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旅游景点介绍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阳市镇平县卢医庙镇南1.5公里寺南村北400米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遗址西邻严陵河,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剖面可见到房基、灰坑遗迹。地表暴露大量石器和陶器残片。石器有斧、铲、凿等;陶器以红褐陶为主,器形有釜形鼎、敛口钵、尖底瓶等。纹饰有篮纹、弦纹、指窝纹、彩绘等。1954~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此遗址进行了试掘。……
[详细] 邓州市金碑元碑,即“大金邓州创建宣圣庙碑”、“大元重修宣圣庙碑”,建与金元时期,分立于邓州市城区第一小学大门口西、东两侧,此处原为孔庙旧址。后修碑楼予以保护。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金邓州创建宣圣庙碑位于城区一小门口,通高4.52米、宽1.20米,分三体:碑额高0.90米,碑身高3.02米,碑座高0.60米。碑额半圆形,正中为篆刻“大金邓州创建宣圣庙碑”,边饰双龙戏珠图案,下有龟形碑座。碑文竖读,行书体,由翰林学士赵秉文撰并书,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年)四月立。碑文基本可辨,原为邓州宣圣庙内存放,该庙位于百花洲附近,后战乱被毁。 大元重修宣圣庙碑位于城区一小门口,通高4.17米,宽1.20米。分三体:碑额高0.90米,碑身高2.67米,碑座高0.60米。碑额篆书“大元重修宣圣庙碑’’,……
[详细] 河南省镇平县杨营镇贾庄村西南(500米)处有座中兴寺(又名登禅寺),寺院内有一座碑楼,里边嵌立着一通造像碑。据南阳志第三十九卷记载,该寺始建于北魏元年(公元38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碑刻于南北朝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距今已有1460多年的历史。 造像碑呈圭形,通高184厘米,宽82厘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造像佛龛,下部为碑文。佛龛内深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四飞天。释迦大佛跏趺坐于中间方座上。袒露右胸,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着复褶垂于座前。二弟子身着双颌下垂式袈裟,侍立于佛后两侧。佛和弟子身后有火焰纹桃形头光。二菩萨位于佛前两侧,跣足立于俯瓣莲花座上。头戴花蔓冠,宝缯顺肩下垂,帔帛覆于双肩,颈饰项圈,胸佩璎珞。下身着垂地长裙,分别手持拂尘和莲花。佛后上方刻有四……
[详细] 石华表,汉代,现存于邓州城区一小大门内。石华表立于泮池桥头。上修表亭保护。大理石质,十六棱柱体,身高1.9米,加之座、顶全高2.84米,每边长0.06米,其中五个柱面刻有爵秩人名25人,书体8分。另外五个柱面上用楷书刻劳勒有关华表出土的历史情况。碑文说:“此石柱旧在冠军城同,乃嘉庆年间乡人发土所获,后为嗜古都舁入往上城,寄存学宫。柱面款识八分书题,故吏二十五人,考其爵秩郡邑皆系汉制,且相丁隆、陈钦名俱岁见汉书,其为汉物无疑。窃恐其日就磨灭,因独捐工资,重立于兹以存古迹。”1963年6月,石华表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淅川下寺春秋楚国墓群是一个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1977年,河南省西南部大旱,位于该省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一天当地一个牧童在水库边放羊,被露出地面的器物绊倒,后发现此器物是一件青铜器,而就在它的旁边还有几件类似的青铜器,此地的楚墓便由此被发现。文物考古队在这个墓群共发掘了墓葬25座、车马坑5座。其中贵族墓有9座,陪葬有成套的青铜礼器和玉石等质料的饰物,根据2号墓出土的平底鼎上面的铭文“王子午择其吉金”和“令尹子庚民之所敬”等字,专家判断墓主是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的令尹子庚之墓。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群位于陈庄村东南1公里的长岭上,1989年,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和尚岭楚墓被盗,后被淅川县公安局收缴回了一部分文物。徐家岭楚墓群位于……
[详细] 围山银矿 又叫桐柏银矿至今为止,桐柏银矿仍是我国四大银矿之首。位于朱庄乡馆驿村境内的桐柏银矿,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堪称中国第一富银矿。国家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长沙博物馆等博物馆和学府的展品(自然银标本)都来自桐柏银矿。围山银矿遗址,分布于银洞坡和破山洞两地。在银洞坡发现古采坑和矿洞21个,破山洞发现较大古矿坑12个;在银洞坡山下馆驿村一带普遍可见古代冶炼留下的炉渣。而破山脚下的围山,也发现了炉渣、瓷片,而且通过附近的馆驿河的横断层,可以看到当年采矿冶炼的炉渣一层一层的分布情况。围山银矿的发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1983年南阳地区文物考古队张维华了解的情况是:本区古代采冶史应早于明代,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迹可循。据史料记载,甫齐(公元470~520年)曾在此设围山县。在古……
[详细] 新都城是新朝王莽的发迹地之一。《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有新野侯国,莽曰新都”。《后汉书·郡王四》记载:“新野有东乡,故新都。”《汉书·王莽传》记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莽为新都候,国南阳新野之古都乡,千五百户……哀帝即位后二岁,莽就国。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征还京师,居摄三年,封莽孙宗为都侯,莽自称肇名新都,故僭号为新”。新都故城位于新野县王庄镇梅湾村,西距省道汉(中)—王(庄)公路1.5公里,东邻唐河。新都故城遗址现存有城垣一周,呈正方形,边长700多米,高3.5米,城基厚4米;外有城壕深2.5米,宽6米;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垣内外出土的文物有汉代筒瓦、板瓦、云纹瓦当、石磨、规矩镜、汉代货币等,还发现有下水管道、排水沟、水井、房基和墓葬,这些文物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
[详细] 冯友兰纪念馆,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样式,生动再现了唐河祁仪镇冯友兰故居的原始风貌,全面展示了一代哲学泰斗生平起居,并为时人提供了一个瞻仰前辈、学习交流的好去处。在这座中国传统的四合院里,冯友兰父母的居室、冯友兰与其弟冯景兰的居室等一一还原。而冯友兰展厅等处,亦将其一生学术成就、生活轨迹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向后人展现。……
[详细] 杜茂墓杜茂墓建于汉代,墓高约4米,直径40米,呈圆丘状。明《嘉靖邓州志》记载:“杜茂墓,州西(南)三十里”。杜茂,字诸公,冠军人,初归光武于河北,为中坚将军,建武初为大将军,击五校贼有功,为骠骑大将军。时卢芳与匈奴连兵寇边。茂发边卒筑亭堠,修烽火,芳以城邑来降。初封乐乡候,复击彭庞有功,封广武侯,后定封参遽乡侯。杜茂墓位于邓州市文渠乡孔楼村,豫53线途经此地,交通便利。距内乡县衙30公里, 南阳卧龙岗10公里,襄樊隆中90公里,武当山165公里,与邓州市区各旅游景点相距15公里。杜茂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树有保护标志碑,设有专职文物保护员负责看护。……
[详细] 唐王桥横跨邓(州)淅(川)两县市,原名叫普济桥,距今400多年历史。《明嘉靖南阳府志》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三子朱慬为唐王,封地南阳。为便于西达顺阳游猎和前前往香严寺祭祀而建造,故名“唐王桥”。该桥原为拱形苏河桥,后毁,改为8墩9孔半河桥。桥身及桥头堡均为青石条和方格体石块砌成,至今保存基本完好。邓州境内有四座明代唐王桥,即穰东镇的九龙桥、白牛镇的阜民桥、文渠镇的得子桥、九龙镇的普济桥。均是明代唐藩王朱槿后裔朱宙永由南阳唐王府西去淅川香严寺拜佛时所建的石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将其第二十三子朱槿封为唐定王。明嘉靖四十二年,唐王朱槿后裔唐顺王朱宙永西去淅川香严寺拜佛,一路车马难行,便在沿途建筑石桥,其中在邓州境……
[详细] 铁铉墓明《嘉靖邓州志》载:“兵部尚书铁公墓,文达墓东去十数里地名下刁河,有荒丘,为铁铉墓”。铁铉,字鼎石,回族人,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卒子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邓州人。明洪武时铁铉以大学生授礼部给事中,机智聪灵,临事不苟,奏对详明。明太祖朱元璋很器重他,故赐字“鼎石”,洪武末年,任山东参政,镇守济南。朱元璋逝世后,其孙朱允文(建文帝)即位,占领南京,计擒铁铉,铉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于南京,时年39岁。今邓州的铁铉墓为其衣冠冢。铁铉墓位于邓州市白落乡阎营村,紧临207国道,南距襄樊市65公里,北距旅游城市南阳65公里,西距丹江口水库35公里,东距新野30公里,进出交通便利。铁铉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白落乡政府保护维修 。……
[详细] 东顶祖师殿位于邓州市构林镇贺营村,始建于宋代,明代达到极盛,后由于战乱破坏,建筑泯灭殆尽。1994年,经市政府批准,对东顶祖始殿进行了修复,现建筑有大门、老君殿、祖师殿、父母殿、转运殿、廊房等,占地面积50余亩,系一方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
[详细] 魏冉冢呈丘状,高5米,周长42米,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穰侯墓在州城东门外,世传 秦丞相穰侯魏冉葬此。”《明统志》载:“穰侯墓在邓州新城东。”魏冉,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史记、穰侯列传》载:冉乃秦昭襄王母宣太后之弟,昭襄王年幼即位、宣太后临朝决政冉深得宣太后的信任,用魏冉为丞相,并摄国政、秦照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封魏冉于穰邑(今市区东南),后又封陶,号为穰候。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秦王从范睢说,免去魏冉丞相之职,使旧其封邑,后“率于陶;而因葬焉。”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魏冉有相当高的评价,他在《史记8226穰侯列传》中说“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子天下,天下皆为两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可见魏冉这位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在完成秦王朝统一中国的事业中……
[详细] 岑彭墓封土呈高台状,方形,边长25米,高4米,面积600余平方米,四周为耕地,此墓原来形制很大,后由于取土雨淋遗留至今状。岑彭为东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宿之一,字君然,南阳棘阳 (今邓州市小杨营乡砖桥村)人。岑彭与前队式(王莽时新朝官称,即副太守)严说共守南阳,守数月,城中 粮尽人相食时,乃投降。更始诸将要杀,为稍有政治眼光的刘演(刘秀兄、字佰升)所保留,并归刘寅所部。更始败,引河内太守韩歆同归光武。彭为反正投降之人,全凭自己攻城夜战之功取得光武之信任。其较大的功绩为:说朱鲔以洛阳降;从光武击败邓奉、董欣;先后歼击延岑、秦奉并逐之入蜀;从光武北击隗嚣;又与大司马吴汉并取西蜀,作战计划与大司马不一致,彭取水陆并进,司马欲弃水就陆进兵,上 书请定于光武帝,帝报彭曰:“大司马习用步骑,不晓水战。荆门之……
[详细] 张仲景故里位于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东南 。张仲景故里穰东镇张寨村东南现立高3米,宽0.65米的“医圣张仲景故里”碑一通,1993年,穰东镇政府划该镇仲景路东端6600平方米,作为张仲景纪念地。外围筑1.5米高透景护拦墙,纪念地内建张仲景纪念塔及医圣宫。塔为齿形四柱,自下而上,逐渐收敛交合为顶。塔顶有转盘彩灯两层,共计塔高30米。塔内耸立10米高的医圣汉白玉塑金雕像,医圣右手握《伤寒杂病论》,左手持中药灵芝。像前设敬拜医圣台。医圣纪念塔下,建医圣宫两层。一层为地宫,占地300平方米,内设医圣:从小立志、茅山求教、研究中草药、针炙八卦传统治疗、发明人工灌肠术、发明人工呼吸术等20尊学习、创作、发明塑像,宫壁皆绘汉画图。医圣宫第二层,建筑面积80平方米。内设医圣长沙大堂行医塑像五尊,晚年著《伤寒杂病……
[详细] 英雄水闸是1948年1月9日,我桐柏军区28旅和三分区解放邓县(今邓州)破水攻城歼敌的主要障碍。高90公分,宽80公分。1948年1月9日,桐柏军区28旅和三分区部队包围了邓县城,打响了解放邓县战役。当时,邓县有内、外二城,城外均有护城河环绕,城墙高大,河宽水深,要攻城歼敌,必须首先炸毁水闸,放掉城河里的水。闸门是六、七寸厚的木板制成,两边有石条砌筑,外以屯土夯实,内堆层层砂袋,非常坚固,同时,敌人还有一个加强连的兵力看守。起初,我军夜间扒,敌人白天修,效果甚微,为了尽快破闸放水,我军决定用0爆破。1月13日晚,组织了爆破组。水手们在我军炮火的掩护下,跳进刺骨的河水中,携带0,潜至闸根,一举爆破成功,河水翻滚外流。为攻城扫清了一大障碍,使邓县获得解放。解放后,将该闸命名为“英雄水闸”立碑保护……
[详细] 竹筲坡遗址位于邓州市东北13公里处的白牛乡竹筲坡村西南方,严陵河南岸。遗址呈缓坡状,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竹筲坡遗址采集的器物标本有:磨光的石斧、石钵、石铲、石刀等,陶器有纺轮、灰陶鼎、罐、碗、盆等,以灰陶为主,红陶、黑陶较少。纹饰有方格纹、刻划纹、蓖纹、绳纹等。经对这些标本的分析,该遗址属新石器朝代晚期遗址,对研究邓州史前文化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详细] 墨城在邓州市构林镇西北,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曾出土发现铜壶、陶片和两眼战国水井等文物,是战国墨子与鲁班所筑的演兵城,距今已有2458年。明《嘉靖邓州志》载: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筑无考,俗呼黑土城,盖’墨’字之误。现存有明嘉靖二十六年墨城碑一通。据《墨子》载:墨子听说鲁班在楚国造好了云梯要攻打宋国,宋大夫墨子去同鲁班和楚王理论,并倡导他的兼爱、非攻思想,在理论上战胜了鲁班和楚王后,鲁班想从演练上证实墨子的守圉论,于是同意墨子在楚都之北的邓州市构林镇柳凤岗上,筑起一座纯模拟演练的城池。几经演练实践,以墨子为胜,楚王和鲁班彻底放弃了攻宋计划。墨城叫圉城,意为阻止进攻或防守的城。到南北朝刘宋和北魏时,因名在此设“圉县”,属荆州(治穰,今邓州市)弘(北魏为恒)农郡辖县之一。墨城是守圉思想的……
[详细] 土楼村遗址土楼村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汉代文化遗存为主的古村落遗址。在市区东南9公里,邓州——新野公路南侧。遗址地势略高,东西长约400米,宽约法三章130米,总面积5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墙基,汉井,水管道及空心砖墓等,出土文物有:鼓腹圆底饰绳纹的典型汉代陶罐,有红陶、灰陶。遗址地面上到处可见以汉文化特征为主的绳纹陶器,板 残片以及菱形纹饰的汉砖残块。……
[详细] 下岗遗址,又称黑龙庙遗址,位于邓州市西南20公里的林扒镇下郝岗村黑龙庙组东,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要内容的聚落遗址,呈岗丘状,文化层厚1-2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村民因挖排水渠发现该遗址,因水渠横穿遗址而过,使遗址遭到部分破坏,并发现了红烧土块状的房基遗迹及灰坑等,出土了陶、石等遗物,陶器多为红、灰色、夹砂,并发现有少量磨光蛋壳黑陶,器物有鼎、鬲、罐、碗、杯、钵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等,均磨光。下岗遗址是一以龙山文化为主要内容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研究邓州史前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