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旅游景点介绍

红4军13师39团团部旧址
  红4军13师39团团部旧址苏家大院位于明溪县胡坊镇胡坊村下街53号。1931年6月20日至22日,红4军总前委先后召开扩大会议、常委会和第九次会议,研究有关军需方面工作,要求红军主力部队向闽西北移动,迅速分散筹款110万元,指示“红四军(缺一师)取道沙县分散筹款,然后分兵归化、永安两县筹款,数额40万元”。按照部署,红4军以明溪、清流和连城3县为工作区进行筹款。下旬,红4军13师进入明溪西南的胡坊、冯厝、柏亨、福西、下汴、余坊、岩前和沙溪等地开展筹款活动,同时发动群众,开展“不完粮、不完土豪的债”的抗租抗0-斗争,并指导当地党组织建立政权工作。期间,红4军13师宋任穷部39团将团部设在胡坊老街苏家大院。红4军13师39团团部苏家大院坐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由北向南依次由围墙、院坪、上厅、花台……[详细]
归化战役纪念碑
  归化战役纪念碑位于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东北2公里铁岭隘。1934年3月22日,国民党东路军第10师(师长李默庵、驻将乐白莲)、第52师(师长卢兴帮、驻永安)共1万多人,在空军支援下,由将乐白莲出发欲犯归化县城。驻守归化城的红7军团3000余人和宁清归军分区的地方武装,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的指挥下,在将乐铜岭阻击。铜岭与明溪铁岭相连,群峰连绵,山路逶迤,主峰天上岗,地势险要,是沟通闽西北之要冲。上午9时至下午4时,双方在铜岭展开激战。战斗中,红军击毙敌人100余名,其中军官2名,打伤敌人155名,缴获敌-500多支。在弹药紧张的情况下,红军撤至沙洲葛岭一带,国民党军进犯归化城。3月26日晨,国民党军第10师李默庵部换防回将乐。红7军团埋伏在明溪和将乐交界的铁岭,做好歼敌准备。中午,敌军主力……[详细]
明溪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张氏祖屋位于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1933年至1934年期间,彭德怀、杨尚昆、滕代远等率领红军曾两度驻扎御帘村,红军--彭德怀、杨尚昆就住在张氏祖屋指挥作战。1933年7月9日,红军东方军第5师第13团攻打泉上土堡的同时,围点打援,击溃归化城(现明溪)守敌,首先收复归化,随后又解放了清流、泉上等大片地区。同年冬,归化县华枫、鳌龙分别成立了区党委和区苏维埃政府,领导枫溪、华山、小珩、鳌坑、龙坑、苧畲、夏坊等乡的武装斗争。1934年1月初,红军东方军再次入闽作战。1月4日,红军东方军数万人从江西白水镇出发,经宁化的安远、泉上云集归化城,并分驻沙溪、龙湖、夏阳等地。为了配合红军东方军攻打沙县,宁清归军分区指挥机关从清流转驻归化城,并改组为归化警备区。1934年1月6日,经各区、乡……[详细]
红军东方军战地医院旧址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张氏祠堂位于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1934年1月初,红军东方军再次入闽作战。1月4日,红军东方军数万人从江西白水镇出发,经宁化的安远、泉上云集归化城,并分驻沙溪、龙湖、夏阳等地。为了配合红军东方军攻打沙县,宁清归军分区指挥机关从清流转驻归化城,并改组为归化警备区。1934年1月9日,红军东方军主力到达夏阳、御帘一带,并以御帘为依托和大后方,将指挥机关设在御帘村内张姓大祖屋,战地医院设在张姓祠堂“雍睦堂”内,指挥战斗和收治伤病员。1月25日,红军东方军攻克沙县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返回明溪夏阳乡御帘村,指挥调度部队。300余御帘村民响应号召到沙县挑运战利品。2月18日,红军东方军奉命返回广昌一带。红军东方军战地医院旧址张氏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该建筑坐北朝南,由围墙、院……[详细]
鳌龙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鳌龙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明溪县夏坊乡鳌坑村。1931年7月,红军就从建宁均口、蕉坑一带来到鳌龙。1932年3月7日,红3军团部分主力红军再次进入鳌龙开辟工作区,分兵驻夏坊、鳌坑、龙坑、苎畲、新地(新建)等地,红军进驻后,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十大政纲”,发动群众与土豪劣绅展开斗争,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和组成赤卫队、农民协会,恢复巩固区、乡红色政权。同12月底,夏坊召开全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归化县鳌龙区苏维埃政府,区委、区苏维埃政府驻鳌坑村关帝庙,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胡东狗。鳌龙区苏维埃政府辖夏坊、苎畲、李沂、龙坑、新地源、高洋等乡苏维埃政府,以及区、乡赤卫队、贫农团等组织。1933年冬,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泰宁等县城相继失守,这时,为牵制阻击敌人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中共泰宁县……[详细]
夏坊乡苏维埃政府遗址
  夏坊乡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明溪县夏坊乡中学校园内。1932年3月,在红3军团部分主力红军的帮助下,鳌龙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受鳌龙区苏维埃政府管辖的夏坊乡也于4月4日在夏坊玉皇楼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夏坊乡苏维埃政府。夏坊乡本地人周老赖被选为主席,大会还选出副主席、分田委员、文书、农会代表。1934年4月上旬和6月上旬,乡苏维埃政府曾两度遭受-民团袭击,周老赖等乡、村苏维埃干部,进步群众李其勋等惨遭杀害。此后,随着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乡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人员或参加红军,或加入游击队坚持斗争。玉皇楼,清代歇山式木结构二进建筑。1987年4月,玉皇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6月16日,夏坊乡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玉皇楼被洪水淹没2米,部分倒塌形成危房。为确保夏坊中学教学活动正常……[详细]
苎畲乡苏维埃政府遗址
  苎畲乡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明溪县夏坊乡苎畲村。1932年3月,红3军团部分主力红军分兵挺进鳌龙,分兵驻夏坊、鳌坑等地。在红军的帮助下,鳌龙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受鳌龙区苏维埃政府管辖的苎畲乡在同年12月召开群众大会,成立苎畲乡苏维埃政府,驻夏氏三房祠,主席夏新秀。1934年8月,随着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乡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人员或加入红军队伍,或编入地方武装进入艰苦游击战争。苎畲乡苏维埃政府遗址原为夏氏三房祠,坐东北朝西南,中轴线上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围墙、院子、下厅、天井、上厅组成的清代建筑。主体建筑上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高6.5米,悬山顶,地面青砖铺砌,明间设神龛。因年久失修,现已损毁。……[详细]
华枫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华枫区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明溪县枫溪乡枫溪村。1932年3月,红3军团部分主力红军从均口经乌石段,分兵入驻夏坊、鳌坑等地。4月,在红军帮助下,华枫区(今枫溪乡)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设在枫溪村张家祠,主席曾木水。区苏维埃政府辖枫溪、华山、小珩、官坊等乡苏维埃政府和区、乡赤卫队、贫农团等组织。4月15日上午,由夏坊新建的李德标和华枫乡小雅村的张代南为正副排长,夏坊、石珩(小珩)、枫溪、官坊的大刀会、保卫团组成的-队伍80余人围攻张家祠区苏维埃政府。驻守苏维埃政府的红军迅速组织反击,击溃匪军。1934年8月,随着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区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人员或编入红军队伍,或加入地方武装进入艰苦游击战争。归化县华枫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原为枫溪乡枫溪村张家祠,坐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民国初建,2层砖木结构……[详细]
际下塘红军墓
  际下塘红军墓位于明溪县枫溪乡枫溪村际下塘路口左2米。1934年5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共临时中央“左”倾错误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此时,地方-民团也乘势蠢蠢欲动,频繁对当地的革命队伍发动袭击。5月17日,红军25团某连张连长,带领70余名战士从宁化庙前回枫溪时,在华山河明桥受到华山-民团余传芳团的袭击,民团用土大炮装上红硝、耙齿、铁砂突然向红军队伍开炮。红军英勇反击,缴获了两门土大炮,击败了民团,但张连长同2名战士光荣牺牲,6名战士负伤。红军战士把牺牲的烈士遗体带回枫溪,安葬于枫溪瑕上大沙坝上。1934年11月7日,国民党军第52师进犯归化,占领了归化城和东南地区,后又向西北逼进。闽赣军区、地方军民与敌人浴血苦战后,归化城失守。闽赣省机……[详细]
210、红军崖
红军崖
  红军崖位于泰宁县大龙乡龙安村北面500米。1934年3月,泰宁县城失守后,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及部分红军、游击队经梅口、弋口转移到双坪、龙安坚持斗争。1934年初夏,国民党军和-民团大举进犯龙安苏区,妄图把转移到龙安的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一网打尽。6月26日,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干部及红军、游击队100多人被敌人团团围困在离龙安桥头不远的高山上。敌人放火烧山,情况十分危急。为掩护大部队转移,红军突击队奉命阻击敌人。红军突击队在完成阻击任务后,为了保证突击队能顺利安全脱身,营部通讯员李火兴挺身而出,要求只身一人留下拖住敌人。李火兴,出生年月不详,泰宁龙安人,家住白崖寨山下。12岁就给地主家放牛,经常挨打和受折磨。1934年,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以及红军独立营等转移……[详细]
建泰独立团游击战遗址
  建泰独立团游击战遗址金铙山位于泰宁县大龙乡铙山村。1931年6月,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调集国民党军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军队,开始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时候,毛泽东签署了第三次反“围剿”总动员令,红军主力千里回师赣南。7月9日,驻守泰宁的红6师奉命收拢部队,准备开赴建宁集结,回师江西兴国。在撤出泰宁前,红6师将部分干部群众分散隐蔽到乡下,并安排部署地方游击队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移。7月12日,红6师回师江西兴国参加反“围剿”战斗。中共泰宁支部和县、区革命委员会及游击队的部分干部群众,与开赴泰宁的建宁游击队100余人合编为建泰独立团,转移到两县交界的金铙山一带进行游击斗争。从1931年7月至1932年10月,建泰独立团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持……[详细]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龙安遗址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泰宁县西南方的大龙乡。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1934年3月,国民党东路军第10纵队汤恩伯部逼近泰宁。3月19日,泰宁县城保卫战正式打响。面对压倒优势的敌人,红军战士和泰宁民众毫不畏惧,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救援的红军未能及时赶到,县城再度沦陷。敌人占据县城后,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及部分红军、游击队撤离县城,4月间,经梅口、弋口迁移到大布的双坪村,以双坪、金铙等为基地,组建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历时一个多月。5月,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撤离大布乡到龙安乡开展工作。期间,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动员12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积极筹集军粮,帮助红军挖战壕、修工事、削制竹尖、布置鹿寨、抬担架、救伤病员等等。但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详细]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大布旧址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大布旧址李氏民宅位于泰宁县大龙乡(原大布乡)双坪村下坊自然村。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大布旧址原为双坪村下坊自然村李氏民宅,属于硬山式木构架砖瓦建筑,面宽约12米,进深10米,为二进式厅堂。旧址已经无人居住。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同为李氏民宅,木制结构,面宽约15米,进深约12米。当年,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迁移到双坪村时,生活起居就在此屋内,现在仍有村民居住。2006年5月,双坪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李氏民宅成为大龙乡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大田红军桥遗址
  红军桥遗址位于泰宁县大田乡谙下行政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田乡是泰宁县轰轰烈烈开展土地革命红色区域之一。1933年2月至7月间,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因红一方面军主力奉命西移强攻南丰,转移到大田区坚持斗争。泰宁再次解放后,各区乡又开始了第二次分田运动,清算地主豪绅的罪行,把被地主豪绅--倒算回去的土地夺回来。大田乡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更为高涨,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面对大好的革命形势,地方-势力自然非常痛恨,他们伺机反扑。1933年11月29日,大田区石塘、赤坑等村的游击队员30多人配合红军到金龙山打土豪,经谙下村返回大田。在过桥时,遭到鱼川保卫团的突然袭击,10余名游击队员和3名红军战士牺牲。为了纪念革命先烈,人民政府把谙下桥改称为“红军桥”。红军桥原名谙下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详细]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遗址
  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遗址位于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耶稣教堂(乡卫生院对面)。1933年2月,中央苏区开展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期间,集结在建黎泰地区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奉命西移,强攻南丰,只留下部分地方武装在泰宁坚持斗争。2月23日,国民党军第56师田玉璠团卷土重来,再次抢占县城,此时,泰宁完整的红色区域只乘下大田区。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退守到大田坚持斗争。当时退守大田的中共泰宁县委、泰宁县革命委员会只有少数的机关干部和红军工作团人员,武器配备很差,平均3人才有1支-。干部白天下村发动群众,晚上就只能上山睡觉,有时一个晚上还得换好几个地方,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为坚守最后这个红色阵地,县委、县革委会首先采取措施大力加强机关的自卫能力,建立所在地的赤卫队武装,构筑防御设施,并从保卫机关的……[详细]
建泰沿线阻击战遗址纪念碑
  建泰沿线阻击战遗址纪念碑位于泰宁县梅口乡金湖悬索桥头。1934年3月19日,泰宁县城保卫战失败后,红5军团第34师从泰宁县城撤出,按中革军委命令继续驻防建泰沿线,阻击、迟滞向建宁压迫前进的敌人,从4月22日到5月9日的20天里,先后进行了李家坊、油店、弋口、梅口、挽舟岭、横路下等6场艰难的阻击战,给予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最为艰难的是梅口阻击战。梅口位于杉溪和濉溪的交汇口,是建宁、泰宁两县水陆交通的集散码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驻守梅口的红34师在当地苏维埃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早巳沿河构筑好阵地工事,严阵以待。4月26日,国民党军第88师264旅527团推进到梅口东岸的店上村,以-炮的强大火力开路,掩护工兵营架设浮桥。坚守河滩的红34师100、102两团则集中轻重机-火力--河面。双方相持终日,……[详细]
大源红军标语旧址
  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下大源自然村村民住宅内。1931年6月至1934年7月期间,红军频繁往来于大源村,红军政治部在村中积极开展宣传,揭露国民党的丑恶嘴脸,号召村民们起来参加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村中民房、大门口、围墙上,现在还保留着十几条红军标语及部分革命文物。标语的内容有“红军是工农的军队”、“打土豪,分田地”、“战匪救民”、“打倒国民匪党”、“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匪党”、“撤销一切苛捐杂税”、“武装暴-动-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等。因年代久远,且受风雨侵蚀,红军标语大都模糊不清。……[详细]
  新桥反击战关隘(巫寮隘)及战斗工事位于距离泰宁县大源村约8公里。1934年3月22日,新桥反击战的第一战就在这里打响。作为先头部队的红13师38团抢先占据了巫寮隘(又称茶花隘)、盐隘两个关隘,并修筑工事迎击敌人。战斗异常激烈,红38团沉着应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终因敌我悬殊太大,红军放弃两个隘口,退回大源村。这2处关隘至今仍有当年红军挖掘的战壕、掩体,是新桥反击战的重要遗址。巫寮隘(又称茶花隘)、盐隘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关口,一条连接闽赣两省的古驿道从这里穿过。过了隘口,可直通江西黎川县。古时,除驿道之外,这条古道便是泰宁县境内最为重要的出境通衢。……[详细]
红军重要通道旧址
  红军重要通道旧址大源古驿道、古桥梁位于泰宁县大源村上、下大源自然村,它是当年红军往来闽赣两省重要通道。大源村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是出闽入赣的重要门户和商旅通道。村中至今保留了通往江西德胜关的古驿道和古桥梁等,1931年6月至1934年7月间,大源村的古驿道和古桥梁成了红军频繁来往闽赣两省的重要通道,彭德怀、杨尚昆、林彪、聂荣臻、罗荣桓、董振堂、萧劲光等红军高级将领率领红1、红3、红5、红7军团从这一重要通道征战于建(宁)黎(川)泰(宁)革命根据地,参加反“围剿”斗争。大源村古驿道从村中穿过,连接上、下大源,直达茶花隘、盐隘,全长约11公里,除部分地段被洪水冲毁修复外,其余保存完好。大源村因环伴溪流,故该村架设桥梁多达6座。镇安桥是大源村村口的一座石拱桥,始建于明代,由乡贤戴仲明出资建造。清乾……[详细]
大源乡革命委员会暨红13师指挥部旧址
  大源乡革命委员会暨红13师指挥部旧址戴氏官厅位于泰宁县大源行政村下大源自然村。戴氏官厅是戴氏村民建造的在古驿道上专门接待过往宾客的一所民居。1931年6月红军第一次解放泰宁时,大源村就成立了红色政权——乡革命委员会,机构设在戴氏官厅,主席严广兹,财政委员林维录,粮食委员戴崇杰,同时还建立了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共青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和地方武装,游击队长严良寿。在红军工作团的帮助下,大源乡革命委员会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契约、筹款筹粮等活动。1933年10月,大源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当年大源这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山村就有数十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队伍。1934年3月,红5军团在此成立了13师师部,师长陈伯钧。红13师38团驻扎在大源村,战地指挥部设在戴氏官厅。红13师38团是新桥反击战的先头部……[详细]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