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泰安市旅游

泰安市旅游景点介绍

  杜三策墓位于大羊镇三旺村北750米处山坡地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杜三策墓原有封土,神道上有石马、石羊、石人和神道碑等,惜在“文革”中被毁,今仅存石羊1个。光绪版《东平州志》载:“明都御史杜三策墓,县治东北五十里三旺集北。”与此相符。杜三策,字毅斋,东平人。《明史》有载。天后壬戍进士,官给事中。魏忠贤擅权乱政,他特疏劾之,“忠贤矫旨逮三策,至德州,忠贤伏诛,放还。”在崇祯初,被起用为户科给事中,并奉命册封琉球。地方官员送礼,他不受,“得使臣体”。后历任大理卿、天津巡抚等职。……[详细]
262、韩煦墓
  韩煦墓位于老湖镇北桥村北侧,南距大清河400米,墓东北50米有宪王刘苍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现存封土高1米,直径5米,墓南约80米处有一龟碑座,龟型粗糙。根据1981年全县文物调查资料得知,在宪王墓前曾查到过一块墓碑,上曰:“宣授总管墓”5个大字。根据调查,此墓碑在宪王墓前50米处出土,附近未发现墓室。民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记述:“元东平路总管韩煦墓,县治北王陵台前有神道碑。”按此记载,韩煦墓应在宪王墓前。但民国二十五年《东平县志》上又同时记有东平路达鲁花赤塔思火儿赤的墓也在此地,那么宪王墓西南50米处的韩煦墓附近,应同时存在两座墓,经过实地调查、走访得知,在现存龟座西南方原有一石门,横额有“韩氏先茔”4字,“文革”中被砸毁。按墓门、龟座和墓的位置,此墓应为韩煦墓,这与县志、与1973……[详细]
263、孙复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复墓位于梯门镇东瓦庄村东南1000米处的山峪内,墓北、东、南三面环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孙复墓现存封土堆高6米,直径约30米,因周边筑坝修堤对封土有所破坏,但未接触到墓室。从自然断面上观察,封土层不很明显。孙复(992年-1057年),宋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字明复。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也称泰山先生,石介等皆师事之。为范仲淹、富弼等推重,除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仁宗亲临太学,面为迩英阁祗候说书,讲说多异先儒。罢出为州县佐官。后复入,迁殿中丞。他研治《春秋》,强调明诸侯大夫之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帝王之治乱,著作有《春秋尊王发微》《孙明复小集》等。……[详细]
264、宪王陵
  宪王陵位于老湖镇汶水之阳杏花岗东,为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子孙的墓葬群。共有墓9座,俗称“九子冢”。墓群占地百余亩,九座高大的封土堆墓从北向南呈左右对称式排列。北首一号大墓即宪王墓,今存封土高21米、直径310米,夯土层明显。2、4、8、9号墓封土基本完整,高度3米-11米、直径10米-50米之间。1958年山东考古所发掘队曾对2号墓进行发掘。墓为砖室,大型墓砖上模印有五株钱币、四方连续回纹等图案。墓室分前、中、后和左右耳室,出土有金银器、铜铁器、玉器、象牙器、陶器等一大宗文物,尤为重要的是出土铜镂玉衣一套,形状与河北满城刘胜墓金缕玉衣相同。宪王陵是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一致并且保存较好的一处汉代王侯墓葬群,对山东地区汉--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对研究东平历史及东平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更为重要……[详细]
  六工山水浒山寨位于东平湖西岸、斑鸠店镇南部。因由12个山峰组成,每2个连成一个工字形,共6个工字形,故名六工山。主峰海拔189米。历史上,隋代瓦岗军首领李密曾在此留驻,唐朝药王孙思邈曾在此采药行医,道教全真龙门派始祖邱处机在此修行。这里又是程咬金、阮氏三雄的故乡,晁盖、吴用等初上梁山的起义根据地。山寨设有三关,建在离湖平面22米高的的悬崖上,南北长136米,东西宽132米,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一关设有正副寨门、瞭望台、钟鼓楼、箭楼,易守难攻,是梁山群雄抗衡官兵的第一道关隘。关城内有演武场、点将台、擂石阵、瓮城、南北二门,是水浒英雄操练兵马、排兵布阵的场所。二关高出湖面66米,门楼高15米,设有点将台、瞭望台和南北二个角楼。前是演武场,背依高山丛林,进可攻,退可守,是抵御官兵的第二道关隘。从二……[详细]
  “黑风口”山寨位于旧县乡吉城二村东北,主峰黑风顶,海拔320米。中部有一处山口,当地群众叫做“黑风口”。黑风口处在水路陆路的咽喉处,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民间流传着“无风三尺浪,有风刮掉头”的说法。相传当年梁山好汉李逵,手持两把板斧,把守在这里,李逵由此得外号“黑旋风”。清代咸丰年间,吉城村民为躲避战乱,将其重建。山上至今还保存着绵延东去的寨墙、视野开阔的瞭望哨、高居峰顶的点将台、大如脸盆的旗杆窝、令人胆寒的斩人台等遗迹。……[详细]
  棘梁山山寨棘梁山,位于东平湖西畔戴庙镇,海拔105米,山巅崖壁陡峭,满山荆棘丛生,故称棘梁山,又叫小梁山。因明代在此设“巡检司”,故后来称司里山。当年宋江上梁山之前,这里曾为晁盖、吴用、三阮第一次聚义的根据地。当时的山寨有南门和西门,南门是时迁把守,西门是李逵把守。山西南麓有一条坎坷曲折的石径通往山巅,名为“云梯”,原为石砌盘路,现只存遗迹。山的西面有一个石洞,高米余,群众也称这个洞为“仙人洞”,云梯尽处,山路转平,上面是一块长宽数十丈的巨石,称“漫海滩”,传说是第一座聚义厅遗址。再上面又是一块向南突出、半截悬空的巨石,名曰“探海石”,传说这里是起义军系缆靠船的码头。过了“探海石”,走近“南天门”,就到了棘梁山顶峰。这里四周开阔平坦,靠东面是一块长30米,宽17米的建筑物遗址。据考这里是义军……[详细]
  柿子园桥 梯门镇柿子园村内原来有座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当时南北官道从村边经过。因下雨天道路泥泞,老和尚想建一座石桥,苦于资金紧张。于是,他一路化缘到了南京。众人听说他是化缘修桥,便问他:“你要修的桥有多长呀?”老和尚说:“四百耽一孔”。人们听说这座桥还那么长,就有不少人捐钱。老和尚化足了钱,就返回柿子园。那座桥实际只有十几米长,修完桥后,在桥的两侧立四方碑。“四百耽一孔”,其实不是四百米一个桥孔,而是“四碑单一孔”,四方碑一个桥孔。后来,南京捐资客人专门从官道来看这座桥,见是这么小的桥,都说上当了。又听说多余的钱被老和尚用来维修寺院了,认为也是做善事。从此,柿子园寺庙的香火就更旺了。……[详细]
269、永济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 俗称南大桥,位于州城街道南关村南邻,横跨小清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东平州人邢整奏请创建,计18孔;明万历四年(1576年)知州邱如蒿于桥两侧添砌桥栏。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州人王元臣募款重修,时桥的长度为全县之冠。1970年,1桥孔局部塌陷,县公路站进行修补,桥面两侧加垒石墙。桥为石基砖拱结构,全长98米,宽7米;现存13孔,跨径4米,孔径高2.5米。永济桥是今东(平)靳(口)公路必经桥梁,现存状况仍保留着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原貌。自元代开通由东平至临清的会通河后,京杭大运河流经东平,使东平成为漕运要枢,历时600余载。永济桥紧靠京杭大运河,横跨小清河,成为沟通南北交通枢纽的主要桥梁,它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辉煌的过去。……[详细]
270、清水桥
  清水桥 又名清河石桥,位于老湖镇隋须昌城旧址(埠子村址)西1.5公里处,跨古济水之上,今沉淤于东平湖内。清水桥建于隋代仁寿元年(601年)。据唐《元和郡县志》载:“清水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桥相埒,长四百五十尺”,合公制长度为132.81米。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黄河决口,连同须昌城、洄源亭等一起被冲淤掉。隋唐时期,东平地区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当时的须昌城系西通濮(州)、郓(州),东达兖(州)、齐地的交通要冲,而大清河则成为当时较大的交通障碍。隋仁寿元年(601年),故在此修建清水桥。大桥的建成,有力的促进鲁西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速了须昌城的繁荣,使该桥周围成为一处优美的水泊风景区,素有“小洞庭”之称。尤其别致的洄源亭坐落湖上,为著名圣迹。唐东平太守苏源明……[详细]
  秦氏节孝坊 位于旧县乡尹村西侧,是一座御敕石坊,清乾隆二年为尹村大户秦暄之妻秦氏而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秦氏节孝坊俗称节孝牌坊,通高10多米,宽12米。由于距黄河近,多年的黄水淤积,使该坊近三分之二埋于地下,现地上只有3.5米。据当地人回忆,上世纪早期,还能在坊下赶马车通过,且能甩开长鞭。该坊由当地石灰石雕刻而成,造型奇特,结构巧妙,两边石柱四周皆雕刻花卉鸟兽与人物故事,尤其是南北两柱东面刻绘的松鼠戏葡萄,形态逼真,惟妙惟肖。西面刻绘的两叟对弈,一小童煽火烧水,其人物形态及构图雕技,令人称绝。石坊顶端为镂空挑檐,横梁上部刻有“万寿无疆”四字,可惜“文革”中被毁。节孝坊是古代王朝对女人守贞节、孝父母的最高奖赏。据《东阿县志》和相关史料记载,秦氏节孝坊立于乾隆二年,有秦氏女订亲于夫家尹村尹氏,……[详细]
  龙门连跃坊 位于州城西郊大西门村,为明代进士武之大而立。武之大,字连城,其父为吏,以差遣违误,应笞 。之大时方幼,哀官请代,不允,之大见被笞哀号惨状,痛深切齿,咬落一指,血溢颊至地,尚不自如,问父:“官何笞人?曰:“职也”。又问“官何人为之?”曰:“读书人为之”。因而发奋,成万历二十二年进士,授长子县知县,至右参政,卒崇祀乡贤祠”。后人敬佩之大,建牌坊纪念。石坊正面匾书“龙门连跃”四个大字,背面横额书“凤祰重颁”。表彰他两次考中进士,两次做好朝廷命官。2009年8月易地移往拱极门里。……[详细]
  升平人瑞坊 2009年8月,在州城宋街父子状元坊南150米西侧大西门街口,立起来一架叫作“升平人瑞”的牌坊。这架牌坊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东平州牧(知州)沈维基为百岁寿民王文谟建的。其中“升平”寓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之意,“人瑞”是指人健康、长寿过百岁。在中国这个有着尊老传统的国度,牌坊又被用作尊老优老的标志,即古代的百岁人瑞坊。《清乾通典》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明文颁布:“百岁老民给与‘升平人瑞’匾额,并给银建坊。节妇寿至百岁者,给与‘贞寿之门’匾额,仍给建坊银两。”百岁老民,不论身分,“人瑞坊”的这一原则,对中国古代的尊老传统,做了一个平民化的注脚。同时,百岁老人也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牌坊的原址在宅门首街(今大寺街)路北。宅门首街是州城首要通衢,扼大东门内咽喉之地……[详细]
  阳谷邑城遗址位于旧县乡王古店村东1000米处的山坡上。遗址东西800米,南北900米。据《左传》记载,阳谷邑在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城邑,也曾是齐国名相管仲的采邑。鲁庄公、鲁僖公、鲁文公都曾在此地与齐桓公会盟,鲁季孙行父和公孙归父在此会见过齐桓公。古阳谷邑,北有燕赵,西有魏郑,东有强大的齐国,三面环山,西部临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鲁国、齐国君主曾多次会盟于此。……[详细]
  郈邑故城位于彭集街道后亭村一带。为春秋时鲁叔孙私邑。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定公使仲由季氏宰,将堕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人封地之城邑即“堕三都”。于是叔孙仇帅师堕郈三尺,即用驷赤为郈宰。该遗址属平原区,今整个后亭村座落在遗址之上,上为堆积沙层,2米-5米以下为文化层,农民挖沙曾出土过一些泥质夹砂灰陶饰绳纹瓮、罐残片和豆柄、筒瓦等。……[详细]
  遂城遗址位于接山镇上遂城村南。据《左传》等史书记载,商汤灭夏,封虞舜之后于遂,始建遂国,战国时为鲁之附庸,国人四姓,即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春,为平宋国之乱,鲁、齐二国会于北杏,因曾遭齐人侵害,遂人不至,后终被齐国所灭。遂城遗址属山间台形地,东西450米,南北35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6米。表层黄土,地表暴露物有灰、褐、红色罐和鬲口沿、豆盘等器物陶片以及饰绳纹的灰黑色较薄形小陶砖等。遗址区内西南部有一高土台,为当时遂国内城城址,当地群众俗称“南城台子”。……[详细]
  鄣城故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接山镇鄣城村及周围地带,南临大清河,北端有泰东公路穿过。故城遗址面积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650米,文化层的中心部位被整个鄣城村所压。村东、村北由于动土较多,从地下50至80厘米深处发现有很多板、筒瓦残片和罐、瓮、盆残件,据考证,大多数器物为秦汉时期的遗物。鄣城,是东平县地方志有记载的一处古城池。光绪版《东平州志》载:“鄣,姜姓故城,在无盐城东北50里。”鄣城故城,西周、春秋时期为鄣国治;战国时期属齐管辖,秦代属无盐县;西汉置章县于此,属东平国;至三国魏废制。真可谓是历史悠久,虽然延续时间不长,现在城郭不清楚,但能分辨出其大致范围。……[详细]
  无盐故城位于东平街道无盐村南。西周、春秋时为宿国地,战国时置无盐邑;秦至北魏为无盐县治。历史上这里养育了著名的女政治家钟离春,而著名的汉代战争“无盐大捷”也发生在此地。故城遗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00米。钟离春是齐国无盐邑人,相貌丑陋,但她素有大志,胸有良谋。当时赵国入侵齐国,而齐国朝政腐败,国势日渐衰退,钟离春看在眼中,心里十分焦虑。为了拯国救民,她不顾自己出身低微,毅然去见齐宣王,并批评齐宣王政治上之失。齐宣王接受钟离春的批评并把钟离春迎进宫,拜为无盐君,立为后。以田婴为相,以孟轲为上宾,革除弊政,齐国从此富强起来。汉武帝元塑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王,也在此地,是当年政治、军事重镇,现仍留下了厚约0.5米-1米的土褐色文化堆积,曾出土有灰陶素面缸、盆瓮、瓦当残片、大型砖石等有价……[详细]
  须昌故城须昌为商周至宋时故城。唐代称郓州,后唐称须城,位于东平县的西部。金山东南,土山以东,埠子村旧址以西。现位于东平湖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商代,须昌曾为东平境内须句国的国都,秦时置须昌县属薛郡。西汉属东郡,东汉属东平国。西晋,东平国都由寿张迁至须昌,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南北朝北齐时,废东平郡,须昌县移治宿城。隋开皇十六年,须昌县治从宿城迁回须昌城,属郓州。唐贞观八年(634年)郓州治所从郓城迁至须昌,曾一度成为天平节度使使治机关,郓州州治机关,东平郡郡治机关。除此以外,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先后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不朽的诗篇。诗人李商隐曾任郓州参军;李白写有《送梁四归东平》;高适住东平时,曾写诗《东平路中大水》;文学家韩愈写《郓州貉堂诗序》;柳宗元写有《贺东平表》的奏文。这是须昌(亦即东平……[详细]
  东平国故城位于东平街道宿城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1300米。城址的西北角、东南角和东北角还有残存的汉代城墙。特别是西北角的城墙,高度在3米以上,东西长180米,宽15米,现夯土层、柱洞十分明显,为研究汉代城池建筑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城址内残砖碎瓦和石质、陶质建筑构件随处可见。表明当年城内曾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落。历年来从群众动土的断面上考查,可知文化层厚度达2米以上,包含物十分丰富。文化层大致分三层,中层的为汉代文化层;底层为商周文化层;上层以隋唐文化层为主。汉代文化层包含物最为丰富,主要有灰陶路钉砖、简瓦板瓦、泥质五铢钱范、灰陶豆、罐、缸瓮和铁质的锄、犁等。1972年,遗址的北部也曾出土大量新莽时期的货泉、布币等。皇城区位于城的西南侧,原高出地面2……[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