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旅游景点介绍

长校村李洪养住宅红军标语旧址
  长校村李洪养住宅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主村南门头。1931年1月中旬,红12军34师101团(团长杨遇春、政委连勋)进驻清流里田、长校一带协助福建省委工作团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和开展分田、分地运动,并在长校一带先后建立起荷坑、茜坑、留坑、下谢、黄石坑、长校和江坊等乡苏维埃政权,其中长校乡苏维埃政府和红军101团团部就设于李日长兄弟住宅(现为李洪养宅)内,直至1932年3月101团随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离开清流止。嗣后,红12军所部、由福建红19军改编的红34师等部红军在此活动时,亦曾先后将指挥机关设置于此。独立第7师第9师等部也曾长期频繁在此活动留存于此的标语,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写,留存的红军标语分别处在大厅内、外墙正面和外墙左侧(现洗澡房处)三个地方,除外墙左侧的标语已无法……[详细]
留坑村李德炳住宅红军标语旧址
  留坑村李德炳住宅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留坑村嶂下小组五号李德炳、童春花住宅。1931年1月,红12军34师101团从长汀马屋到长校一带开展工作,先后帮助建立了荷坑、茜坑、下谢、江坊、长校、黄石坑等乡苏维埃政权及河排、沙坪、黄坑、茜坑、留坑贫农团,此处标语即是在这一时期所书。标语共有4处,位于该民宅正厅两侧及过道。正厅右侧为:“发展民族革命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左侧为:“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以上三幅落款为红军进卫宣。过道一条为:“消灭地主武装”,无落款。其中“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标语历经80年,墨色如新。李德炳、童春花住宅为两进式土木结构的单层瓦房,中为天井,左右各有厢房一间,右有横屋三间,面积约180平方米。住宅右侧为山地,左侧为农田。……[详细]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下谢村谢氏祠堂。1931年1月,闽西红12军101团进入清流西南的长校、里田一带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期间,红军一部进驻下谢,宣传、发动群众,下谢乡苏维埃政权因之成立。此后,福建军区独立第7师等部亦曾在此有过一个时期的驻防。下谢是清流分田分地运动的模范乡,1975年该村还曾发现《下谢村贫农团分配土地榜》等文物。下谢谢氏祠堂留存的红军标语即为当时驻军所书,标语主要在外墙右侧和后侧、正面共5幅,正面为识字歌:“放开喉咙唱山歌,唱熟歌儿能识字,认识文字真正好,能读会写也会算,唱歌要唱识字歌,□□□(以下还有3句无法辨别)。”右侧2幅内容是“深入土地革命!”“庆祝分田胜利!”及“男女平等,自由结婚”落款为“红军420独立团(宣)”;后墙一幅为“红军七……[详细]
下谢红军桥遗址
  下谢红军桥遗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下谢村前小溪上,溪一侧为下谢自然村,对岸是农田及连接宁化连城的S204省道。在红军到来之前,下谢村人渡溪都是靠放在溪中的大石,跨跳而过,老人妇孺皆极不方便,遇见河水暴涨的时候,下谢就几与外界隔绝。1931年1月间,红12军101团一部再次进入下谢一带开展工作,帮助建立了下谢乡苏维埃政权,并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在工作中,红军了解到村民渡溪之难,于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体指战员连夜组织起来为群众架起了一座简易的木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下谢的群众为了纪念红军的恩德,就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下谢红军桥原为木制结构,现为钢筋混凝土桥,全长约30米,宽3米。……[详细]
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
  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南门头。1931年1月中旬,红12军34师101团(团长杨遇春、政委连勋)进驻清流里田、长校一带协助福建省委工作团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和开展分田、分地运动,并在长校一带先后建立起荷坑、茜坑、留坑、下谢、黄石坑、长校和江坊等乡苏维埃政权,其中长校乡苏维埃和红军101团团部就设于李日长兄弟住宅内,直至1932年3月101团随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离开清流止。嗣后,红12军所部、由福建红19军改编的红34师等红军在此活动时,亦曾先后将指挥机关设置于此。现旧址内仍存有红军宣传标语50余条(幅),其中清晰可辨的就有49条(幅),是清流现存红军标语最多之处。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始建于民国初年,有一进二厅、左右厢房、天井并横屋,大小20余间,面积约400余……[详细]
清流朱德旧居豫章公庙
  朱德旧居豫章公庙位于清流县里田乡里田村。1930年1月,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之后不久,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三省会剿”,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4军从闽西古田出发,分路途经连城、清流、归化、宁化等县。其中,朱德于1月9日率红4军第1、第3、第4纵队由连城北团进入清流的李家寮,翻越鳌峰山后,经嶂下、留坑、江坊、长校等地抵达里田,当夜宿营于里田村。朱德就住在豫章公庙内。这天晚上,朱德还在庙里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研究制定奇袭妄图凭险阻止红军前进的锅蒙山守敌方案。翌日凌晨,趁天色未明之际,朱德指挥红军将士按既定方案向锅蒙山守敌马鸿兴部发起猛攻,经数小时激战,红军取得战斗胜利,共歼敌600余人,并缴获大量-支弹药。战后,红军马不停蹄地向宁化挺进,并一鼓作气攻占了宁化县城。朱德旧居豫章公庙始建于宋仁宗……[详细]
罗炳辉旧居
  罗炳辉旧居罗氏家庙位于清流县里田乡里田村。1930年6月至1931年1月间,罗炳辉曾多次率领红12军进入清流里田、田口、长校一带活动,并先后帮助建立起荷坑、下谢、长校、江坊、黄石坑等乡苏维埃政权和里田区苏维埃政权。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入驻里田罗氏家庙,并在此领导开展对敌斗争和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及分田分地工作。1931年2月,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罗炳辉再次率部进入宁化西南部,并分兵直入清流、归化。在清流期间,他仍居罗氏家庙。罗炳辉旧居罗氏家庙始建于晚清时期,为单进砖木结构建筑,由上下两厅组成,面阔3间,进深6柱,面积399.64平方米。该遗址保存较好。罗炳辉旧居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深渡桂树生住宅红军标语旧址
  深渡桂树生住宅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里田深渡村河背组桂树生家。标语共6条。其中一楼正厅右侧3幅,二楼右侧走廊外墙3幅。正厅3条从左至右为:“反对国民党对苏区大烧杀抢!”“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要想救中国必须打倒--的国民党。”“武装拥护苏联,扩大福建新的主力军!”以上3处落款皆为“红军进甲机5(宣)”。二楼其中2处被石灰覆盖,只能辨别“农民、军”等个别文字,清晰可见的一处为“打倒卖--蒋介石。”深渡村红军标语旧址桂树生民宅建筑建于清朝末期,为单进式土木结构的2层瓦房,中为正厅,左右厢房各5间,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建筑面积284平方米。……[详细]
红4军第3纵队宿营地旧址
  红4军第3纵队宿营地旧址关圣庙位于清流县里田田坪村草坪村民组。1930年1月,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之后不久,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三省会剿”阴谋,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4军从闽西古田出发,分路途经连城、清流、归化、宁化等县,回师赣南,转战江西。其中,朱德于1月9日率第1、第3、第4纵队由连城北团进入清流的李家寮,翻越鳌峰山后,经嶂下、留坑、江坊、长校等地抵达里田。朱德等红军--驻扎于里田乡豫章公庙,并将指挥部设于该处。红4军第3纵队则驻扎里田乡田坪村草坪村民组,其中部分指战员宿于关圣庙。当晚,朱德至田坪村看望红军指战员。半夜,白匪闻讯来袭,后狼狈败退,至今关圣庙庙门上还可见依稀弹孔。次日,锅蒙山战斗结束后,朱德在庙门前的草坪坎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政策,会后沿途张贴散发宣传标语,向宁化……[详细]
李坊农民暴动旧址
  李坊农民暴-动-旧址东岳庙位于清流县里田乡洋庄村洋坊村村口。1930年9月15日夜,不堪忍受地主豪绅长期剥削和压迫的清流李坊、洋坊、洋背、黄竹潭及桥头等地群众,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与驻曹坊红军的支持下,由渴望翻身的农运骨干李光耀等人带领,手持大刀、长矛、锄头、鸟铳等武器齐集洋坊东岳庙,誓师举行联合武装暴-动-。暴-动-农民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号称清流南门外第一家的大土豪罗开水的住宅,强行收缴了罗家的-支弹药,当众焚毁了各种契约,并打开罗家谷仓,将仓中稻谷全部分给各村群众。暴-动-取得了成功,随后建立起清流境内第一个红色政权。东岳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该村杨、吕、赖、陈四姓共同出资兴建,主要用于祭祀东岳大帝黄飞虎,也是四姓族人商讨事务和制定乡规民约之所,至今已历400多年。东岳庙历史上曾几度兴废……[详细]
李坊红军桥遗址
  李坊红军桥遗址位于清流县里田乡李坊村口。1930年9月,清流李坊农民在红军的帮助下联合其他五村群众举行武装暴-动-,随后建立起清流第一个地方苏维埃政权──李坊乡苏维埃政府。嗣后,红14军、红军独立第7师等部多次在李坊一带活动。当红军知道李坊农民常为村边李坊河泛滥所困时,全体将士便齐心协力在村口修建了一座石墩木桥。村民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以纪念军民鱼水情深。李坊红军桥于20世纪70年代末重修。2004年春,又在原址上重建,现为宽4.5米、长162米可通重型车辆的钢混桥面拱桥。……[详细]
锅蒙山战斗遗址
  锅蒙山战斗遗址位于清流县里田乡渔沧峡,其主峰与另一座高山相峙而立,山势陡峭,地形险峻,只有南面半山腰处有一条崎岖山道沿着渔沧峡谷逶迤通向山隘,是当时清流通往宁化再转赣南的必经之路。1931年1月9日,朱德率红4军第1、第3、第4纵队由闽西回师赣南、转战江西,途经清流进抵锅蒙山下。次日,与敌地方保卫团马鸿兴部及附近四县-民团在此发生激战。在朱德、肖克等亲自指挥下,红军采用奇袭的方法,首先对敌指挥所发动突然袭击,尔后趁敌混乱之机前后夹击。经过近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红军共歼敌600余众,同时还缴获了大量的-枝弹药。战斗胜利结束后,红4军3个纵队又于同日高举战旗,马不停蹄地经安乐向宁化挺进,尔后再向赣南进发,进而顺利地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锅蒙山战斗,是此次红4--战赣南途中经历的最主要战斗之一,也……[详细]
红军瞭望台遗址
  红军瞭望台遗址位于清流县嵩溪镇嵩溪村老街中心,跨街而立,距嵩溪苏维埃政府旧址100米。红军瞭望台是独立第7师等部驻守嵩溪时所使用的岗亭。嵩溪是清流东北重镇,它西屏清流城关,北接宁化泉上,东经林畲可入归化,南连永安至清流水路要冲嵩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先后建立过乡、区苏维埃政权,红军独立第7师、宁清归东南游击支队等部曾长期在此驻守,宁清归独立第7团亦在此成立。原瞭望台其上部为木质岗楼,主要供红军站岗放哨、观测敌情之用,下部为砖砌门洞,战争时设有栅栏。红军瞭望台后被战火所毁,现为新中国成立后按历史原貌重建,下部为砖砌门洞,上部为砖混结构的四角亭。……[详细]
嵩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嵩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清流县嵩溪镇嵩溪村老街上红卫路站背巷71号。原为嵩溪余氏祖厝,堂名都慰第。1932年,在红军和中共福建省委工作团的帮助、支持下,清流革命斗争形势迅猛发展,苏维埃政权建设如火如荼。同年6月,嵩溪成立区苏维埃政府,政府机关设于余氏祖厝都慰第,王子生(1932.6—1933.1)、邹太花(1933.8—1934.11烈士)先后出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嵩溪、余坊、阳坊、青溪、青口、伍家坊、陈段、邱坊、林畲、麦园洞、曾坊、下石背、石下、孙坊等乡苏维埃政府,是清流苏维埃政权建设鼎盛时期的五个区苏维埃政权之一,也是当时辖域面积最广的区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24日,因国民党52师猖狂进攻,嵩溪区苏维埃组织力量全力抵抗后全体撤往清流城区,区苏维埃政权遂告消失。嵩溪区……[详细]
  革命烈士墓位于清流县林畲乡曾坊村龙背山南麓。该墓始建于1965年9月,是为纪念该乡曾富良、曾其应、谢玉姬一家三位革命烈士而建的衣冠冢。曾富良、曾其应、谢玉姬三位烈士均为林畲乡曾坊村人,其中曾富良与曾其应是父子,曾其应与谢玉姬为夫妻关系。曾其应于1931年6月参加林畲地方赤卫队,次年10月加入红34师,1934年11月在江西瑞金与敌作战时牺牲;其父曾富良、妻谢玉姬均于1933年3月加入林畲地方赤卫队,并在1934年9月先后牺牲。革命烈士墓于2009年12月重修,高3.5米,墓上端中心处是两束麦穗围绕着五角红星造型,墓的左右各有一柱,柱的顶端举着万年火炬,柱身各有一联,左、右联分别为“革命英雄传千古”、“烈士英明昭百世”。墓碑正中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革命烈士墓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详细]
毛泽东旧居诒燕第
  毛泽东旧居诒燕第位于清流县林畲乡林畲村塘堀自然村,距林畲学校100米处。1930年1月,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之后不久,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三省会剿”阴谋,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4军从闽西古田出发,分路回师赣南,转战江西。其中毛泽东率红2纵队于1月14日从连城菇田进入清流,15日经沙芜、蛟坑、余朋、芹溪、雾露坑、桐坑、小池、温家山等地进抵林畲,夜宿于此。在此次的行军路上,毛泽东写下光辉诗篇——《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之后,1931年6月中下旬红4军第11师曾士峨、罗瑞卿部,1933年7月底红军东方军彭德怀、滕代远部和福建军区独立第7师等部在这一地区活动时,也曾先后将指挥机关设置于此,现尚存留有红军7师1团、……[详细]
舒曹红军桥
  红军桥位于清流县林畲乡舒曹村背芜自然村与子竹坪自然村交界处。1931年冬,在林畲驻防的红军独立第7师1团1部在完成任务从归化方向返回驻地途经该桥时,不料遭遇-民团伏击。由于事发突然,激战中,10余名红军指战员血染石桥,英勇牺牲。为了缅怀烈士英灵,当地村民就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以志纪念。红军桥是一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单孔石拱桥,红军桥长15米,面宽4米,桥面距水面高约3.4米。解放以前,这里是清流至归化(今明溪县)、三元方向的必经之路,前方不足1公里的豁口处就是镇守四县的交通枢纽──五通凹,有官道可分别通往清流林畲、永安安砂、归化城关、盖洋和宁化泉上五个方向。红军桥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舒曹红军井
  红军井位于清流县林畲乡舒曹村社公塘自然村。1930年1月14日,当毛泽东率领红4军第2纵队第一次来到林畲时,这口涌流了近千年清澈甘泉的古井竟然汨汨地冒出了鲜艳的红水,且前后持续了整整7日方退。消息传开,山村一片沸腾,十里八乡的百姓们摩肩接踵、纷至沓来、顶礼膜拜,都惊异于这口古井与红军的特殊缘份,红军井因此得名。红军井是一口圆形石砌古井,井宽直径约1.5米,深不足2米。不知确切建造年代。据当地群众称,自从这里有村庄起,就有这口古井。现在,这口井仍保存完好。红军井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红军临时战地医院旧址
  红军临时战地医院旧址位于清流县林畲乡舒曹村石寨下自然村仁寿峰山脚下。1933年7月至8月间,彭德怀、滕代远率红军东方军首次入闽作战,转战于宁化、清流、连城、归化、将乐一线。此时正值盛夏酷暑,山村痢疾横行,红军中染病人员颇多,加上战事频繁,伤员骤增,红军后方医院又远在宁化西南20余里的茶湖岗,运送困难,因此许多伤病员无法得到及时救治,部队减员严重。为了更好地及时救治伤病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损失,保存有生力量,红军东方军指挥机关便利用石寨下特殊的地理条件,设置了临时战地医院,为及时抢救红军中伤病人员的生命,保存红军战斗力并进而达成战略目的发挥了重要作用。1934年3月,为阻止国民党军第10师向中央苏区推进,红7军团和福建军区宁清归军分区独立7团在将乐、归化(今明溪)交界的铜铁岭设伏阻敌,宁……[详细]
清流革命烈士陵园
  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清流县龙津镇凤翔山(西山)公园南侧,县民政大楼后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清流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革命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斗争中,全县共有27000多人参加了革命斗争,有6000多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在斗争中共有4000多人牺牲或失踪,但在册烈士仅有200多名,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成了无名英雄。清流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为了缅怀英烈,继承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清流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修建烈士陵园,初始建筑仅有纪念碑和光荣亭,1971年3月烈士陵园扩建,增加了王琪清烈士墓和张江烈士幕,并重修纪念碑。2001年元月,中共清流县委、清流县人民政府对凤翔山革命烈士陵园及革命烈士纪念……[详细]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