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旅游

常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小前垛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何家村,清光绪元年(1875)重建,为平板石梁桥,当地老百姓也称“丝丝桥”。桥长13米,宽2.4米。此桥为民国35年(1946)改建。现桥已重新修缮,桥面两边加上了桥栏。站在丝丝桥上看河道的走向和景色,有个“Y”形的分道,树深源长,村民说那是种难得的宝地,极佳的风水宝地。在小前垛桥东首的青石桥碑上,有一幅长25厘米,宽11厘米的白色图案,传说这是正在成长的一匹玉马。某年冬天,一位樵苋棵的樵夫,上午在桥脚下晒太阳,好奇地将弯刀把玉马啄了一下,刹时间玉马出血,白色图案0-现了红斑,立即呜呼哀哉。至今这匹玉马的影形及血斑仍依稀可见。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两句话“钱垛桥有棵摇钱树,西湖(指滆湖)有枝透天芦”。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盗宝者站在大钱垛桥桥背上,看到滆湖中有枝高入云……[详细]
182、土港桥
  土港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后朱村民小组后,南北走向,跨朱家浜。土港桥体量并不大,小巧古朴,桥长14.3米,宽1.5米,是一座三孔两柱平板石桥梁,始建于清末民初。桥面分为三节,每节桥面有三块条石铺设而成,桥两端的桥面保存完好,中央的一节桥面有条石缺损,出于安全考虑,现已经过重新修缮。目前仍然具备一定的交通功能,同时,为了便于行人、车辆的行走,桥面现已用水泥修整、铺平,成为一座车行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古桥的原始风貌。桥面下桥柱有一块横向的条石和两块竖向的条石组成,其石质和桥面都为金山石。为江南水乡地区极富特色的传统风貌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2009年,武进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发现。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其为常州市不可移动文物。……[详细]
  何氏小桥地处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高梅村河南陈家塘浜南首,又名陈家桥。桥为平板石桥,南北走向,长7.5米,宽1.5米。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桥梁上刻有“陈×祥妻节妇何氏舍桥”字样。“节妇”是指在封建社会,丈夫死后妻子因守节由官府奏准,受朝廷旌表的妇女。据村前尚存的一块“陈顺祥”墓碑推断桥上有“×”处的字应为“顺”字,此字后被人凿去。这是武进古桥中首次发现以“节妇”名义建造的石梁桥。2009年武进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发现。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其为常州市不可移动文物。……[详细]
  横山青龙桥位于武进区横山桥镇河东村西南角。青龙桥南北走向,是金山石砌筑而成的独孔平板石桥。桥面用5根长6米、宽5.5米、厚0.3米的条石铺设而成,桥面两侧用高0.6米,厚0.3米,长5.8米的条石作为护栏。该桥全长约20米,宽3.3米。两侧石栏板书有“青龙桥”字样,桥头书有包宗棠书落款,并写有“民国二十三年重建”字样。青龙桥古名“阚泽桥”,传说是南朝时为了纪念三国东吴尚书阚泽定居于此而建,“阚泽桥”在历史的时空里,经历了千古沧桑,屡塌屡修。到民国23年(1934)由包宗棠等社会人士筹资重建,改木桥为石桥。鉴于桥北远处,芳茂山苍翠绵延,宛若一条“青龙”,故更名为“青龙桥”,并借此与紫霞峰南麓的道教圣地“白龙观”相互呼应。2008年,武进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发现。2012年2月,常州市……[详细]
185、龙塘桥
龙塘桥
  龙塘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坊前老街北,南北向横跨在武宜运河西岸龙塘港口。该桥为金山石质独拱桥,拱券是联锁分节并列砌筑。桥全长18米,宽2.5米,桥拱直径5米,桥两边各有14级台阶。桥西侧有一条前几年拓宽武宜运河时堆筑的堤坝,坝的西侧是已经填没的龙塘河。因年久失修和自然因素,龙塘桥桥体已有多处坍塌,石块横陈,桥面杂草丛生。同时,以前龙塘桥南北向横跨龙塘港口,距武宜运河尚有数米之遥,后因武宜运河拓宽,致使龙塘港口后缩,龙塘桥孤立于武宜运河边,运河水浪的冲击,进一步对其造成了破坏。为了确保堤岸不再坍塌,保证行人安全,保护好古桥,当地政府对该桥拱券两侧进行抛石防护加固:一是可以减轻大浪对其直接长期冲刷,二是可以减轻在汛期高水位时来往船舶对其造成破坏性冲撞;对龙塘桥周围用铁丝网围护,避免行人误走而发……[详细]
186、寺桥
  寺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前黄村(原寺桥村)的永胜河上。寺桥原名景德寺桥,因桥旁有景德寺而名。该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拱券为分节并列砌筑,东西走向。桥身两侧拱圈上端两侧有一对桥耳。桥长23.6米,高5.1米,跨径7.6米,原桥面、桥堍宽分别为4.1米和3.8米。桥的始建年代失考,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过。1978年为适应现代交通之需要,在原桥面上铺设了钢筋水泥路面,加宽桥面,设置了钢铁护栏。景德寺是建于唐咸通年间的古寺,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一直是前黄杨氏捐资维修的,如明景泰元年杨氏子孙杨克盛出资修建后殿,清康熙年间杨衡山出资修建了山门,景德寺与前黄杨家的关系颇深。1925年,杨锡类、杨木者等人在景德寺内创办了景德小学。1939年,杨锡类、杨木者等人在景德小学的基础上创办了私立新园初级中学,……[详细]
187、庄基桥
  庄基桥位于武进前黄镇杨桥老街东首,南北向跨张仙浜,是一座用五块金山石条石铺设成桥面的单孔平板石桥梁。清光绪二年(1876)吴康寿任阳湖知县时重修,2011年再次将庄基桥修缮一新。庄基桥长16米,宽3米,跨径4米,两侧踏步各11级,给河浜两岸民众往来提供极大便利。2011年前,由于历次洪水冲击和来往船只碰撞,特别是几年来损坏特别严重,桥梁的东主粱先后脱落水中。市、区文物部门和交通部门了解情况后,2011年10月开始合力修缮修缮庄基桥。经过两个多月精心施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呈现在市民的眼前完全是原汁原味的庄基桥。2012年1月15日,居住在桥两岸的百姓自发开展了民俗活动庆祝庄基桥的竣工。他们进行了舞龙、舞狮、调犟牛等表演,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庄基桥南为杨桥村丁家塘,当地村民一直误把庄基桥称……[详细]
  双狮绣球砖雕照壁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淹城旅游区内。照壁是受中国风水文化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风水学讲究导气,大门开后“气”不能直接冲到厅堂或者卧室门口,所以一般在大门前修建置一堵墙,将大门与厅堂门或卧室门之间隔断开来。为了导气顺畅,墙不能封闭,因此采用照壁这种形式。从实用价值来看,照壁具有挡风、遮挡视线的作用。????淹城双狮绣球砖雕照壁整体呈圆形,直径达1.7米。照壁正面中心圆区内采用高浮雕的艺术形式,饰双狮抢绣球图案,两只狮子头尾相连,环绕嬉戏,圆目阔口,火焰形尾,四肢遒劲有力。两狮口中衔有绶带,绶带一端牵系一只镂空的绣球。双狮周边饰有海崖、山石、梅树藤枝等纹饰,梅树花开朵朵,布局精妙。外区轮廓采用浅浮雕形式,内圈较窄,为一周回形纹,外缘较阔,饰有简化兽面纹及缠枝纹饰。整个照壁雕工精细……[详细]
  明朝石刻守护神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旅游区内。石刻守护神高2.5米,身躯高大,体态浑圆,整体呈立姿。石刻守护神头戴盔甲,为长圆形脸庞,脸部扁平,双目微睁,下颌有三屡胡须。身着武将服饰,两肩上饰有兽首形护肩,胸部、手臂及腿部均带有护甲。腰间束带,腰腹部前甲上饰有兽面,下部呈倒梯形,起到护裆的作用。石刻双手在腹前拄剑,腿部微微张开站立,有稳如泰山之姿。????石刻守护神采用圆雕、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雕刻而成,铠甲鳞片雕刻精细,衣物线条流畅,刻划手法力求表现质感和厚度。整体雕塑形象古朴端庄,威严肃穆,栩栩如生。据推测此尊石刻守护神原为墓道两侧石像生,石像生具有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以及驱邪镇守墓葬的作用。淹城旅游区内的石刻守护神整体保存较为完整,为保护不被风剥雨蚀,特在外部加盖一砖木结构四角凉亭,对……[详细]
  宋代石经幢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旅游区内。经幢源自旌幡,由于印度佛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出现带有写绘佛经或者佛像的丝织品,品称为旌幡。后来为了保持经久不毁,就将佛经直接刻在石柱上,由于其上大都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此也称经幢。经幢从唐代开始出现,五代至两宋时期较为盛行,元代逐渐减少修筑。淹城旅游区内宋代石经幢为青石质,高3.5米。底部基座为方形,幢身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圆柱形,采用高浮雕形式刻有四只麒麟兽。麒麟兽正面向前,露出面部及两前肢。兽面怒目圆睁,口部微张,前肢粗壮有力。第二层底部为方形座,四角饰有四出兽首。其上为正六边形,六面都刻有人物像,保存情况不佳。第三层下部为须弥座,座基为俯莲形,上部圆形柱身上刻有--,因风化严重已经漫漶不清。第四层底座雕刻六只兽首,上部四边形柱……[详细]
  唐朝佛顶尊陀罗经幢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旅游区内。经幢是从唐代才开始发展出来一种新的多面体的佛教石刻。由于印度佛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出现将佛经或者写绘在丝质的旌幡上的现象。后来为了保持经久不毁,就将佛经直接刻在石柱上。由于其上大都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此也称经幢。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上说:“尊胜陀罗尼”具有“尘沾影覆”的功效,又称为“影幢”。其意是在高幢上,人见到此陀罗尼,或与之相近,或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幢上的灰尘落在身上,则此人所有的罪业皆可消除。由于中唐以后开始盛行这种信仰,经幢也由此开始大量修建,至元代逐渐减少。????淹城旅游区内这座佛顶尊陀罗经幢高2.68米,六边形幢身,共分三层,每层雕刻佛像,幢顶为仰莲覆宝珠形。整体经幢造型简洁,是典型的经幢发展早期作品,……[详细]
  淹城福禄寿禧照壁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旅游区内。照壁是中国汉族传统住宅中的一种墙壁式附属建筑,中国风水学讲究导气,大门开后,所以在大门前修建置照壁,将大门与厅堂门或卧室门之间隔断开来,使“气”不能直接冲到房间。从实用价值来看,照壁具有挡风、遮挡视线的作用。淹城旅游区内照壁由青砖砌成,照壁心中心以高浮雕手法雕刻骑鹿寿星,两侧古树参天、山石林立,宛如仙境。寿星骑鹿图案上部正中书一大“福”字,组成“福、禄、寿”吉祥含义。照壁心外圈装饰一条圆形窄带,窄带外装饰一周祥云纹饰。外侧四角饰有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白鹤献寿。麒麟呈瑞、万马奔腾、龙飞鱼跃、有凤来仪、竹苞松茂等,有爵禄封侯、鹤寿仙龄之意。福禄寿是汉族民间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长寿。在道教流传为天上三位吉神。福,头戴官帽手持玉如意或手捧……[详细]
  浒路土墩墓俗称浒路墩,位于武进新天地广场南100米,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表面树木葱茏,绿树成荫。土墩外观为一较标准的馒头状土墩,其占地面近乎规范的正圆形。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墩墓是适应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较浅的条件。地面半径约为35米,土墩四周斜坡与地平面成角约35度,顶高约7米,土墩西边一侧有细窄河道围绕。从现场勘查结果看,该土墩的年代可能为西周,具体年代需要考古发掘后才能断定。浒路墩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着优美的历史故事,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而受到乡民们的敬畏和保护。相传明朝末年,当地村上一名叫吴良瑞的郎中,为皇后治病被赐宅地,修建吴氏祠堂。祠堂因风水起火,吴良瑞修建“火炉墩”用来镇克,后被村民改名“浒路墩”,沿用至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在浒……[详细]
  湖塘街119、121、123、125号潘宅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湖塘街。潘宅座东朝西,一进,五开间,硬山式二层砖木结构。房屋西临湖塘街,面阔8.1米,进深15米,檐高5.5米,建筑占地面积121.5平方米。现屋内一楼开设杂货店,二楼住人,门面仍为老式木质排门,建筑整体保存较好。2010年,武进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2012年2月,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其为常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湖塘街又叫湖塘老街,以湖塘桥为分界,分为桥南和桥北。桥南老街保护较好,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呈“十”字形的老街道组成。南北向老街宽约7.2米,总长约263.5米,以“十”字路口为分界线,南面为上街,北面为下街。上街长约165.5米,略呈“S”形走向,地面用凹凸不平的小石块铺设,街面上几乎全是民国时期硬山式江南民宅建……[详细]
195、幸福楼
  幸福楼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天宁街道古村社区晋陵中路365号南常州大酒店3号楼,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该楼坐北朝南,造于1947年,是民族实业家沈惟贤造,与青果巷27号沈宅房主为兄弟,建造年代也仅相近,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人故、旧居,两层檐高8米,青砖,四坡顶,原为常州交际处。上世纪80年代曾为常州国家安全局,保存一般,现由常州大酒店在使用,录属中天集团管理,主要用于办公场所,在东北角沿的GPS座标为:北纬31°46′44.4″,东经119°57′20.2″,海拔高度-7.3米。沈惟贤是常州工商界知名人士,与姚伯方等也有诸多往来。……[详细]
  高家弄杨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天宁街道兆丰社区高家弄28号,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传统民居,建造于民国。房屋一进,保存一般,现由其后人使用,隶属天宁街道兆丰社区,房子造于1945年前后,典型的常州乡土建筑,坐北朝南,两层一开间,进深8.7米,面宽4.1米,前檐高5.1米,脊高6.3米。建筑形制较为考究,门楼高耸,外开八字形,门楼顶端两侧有云雷纹装饰,与屋顶两端相呼应,二楼正面木质门窗保存较好,山墙上已经封堵,但窗框形制仍可辨。在高家弄杨宅房屋北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5′44.8″,东经119°59′16.1″,海拔高度4米。高家弄杨宅所在的高家弄南街延陵东路,北近青龙港,全长402米,弄宽1.5米,弄堂里住户多姓高,故名高家弄,保留有较好的民国历史风貌。……[详细]
灵官庙弄洪宅
  灵官庙弄洪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天宁街道椿桂坊社区灵官庙弄1号,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传统民居,建造于民国。灵官庙弄洪宅存房屋一进,保存一般,现由灵官庙弄洪宅后人使人,隶属天宁区天宁街道,房屋建造于民国期间,坐北朝南,两层民国楼2开间,面宽5.6米,进深7.9米,后檐高7米,脊高8.5米,观音兜保存完好,民国式长窗保存完好,有雕刻花纹。在灵官庙弄洪宅东南角位置测得GPS坐标为:北纬31°46′27.4″,东经119°57′39.7″,海拔高度-6.7米。常州境内寺庙观庵较多,诸如大庙弄、清凉路、灵官庙弄、药王庙弄、天王堂弄……灵官庙弄洪宅所在的灵官庙弄因此处有一座叫灵官庙的道观而得名,灵官是道教最崇奉的-尊神。道教有五百灵官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王灵官”,很多道家宫观的第一各大殿中,镇守……[详细]
  蒋氏楠木厅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兰陵街道浦前社区王家场9号,现由蒋氏后人在使用,隶属天宁区兰陵街道浦前社区浦前王家场,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传统民居,房屋坐西朝东,建于清朝,屋宇高敞。共一进单层三开间,面宽11.1米,进深8.7米,檐高3.9米,脊高6米。蒋氏先人为举人在盛宣怀麾下的汉冶萍公司任职,任职期满时将建屋木料带回家,现室内还有清式纺织机。在楠木厅前天井中心的GPS座标为:北纬31°45′26.8″,东经119°57′4.4″,海拔高度5米。蒋氏楠木厅用料粗壮,有四根产于江南的楠木为柱,清式门窗保存好,保留方格纹清式花窗。厅堂内至今尚保存有百年前的脚踏织布机。历史上,这里的土布织造、土法印染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最多时,有各种染坊50多家,踹光坊几十家,浆坪坊12家,还建立了同业公会……[详细]
  常州市天宁区兰陵街道浦前社区张家村24、25、26号贺宅,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传统民居,民居保存较好,现由贺氏后人在使用,隶属浦前社区,两层民国早期建筑建造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前期,为二层楼,一进四开间,面宽13米,进深10.5米(含走廊1.5米),前檐高6.3米,脊高8.5米,曾是民国时期浦前镇最好的房子,虽门前有现代建筑遮挡,但张家村24-26号贺宅本身保存较好,梁架高耸,罗砖铺地,有精美木雕,雕刻精美对称缠枝花卉,海棠花清式长窗门保存较好,窗户为西洋风格,较为考究。张家村24-26号贺宅坐在的浦前老街,是天宁区兰陵街道现存的最后一条老街,位于茶山村,全长350米,具有较大的历史人文价值。……[详细]
  观音堂、土地堂旧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兰陵街道浦前社区浦前老街95号,为古建筑坛庙祠堂,现隶属兰陵街道浦前社区,坐西朝东,硬山式砖木结构,建于清代。观音堂、土地堂现存房屋3进,碑1通,房屋第一进屋架完整,单层三开间,面宽10.8米,进深7.8米,前檐高3.1米,后檐高2.9米,脊高4.5米。第二进前天井面宽10.8米,进深2.5米,第二进二层三开间,面宽10.8米,进深7.8米,檐高6米。第三进前天井面宽10.8米,进深1.95米。第三进面宽10.8米,进深4.2米,檐高3.1米,脊高4.2米,石碑在第一进进门左手房间床头墙内,高约1.7米,宽0.8米。土地堂的功用和土地祠一样,但也存在区别。土地祠一般指一村或数村民众共同敬奉土地神的地方,属于公有;土地堂为一家一户院子里敬奉土地神的地方,所谓进……[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