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旅游景点介绍
太姥山潋城灵峰景区是由福鼎市灵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景区内的核心景点“灵峰禅寺”。灵峰禅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境的太姥山,毗邻东海,壤接江浙,雄镇东南,俯控吴越。其体巍巍,其势昂昂,抗苍崖于碧宇,耸绝壁于云霄,千峰韶秀,绵延跌宕。当视觉拨开云遮雾障,穿越山-复,凝视于秦屿冷城虎山的茂林修竹与氤氲云海时,摄人心魄的便是素有“东天佛国、海上仙都”之誉的六朝古刹。灵峰禅寺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约公元868年),迄今已有1140多年历史,唐宋数百年间,本寺龙象层涌,法席鼎盛,成为享誉东土的十方大丛林。自明清以来,日渐没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仅存残垣断壁,到了“0”,更就破败不堪,现在人们看到的寺宇,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建造的。2001年9月悟缘法师主持灵峰寺,重修,重建灵峰寺。寺内现在唐宋年间石刻70……
[详细] 过了萨公岭,便来到迎仙台。世人称太姥山是“海上仙都”,这迎仙台就是昔日东海诸仙每年在此聚会的时候,太姥娘娘迎仙的地方,况且这里的海拔恰好是666米。迎仙台是欣赏太姥山的峰岩景观要在最佳的位置。太姥山峰岩的主要成份是肉红色钾长花岗岩,历经亿万年的风化剥蚀,形成了浑圆、柱状、球状、板状等各种形态,造就了各式各样的象形景观,已经取名的就有360处,其造型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当大家进入太姥山,就像进入当代世界抽象雕像艺术大师的大型博览厅,数以万计的巨型雕塑品,任意摆设,凭人欣赏。首先看见一只高举的手向我们挥动,告诉我们太姥山神欢迎大家。往北面看去,有一块小石悬在峭壁边沿的,酷似古代的元宝,称之为“元宝石”。它的旁边有一只“猫头鹰”,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线再往上移,有两个老翁正安然自如地盘坐在峭壁上……
[详细] 犀溪,因在其西浦村的河滩上发现有印有犀牛脚印的溪石而得名,一个有着江浙风情的闽东小镇。犀溪位于福建宁德市寿宁县的犀溪乡,和浙江的泰顺相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民风淳朴,风景怡人。作为集浙南乡村灵秀于一身的犀溪,绝对能让远行的你得到所要寻找的美好和宁静。犀溪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是因为在其西浦村的河滩上发现有印有犀牛脚印的溪石,现在传说中的犀牛脚印早已无处寻觅,而让远方来客陶醉的景色,就在西浦村上流的河滩处。犀溪文化生态旅游是以犀溪流域为纽带,以文化和生态为基础,以廊桥和古建筑为特色,北起犀溪乡外山村及牛当山,南至仙峰村,西至笔架山,东到长岗头山脊一线,并包括甲坑、石竹州一带,面积约17.8平方公里。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包括西浦文化园林村、犀溪古建筑群、犀溪水域风光带、甲坑红色旅……
[详细] 后垅有被专家誉为“闽东的西双版纳”的大峡谷。峡谷全长25.6公里,最宽处达一百多米,最窄处也有几十米,两岸山峰临溪拔起,险象横生,景色迷人。整个峡谷终年漫山滴翠,春天山花烂漫,万紫千红,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乐园。这里曾是闽东通往闽北的交通要道,沿岸尚有保存完好的古廊桥、古道、古亭、古寨、古民居。……
[详细] 福建大嵛山岛,位于霞浦东北海域,距离三沙古镇港5海里,直径约5公里,面积21.22平方公里,最高处红纪洞山海拔541.4米,为闽东第一大岛。由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银屿等十一个大小岛屿组成,陆地面积28.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12公里。嵛山又名俞山、盂山,亦名窑山、鹞山。俞、盂均为方言谐音,又因昔时嵛山古木参天,岛上渔民兼营烧炭副业,天湖山下多古炭窑,故别称窑山。辖有五个行政村:马祖、芦竹、东角、鱼鸟和中灶。嵛山岛山场宽广、海域辽阔、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岛上有丰富的花岗岩、优质矿泉、草场资源等,海上盛产鳗鱼、带鱼、毛虾、虾苗、七星鱼和鳗鲡等多种海生物;自然景观有“南国天山“的天湖山万亩草场、绝顶之上具有神秘色彩的大小天湖、大使岙百倾金沙、鸟岛、红纪洞等;文物古迹有:大使宫、妈祖宫、天福……
[详细] 岩有一洞,可容数十人,洞内涌道纵横、石柱笔立、钟乳悬垂,泉露滴敞。狮岩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岩前镇,属石灰岩溶洞地貌,因形似狮子而得名。古称南安岩,曾列入中国名胜词典。登狮岩,进到洞口,便是古佛殿,正中供奉三尊定先古佛。岩壁上刻有北宋丞相李纲所题的“灵洞水清仙可仿、南安木古佛洞居”。古佛殿后有一曲径经过“通天第一洞”,此地凉风袭人,洞内有许多大自然造化的石狮、石象、石猴、石龟等,岩顶上刻有“人世篷壶”四字,相传是乾隆皇帝所题。狮岩前方有一个天然泉水湖,名字叫“蛟湖”,清澈如镜,“蛟潭涌月”是这里有名的夜景。……
[详细] 廊桥俗称“厝桥”,意思是“像房子的桥”,屏南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现存廊桥50余座,其中有建于宋代的万安桥,是目前最长的廊桥,而位于屏南堂口村的千乘桥被誉为最美的廊桥,同时近现代兴建的廊桥也不在少数,图为白水洋的双龙桥。……
[详细] 南山漈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宁德市区西部,右怀玉女峰,左连白鹤岭,上通南峰顶。方圆十华里,山幽水秀,奇景深藏,野趣盎然。是《聊斋》电视系列剧的开机地和《翩翩》、《花姑子》两集的外景地.山中遍布寒潭,跌水、溪涧、瀑布,较大的飞泉就有八处,总称南山漈。“南漈飞淙”是其精华所在,高悬于青崖之上,出没于绿篁丛中,自玉龙潭飞流而下,如银河倒泻,滚雪飞花,溅玉跳珠,涛声悦耳,蔚为壮观.“天船柏涧”、“石下听泉”、“石门双峡”、“紫阳洞天”、“金蟾戏水”、“文笔书天”、“仙人面壁”、“鹤岭晴云”、“观瀑台”、“蕉仙洞”、“灵鳌岩”、“刘海台”、“五台石”、“时芳亭”、“五连潭”、“岩湖”、“鳌池”、“鉴湖”“夕谷”、“御仙桥”、“白鹤岭古官道”等百余景点组成了湖滨、南漈、龙湫、南峰、仙鹤等五大景区。建……
[详细] 牛郎岗位于福鼎市秦屿镇东南方,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23公里,度假区依山面海,与嵛山岛隔海相望。这里气候冬暖夏凉,素以“碧海金沙好消夏”而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至。牛郎岗海滨沙滩平坦、明净,环山绿树成荫,周围礁石造型各异,有鸳鸯礁、织女洞、海上一线天等自然景观。景区山青水秀,沙滩明静,海浪平缓,水色湛蓝,气候温和,温度宜人,分为海滨浴场区、高科技农业园区、垂钓区、鸟岛保护区等18处游览观赏项目,有鸳鸯礁、织女洞、海上一线天等自然景观,是一处集休闲、旅游、海滨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新景区。纵观海湾沙滩,这里尤如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更象一盘精心雕琢的巨大天然盆景。海滨浴场海浪平缓,沙滩明净,环山绿树成荫,海水清澈见底。置身此地,大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之感。其周围礁石经千年海浪冲刷,造型各……
[详细] 南山风景区位于寿宁南阳,由金鸡山、南山顶、赤陵洋、紫云山、龟湖五个风景区组成,拥有明代古刹龙岩寺,明代文学家、寿宁知县冯梦龙塑像,寿宁革命圣地赤陵洋,闽东第一铁索桥----龟岭索桥.千年古刹----三峰寺座落在鳌阳镇西南部,四面峰岫起伏,它首枕后山,状如荷花倒悬,面对峰岳,势成三足鼎立,故得名。该寺系宋初钦命少宗伯陈洪轸捐产创建,经历代重修,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殿、念佛堂、山门亭、钟鼓楼等,整个建筑面积达3500多平方米,现保存着千年历史的宋代大清石香炉、纯铜观音座像珍贵文物,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位于城冶县衙旧址的冯梦龙宦寿旧址碑、戴清亭,及冯梦龙在寿宁为官时修复的东门城墙、东坝、升平桥等是研究冯梦龙的重要古迹。现正在建设的三峰公园是县镇两级为民办实事项目,本着新、绿、雅、趣的标准……
[详细] 霍童支提山位于宁德市城西北50公里处,是霍童山的主要部分,省级风景名胜区。支提,梵语“聚集福德”。支提山历史悠久,早在唐天宝六年(747年)朝廷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时霍童山受到封表,自此后史籍中把霍童山列为中国名胜三十六洞天之一。明《闽都记》有:“闽境之山,西则武夷,东则霍童”之记载。霍童支提山共分4个游览区,即:支提胜场、瀛洲击水、霍童洞天和那罗延窟。支提寺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历代重修,历朝帝王敕赐寺名,5次钦差太监赐物修寺。现存有御赐文物如“千圣天冠”铁佛、“鎏金大毗卢”铜佛以及佛教经书等。198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支提寺所处的支提山,海拔800多米,周围耸立99峰,全山有700多个景点,被列为“支提胜场”一组景区。支提胜场游览区是以支堤寺为中心的岩、洞、……
[详细] 福安葡萄沟位于溪塔村,福安溪塔村美在溪山秀丽,美在畲族风情,美在满溪满涧的葡萄,被誉为”南国葡萄沟”。山中古木参天敝日,村旁溪涧交汇南流.让人尤为称奇的是,山溪谷涧的葡萄架上爬满青青的刺葡萄藤,覆盖水上,连绵数里,形成南国独有、美不胜收的葡萄沟景观。溪塔村民皆蓝姓,热情纯朴,先祖自明万历年间迁入,是闽东蓝姓畲族的主要发源地,称为”溪塔蓝”.村中遗存的民居、古亭、廊桥、奇石以及至今保护完美的风情习俗,无不凸显畲家神奇的风采。每逢“三月三”等畲族传统节日,这里乌饭飘香,畲歌盘答,金舞银饰,蔚为奇观。溪塔畲村葡萄沟景区是现代都市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也是有识之士投资兴业、发展旅游的理想福地。……
[详细] 东狮山耸立在柘荣县城东2公里处,面积25平方公里。东狮山是太姥山脉的主峰,海拔1480米,气势雄伟。东狮山属花岗岩地貌,岩体、岩洞千姿百态,有皤桃岩、马头岩、象鼻岩。千笋石、万书岩。擎天柱。玉屏洞、灵峰洞、“仙人锯板”等景点,山下龙并瀑布落差100余米,宽6米,蔚为壮观。1986年,美国桥港大学教授吴卫平游览东狮山时惊叹不已,挥笔题词“气拔太姥,天下奇山”。景点位置福建省宁德市拓荣县……
[详细] 柏柱洋位于福安市溪柄镇东南方,距市区40公里,是通往霞浦、太姥山的必经之路。四周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中间一马平川,良田万顷。境内有一奇石,形如白柱,因“白”字为民间忌字,故改为柏柱洋。柏柱洋共有10个村落和众多的寺庙,是当年闽东革0据地的中心。闽东苏维埃政府、闽东特委曾设立在此,至今保留着“闽东苏维埃政府”、“中央闽东特委”、“闽东妇联会”、“共青团闽东特委”等旧址.柏柱洋古寺庙主要有宝林寺、景福寺、桥头寺、自然寺、狮峰寺、栖云寺。狮峰寺是福安八大寺之一,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虽经沧桑,仍保持唐代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拱斗式叠建,二十四根方形大石柱挺立殿中,回廊曲径,飞檐画栋,工艺精湛。相传明朝正德皇帝到此游览时题有对联,并赐“狮峰广化禅林”匾额。景点位置福建省福安市溪柄镇……
[详细] 白云山位于福安市西北部,因白云常绕而得名。白云山后峰西坡有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的“冷水寺”。寺前有“天池”,盛产午时莲。该莲十分奇特,每日午时伸出水面开花,花开时噼啪有声,花呈白色。白云山气候独特,除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时常可见外,在仙顶峰还可看到罕见的“佛光”。山中气温低于外界6-8度,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白云山周围有鲤鱼溪、八仙过海、九龙洞、锁泉寺、太后公厅、五显大帝宫等景点。景区中常有猕猴出没,“九龙洞”处有一条二级瀑布,落差80来米,瀑布穿潭入石。此处鲤鱼溪可与周宁鲤鱼溪相媲美。……
[详细] 第一旗山峰顶上立碑,上面刻着“宁德第一旗”。第一旗峰,海拔1497米。第一旗山脉,系展旗峰山脉,清代版《宁德县志》上记载,展旗峰自屏南,历天湖、钟洋突出高峰,其形如旗。第一高峰“旗山”好风光地处山区的虎贝乡,海拔高,境内山峦起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与风景。第一旗山,因其形如风中之旗而得名。它位于虎贝乡境内文峰、梅鹤村附近。虽然是盛夏时节,但这里的温度并不高,到达半山腰,只见梦幻般缥缈的浓雾笼罩了整个山峦,眼前是一片白茫茫无边无际的云海,抬头看山峰岩石,恰似蓬莱仙境,有如仙女在此亭亭玉立。回头远眺山下,云山雾海,云卷云舒,雾聚雾散,云海迷离。一路朝着山脊攀登,山间的野花大多谢了,但是有一种白色的花蕊在树上盈盈地挂着,点缀在绿洲间,有异样的美丽。杜鹃花树星星点点散落草丛之中,还有一些野生的……
[详细] 位于诗巫武杰立麻,由诗巫市议会与砂拉越古田公会联合承建的古田公园,占地三依甲,环境优美,自从两个月前落成启用后,不但成为市民晨运或散步的好去处,也为诗巫增添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公园内拥有一个长满荷花的人工湖,周边草地共建了五个亭子,包括大小亭子各两个及一座主题亭子。主题亭子取名“思源亭”,亭内刻有中国福建古田杰出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手迹“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吉祥塔是园内的另一个主要建筑,据说该塔是临摹福建古田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吉祥塔而建造的,其大小尺寸和外型设计和古田吉祥塔一模一样。 此外,公园中还竖立一座“古田无名垦荒纪念碑”,以纪念无名氏先贤对诗巫早期垦场所作出的贡献。 公园中大树下除了建造50张石椅子,以供游客闲坐之外,还放置石蘑菇、石竹笋、石桃、石柿子等古田特产。 在……
[详细] 杉洋李氏宗祠是座古今贤杰众文物内涵丰富,保护完好的祠堂。它坐落在古田县杉洋镇西南凤林山麓下,始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如图),是古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杉洋李氏宗祠枕西北面东南,祠后层峦叠翠,祠前秀水回漩。祠为宫殿式建筑,三座透后,高阔敞亮,宏伟壮观,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三向围以风火墙,前为檐牙风雨墙。祠埕立有32副旗杆碣,埕右下方竖着7根高7米的圆形或方形的石柱,酷似华表,为历代科试登第碑刻者所献,至今保护完好,堪称一绝。祠正门两侧石鼓一对,大门上有匾额“李氏宗祠”。门联“爼豆千秋垂庙貌,簪缨万世仰宗风”乃民国福建省省长兼督军李厚基撰书。祠为木结构,歇山顶。祠面檐牙风雨墙,皆为泥塑花鸟草木装饰。进入祠门,是走廊和天井,走廊横槛雕梁画栋,两侧油柱漆户;天井培植盆花,左有百年丹桂,……
[详细] 蝉林祠首建于宋景德四年(1007年),历经元至大年、明正统二年、清咸丰二年重建,前后已历经千年,是该县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以来虽经多次修缮,但因财力不足,祠内残破不堪。去年初,杉洋余氏家族由余兰山牵头,以改革发展态势,引进外资150万元,全面修缮该祠,重建蝉林祠文物馆,充袍了从唐代到清代的瓷器、名人字画,在祠旁修建了宾馆、会议厅、游泳池、小灵通接收台。山上山下修建了下马亭、观景亭、喷泉、祠后还修通千级石阶直上狮岩山自然景区。从杉洋村通往蝉林祠的途中还竖立起路标宣传牌,下马亭至蝉林祠还饰以华灯。同时还引来水质达矿泉水标准的清水,使得祠下800亩抛荒10多年的望天田变成良田;通过垦复,狮岩山千亩生态林得到保护。修缮一新的蝉林祠引来了县内外旅客。 由于狮岩山自然景色绝佳,蝉林祠文化底蕴深厚,……
[详细] 幽岩寺位于鹤塘镇北五里雷锋山下,距镇区公3公里,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6年)幽州僧法宝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兵毁。二十三年僧幼海重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再建。现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僧元积所建。门题“岩际境皆幽、云窥色相;山门灯不息,月照禅心。”大雄宝殿书系历史名人联名句:“月在上方书品静(张说)”心持半偈万缘空(郎士元)等寺内原有两座石塔,今存一座,宋元丰年(1080年)建,庆元六年(1200年)倒塌,嘉泰六年(1206年)重建。高约13米,塔基周长16米,八角九层,顶置小九层石刹。每层八面浮雕坐佛,须弥座每角刻力士。束腰壶门浮雕戏狮。形象生动。是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艺技的结晶。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幽岩寺内建于北宋元年的石塔,高13米……
[详细]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