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旅游景点介绍
象珠二村前仓位于永康市象珠镇,年代为明。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厚仁后宅厅位于永康市石柱镇,年代为明。后宅厅坐落在永康市石柱镇厚仁村,为厚仁李氏第八世祖松川公(字用彰)所建,距今已有近500年。它是永康现存唯一的明代古民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整座建筑占地近千平方米,最多时曾同时居住着上百人。厚仁村古称碧湍之浒,据称始迁祖辉公1304年迁居于此,正是看中这里溪水环绕、一马平川的地理环境。现在的厚仁村有1300多人,村民多姓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村曾经有着丰富的古代建筑,包括1座古祠堂、4个古厅堂、5眼古井,古桥、古亭各2座……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布局严谨。如今,始建于公元1506年的李氏家庙经过修缮重建,已经承担起文化礼堂的功能,展示着村庄的历史文化,凝聚着家族记忆。村中4个古厅堂只剩下后宅厅,而且其东厢房也早已付之一炬。从其保存相对完整的正厅和……
[详细] 北后周肇庆堂位于东阳市六石街道,年代为明。肇庆堂建于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原本前后七进,现存主体建筑三开间,九架前后双步。明次间各三攒,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与抬梁混合。月梁瘦高,龙须纹如眉月,丁头拱承托五架月梁。在北后周村,几百年来流传着有关肇庆堂的传说。本来民宅是不能建七进的,私自这样建造属于违规逾制。听说官府可能要来查访,村里人主动把肇庆堂的四间拆除了。但是,即便只剩三开间,肇庆堂仍显得气势宏伟。肇庆堂是村里最开阔、热闹的场所。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南楼吴氏宗祠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年代为明。南楼村吴氏宗祠,又名至德堂。南楼村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吴氏祠堂建于明末清初,坐北朝南,平面为五开间三进两明堂,占地面积750平方米,依山而建,层层升高,意为步步高升。每进之间落差很大,天井狭小而狭长,用材规整。特别是砖雕门楼规模宏大,中间四柱五楼牌坊式,两边各带两间门罩,形成暗七间砖雕门楼,雕刻艺术精湛。前进明次间设藻井,四周用出二跳五踩斗拱承托,斗拱出象鼻昂,制型古朴典雅。中进明次间均为抬梁式,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月梁造,桁条均有斗拱支托,明代特征明显。后进梁架皆为穿斗式,《宗谱》中明确记载为前明建筑。2005年11月3日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黄村坞钟瑞堂及小厅位于兰溪市水亭乡黄村坞村,年代为明。黄村坞村位于兰溪西部,东距水亭乡政府2公里,人口585人,地属丘陵。该村原名鹤山,黄姓在740多年前迁居于此,后人丁兴旺,故以姓名黄村坞。黄氏系宋代诗人黄庭坚后裔。黄村坞村建村讲究天人合一,村水口有两棵遮天蔽日的古樟树,有三、四百年历史,村内建筑傍地而建,层层高企。主要建筑有钟瑞堂,钟瑞堂是明景泰六年(1455年)建造的黄氏大厅,坐落在黄村坞村中部,门楼上写着“大夫第”三个大字。与钟瑞堂一同跻身省文保单位的,还有紧挨着它的黄村坞小厅。小厅是在钟瑞堂后建的,用作议事,原本有两个,如今仅存一个建筑面积297平方米的厅堂。小厅也建于明代,用材考究、型制独特,为三开间前厅后堂楼,后进二楼用作主要厅堂,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小厅高于钟瑞堂,也是这里的……
[详细] 竹塘进士木牌坊位于兰溪市女埠街道,年代为明。竹塘村进士木牌坊,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建造。竹塘村进士木坊位于距兰溪市区约14公里女埠街道竹塘村内。东面为横穿村庄的竹塘村至长山岗村大路,南路紧靠城市文化资本3本村徐庆标家,北与钱水生户相邻,西面顺石级而下为一水塘。进士牌坊为木斗栱结构牌坊,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全高约5.2米,宽3.5米,一开间六柱,中间二栋柱垫以青石礩形柱础,全间用青瓦盖顶,略呈翻角,屋脊以瓦作金钱装饰。栋下置木匾,上楷书“进士”两大字,右边竖行小字为“文林郎监察御史陈炜书,金华府知府李嗣、同知牛盛、通判王倍”,左边竖行小字为“赐进士兰溪县知县王鲁、县丞臧庆、主簿吕俊、典史郭安为赐进士祖徐氏陈相立,成化四年岁次戊子孟夏月吉旦”。匾下置二垛一斗三升斗栱与下部横梁相……
[详细] 女埠双塔位于兰溪市女埠街道,年代为明。女埠双塔,即前塔永龄塔和后塔仁寿塔,位于金华市兰溪市女埠街道下潘村及见坦村。双塔均建于明代。其中,永龄塔坐落在下潘村东南约五百米的白露山上,俗称前塔,建于明朝初年。塔六角五级楼阁式建筑结构砖塔,高二十三米,底边宽二点六米,墙厚八十九厘米。塔基青石砌筑,塔身用青砖一丁一顺砌置,每层用平砖和菱角牙子相间叠涩出檐。顶层塔壁嵌有“永龄塔”青石匾,第三层石刻“岁瞻”二字。据传,下潘村形如船形,故当地百姓建造该塔镇村,以求村民风调雨顺。因年久失修,原整座塔身微斜向东南方,倾斜幅度大约在十度左右。墙体多处出现裂缝,底层向后塌出一非常明显墙洞,塔的外墙斑驳陆离,布满青藤,塔层挑檐棱角残缺不全。2007年进行纠偏修缮,塔的上半部和基座多处钢筋加固。近年,塔的外部已经出现不……
[详细] 覃恩堂位于兰溪市永昌街道,年代为明。在兰溪市永昌街道太平祝村旧宅自然村,有一座保存至今的祠堂——覃恩堂,历经近600年风霜,墙体和屋架依然齐整无偏。这座祠堂为明朝官员祝戒出资修建,后裔祝弥为纪念先祖,在覃恩堂前又修建了台宪牌坊,成为忠孝文化传承的载体,也让这座明代祠堂再添特色。此外,覃恩堂的用料讲究,技艺精湛,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突出,堪称一座守护祝氏忠孝文化的“三好”祠堂。覃恩堂建成于明代宣德七年(1432),距今已有580多年,是兰溪市现存较早的古建筑之一。它地处旧宅村的中心地段,坐东南朝西北,为三开间三进的砖木结构建筑。覃恩堂门前如今是一片平坦的空地,视野开阔。据村民回忆,这里原本有两座纪念祝戒的碑亭,碑亭文字分别为两名明朝官员撰写。如今碑亭被毁,独留“台宪”石坊巍然挺立在覃恩堂前。“台……
[详细] 洞山塔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古方村东北白沙溪畔的洞山上,因山得名,塔高20余米。洞山塔可谓历经沧桑、大难不死的“塔坚强”。自明代以来,历经400多年风吹雨淋、岁月侵蚀。抗日战争时期,白沙溪对岸飞来一枚日军的-,弹片击中塔身,削出一个直径几十厘米的大洞。此后,塔身日渐倾斜,且部分开裂,但洞山塔依然屹立。当地流传着有趣的传说。说是洞山在白沙溪畔,俯瞰就像一条上水的鲶鱼,据说上水的鲶鱼每产一个籽,就会出一个官。古方官员出得太多了,惊动了皇帝。皇帝就下令在洞山上造塔。这就好比在鲶鱼头上插了一把金叉,鲶鱼没法上水,从此,当官的人就少了。另有一说是古方人得罪了府太爷,于是府太爷修了一座塔,“像鱼枪一样把鲶鱼叉住了”。传说只是传说,未免以讹传讹。不过,洞山塔因何而建,由谁建造,确实是个谜。原先塔顶有一个……
[详细] 嵩溪古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古村的原生态保存完好,房屋大多呈黑瓦白墙,由木结构和石头堆砌而成,在村里多处体现了历史人文的沉淀。村里民风淳朴、热情,商业化气氛基本还没形成。穿越在村里的小路,听着流过古村的溪水声,让人的心情别有一番惬意。风和日丽下的嵩溪古村神秘而安静。不要门票,没有挂红灯笼,没有任何商业、推销和叫卖的影子,有的,只是阳光,蓝天、古树,老屋,以及淳朴,安详而友善的面孔。书画般的感觉,很适合清静的旅游,很美!嵩溪古村,依山傍水,古色古香,形态完整。建筑类型众多,水系、街巷格局完好,有40多幢1560余间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留了众多的宗祠、民居、桥梁、庙宇、古井、戏楼等。嵩溪古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有“嵩溪诗社”,“嵩溪学社”。村民们时常切磋诗书画,举办习作展览。嵩溪……
[详细] 嵩溪建筑群位于浦江县白马镇,年代为清、民国。作为浙中地区保存最完善、体量最大的古村落,嵩溪村距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村内保存着庞大的古建筑群,多为清代遗存,约1560间平方米。整个村落因地势而建,古屋分布密集,错落有致,老街纵横交错,百转千折,房屋朝向与外观亦随地势而不断变换,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嵩溪十景”。该村文风鼎盛,清初创立“嵩溪诗社”,清末至民国建“嵩溪吟社”,改革开放后,又组“嵩溪学社”。嵩溪村先后被列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并被评为3A级国家旅游景区。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兰溪城墙及码头位于兰溪市云山街道,年代为宋至清。兰溪古城东依大云山,西临兰江,略呈半月形,古城城墙沿江尚存的600余米城墙为明正德七年(1512)重筑,其余则为1995年重修。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毕家明墓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年代为明。古墓选址考究,符合古代墓葬的风水理论,前面拜堂开阔,又有半月塘、井,面向兰江,背靠山丘,墓穴做在山坳之中,是藏风聚水之处,前有山水亲临,后有山石依靠。钱镇祥说,这座古墓没有经过大修,时代信息纯正,特别是歇山顶石亭,型制独特,明代建筑特征明显。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湖西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2010年在浙江省中部的永康市发现湖西遗址。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工作,他们在这里发现了相当数量的、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稻谷以及水稻小穗轴。而后者是区别野生水稻和驯化水稻的重要依据。小穗轴是稻谷与稻秆小枝梗的连接部位,是承托稻谷的基盘。野生稻有自然脱粒的特性,因此稻谷脱落后,小穗轴的接触面是光滑的,而驯化后的栽培稻失去了这一特性,需要人工脱粒,其小穗轴的接触面就留下了“疤痕”。在湖西遗址出土的水稻小穗轴中,既有基盘光滑的,也有基盘“留疤”的。这体现了早期稻作农业的原始特征,它们证明,在湖西遗址所处的上山文化时期,浙江的先民除了采集野生稻谷,也开始驯化、种植水稻。2017年1月13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武义-莲都-松阳畲乡森林古道起讫地点:武义三港乡曳源村-莲都区老竹畲族镇曳岭脚村-莲都区吾赤口村¬-松阳西屏街道大路口村。总长度:75公里概况及主要特点:该古道从西屏街道大路口村宋朝名人项安世读书处定照院起盘山而上,途径三都乡岭上村而至紫草村,一条经呈回(或水竹)、黄岭根、周山头、四都章田等村而至武义县牛头山村;一条经黄岭根村直至莲都区吾赤口村(麻田自然村)。是古时候通商、外出的主要官道。古时为方便行人商旅,沿途建有柏树亭、半山亭、苏马亭、水竹亭等邮亭,提供茶水,也可供行人商旅车马歇脚。古道沿途保留的古松、古红豆杉,有着上百年树龄,均高耸入云,更衬托出古道的古老与清幽。众多古树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林”景观带。……
[详细] 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古道起讫(途经)地点:下田村途径上田村将军亭、吴公庙、仰天湖、九盘岭、天堂、白沙至遂昌县城。总长度:10公里(宽90公分)概况及主要特点: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古道为武义县到遂昌县的官道,目前保存较为完好,从上田村开始在幽幽山谷中穿行,鸟语花香。沿途有吴公庙、仰天湖等在青山绿水相伴。古道最高最高海拔1200多米。……
[详细] 朱锡岭红枫古道起讫(途经)地点:磐安朱锡岭脚-东阳西塘安。总长度:5公里概况及主要特点:古道建于北宋,全长十里,条石铺成,路基平均宽2米,东起磐安县朱锡岭村岭脚,西至东阳市西塘安,主要位于磐安县境内,是古代安文通往东阳、永康、金华的官道。古道保存完整,两侧植被丰富,枫树连片分布,并存有参天古枫20多株,一到深秋,满山红叶,似一片丹霞落在朱锡岭上。在岭头有一古村落,为泥墙黑瓦土建筑,现部分农户居住。……
[详细] 钱王铜山岭古道起讫(途经)地点:方岩镇铜坑古落村施氏宗祠起、经庙口古村落、庙口武肃王生祠、林坑古村落、铜山岭头、吴越国铜矿遗址、舟山镇铜山村大秧田古村落止。总长度:6公里概况及主要特点:“铜山岭钱王古道”处在高山峻岭之中,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与丽水市缙云县相邻,连接各地风景名胜区。纵观整个“铜山岭钱王古道”山青、水绿、路幽。“古”、“文”、“绿”、“红”相接应。“铜山岭钱王古道”与缙云县白竹乡西施村“森林古道”相连通,约五里直达西施古村落;与缙云县白竹乡上朱村的“古盐道”相连接,约五里到达上朱古村落;可以跨县域长距离野外拓展类古道。离永康市方岩风景区的胡公大帝庙相距六公里;离胡库画眉岩风景区的胡公家庙相距四公里;沿独松古村顺流而下,经铜坑古村、先盆古村、后浅古村、葩陌古村到达胡库古村、古山古……
[详细] 石湖坑村成氏民居壁画位于永康市唐先镇,年代为1958年。石湖坑村的小溪边,有个远近闻名的“十六间”。“十六间”古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屋里最吸引人的是“成氏民居壁画”。这是1958年留下的,画的是当时村里的经济总收入、收入科目、粮食支出等等明细。刚开始画的时候大家都很好奇,邻里乡村很多人都赶过来看,一度引起轰动。如今,石湖口、谏庄、石湖坑3个村的油菜花出了名,赏完花专程过来看壁画的市民越来越多。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朱明粮仓位于永康市东城街道,年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