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市旅游

泰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福星桥位于张郭镇张纪村,东经120°12′22.4″、北纬32°47′01.6″,建于清代光绪(1875-1908)年间。福星桥是一座单孔砖桥,已有约一百二十年的历史,桥栏至水面5.2米。栏杆高1.25米,拱高4.05米,跨度3.7米,拱圈高2.05米,桥面栏高0.6米,桥宽3.23米。栏宽0.38米,桥长22.7米。目前仍在使用。桥拱气势雄伟, 造型美观,结构合理,保存较为完好。福星桥为研究里下河水乡地区桥梁发展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09年, 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福星桥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胡公生祠碑位于市区第一中学操场南端(原南城内大街胡公祠中),东经119°50′10.7″、北纬32°56′05.4″,明代石刻。碑高210厘米,宽114厘米,厚23厘米,字迹清晰,保存完好。碑镌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碑文为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的兴化人宗臣所撰。内容记述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557-1559)间,兴化知县胡顺华领导军民抗倭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胡顺华,字宾甫,号龙岗,湖广潜江(今湖北潜江市)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任职兴化时,倭寇猖獗,通州、泰州、盐城、高邮、宝应一度沦陷,而兴化孤悬其中。胡顺华下令“积薪谷、精器械,募邑中人几千,时时督练为城守计”。同时,“自登城,衣戎带剑,气肃肃扬扬”。又趁倭寇暂退之机抢修城墙,直至取得嘉靖三十八年茆花岭大捷。此……[详细]
莫氏民居
  莫氏民居位于市区昭阳街道新义社区北城外王府巷21号,东经119°50′22.9″、北纬32°56′43.5″,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由东、西两组前后各两进建筑构成,共有房屋12间。花墙、门窗做工精细,雕刻别具匠心。莫氏民居始建于清代。清咸丰三年(1853年),原籍镇江的莫益三为避太平天国战乱,迁徙兴化,居于此宅。民国初年莫锡蕃对宅第进行了改建。1945年夏秋之交,新四军某部机关曾驻于此。莫氏民居是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为研究兴化清代及民国建筑和银北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2009年, 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莫氏民居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4、徐府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府
  徐府位于市区城内东大街北侧、长安路西侧,东经119°50′19.5″、北纬32°56′14.2″,是一处典型的民国府第建筑(局部)。徐府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两层小楼,门窗梁架结构及墙体保存完好。小楼西侧为两层厢房,七檩,穿斗式。木头楼板,东西长约6.8米,南北长约9.5米,有四米见方小天井,东、西两侧建有围墙,形成一个独立院落。大门位于东南角,门楣上嵌有石额“逸园”,花窗精致独特。徐府建筑雅致,风格独特,在民国建筑中具有着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徐府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沙沟后大街老厕位于沙沟镇镇区后大街明清古建筑群中,原商会巷南首后大街103号对面,东经119°50′10.2″、北纬32°56′07.0″。沙沟后大街老厕初建于明代,原为陈氏家厕。清代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厕,以聚作农家肥料出售获利。民国二十年(1931)洪水退后,厕主陈黑鼻子在原址重建。建筑风格上,采用西式工艺,如“洋门”、“洋窗”等;内部设施上,用木料制作成全封闭式坐便台,在便台上设置木搁几,以便如厕者抽烟、饮茶、谈生意。同时设置便后盥洗盆,制作木桶承接雨水冲洗,设计理念与现代接近。2008年沙沟镇人民政府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对其进行了修缮。沙沟后大街老厕建筑风格别致,设计科学,设施完备,当时在里下河地区十分罕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09年, 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沙沟后大街老厕为第三批文物……[详细]
中共兴化县委成立旧址
  中共兴化县委成立旧址位于戴窑镇镇区新兴东街中心巷33号内,东经120°12′41.4″、北纬32°55′54.2″。为普通的瓦房院落,三间正屋朝南,另有门楼、天井、厢房,占地117平方米。1941年1月7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在此主持召开兴化县工委委员会议,宣布苏北区党委决定,撤销中共兴化县工委,成立中共兴化县委。由李华楷任书记,李健任组织部长,张莫棠任宣传部长,孙顾任妇女部长。同年4月底,戴为然任中共兴化县委副书记。中共兴化县委的成立,标志着兴化地区党的组织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41年3月,苏北区党委改称苏中区党委,兴化县委仍属其领导。同年11月,划属苏中二地委。1944年11月,兴化县委改由苏中一地委领导,直至抗战胜利。兴化县委成立不到一个月,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也在各区联合办事……[详细]
  兴化县政府旧址位于安丰镇肖家村254号,东经120°08′47.4″、北纬33°08′08.7″,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兴化县政府旧址现存一进三间,坐北朝南,七檩,东西走向。房屋前有天井,原为四合院。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主力北撤,敌100军及还乡团占据县城及主要交通要道,中共兴化县委和兴化县民主政府坚持原地斗争。1947年至1948年间,兴化县政府、翻身中学曾在此办公。期间,因游击战争的需要,溱潼县政府、高邮县政府及苏中二分区《苏中日报》社等也曾先后转移到附近办公。在这座简陋的民房中,兴化县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组织筹集粮草等民政民运工作,翻身中学则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兴化县政府旧址为解放兴化乃至整个解放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详细]
  华中二分区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安丰镇陆宴村,东经120°04′58.7″、北纬33°07′59.4″,始建于1947年,1978年重修,1997年再修。安丰镇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苏、鲁、皖边区(华中二分区)曾在这里开辟革命根据地,领导革命斗争。所属机关、军队、学校、军工厂均驻扎在中圩若干村舍里。二分区地委设盛家庄,司令部驻成其甫庄,专员公署在大杨庄。另外,报社、交通站、疗养所、被服厂、-厂、修枪所等也分布在中圩境内。1946-1947年间,面对敌人的四面包围和反复“清剿”,华中二分区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1947年冬,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党和人民政府在当时的华中二分区司令部驻地——原中圩乡盛家庄,建立了“华中二分区坚持敌后斗……[详细]
  苏中公学旧址位于沙沟镇镇区虹桥巷2号院内,东经119°50′25.8″、北纬32°56′06.4″,原为三元宫。1945年8月-11月,苏中公学领导机关曾在此办公。1944年3月车桥战役胜利后,苏中区领导机关从东台迁往宝应,并决定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基础上组建苏中公学,粟裕、管文蔚任正副校长,张藩任专职副校长,夏征农任教育长(后出任校长),为我党我军培养人才。1945年8月,校长夏征农率千余学员入驻沙沟,领导机关住在三元宫,学员按编制散居周围基本群众家中。除集中学习外,学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为房东挑水、打扫,坚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驻地群众建立了军民鱼水关系。1945年11月,苏中公学奉命迁往台北(今大丰),撤离沙沟。苏中公学旧址是近现代革命史迹,是我党我军革命斗争历史的物质见证,具有重……[详细]
  为漆匠胡桂芝私宅,1929 年 4 月 3 日起,中共泰县县委书记曹起缙在此工作,屋南天井中有井一口。该屋坐北朝南,面阔四间 13.9 米,进深五檩 4.5 米,脊檩高 3.8 米,小瓦屋面。最东一间为大门堂,大门朝北,二门朝东,通向天井,最西一间为曹起缙卧室。曹起缙,扬州人,任泰州县委书记时,化名陈君豪,从事地下活动。同年 8 月 17 日由于奸细告密在住地被捕,英勇就义于北固山。……[详细]
  1939 年为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扬住宅,时称“李公馆”。新四军东进抗日前,陈毅、朱克靖来泰在此与李明扬谈判。宅南向,硬山顶,面阔五间 16 米,进深七檩 8 米,高 5.8 米,三间小瓦平房,前带卷棚,另有西厢房 2 间,占地面积约 2400 平方米,保存尚好。……[详细]
  1940 年 5 月,郭村战斗前夕,新四军谈判代表惠浴宇、陈同生前往泰城住此宅。宅为普通民居,小瓦屋面,坐北朝南,有厅屋和小楼。厅屋七檩三间 11 米,进深 7.5 米,屋高 5.8 米,小楼二层,面阔两间,占地面积约 435 平方米。均硬山顶,保存完好。……[详细]
  市海陵区府前路南侧的广场中心,与区政府隔街相望。原址在海陵区区政府门前,因塔体木质桩基腐朽,塔身倾斜下沉,已成危塔,故于 2002 年 1 月 24 日拆除,同年 10 月 10 日在原址正南 60 米处重建,新塔高 19.11 米。中山纪念塔始建于 1929 年,是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标志性建筑。原塔正方形,五层,底层高 4.45 米,边长 5.15 米,塔高 14.75 米。……[详细]
  此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43 年-1948 年)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特务机关所在地,对外称范家花园 5 号,辖区为盐城、泰州两专区。主体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楼南向,面阔五间 17.5 米,进深 7.3 米,西有厢楼,东有楼梯间,楼前有廊。……[详细]
  建于 1951 年 8 月,亭方形,重檐四角攒尖顶,底边长 6.75 米,高 6.5 米。亭中心立汉白玉巨碑,宽 1.20 米高 2.90 米。碑北立面镌“泰州专区革命烈士纪念碑记”金色铭文,背面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隶书金字。……[详细]
泰来面粉厂
  泰来面粉厂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占地面积约 16000 平方米,是泰州最早兴建的民族资本工厂,当年它所产“绿山羊”牌面粉除销售苏北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抗战期间为新四军提供过军需。现存原建四层楼制粉车间、办公楼、仓库等,保存完好。……[详细]
  位于苏陈镇十三里汪村,清咸丰三年(1853)秋,地主追租,村内红莲寺住持僧道正,在此领导农民抗租,杀死催租官差 1 名。泰州知州徐瀛禀请清军江北大营派兵镇压,血洗十三里汪,五、六百人,老幼无一幸免,十三里汪荒芜达百年之久。时人有诗云:“髑髅满地膏血涂,十三里汪无青草”。红莲寺现已不存,20 世纪 90 年代村民立碑于村首,以昭后世。……[详细]
  江苏省泰州中学的前身是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创建的泰州学堂,至今校园内还有安定书院和胡公祠遗迹。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校园的东部新建三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教学楼。1 号楼位于最南面,东西长 23 米,南北宽 15.2 米,地面全部铺设木地板。2 号楼东西长 40.1 米,南北宽 9.1 米,砖砌方形廊柱。3 号楼结构与 2 号楼相同。……[详细]
  创办于 1911 年,初名自西初等小学堂,由于是五个人创办的,后来又叫五成高等小学。从 1914 年至 1948 年学校多次易名,1949 年 1 月泰州解放后,学校定名为泰州市市立大浦小学,1979年改名为泰州市大浦小学,直到 1981 年命名为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占地一万余平方米,现仍保存有 1 座二层老教学楼,作为校史陈列室。……[详细]
  宣统元年(1909)附贡生韩景洙(韩烺父)创办,韩烺任校长。韩烺(1885 —1958),字亮侯,号亮父,别号万柳居士,泰州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纬学堂师范科,南社社员,工诗文,擅鉴赏,兼精德日语,为泰州近代教育的知名人士。现存温知女校两进校舍,保存基本完好,李叔同手书的“万柳”石额也由韩氏后人收藏。……[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