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旅游景点介绍
下寨遗址位于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地处滔河与丹江的交汇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对其进行了持续考古钻探和发掘。遗址现存面积约6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6~2米,发现有明清、汉-唐、东周、西周、二里头时代早期、王湾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仰韶文化等时期遗存。其中仰韶文化时期环壕聚落和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墓葬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仰韶文化时期发现环壕聚落一处,面积约1万平方米。外围壕沟编号G30,宽约2.95~3.3米,现深约2.1~2.7米,沟壁较陡,可称为壕沟。沟内填土分为四层,第一、二层包含遗物相对较多,为废弃后的填埋堆积;第三层和第四层基本上不见陶片等文化遗物,填土比较纯净,含沙量大,且自第三层往下明显变窄,接近“V”形,应为淤积而成,推测为使用……
[详细] 南阳府文庙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老城区新华东路北侧,面对和平街,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称为“南阳国学讲堂”。南阳府文庙曾于2005年荣登台湾明信片。南阳府文庙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据《新修南阳县志》记载,府文庙旧在延曦门东(先农坛),明末毁于战火,清顺治十年(1653年)移建县治东北故唐王府,即现在的南阳市老城区新华东路北侧。南阳府文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孔子的庙堂和讲学之所,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屡经毁建,如今已面目全非,仅存大成殿。南阳府文庙于2000年被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为旧时人们祭孔之地,也是讲学的场所,故亦称“黉学”、“府学”、“儒学”。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南阳设学起于汉,其为庙专祀孔子盖自唐开元始。“南阳府文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
[详细] 王府山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的王府街,是一座人造假山。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永乐二年(1404年)以南阳卫治改建,后有山石,名曰王府山,王府山是我国古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一。它显得是那样的苍老,那样的瘦骨嶙峋,毕竟她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在这儿看过六百零一年的世间烟尘了。王府山建于明初,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桱为唐王,藩南阳。当时朱桎只有5岁。在他还没有就藩前,朝廷就在南阳大兴土木,营造唐王府。《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唐王府后有石山,名日王府山。”它是王府花园中的主要建筑。据民间传说,这些石头都是从2000里外的江苏太湖运来的,人抬牛拉,历时数年。山呈圆锥形,除主峰外,另有四个支峰,取“五峰并峙”和“四峰拱朝”之意。支……
[详细] 徐万年是辛亥革命首义中的不朽的功臣,他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伟大民主革命事业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尤其是他那种不图个人名利,不居功自骄,功成告退的高尚品德,值得后人敬仰。1985年,原南阳县人民政府,特为辛亥革命首义将领徐万年筑园修墓,树碑勒传。其墓地坐落在瓦店镇西南,滨临白河,周边良畴碧野,红砖围墙。园内墓碑矗立,墓塚高大(直径5米,高2米)。墓碑正中是:“辛亥革命首义将领徐公讳万年字寿亭之墓”,碑阴铭刻徐公传略,约800余字。1986年,家乡人民将瓦店镇内的主要街命名为“万年街”,2001年,徐万年墓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位于平氏镇政府院内,东经113°43′,北纬32°35′,前身为美国传教士文达能于1914年9月修建的基督教堂(福音堂),上下两层共16间,下有225平方米的地下室(未经考证),主体结构为砖木,地板、吊顶为木板,房顶是瓦楞铁板,木制门窗,方木梁架,具有欧式风格。1947年12月13日,根据中原局和刘邓-命令,组建桐柏区党、政、军群众领导机构,成立中共桐柏区委员会、桐柏区行署、桐柏军区和桐柏区农民委员会。任命桐柏区党委书记刘志坚,副书记-;桐柏行署主任许子威,副主任刘道荪、李实;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政治委员刘志坚;桐柏农民协会主席王国华。同年12月19日,桐柏区各机关正式进驻平氏“福音堂”,自此以平氏为中心扩大了解放区。直到1949年3月桐柏区党委行署军区奉命撤销。在些期……
[详细] 转楼,又名蔚文中学旧址,坐落于太和镇上。它坐北朝南,砖木瓦结构,楼高12.8米,占地近1900平方米,由东、西、南、北四楼浑然一体连接而成,126间房舍将院子围成“回”形格局,人从任何一个入口进去,可在楼内自由穿梭——“转楼”之称由此而来。转楼始建于1937年7月。国难当头之时,太和寨(太和镇旧称)开明乡绅李子炎慷慨解囊,招贤纳士,兴教救国,创立宛属蔚文中学,校址即今日转楼之所在。从1937年至1947年,转楼建了十年之久,边建设边招生,一时成为豫西南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师资最雄厚的私立中学。抗战时,转楼不仅培养了大批军民两地人才,还是我党宣传抗日救亡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建楼期间,地下党员郑国安以木匠身份作掩护,趁机打入太和寨,秘密在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地下党员刘花年、仝保乾等人也以教……
[详细] 七七工作团诞生地位于桐柏县城关镇新华街53号,北纬32017′,东径1130,原为一处明代建筑群。此纪念地原为桐柏县文庙,是清代以前供奉孔子和科举时代做为试院之场所。始建于宋,重建于明成化年间,此后又在清乾隆四十二年及公元1992年经过两度维修。据《桐柏县志》记载:桐柏县文庙全部建筑有照壁、牌坊、状元桥、泮池、大成殿及东西厢房,由于在文革中遭受破坏,现仅存大成殿和东西厢房共三座建筑,以及文庙月台前的千年古树汉峙虬柏两棵。七七工作团于1938年9月16日在该文庙诞生,此工作团是当时我党在国民党七十七军军官训练团担任教育长的朱大鹏同志指挥的革命武装团体。七七工作团在桐柏近一年的时间里,曾先后组建了青训班、农训班等革命组织,队伍发展到1250多人。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指示,这支部队分批开到四星山,交给……
[详细] 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地,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城东北24公里处的独树镇七里岗,许南公路南侧,系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与敌顽强战斗、血战致胜的纪念地。继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后,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近3000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也奉命撤离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一路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26日进抵方城境内,在独树镇七里岗遭到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和地主民团的堵击,英勇的红二十五军指战员舍生忘死,顽强战斗,经过一昼夜激战,终于突出重围转危为安,迅速挺进伏牛山区,完成了向陕北的战略转移,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奠定了基础。红二十五军独树镇七里岗战斗以牺牲近百人,重伤二百余人的……
[详细] 别公堰旧址位于西峡县城北六公里处,双龙镇十亩地村。别公堰,原系宛西地方自治派首领别廷芳所创建。民国十七(1928)年,别廷芳采用村治派的主张,开始由单纯办民团改为全面推行以“自卫、自治、自养”为内容的地方自治。作为别廷芳地方自治丰硕成果之一的别公堰,又名石龙堰,初称乔家堰(亦称三河堰)。据说宋代范仲淹在邓州为官时,曾在此调查,试图开凿河渠,但未成功。还有一位在西峡口经商发了财的陕西人,欲投资开渠引鹳河水灌溉北堂、五里桥一带土地。因施工困难等诸多因素,亦未成功。不过这里的人们一直没有放弃改变当地生产条件的愿望,大渠无力开凿,就在灌区边沿石门至城关开了一系列小堰。民国十八(1929)年,地方民团司令别廷芳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决定在羊沟口修一大石坝,开渠引水浇田。当时自治派高层和社会不少人持反对态度……
[详细] 靳岗教堂位于南阳市西北郊区,东与独山、白河相望,南与312国道、北京大道相接,西与兰营水库相濒,北与紫山、磨山相邻,属紫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一道岗丘(跨紫峰、靳岗、黄岗、麒麟岗和卧龙岗)的一岗。磨山与紫山的白河支流平行南下,索绕与靳岗左右,景色怡人、空气清新;因地势崇高,岗上教堂等西式建筑,在远出遥遥可见;远眺之,山水相依,松柏苍翠;近看之,古垣环绕,殿堂错落;身临其境,心荡神怡,可谓南阳宗教文化及建筑文化方面一颗金光烁烁的明珠。靳岗教堂在河南省天主教历史发展中举足轻重。天主教传入中国,为时颇早;天主教传入河南则在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到清朝嘉庆年间,河南境内若干处己有教友。公元1843年河南天主教教友己有两千余人;教廷方面,遂令河南省的教务脱离南京,自行独立。1844年正式成立河南……
[详细] 博望城在南阳郡城东六十里处。《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河南五》记载:博望城在(南阳)府东北六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武帝封张骞为侯邑。后汉亦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宋废。《括地志》:博望城,在向城东南四十里。今有博望驿,又东至裕州六十里。……
[详细] 宛城遗址位于南阳城区白河(古称淯水)北岸。宛城区至今仍留有残存的城门和护城河、城河桥。名称由来:“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态环境。……
[详细] 老坟岗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阳市西峡县五里桥乡庞家营村北山坡下。【老坟岗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文化层厚1~3米。内含大量石料、陶片、骨器及烧土等。生产用具主要有石斧、石铲、石凿、石网坠、骨锥、骨针,-用具主要有陶鼎、陶壶、陶瓮、陶杯、陶豆、尖底瓶等。出土的陶器既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特征,又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性质,对于研究两者的关系及其演变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老坟岗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寨茨岗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阳市唐河县城郊乡肖岗村东。340米,东西宽250米,文化层厚1~5米。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在此进行过试掘,发现大批遗迹南北长遗物。其中房基2座,窖穴3座,墓葬18座,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有斧、铲、凿、刀、锥、砺石,陶制生产工具有纺轮。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鼎、钵、壶、豆、杯等。器物既有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性质,又有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因素,对于研究原始社会晚期南北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详细] 陡坡嘴遗址属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阳市桐柏县新集西北9公里王寨村南1公里陡坡嘴村。南靠洛河,东北依信(阳)南(阳)312国道。一般高出地面10米,文化层厚1~4米,面积6万平方米。经调查,地表及断层暴露有大量遗物,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多磨制,器形有斧、铲、镞。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棕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器形有鼎、钵、壶、盆、罐、杯、豆、缸、器座、纺轮等,均手制。纹饰有指甲纹、指窝纹、弦纹、附加堆纹等。该遗址是一处内含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性质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详细] 龙山岗遗址又称黄楝树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之一。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委托,并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90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代堆积范围约14万平方米。在遗址西部断崖剖面发现较多新石器时代遗迹,以此来看,遗址西部遭河水冲刷等后期破坏较为严重,遗址面积原来应该更大。遗址堆积较为丰富,包含有明清、宋元、汉代、西周、王湾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仰韶时代晚期(朱家台文化)等时期遗存。其中,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龙山岗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堆积为主的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延续时间长。……
[详细] 安国城遗址位于镇平县城郊乡尧庄村北侧,安国城遗址为河南A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出土大量汉代器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安国城遗址为河南A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出土大量汉代器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今位于镇平县城郊乡尧庄村北侧,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80米,文化层厚3~5米。内含仰韶、龙山、夏商文化遗物。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主要有斧、铲、凿、镰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鼎、钵、盆、豆、杯、尖底瓶等。其他有房基、烧土、柱洞、灶坑、灰坑、水井、墙垣及大量石料等。另外还出土有战国弩机、新莽货泉、汉代铁范、宋代瓷器等。对于研究南阳西部新石器时代文化及申吕古诸侯国有重要学术价值。……
[详细] 【闵岗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阳市桐柏县月河西3.5公里闵岗村北高阜处。仰韶至屈家岭文化遗存。面积10万平方米。地表暴露大量遗物。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多磨制,器形有斧、铲、凿等。陶制工具有纺轮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多手制,有一定数量的蛋壳黑陶。器形有圆锥足鼎、敛口钵、高领罐等。纹饰有指窝纹、弦纹、绳纹、附加堆纹、彩陶等。……
[详细] 平高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平高台村北,遗址恰好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上,被国家列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之一。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91万平方米,分布于平高台村及其以北的井吴村之间的区域内,文化层堆积厚1 ~ 4米不等,时代主要为新石器、商代、东周、汉代。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里程140 - 141公里段穿越遗址的北部,占压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
[详细] 【谭岗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阳市社旗县城郊乡谭营村南300米处。仰韶中晚期文化遗存。沙河从其南部流过。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遗址内涵丰富,地表可见红烧土及多种陶器、石块。石器有斧、凿、镞。陶器以泥质和砂质红陶为主,其次是灰陶、黑陶,多手制。器形有圆锥形及鸭嘴形足鼎、高领罐、敛口钵、宽沿盆、尖底瓶等。纹饰除有弦纹、篮纹、指窝纹、附加堆纹外,部分陶片饰彩绘。另外,在遗址上还发现有房基、灰坑、窖穴、墓葬等。……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