总管。次年,称“天门公”,未几称“梁王……
[详细] 董亦湘纪念碑位于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旷达集团西南200米处。纪念碑立于小山丘上,碑高20米,碑身上写“董亦湘纪念碑”。碑底座侧面记载董亦湘的生平简介,底座长3.4米,宽2.8米,高1.7米。董亦湘武进县潘家桥董家旦村人,中共党员。1924年,创建无锡第一个党支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频繁往来于上海、无锡、苏州等地,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革命道理。1925年10月,党组织派他去苏联学习,与王明开展激烈斗争,受到诬陷和打击。1939年5月被迫害含冤而死。1984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为董亦湘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武进人民为缅怀董亦湘光荣而伟大的一生,在其家乡潘家建立纪念碑,并召开纪念座谈会。陈云为纪念碑提名。1987年3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2012年2月,……
[详细] “张弓堤”石刻碑竖立于武进区横山桥镇芙蓉双庙村。碑为金山石花岗岩制成,长1.83米,宽1米,厚0.28米。碑上正面中心刻有“张公隄”三字,其右侧并排刻有“道光岁次丙午孟夏”一行小字,左侧下方刻有“圩民敬立”四个小字,其中隄是堤的异体字。“张公”是清道光年间的一名阳湖知县,叫张之杲,字东甫,是杭州人。光绪版《芙蓉湖修堤录》中称他“道光丙午间邑令张公始悉力规画重复旧观, 并辑修堤录以垂久远,圩民获安,利乐盖六十年于此矣。”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武进文物普查人员在双庙禅寺的围墙上找到了这块已经砌进墙体的碑,原来的碑亭则早已无存,鉴于庙宇正在进行施工,张公堤碑有可能受到损坏,武进区文物管理部门迅速要求当地镇村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文物被破坏。2014年开始的新沟河拓宽工程中,在武进区文广新局和……
[详细] 玉泉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芳茂山东侧芳茂村玉泉庵内。据史书载:“玉泉引水以围始于宋,大旱不竭,味甘不减惠山泉。”清嘉庆二年(1797)用石驳围护泉周成“玉泉池”,并为遮荫护泉水,于其上建亭,是为“玉泉亭”。据传玉泉命名于宋代,多年前泉面面积约2平方米,玉泉亭,砖木结构,硬山式,坐西朝东,面阔4.2米,进深2.5米,面积10余平方米,顶高4.5米。目前,玉泉亭已不存,仅存玉泉及玉泉庵大殿墙壁上,清嘉庆二年(1797)镌刻的“玉泉”两字。玉泉泉口周长4米,泉水仍甘甜清冽,四季常流,水质良好,远近闻名。多年来,因开山采石,削坡筑路,泉脉受到影响,泉水渐枯,近年稍增,但终不如前。1988年11月,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其为常州市不可移动文物……
[详细] 待渡亭顾名思义,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这里介绍的待渡亭位于常州武进区横山桥镇新安原后渡桥东堍向南10余米、三山港东岸圩堤上。后渡桥又名新安后桥。桥被拆除后,曾用木船摆渡过往行人,为供等候渡河人,防暑避雨,休闲歇凉待渡而建此亭,故名“待渡亭”。《亭记》碑上刻有:“……当南北冲衢,位居东西咽喉,往来者,藉避风雨炎热之苦。”待渡亭建于民国时期。亭为攒尖式钢筋混凝土建筑,底面呈正方形,边长3.6米,用6根水泥柱支撑六角形水泥亭顶,亭脊高4.8米。亭内柱上镌刻对联一副,谓“南北行人,不妨亭内观山色;东西过客,也堪桥边赏湖光”。目前的待渡亭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亭边杂乱的长着些草木,少有有光顾,留下最多的是文物保护者的身影。1988年11月,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控制……
[详细] 建圣庵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里墅村,建于唐代,历经毁修。据《建圣庵重修碑记》载悉:建圣庵“创自有唐历宋元而递修于成化崇祯年间(1465-1644)……”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原规模失考不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里墅小学校舍。1982年除大殿外,东西厢楼、前进、中进全部被拆除作为校园,仅存硬山式砖木结构大殿5间,通阔24.3米,进深9檩10.7米,脊高6.2米,面积约260平方米。前檐原有走廊,已拆除翻修成砖墙,其余三面墙体亦已多次翻修。《建圣庵庙碑》及《建圣庵重修碑记》两碑石原置于里墅小学院内,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搬迁后,校舍已成为村办厂用房,两石碑也已散失无存。1988年11月,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其为常州市不可移动文……
[详细] 卢家巷兴隆桥位于牛塘镇卢家巷寨里村北30米处,南北走向,是一座两墩三孔的平板石桥。桥全长21.6米,桥面分三节,每节有两块条石,共有6块条石搭成。桥梁中孔两边桥石长7.5米,宽一块为0.7米,一块为0.6米;桥梁两端两块桥石长7.3米,宽一块为0.7米、一块为0.6米;桥梁北端两块桥石长7.2米,宽一块为0.7米、一块为0.6米;南北桥堍各长约2.3米。相传该桥下曾有一条乌鱼精作怪。每年汛期发大水,乌鱼精兴风作浪,船只不能过桥洞。有一个长沙人来此,将乌鱼精降伏收走。从此,船只过桥,安然无恙。现在,在桥南堍下面的石头上面,依稀可见一条乌鱼印痕。2010年,武进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其为常州市不可移动文物。……
[详细] 三涡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与南夏墅交界处的孙家村黄家湾,东西走向,是一座三孔平板石桥,东西两端各砌有石墩以加固岸边桥堍。桥全长21米,桥宽2.1米,桥高3米。桥梁用三块石梁铺设铺设,每块石梁长4.3米。桥墩也均有三块条石并立组成。为了便于车辆行走,在老桥面上浇上了水泥。三涡桥位于三条河流S形转弯处,每遇流水湍急,形成“涡谷转”的漩涡。桥旁原有三涡寺,现寺院被拆除。“先有三涡寺,后有天宁寺。”在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据说,这三涡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光殿堂就有一千零八十间,辅房更是不计其数。乾隆下江南时,也曾在此留下御笔。据说,三涡寺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当时号称江南第一寺。进入晚清后,三涡寺在战乱中受到重创,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仅存寺房五六间。直至七十年代兴修水利,三涡寺……
[详细] 文革时期地下通讯工程基地旧址位于武进区牛塘镇青云村青云山。这座地下建筑为砖混结构,约有600平方米,采光口31个,房顶厚度接近一米。西面、南面山下各有一个山洞形出入口,里面是“回”字形的结构,房顶上的柏油已经脱色。在后山有个出口,还留有两根当年所造的电线杆。在山的南面还留有一排瓦房,整个房屋的设计与当时部队军营的设计类似。据牛塘镇编史修志办主任介绍,文革时期,林彪集团挖开了青云山,在地下建了相关设施,将其作为军事用途的一个通讯中转站。青云山一度不许附近村民接近,但文革后这里被废弃,转由地方使用。目前,这座地下密室由牛塘青云针织厂使用。《牛塘镇志》记载,过去,在西林、牛塘之间有一片连绵不绝的丘陵群,统称“牛塘谷”。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大大小小的丘阜逐渐消失,周边的历史遗迹也渐渐散失,附近土阜中……
[详细] 牛塘营位于武进区牛塘镇青云村施家巷,四周被“东塘河”环绕,具备“一城一河”的格局。牛塘营四周除个别地方已变成平地外,其它地方都还有高约3-4米的高岗,以东、南,西一带的高岗最明显。根据施家村村民反映,这个四面环水的地方有160亩地大,是“大明”常遇春将军的营地,叫牛塘营。据明宪宗成化年间的《毗陵志》载:“游塘营在县西南二十里延政乡……鄂国公常遇春攻取常州时驻军于此。”游塘,即牛塘之古称。元末,朱元璋和张士诚军队曾在此激战,当时名为“游塘营”。青云山是营地众多土阜中较大的一个,“墩阜大小相错,林木茂盛,蔚如山谷”。当时张士诚的主将张德,凭借这一片墩阜和茂林形成的谷地,荫伏万千兵马,致使徐达被围,常遇春三战方胜,很伤了一把脑筋。《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游塘营,府西南二十里。明初徐达攻常州,败张士诚……
[详细] 河口桥又叫河口青龙桥,位于南夏墅街道港桥村河口村民小组,以东西走向横跨在永安河上。据当地史志记载,河口青龙桥修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距今已有140年的历史。河口青龙桥为一座独拱石桥,全长18.5米,宽3.5米,跨径5米。桥堍、桥面无台阶,呈缓坡状。桥面中间横铺长方形麻石板作为主路面,两侧以不规则形状的青石板、碎石块等填铺,桥面最外侧以长条形石板嵌边。桥面因年久失修,中间麻石板部分已缺失。桥洞为半圆形,内侧以青石板砌筑,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平铺的结构建成。桥基以青石为主要材料筑成,石块铺设规整,坚固耐用,虽经一百多年风雨仍屹立不倒。在我国古文化中,青龙亦称“苍龙”,系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与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方神兽,为道教所信奉。民间一般将青龙作为吉神,主财喜。此桥以”青龙“命名反……
[详细] 卞长卿墓位于武进区南夏墅街道胜西村东山坟。该墓解放后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土地改革后,为村人平毁。2008年,重新修缮。墓高1.5米,罗城呈圆形,直径约4米,且有青砖砌筑的神道,神道两边各有一块碑铭,总占地面积约91平方米。卞长卿,曾任兵部尚书,宋高宗时保驾南渡,与金兵战斗于镇江、常州间负伤,卒于常州,谥忠勇,赐葬于常州市永昇西里徐司徒巷(即今胜西村)。墓体经过三次平毁,墓一毁于元末兵乱,伪吴张士城裨将吕珍、张虬屯兵其中,原形尽失。徐氏筑室其上,久之不自安,遂归于卞氏宝昌之族。以是先祖兆域,重筑以妥先灵。咸丰庚申(1860年),洪杨之乱,墓再毁。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十二世孙卞博文在山东督府与蒋楷为同僚,楷应博文所请,撰有《重修忠勇公墓记》,述博文驰书宝昌,扩购徐氏地,重修墓门,缭……
[详细] 东富春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胜西村顺龙河支流胜西浜东首,南北走向,是一座金山石质的单孔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桥。桥身两面拱圈外侧嵌有镶边,上端有一对桥耳。原桥长15米,高4.3米,跨径4.4米,桥面桥堍宽分别为2.7米和3.7米。后来桥面改铺水泥路面,加宽了桥面,桥长变更为28米了。该桥据传为当地卞氏望族鼎盛时所建,故该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卞当调建造,距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桥梁曾多次倾圮修葺,民国36年(1947)曾重修过,现基本上仍保持原貌。“富春岁月”曾为“胜西八景”之一,形似湾月,因其雅致,在“胜西八景”中留下了“富春”步月的美名。东富春桥连接卞家浜两岸,原是步行桥,后为了便于车辆行驶,上世纪90年代在桥面上铺路面平掉了石阶,平均厚度为10-15厘米。1988年11月,武进县……
[详细] 陶冶亭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街道陶冶村张家漕河上太平桥堍西北数米处。太平桥又称陶冶桥,始建年月不详。该桥地处古驿道上,是历史上沟通南北驿道常、宜之间的必经之桥,而“陶冶亭”则是驿道上太平桥(陶冶桥)的配套建筑歇凉亭,称之为“驿亭”。陶冶亭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元年(1736)重建。陶冶亭由4根石柱支撑屋面。屋面为砖木结构的九脊歇山顶,飞檐翘角,柱上浮雕花卉,镌刻蟹、蟾,形象栩栩如生,相传为玉爪蟹、玉蟾镶嵌在石柱内,夜间闪闪发光,照亮南来北往夜行人,后被盗。亭呈方形,边长3.5米,脊高5米。亭内有古井一口,常有清泉满溢,清香甘美,行人掬水解渴有美传赞语:“古井一眼驿道旁,口渴掬水如琼浆;路边歇脚凉亭坐,心神陶冶永难忘。”目前,陶冶亭早已失去原有功能,当地村民把其用作土地庙用房。1988年11月,武……
[详细] 吉祥桥又名河南象桥,跨草塘浜,位于天宁区郑陆镇东青塘下头村与潞城水庄底村之间,处于杨家坟东南,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五孔平板石桥。全桥长约24.3米,宽1.7 米。整座桥梁共用15块花岗岩条石作桥面。分别架成五个桥孔。桥孔分别为3.3米、4米、6米、4米、3.3米,两端桥堍分别长4.8米。每节桥基都由一横三竖四块条石组成,桥面架于横置条石上。横置条石长2.9米,南北两侧各超出桥面0.6米。该桥以前是东青到戚墅堰的必经之桥,据说是由塘下头村杨家坟等村人集资建造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成后,曾用块石修补桥墩,此后没经过大规模修缮。桥梁造型古朴大方,气势不凡。走在桥上给人一种稳固、坚实的感觉。一座桥梁造福一方,所以人们又叫它河南吉祥桥。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其为常州市不可……
[详细] 董墅楠木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董墅村。董墅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的中部,东邻施家巷村、西邻徐家村、南邻新丰村、刘家村、北接郑陆集镇、属于邻街村委,还有京沪高铁直接从村中贯穿而过。楠木厅坐南朝北,砖木结构。据说,楠木厅是清代乾隆年间江苏巡抚潘石江所建宅地之一。原楠木厅高大宏敞,坚固结实。因4根金柱用纹理细密、光洁坚实的楠木制成,故名。前架原建有翻轩走廊,室内地面铺设罗砖。厅屋前后原有石阶三级,院内有条石铺地。现今均已湮没无见。厅前原有上马石、拴马石等石刻,今亦已四散无存。现存楠木厅3间,通阔12米,进深8檩9米,脊高5.5米。房屋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由清水小砖砌筑而成。因年久失修,房屋已较为破败,内部陈设也杂乱不堪。楠木厅在当地名气较大,平时不乏参观者,慕名而来。现楠木厅内仍有人居住,有明火……
[详细]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