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亳州市旅游

亳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221、岳王寺
岳王寺
  蒙城县西北三十五里原有一寺,门前悬一木匾,-“岳王寺”。前后两重大殿共六间,东西廊房各两间,寺内原供有岳飞、岳云等塑像。寺西侧有一井。据明《嘉靖寿州志》载:“驼涧在县西北四十里,岳飞败金兀术于驼涧即此,遗有营垒址基尚存。”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围困顺昌(今安徽阜阳),东京副留守刘锜定计,以少胜多,杀得金兀术大败。岳飞也乘胜进军,一个多月接连收复六城。岳飞曾率岳家军中的精锐骑兵“背嵬军”①在驼涧附近英勇奋战,大败金军。后人常往驼涧凭吊忠烈,瞻仰岳庙,留下许多诗文。清乾隆年间,蒙城知县王大经有《驼涧怀古》诗云:武穆储胥旁涧津,背嵬贯阵扫胡尘。荒村凭吊多垂泪,何况朱仙镇上人。注:①岳飞有两支精锐骑兵,一支名“背嵬军”,一支名“游奕军”。……[详细]
222、黉宫
黉宫
  蒙城东关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古代建筑,是历代文人祭孔和演礼办学的黉宫。黉宫内苍松掩映,殿宇雄伟,殿上覆盖着五色琉璃瓦,飞檐翘角,蔚然壮观。飞檐下,砖木浮雕着飞禽走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据《蒙城县志》记载:黉宫内大成殿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殿内供奉有孔子等圣贤牌位。元代末年,毁于兵火。明朝洪武年间,因蒙城属凤阳府管辖,是兴王近地,故此大兴土木,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黉宫。永乐、正统以及清代至民国年间复加修葺,较前扩大;大成殿居中,以巨杉作栋梁,殿内外上下重油彩绘,金碧辉煌。大成殿五间,是仿皇宫款式兴建的,九檩十八架,四十二檐翘角,雕梁画栋,花式斗拱,工艺精巧,庄严肃穆,巍峨宏伟。东西偏殿及前殿皆用五色琉璃瓦盖顶,四周殿房相连,建造独特、古朴、幽雅,共有房屋三十六间。大成殿正中供奉……[详细]
陆建章的故居和墓地
  陆建章(1862—1918)字朗斋,乳名八庚,蒙城东南六十华里陆瓦房庄人。曾任清二品道员,曹州总兵,袁世凯政府的陕西督军等职,后被段祺瑞指使徐树铮诱杀于天津,归葬蒙城故里。陆建章的府第和墓地是他在陕西督军任内兴建和选定的。府第在庄内,墓地在庄东头,两者直线距离约100米,中间有一条南北大沟。府第南北长60米,东西宽27.3米。现仅存前大门(见照片)、两边耳房与后厅两部分,门楼超过耳房三尺多高。房屋均为砖木结构,木刻花纹,门槛高约一尺。门槛两旁有两块长方形的上马石,石的前面及内侧雕有花鸟鱼虫,雕工精湛,栩栩如生。后厅房较为高大,并排七间,出厦,木柱,础石为石破,正厅房屋为小瓦复合而成。后厅、东西厢房及后马房均在1938年被日军焚毁。墓地在庄东约30米处,共占地18亩,遍植松柏,南北长143米,……[详细]
224、慈氏寺
慈氏寺
  蒙城县城内有一座古寺,名叫慈氏寺。“慈寺晓钟”为蒙城八景之一。慈氏寺俗称大寺,位于老城大街南端东侧,万佛塔的西北首。据旧《县志》记载:“慈氏寺在县内东南隅,元至正丙子年(按:应为丙戌年,即公元1346年)建,旧名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改为慈氏寺,设僧会司于此。”佛教传入我县始于五代,发展于宋,到元明两代最盛行,寺庙的兴建与重修多在这段时期。慈氏寺占地数亩,是我县最大的寺庙建筑之一。寺内主建筑可分为五殿、四院。五殿:前山门(正门过道)三间,正殿(包括前殿、正殿房)十间,后殿楼房上下六间,后殿东偏殿三间,西偏殿三间。四院:正殿前的方形大院,正殿后和后殿前的后中院,还有后殿左边的东跨院与右边的西跨院。全寺共有山门和跨门通道八个,五殿四院相互通达。最前面靠街的前山门,除中间开一正门外……[详细]
古瑕城与赵集古城址
  半个蒙城县,五座战国城,是蒙城之佳话。蒙城地处中原腹地,历代兵家必争。据专家考证,仅在涡河以北,半个蒙城县的区域内,就有大大小小五座战国乃至战国前的古城遗址。分别是:漆园古城、殷墟北蒙、礼城、瑕城和赵集古城遗址。北蒙和礼城,千年古城墙至今依然屹立,绵延不断,气势恢宏,漆园古城也因庄子而名满天下,瑕城与赵集古城址则名不见经传。县城东北行二十公里左右,北淝河北岸,有一座古城,古称瑕城,今名乌集(乌衣集)。古城垣大部被毁、小部分突出地面,规模已无法确切计算,大约在四平方公里左右。古城内外,时常出土战国时的陶器残片。《水经注》记:“北淝水又东,积而为坡,谓之瑕坡,城水又东南经瑕城南。”“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据《蒙城县志》载:“楚将庄攻宋,回师瑕坡筑瑕城。”翻开《史记·楚世家》,即是楚庄王“二十……[详细]
226、南简城
南简城
  南简城是一座古城。据传为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所建,距今1600余年历史,又称简文帝城,当地人称为简城。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东南17公里处,距板桥集镇陶圩村沟南陶庄500米,这里曾为古代重要城邑。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有东西走向主大街,两侧商铺林立,市井繁华,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沧桑,沧海横流,南简城不幸毁于战乱,现仅余遗址方圆约150米,略高于四周地面,土壤细腻泛白色,旱天不干,雨天不涝,和泥粘性好。1985年在考察中,我们收集到完整瓮器、粗陶残片、城砖、瓦片四件,上缴文物局。出土粗陶残片花纹清晰,瓮片卷边自然流畅。出土城砖厚三寸、长一尺半、宽半尺、重八斤,无花纹,青色,质地细腻。1968年,大挖畦田时,发现较多陶器残片,残片堆积层厚近50厘米,同时发现10多个灶台,灶内留有烧过的焦土及……[详细]
民众教育馆
  蒙城县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民国三年(1914年)十二月,蒙城建立通俗教育会,民国十七年改为民众教育馆。馆址初在文王庙,后迁至文庙明伦堂西侧(现漆园金店),与明伦堂、圣人殿、藏经阁、文昌阁等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文化中心。教育馆总体布局可分为大门、前门、中院和后院,约二十多间房屋。大门上方两道连接门垛的弧形钢筋架上排列着“蒙城民众教育馆”九个铁皮红漆大字。大门两边是瓦顶木栅栏空花围墙,分别书写“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条幅。走进大门,一条两米宽的砖铺人行道直通前厅,厅前小院整洁,花坛草坪有序。前厅宽敞高大,门前悬一粉红色匾额,-“讲演厅”三字。厅内悬挂着五彩缤纷的纸花、绣球。墙壁上贴着醒目的标语。讲台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台下是一排排长形椅,整个讲演厅布置得庄严肃穆。讲演……[详细]
曹操演武台
  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建置志·古迹》:“曹操演武台在县东半里许,俗称为曹操坟。”在民国初年,曹操演武台遗迹尚存。因为年代久远,当年的演武台已经成了一个土堆,所以俗称其为坟。演武台建于何时呢?民国三年《重修蒙城县志·武备志》记载:“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率水军自涡河入淮。”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为了统一南方,曹操亲率大军20万(号称80万)南下直取荆州。后曹军赤壁一战大败,曹操为了操练水军就在涡河边上建了演武台,据县志记载,民国初年的“县东半里许”,也就在涡河岸边。所以曹操演武台应该是建在曹操引水军自涡河入淮之时,也就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距今已经将近1800年了。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杂类志》录有两首关于曹操演武台的诗。其一是《魏武台》,作者是清雍正年间蒙城贡生任……[详细]
229、孟表墓
孟表墓
  孟表,字武达,是我国南北朝时代济北蛇邱人。他起初在南齐明帝时,任马头(今安徽寿县西北)太守,后归顺北魏,任南兖州(今山东兖州)刺史,赐谯县(今亳州)侯,镇守涡阳。涡阳即今蒙城。北魏皇兴二年(468年),魏军大举南进。夺取南齐淮北四州,建涡州涡阳县,治所在原山桑县城。后迁至蒙城涡河闸北的漆园故址。涡阳当时位于北魏与南齐边界,是两-事上的必争之地。南齐永泰元年(498年),齐派豫州(今河南汝南县)判史裴叔业率精兵五万夺取涡阳。仗打得异常惨烈,齐军大兵压城,把涡阳重重包围,魏军孤城固守。齐军把魏军尸体堆在城外,城内粮尽,孟表率领守城将士吃枯草、草根、树皮,顽强固守二个多月才被救解围。因镇守涡阳有功,北魏孝文帝封孟表为汶阳(今山东泗水县北)伯、平西将军。孟表最后卒于齐州(今山东济南市)任上,谥号为“……[详细]
230、七奶庙
七奶庙
  蒙城县双涧镇有个因庙而得名的七奶庙村。七奶庙原名七贞祠,故址在今双涧镇七奶庙小学,现庙已不存在。七贞祠的建立,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相传元朝末年,河南荥阳潘公任江浙行省左丞。他有一妻七妾。七妾对潘公和夫人以礼相待,相互之间也相敬相爱,从来不争风吃醋,因而,妻妾群居一处,却能和睦有序。潘公常以贞节烈妇之事教育众妾。后来义军起,战乱兴,潘公临战。一天,潘公对众妾说:“我身受国恩、担当重任,即将临战,生死难料,如有不幸,你们可各自逃生,切勿为人所辱。”一妾跪倒在地说:“妾受君厚待,必将以死报答。”潘公走后,她随即回到房间自缢而死。其他六妾见状,也相继自缢身亡。七妾死时是元至正末年(1341年)七月五日。人们思其贞烈,在潘公家乡荥阳建祠祀之,名曰“七贞祠”。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闻……[详细]
何御史故居与墓地
  何惟憼,字子恭,号水南,蒙城县城西何楼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世宗癸丑科举进士,世宗间官都察院经历(一曰经宪,蒙人通称御史)。后遭严党陷害,含冤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终年七十七岁。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其冤昭雪,葬于城南区关帝乡陈瓦房村何桥庄前。何楼庄,即是何惟憼的原来住址。当年建有楼房,该庄因以得名。庄外的杓子塘、凤凰蛋,庄内的前花厅、后花园以及响场、轿杆(该庄地形似轿)等遗址。何惟憼的楼房,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虽已不复存在,但楼基砖于1958年被挖出,大部分送往蒙阜公路铺垫路基,部分砖块散落在群众家中。何惟憼与严嵩同在明世宗朝任职。何目睹严氏父子独揽朝政,胡作非为,致使国事日蹙,生灵涂炭,随托体衰,告老还乡。但严之党羽,仍设计陷害,逼使何惟憼吞金自杀。……[详细]
刘孤堆遗址
  刘孤堆遗址位于蒙城县东北板桥集镇境内刘谷堆村三里桥正北500米,高出地面4米的一个大土堆,为大乘寺遗址。据传为清代所建,现为蒙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大乘寺气势恢宏,雕梁画柱,飞檐斗拱,风貌奇伟。寺院座北朝南,寺前6棵龙爪古槐。前殿9间,内塑鬼判韦陀,面目狰狞,阴森怕人。后殿8间,高6米,内塑佛祖及十八罗汉,描金绘彩,祥云彩瑞,栩栩如生。偏殿耳房3间,为僧舍。中间院内有2米半高石碑一座。寺内神明灵异,十里八乡善男信女,焚香膜拜,祈福还愿,香火昼夜不息,颂经绕梁不绝。大乘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迭经废兴,屡遭毁葺。建国后,寺院愈加萧条零落,荒败凋弊,被作为小学使用。文革时期,-破四旧,寺院再遭浩劫,悉数损毁。关于寺院成因,一说当年有人看到土堆不断长大,风水大师说是火龙造山,它将给人们带来一场劫……[详细]
233、华祖庙
华祖庙
  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蒙城县志》记载,城内华祖庙在北大街路西(现城关医院斜对面)。华祖即华佗(?-208),汉末著名医学家,又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亳州市)人。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尤其擅长外科,创用“麻沸散”,给患者-后施行剖腹等手术。还创编“五禽戏”,教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据说曹操常患“头风”,华佗为他开颅治疗,病情大大好转。曹操征华佗专为自己治病,华佗不允,曹操怒,将其杀害。为了纪念华佗,各地建起华祖庙。蒙城不仅城内有,一些大的集镇也有。可以推断城内的华祖庙规模应该和小涧华佗庙基本相同,也应初建于唐朝初年。解放前,城内的华祖庙已毁坏殆尽,只剩下三间庙屋,且已破烂不堪。解放后,曾进行过维修保护。文革初期,华佗像被毁,后来庙屋也成为民居。1996年,北大街仿古改造时,在……[详细]
234、鹤鸡庵
鹤鸡庵
  蒙城县西四十五华里的马集乡鹤庵村境内,有一座古老的庙宇鹤鸡庵。数百年来,在涡、蒙、亳等县享有盛名。每年的农历二月中旬开始,方圆数十里、甚至数百里外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都云集到这里,尽管每年的这一天,往往是阴多晴少,有时风尘迷漫,有时阴雨连绵,但依然难以动摇人们一睹庙会盛况的信念,最高时数万人。庙院周围方圆两公里的地面,到处是人流,唢呐阵阵,爆竹声声,香烟袅袅和人声鼎沸,沉寂一年的古庙顿时增添了生机。据明嘉靖《寿州志》和民初《蒙城县志》载:“鹤鸡庵,蒙邑西四十里,会期二十九。”可见,此庵至少兴建于明代。据民间传闻,有一年农历二十九,有一只婷婷玉立的鹤鸡(又名雉鸡)在此地出现。当地村民说是风水宝地,于是集资捐款在此处盖起了三间庵堂。庵内塑上金霄、玉霄、琼霄三座神像,乡人谓之三奶奶,并由尼姑看……[详细]
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旧址位于县城北22.5公里的新兴集。1938年9月,彭雪枫同志受命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指战员373人,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到新兴集建立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上旬中原局书记-同志视察新兴集时,曾在这里住数日,就边区建设和创建抗日根据地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四师在新兴期间,集内设有司令部直属机关,如政治部、参谋部、军法处、副官处、借给处以及当时大名赫赫的“佛晓报社”等十几个机关单位。司令部旧址在1940年的“六一”战斗中,被日军焚毁后又修复。现在,院内塑有彭雪枫师长戎装骑战马铜像一尊,室内布置有革命文物和各种图片陈列,对外开放,已成为市爱教基地,参观者络绎不绝。1961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保单位”。……[详细]
涡阳石佛寺
  涡阳石佛寺,位于亳州市涡阳县曹市镇顺沙集北八里。明代创建,清朝重修,存有大殿三间,明正德年间石佛像5尊。现为涡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明朝,清代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尚存后殿9间,前殿3间,东西廊房各3间,为石佛寺小学使用。现存清代重修的后殿3间,并有明朝正德(1506一1522)年间雕刻的大型石佛3尊、石和尚2尊。……[详细]
陈传卧迹
  安徽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石弓集西北隅,S202省道南侧,有一小山,在山石西侧一方石面上,有似人卧痕迹,长有数尺。传说,陈抟在此鼾睡,一觉八百载,把青石压成人形痕迹,故称为陈抟卧迹。现在人形卧迹依然可见。……[详细]
千年白果树
  蒙城东四十五里移村集,有两棵堪称历史文物的白果树。据说,汉朝时期,移村集乌家有个当朝的大官,通称“乌老”。乌老在家乡建造了一座花园,叫乌家花园。这个花园不知早在什么时候就不存在了,只留下了两棵白果树。一直到现在,这里还流传着两句话:“朱洪武起初,大树两棵”这就是说,早在六百多年以前,这两棵白果树就已经是“大树”了。两棵树一南一北,各占一块地方,相距大约半里路,南面的一棵大些,要六七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过来。北面的一棵小些,但也有五六搂粗。两棵树的高,那就不用说了,几里路之外就能历历在目,它们的枝丫直伸到半天空。这是两棵不同性别的树。根据两棵树结的果实,村上的人称南面的一棵为母(雌)树,因为它的果实大些,也饱满些;称北面的一棵为公(雄)树,因为它的果实小些,也不那么圆滑。这是两棵饱经沧桑的树。漫长……[详细]
漆园春雨
  蒙城在周、春秋战国时称“漆园”,唐天宝元年改为“蒙城”。漆园旧址在今城东北涡河北岸二里许的姜楼庄西北和刘寨庄西。这北依梁土山,南临涡河水,有茂林修竹,沃野平川,肥壮牛羊,勤劳农夫。每当春回大地之时,真是花红柳绿,清香阵阵,鸟鸣蝶舞,景色宜人。每当早晨,迷雾茫茫,湿气清新。天旱时,这里的庄稼不旱,青绿一色,非常茂盛。如烟似雾的迷蒙春雨,滋润了千花万草,阳光透过迷雾,照着涡河大地。特别是如烟似雾的迷漾春雨,郊外扶犁耕作的农夫,更为漆园古城增添几分春意。所以,诗人雅士,身临其境,无不交口称赞,清代诗人郑士英有诗云;耕犁初动已春融,溪水含烟细雨漾。最是园林深处好,渐匀新绿野花红。诗人余大中也在诗中作了这样描述:故址传河北,新祠建郭东。雨添新涨绿,花放旧枝红。何名隽有诗云:寂寞荒城涡水隅,千秋灵气霭千……[详细]
八慈寺晓钟
  蒙城南门内有座寺院,名曰慈氏寺(今已改建为城关第三小学)。建筑宏丽,雕塑精美。寺内高悬大铁钟一座。紧靠慈氏寺的东南角,有一宝塔,名曰慈氏塔,又名万佛塔。塔体八角十三层,挺拔秀丽,直插云端,每层每角均悬有铜质风铃。这塔、寺相映成辉,颇为壮观。旧时,每日破晓,寺内僧人撞响大钟,嗡嗡的钟声伴随着宝塔叮叮玲玲的风铃声,响遍古城的各个角落,令人心旷神怡。市民、商贾们在这悦耳的声音中纷纷起床,从事一天的劳作。清代诗人王廷珍诗云:慈氏钟声动晓风,狮音夜吼东方红。忽然唤醒邯郸客,纳上芒鞋随吕翁。……[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