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旅游景点介绍
沈钧儒家族墓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长秦村8组,东临陆泾港,南200米处为沪杭高铁,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是沈钧儒夫妇、沈钧儒父沈澡卿和其他家族人员的坟茔。沈钧儒墓碑上刻有“张梦婵夫人沈衡山先生之墓”、“民国丙子年二月立”。现墓碑由当地政府仿原物制作,原碑于1998年6月移置于沈钧儒纪念馆内。1963年沈钧儒逝世后,其骨灰埋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内,此墓仅葬有其妻张梦婵。沈钧儒夫妇墓北面为其父亲沈澡卿之墓,墓碑上刻有“清故朝议大夫秀水沈澡卿公之墓”。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原籍嘉兴,清光绪时进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沈钧儒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在中……
[详细] 国界桥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洪合村7组,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系三孔无栏石板桥,南北横跨九里港。全长18.6米,桥面宽1.59米,由3块石板并列组成,单块石板最大跨度5.68米。东西有桥额“国界桥”,下桥柱上刻有桥联:西为“披莱远溯夫余泽,端委常存泰伯风”,东为“星映斗牛临鹊贺,地连吴越判鸿沟”。额旁及桥身刻有卷莲等纹饰,桥柱内则分别雕刻二尊石像,北为吴王,南为越王,雕像线条简洁古朴。据历代嘉兴地方志记载,国界桥是古代吴越古战场地。据《史记》、《左传》记载,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战于檇李,吴王阖闾死于此战。檇李是嘉兴春秋时的地名,国界桥所在地古代有南北草荡之称,即古檇李之地。1959年在国界桥附近发现大量马骨、箭头和古代兵器,分布广泛。国界桥的存在不仅便捷了当地的交通,更为研究古吴……
[详细] 秀城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解放街道秀城桥社区芦席汇南,据《竹林人圩志》载,桥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以依城郭、横跨秀水而得名。桥南北走向,系单孔有栏石拱桥,全长36.5米,面宽3.71米,拱跨约11.36米,矢高约5.5米,南、北两侧桥坡分别有台阶27级和35级。拱圈由条石纵联分节并砌而成,金刚墙错缝平砌。桥栏存望柱7个,其中桥顶方形望柱3个,素面无纹饰,桥南北落坡旁圆形望柱4个,呈莲花头状。东西桥额刻“重建秀城桥”,桥顶栏板刻花草纹,桥身西侧楹联刻“帝道遐昌,兴水利而济涉;皇口巩固,乐民以便成梁。”东侧上联已风化无法辨识,下联刻“凭眺一濠,是号秀城之胜概。” 秀城桥是嘉兴市区仅存的少量石拱桥之一,历史悠久,造型美观,所处位置是嘉兴最早的商业中心,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1年公布为……
[详细] 三步两爿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利民行政村(原石佛寺自然村)东南角,据地方志记载为明建,由聚秀桥和常丰桥相连组成。其中聚秀桥南北走向,常丰桥东西走向。聚秀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6.21米,桥面宽2.27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净跨6米,矢高3.61米。桥两侧有石栏板,南北两侧分别有石阶11级和10级。桥拱券石上刻有“聚秀桥”,东西两侧刻对联“摷梅花洲之去脉,镇禅仗沙之分堤”、“波影射双龙井眼,河源通一鉴山泉”。南北落坡呈喇叭状,北坡与常丰桥东坡相接,南坡与溪岸道路贯通。常丰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4.8米,桥面宽2.53米,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净跨5.2米,矢高4.15米。东西两侧分别有石阶8级和11级,桥面无石栏板。桥拱券上刻有“常丰桥”,南侧刻对联“乘驷漫夸题柱客,成梁为助川功”。东西……
[详细] 南星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新篁社区新篁小学东侧,原名新桥,为砖桥,明末已有。据明崇祯《嘉兴县志》卷三《桥梁》载:明末已有。至清乾隆年间,桥已坍。嘉庆五年(1800),张镇(字起也)等七名里人同募重建,改建成石桥。东西横跨丁谿,系七孔梁式石板桥,全长34.7米,宽2.76米,净跨20.4米,距水面高3.8米。桥面南北两侧石护栏齐全,有望柱6对,天磐石8个。南北桥首有“南星桥”额(张廷济题),又题有南石栏额:“寿纪光华”,北石栏额:“文昌朗照”。桥中孔东侧桥柱(由五块条形石并列而成)靠南一块刻文字一段:“大清嘉庆五年,岁在庚申正月穀旦。张起也、曹宏芳、戴盈科、陆苍佩、张驾虹、陆在川、张德容同募建南星石桥。张廷济书。”有桥联,南为:“虹跨珣谿槜李纪春秋胜地,龙迎秦岭里仁标吴越名乡”,北为:“山色……
[详细] 油车港长生桥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澄溪村澄溪大街31号南面。据桥额小字可知此桥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南北横跨澄溪港,北侧为澄溪大街、南侧为港南大街,系三孔墩式石板桥,全长约22米,宽2.97米,桥面由5块石板并列组成,河中两个桥墩为石块砌筑,单板最大跨度6.43米。桥底距水面高度2.4米。桥面两侧设有石栏板,上有方形望柱,南北落坡略呈喇叭状,各设石阶7级。东西原有五字桥额、现被水泥抹封,额旁镌刻小字“乾隆五十五年”,无桥联。桥身局部刻有云雷、卷莲等纹饰。此桥形制规整,做工考究,其用墩架设石板桥的工艺在嘉兴较为少见,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2009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秋泾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解放街道航明社区闸前街东端,原名迎春桥,始建年份不详,据康熙《秀水县志》载,明崇祯初重建,现桥额旁镌有“嘉庆十一年”、“里人重修”字样,可知现桥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重修。系单孔有栏石拱桥,东西横跨秋泾河。桥全长58.65米,桥面宽4.85米,拱跨15.6米,矢高6米。拱圈石分节砌筑,金刚墙错缝顺砌。桥栏尚存狮子望柱2个,方型望柱5个,东、西侧落坡分别有石阶39级和35级。南北桥额为“秋泾桥”,顶盘石中央刻有水涡纹,桥楹联风化严重,难以辨识。秋泾桥历史悠久、规模较大、造型美观,是市区仅存的少量石拱桥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1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塔塘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余新社区余新铸造厂西侧,西距乍嘉苏高速1000米。据《嘉兴府志》可知,建于清同治年间。系单孔石拱桥,东西跨海盐塘。全长45.93米,桥面宽3.45米,桥底距水面8米,拱跨14米。桥落坡呈喇叭状,东落坡喇叭口宽4.38米,西落坡喇叭口宽4.76米。桥身东面两侧各有3个天盘石,西面两侧各有4个天盘石,桥面四端各有一个狮子石雕望柱,西堍有1个方型望柱。桥东侧41级石阶,西侧有42级石阶,顶盘石中央有水涡纹、蟠螭纹。桥额为“重建塔塘桥”。桥面两侧修有可供行人座的石栏,桥墩嵌有桥联。桥墩东南嵌有石碑,碑上文字模糊,石碑上端有石碑檐。该桥规模宏大,造型美观,是海盐塘上仅存的古桥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17年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鱼池汇桥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古窦泾村曹家兜,又名广福桥。建于民国十年(1921)。系七孔有栏石板桥,东西横跨鱼池汇港。全长39.4米,桥面宽2.2米,底宽2.6米,矢高3.2米。中间桥柱为墩式,其余桥柱为条石竖置式。桥面由4块条石平铺而成,东西各有8级台阶。桥侧共有16个天磐石,并刻有花纹。桥栏中间各有4只狮子望柱。北侧桥额刻“重建广福桥”,南侧桥额刻“鱼池汇广福桥”。南北桥联分别为:“两岸渔邨蟹捨水接鸳湖,万家绣壤云塍波平麟渚”和“舟来塘北春桑帆影参差,西连池西古寺钟声隐约”。原桥东堍有一个石碑,上刻捐资建桥人的名字和金额,毁于文革时期。鱼池汇桥保存完好,墩、柱并用式结构独特,形制宏伟美观,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17年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里仁桥位于嘉兴市秀洲区嘉北街道九里行政村九里汇自然村,南与新城街道殷秀村交界。据清光绪《嘉兴府志》卷五《桥梁》载:“里仁桥在(秀水)县北九里,名九里汇。道光八年(1828),里人钱茂华、仲井田摹资重建(于志)。”民国十二年(1923)《新塍镇志》亦持此说,未提及重修、重建事。系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新塍塘,全长25米,宽2.62米,拱跨12米,拱矢高5.65米,拱圈用条石纵联并列分节砌成。另有长条石构成桥栏,方形望柱,桥南侧栏板已无存,北侧倾圮不全残存方形望柱5根。南北两侧各铺设台阶29级。桥顶西侧尚存栏板,桥额阳刻楷书 “里仁桥”。顶盘石中央有水涡图案。桥东、西两侧各有阳刻楷书楹联,东为:当年肇造嘉名里仁为□,其余模糊不可辨。里仁桥历史悠久,规模较大,造型美观,做工考究,是当地重要的历史建筑……
[详细] 北溪桥位于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范滩村7组,坐落在天花荡南至穆溪的入口处。清咸丰、同治年间《新塍琐志》卷三《津梁》有“北溪桥”的记载。民国十二年(1923)《新塍镇志》卷六《津梁》亦有“北溪桥”重修的记载。2004年,桥中孔坍毁,王江泾镇人民政府重修为水泥梁,并在桥面加了护栏。原为五孔梁式石板桥,东西向。现桥全长35.1米,坡长6.1米,宽3米,桥底距水面高3.5米,桥面由4块条石平铺而成,桥柱由3块条石竖置构成,桥身刻有花纹。东西落坡各设石阶11级和8级,上架水泥板。东端延伸出数十米长堤。无桥额、桥联。北溪桥虽破坏严重,但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影响,留存桥部件对研究古桥梁的建筑工艺有很大帮助,仍具有较高历史和科学价值。1992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思贤桥位于嘉兴市秀洲区塘汇街道南湖星辰湾小区与锦绣小区间,始建年代不详,现桥额旁刻 “清光绪十年(1884)”字样。据载,宋时塘汇有座纪念陆贽的思贤乡院,规模宏大,林木葱郁,院前有思贤桥,为嘉禾一胜。东西向跨车思港,系三孔有栏梁式石板桥,全长21.31米,宽2.12米,桥底距水面高2.6米。桥面由4块长条石组成,桥柱由4块条石并列竖置组成,桥栏尚存狮子形望柱3根,东西落坡略呈喇叭型,各设石阶7级和6级。桥额刻“重建思贤桥”,桥身刻有花纹,南北有楹联,因水深不便记录。思贤桥历史悠久,造型美观,做工考究,在市区内此类桥梁已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10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麟湖桥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栖真村3组,始建于何年不详,据油车港镇文化站杨跃兴先生编《悠悠水乡情----古桥篇》,现桥重建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北横跨池湾港,系三孔有栏梁式石板桥。全长19.41米,宽2.5米,桥底距水面高3.2米。桥面和桥柱均由4块石板组成,桥面两侧有石栏板、四端有方形望柱,北落坡石阶5级,南落坡石阶无存。东西有桥额“重建麟湖桥”,东侧桥联为“矢一念慈悲克成善举,愿千秋巩固永济行人”,西侧桥联为“七十岁康强功程独建,千万人来往利益常叨”。桥身、栏板等处刻有蟠螭纹、回纹、卷莲纹。该桥形制规模颇大,做工考究,桥纹饰雕工精美,是当地重要的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2010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鉏家桥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解放街道航明社区光明街,建造于民国22年(1933),东西横跨鉏家滩,是一座水泥和石块结合的桥,全长15.23米,宽3.9米,桥面距水面为3米。东西桥墩用石块砌筑,桥梁和桥面为水泥浇筑,并设有水泥护栏,望柱塑成方形,桥面中间护栏上立有两根水泥灯柱。1989年在老桥东又建新桥,此桥逐渐废弃。鉏家桥造型简洁,风格别致,带有典型的民国特征,为研究嘉兴近代桥梁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2010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杉青闸遗址(含落帆亭)位于嘉兴市区杉青闸堰上。西、北面与原嘉兴中丝一厂(后改为嘉丝联厂)相接,东距京杭运河25米。落帆亭始建年不详,据地方志记载,宋神宗熙宁初重建。亭附近有杉青闸,杉青闸是嘉兴古运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水利设施,《宋史•河渠志》载:“神宗熙宁元年(1063)十月,诏:‘杭之长安,秀之杉青,常之望亭三堰,监护使臣并以管干河塘系街,常同所属今佐,巡视修固,以时启闭’”,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建有官舍。落帆亭是官舍旁的一处名胜,为官吏和客商游憩之所。其时由苏州进嘉兴的帆船,过此必落帆,故称“落帆亭”。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增筑太白亭,旁有花神及闸神像。1921年嘉兴酒业公所出资再修。园内假山玲珑,亭轩幽雅,池塘遍植荷花,清香四溢,风光优美。园林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详细] 觉海寺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斜西街435号,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旧称报忠观,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改观为寺,至正末年因战争遭毁,明永乐十五年(1417)重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奉敕改名为“觉海寺”,雍正十二年(1734)授御书“觉海寺”匾额,清代名僧玉琳琳国师任主持,属佛家“禅宗”的“临济派”。寺院中轴对称,面积6132平方米,中轴由南向北依次为前殿天王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三圣殿;中轴西由南向北依次为钟楼、二层楼厢房、地藏殿;中轴东由南向北依次为库房、斋堂、厨房、厢房。另外,南大门西侧设有法物流通处。寺内仅三圣殿为明代建筑,其余皆为建国后重建。三圣殿屋架由楠木修成,寺内供奉朱天君像(祭明末代皇帝崇祯,为原物),反映了当时复明的民族思想。觉海寺历史悠久,在全国佛教……
[详细] 清真寺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城东社区环城东路469号,东临环城东路,南靠大年堂街,西为干河滩街,北是大年堂后街,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乾隆年间曾两次大修和扩建。系伊斯兰教做礼拜的场所,又称礼拜堂。清真寺坐西朝东,全寺建筑由门楼、大殿、讲堂、水房、清泉亭、古碑和清真女寺等组成。其建筑布局匀称,结构严谨,颇有明代江南庭院建筑风格。礼拜大殿与讲堂相连,殿内有4根楠木大柱,故又称“楠木大殿”。讲堂和男礼拜堂均为抬梁和穿枋式砖木结构建筑,朝东有轩廊。男礼拜堂东侧亭子内置有石碑一块,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和《重修嘉兴府礼拜寺碑记》。清真寺历史悠久,是中外多元文化交流的实证,对于研究中外交流史、宗教史有很高历史价值。1981年公布为嘉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冷仙亭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丁家桥社区秀州路偏北原地名项家漾,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冷谦,字启敬,武陵人,明洪武元年(1368)为协律郎,后侨居嘉兴,随知识渊博的海云沙陀求学,以博学多才闻名,并精通医药秘方,名望甚大,得嘉兴民间爱戴,其居地称为冷仙亭,后改为冷协律祠,专门祭奠冷谦。冷仙亭建筑原有仙家殿、玉皇殿、斗母殿、冷仙亭及清泉一剑池古井。仙家殿、亭等现已无存,仅存斗母殿,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面积约600平方米,三开间,五进深,为抬梁式,金瓜柱,不施斗拱。小方格落地门窗,墁地铺方砖。殿前有古井一口。今属嘉兴市佛教协会,供有四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住有僧人。冷仙亭在嘉兴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力,对于研究地方史以及宗教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详细] 仓圣祠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南湖街道南湖社区南湖小瀛洲岛,俗称小烟雨楼。原由嘉兴地区民间组织“惜字会”为纪念传统的文字创始人仓颉,于清光绪年间建,民国十三年(1924)由嘉兴名流金蓉镜倡募重修,解放后又按原貌重修。该祠具有江南传统特色,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余平方米。面阔三开间,进深二开间,通面阔12.90米,通进深8.70米。梁架为抬梁式结构,内四界带前后单步,梁用瓜柱,不施斗拱,柱础形似覆盆,刻有缠枝花纹。重檐歇山顶,屋面甏瓦,屋脊为鱼带式,光明照飞檐发戗,发呈龙头状。整个祠装饰华丽、宏伟而又古朴,曾得苏州园林行家称誉好评。四周有回廊、台阶,前临放生池,四面环水,南眺南湖烟雨楼,垂柳环绕,花石林立,北以假山作屏障,回迂曲折,由圆洞厅,九曲桥沟通湖滨,祠在草木花石湖水怀抱之中,更显得……
[详细] 血印禅寺位于嘉兴市南湖区新兴街道明月社区三塔路547号,俗称血印和尚庙。寺前的司宪牌坊为明代遗物,石牌坊西立柱下,有块铁锈色的印迹,宛然象个和尚侧影,百姓称这石柱为“血印柱”。据清乾隆《嘉兴府典故纂要续编》和1996年编《嘉兴市志》载,关于“血印”的传说有两种:一是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倭寇将大批妇女关在寺中,叫寺里一和尚看守,倭寇外出抢掠时,和尚放走妇女,倭寇回来大怒,将和尚绑在石柱上乱箭射死,血迹染成人形;二是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占嘉兴,清兵抢掠大批妇女,关在岳王祠中,叫寺中一和尚看守,这和尚待清兵出去放走妇女,清兵回来大怒,将和尚绑在司宪牌坊下石柱上乱箭射死,血迹染成人形,血印虽久经风雨而形影不褪。由于不知和尚姓氏,所以人们叫他“血印和尚”。后人为称颂其舍己救人的精神,于民国14年……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