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旅游景点介绍
新陈庄民居位于上蔡县西洪乡新陈庄村,坐北朝南,是一幢建于明代的三层楼房,硬山灰瓦顶、垂花门,楼正面左右两上角及前檐下均由人物、禽兽、花卉等砖雕装饰,四面墙上至今仍保留着当初建筑时搭脚手架用的砖洞,形状较为奇特。樊金凤摄……
[详细] 石龙山石刻位于驿城区胡庙乡大韦庄村西的石龙山顶,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刻有208个字,四周用直线作框,并附有钓状边角,记载事件发生时间为“永初七年十二月有闰六日”(永初七年,即公元113年),虽经风雨侵蚀,字体仍可辨认。樊金凤摄……
[详细] 黄叔度墓位于正阳县城西北隅,县教体局院内。墓冢高2米、周长26.3米、东西长8米、南北长8米。墓南向,前有古墓碑两快,东侧为唐碑,西侧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碑。现墓基一圈砌有高0.5米的护墓墙,墓地有翠柏7棵。明清之际,祠墓多次维修,现祠祀渐废。唐碑,素面,高2.4米、宽0.76米、厚0.17米。碑阳面正中题镌“汉黄叔度墓”五个大字,每字大0.4米见方;碑左下侧题刻“颜真卿书”四字,每字大0.10米见方。均系“颜体”楷书,浑厚雄健,刚劲笃实,历千百年而笔锋峻厉,墨韵犹存,实为不可多得的颜体题镌之大字碑。碑帽早失,碑座长方形,无纹饰。现在碑阴及两侧砌有护壁。清碑,立墓前西侧,系清乾隆十七年碑刻,高2.5米、宽0.76米、厚0.17米。碑阳面无纹饰,正中题镌“汉黄征君墓”五个大字,左……
[详细] 李斯墓位于上蔡县城西南6公里处,李斯楼村东南,上驻公路东侧约1.5公里处,高为57米。李斯墓呈圆形封冢,东西宽22.5米、南北长27米,封冢为层层夯筑,夯窝较大。墓前立有碑石,栽种绿化树木,为防止封冢水土流失,近几年对封冢周围设置保护墙,前面修建数层水泥台阶。《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上蔡即今上蔡县,古时属楚。)秦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后人誉为“千古一相”。他“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后西入秦国,被秦王嬴政先任为长史容卿,后任为廷慰,成为“用事大臣”(《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军事上,李斯辅助秦王嬴政灭韩、赵,并燕、魏,吞楚、齐,以十年时间而统一天下,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在政治上,全国统一以后,秦始皇任用李斯为……
[详细] 赵楼汉台遗址位于确山县城南17公里处赵楼村北约600米处,遗址为高地,高出地面约5米,四周皆为平地,东面紧邻高速公路,遗址东北方向略高,西南方向偏低,呈龟背形,该遗址东西长198米,南北长201米,面积约39800平方米,该遗址现保存完好。据文物工作人员实地调查考证,该遗址分布较均匀,文化层厚度为4.8米,30厘米以上为干扰土层,以下是灰土层和红烧土,遗物以磨光黑陶为主,灰陶次之,兼有红陶,陶片上多施绳纹,主要器物有鬲、豆、碗、鼎。有的鼎足上有手指涡纹,同时还发现有磨光石刀、柳叶镞等,遗址东坡有一个未挖成的砖窑,从窑壁上发现有一个窖藏遗址,窑壁上裸露的螺壳较多。从遗物的器形上来看,该遗址是龙山文化晚期一直延续到商周文化时期,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豫南地区的商周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张新义……
[详细] 百泉寺位于遂平县凤鸣谷风景区高山湿地的东南部,始建于隋唐,显盛于宋元,寺院四周有大大小小近百处清泉竞相喷涌,终年不断,可饮可观,故名百泉寺。由于寺院地处遂平、泌阳和平顶山舞钢市的交界处,又有“山幽古寺远,钟鸣听三县”之说。樊金凤摄……
[详细] 蔡叔度墓位于上蔡县城西1公里的黄尼庄村东北,南邻331国道约300米。蔡叔度,蔡氏之祖,姓姬名度,周文王正妃太姒第五子,周武王的同母胞弟。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武-殷,“封叔度于蔡”,即今上蔡县。周武王三十三年(公元前1043年),武王病逝,成王年幼,周公旦将代成王自立。于是,蔡叔度联络武庚、淮夷、徐戎讨伐(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率师东征,平息叛乱。“掳蔡叔,与车土录,囚于郭邻”,即当今蔡国故城西北蟾虎寺一带。蔡叔度郁愤成疾,不久病死,死后即葬于蔡。蔡叔度墓为一圆形土冢,坐北朝南,墓冢底部直径20米,高5米左右,周围沟涧环抱,古树参天。墓前树碑三通:主碑为《蔡叔度之墓》碑,左侧为上蔡县人民政府《重修蔡国始祖蔡叔度墓记》碑,右侧为清咸丰八年上蔡知府金宝符《蔡叔度墓记》碑。蔡姓源于蔡国,上……
[详细] 白圭庙,位于上蔡县城东15公里处的白圭庙村。相传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率领部落族人沿黄河中下游东迁,建都于陈(即今河南淮阳)。后南游至古蔡时,夜梦仙女带他飞到古蔡东方三十余里处。只见此处蓍草丛生,灵龟发光,犹如人间仙境。伏羲随梦境寻至此地,果见蓍草茂盛,灵龟出没。蓍草一根百茎,叶绿花紫,异香沁人心脾,“夜晚观之上有青云覆之,下有白龟守之”。白色灵龟已有千年之久,伏羲视之为神地,就运用蓍草之茎与白龟之甲在此始创先天八卦,肇启华夏文明,遂名此地为蔡。后人为感念伏羲,在此兴建了规模宏大的伏羲庙。后又称白圭庙,又名白龟庙。白龟庙,始建于汉代,宋时称羲皇城,明时称羲和寨。当时内建有占地6万平方米的一庙一城。其寨东西宽800米,南北长1200米,四面各建有城门,双道护城河。白龟庙庙门向南,门前有玉带河,……
[详细] 义和寨位于泌阳县马谷田镇东南7公里的下河村,海拔602米,是一座用石头砌成的高大山寨,寨墙现存8公里,围墙宽处2米,蜿蜒在山顶四周,因晚清时期义和团曾在此招兵买马、安营扎寨、抗击八国联军而得名,古炮台、旗杆石等遗迹尚存。樊金凤摄……
[详细] 吴房故城位于遂平县城关,遗址呈长方形,有东、西、南、北四门,周长3774米,总面积约879000平方米。吴房故城城墙历经毁坏,东、南面已夷为平地,北墙残存3段,共长500米,高3米~7米不等。城墙西北拐角保存尚好。从断面查看,城墙系属夯筑,夯层9厘米~14厘米,行夯均匀,夯窝4厘米~5厘米,深2厘米。有几处显出后期修补的痕迹,修补的筑土中夹有汉代和明清的砖瓦片。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吴房城,今县沿,故房子国,楚有其地,春秋定公五年,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封此,故曰吴房,汉置县,高帝封功臣杨武为侯邑,后魏为遂宁县,隋复故,唐元和十二年李愬攻吴房,克其外城而还,即平吴元济,因改县曰遂平。”《遂平县志》载:“即古房子国城也,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三尺,厚一丈,池深七尺……”古城位置和范围与上述记载……
[详细] 上冯民居位于泌阳县羊册镇上冯村,建于明代,砖、木、土坯结构,走廊宽一米,青瓦覆顶,脊饰、墀头、柱基雕刻有花卉、莲蓬、鸟兽等图案,是中原民居风格的集中体现,也反映出了豫南地区的建筑个性。樊金凤摄……
[详细] 蔡侯望河楼遗址位于上蔡县城西,据史学家考证,此楼兴建于春秋早期,是蔡侯平日登楼宴乐、观景的一处高地。历经战火,多次修缮,现已台是楼非。《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记载:“桓景(上蔡人)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芦冈之巅的蔡侯望河楼)。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是重阳节起源的最早史料记载,2005年12月1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上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樊金凤摄……
[详细] 位于正阳县西12公里的熊寨镇王大塘村,遗址呈不规则圆形,东西长200米,南北160米,面积为32000平方米。最高点6米,南北两边稍倾斜,正中形成东西长高脊。遗址东北部,有大块红烧土区,长80米,宽72米,面积为5760平方米。遗址现为耕地。犁过后,经大雨淋洗,残陶碎片到处皆是,呈红、灰、黑等色。间亦见夹砂白陶片和铜镞。采集到的标本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斧、花岗岩舌状斧、石锛、石英石凿、燧石凿、石镞、灰石柳叶箭头、石环等。陶器有鼎,分三式。一式夹砂黄陶扁鼎腿,二式黄陶锥形鼎腿,三式灰陶釜形鼎腿。陶碗,分二式。一式高圈足黑陶碗(底片),二式轮制灰陶碗(底片)。还有红陶粗绳纹圆底罐,红陶夹砂鬲腿,红陶杯状器,灰陶澄滤器,彩陶纺轮,白陶拍残片等。此外还有铜镞、兽牙等。王家冢遗址属屈家岭文化,主……
[详细] 江国城遗址在正阳县东南大林镇涂店村。遗址范围:东至涂家大坟,西至涂楼,北至冯庄,南至涂店集南沿。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1.2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地面已无城垣痕迹。距城南1公里是滔滔淮水。城东有涂堰环绕,东南与信阳息县接壤。城西南不远处有“卧牛堆遗址”,实为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突起平畴,横亘冲衢,宛如关隘;堆下寇堰东南流,约1公里入淮,是处居高背水,可攻可守;城东涂堰入淮处,两岸高起,形势险拔,俨如大鸟展翅,腾空搏击,古称“凤凰台”,群众呼曰“烽火台”。江国,赢姓,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伯益的后裔有江氏部族,生息于河南正阳县(《中国史稿》)。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徐夷、淮夷(江属淮夷)也随武王出兵,商灭,武王封江氏部族为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东邻息国(今信阳息县)……
[详细] 航寨遗址位于上蔡县城北约25公里的朱里镇段寨村西北,遗址所在地俗称“航寨”,海拔高度为51米。航寨遗址为一长方形土台,中部明显高出周围。该遗址南北长580米,东西宽340米,总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现遗址上均耕种农作物。2004年,因修商桐公路经过遗址的南部边沿,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室主任刘海旺带队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1000多平方米。经发掘发现该遗址为一处古文化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丰富。地层堆积整体为三大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呈灰黄色,土质结构疏松,包含大量植物根系及零碎的陶片等,厚0.2米~0.3米。第二层呈浅灰色,土质结构稍密,含有烧土及草木灰颗粒,出土有陶器残片和石器,发现有烧土堆积等。其中,陶器以灰陶为主,数量最多,也有少量的黑陶,夹砂陶、红陶,也有极少数的“蛋壳陶”。可辨……
[详细] 光武台遗址位于上蔡县城东北35公里的东岸乡杨庄村,海拔高度为59米。光武台遗址为一长方体土台,南北长70.3米,东西宽52.2米,总面积为3669.66平方米,高5.5米。现在土台上方为杨庄村小学校。经过多次文物勘查及钻探发现,该处为一古文化遗址,其文化层较厚。第一层为近现代扰土层,呈灰黄色,质地较硬。其包含物多为近现代遗物,如塑料、玻璃、砂砾、草木灰痕、建筑废墟类砖瓦残块(片)等,层厚0.15米~0.30米。第二层呈深灰色,质地松软,普遍存在有炭化粮食颗粒(块),种类分别为小麦、大麦、荞麦、大豆、绿豆、谷子、高粱等。分布规律为:杂粮多集中在台的南部,小麦多集中在台的北部,在台顶的断层中发现有砖瓦等建筑残件及木炭痕迹,厚度为0.43米~1.10米,几乎分布整个土台,分析为一处粮仓遗址。根据大……
[详细] 汝南清真寺位于汝南县汝宁街道办事处新华街,始建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寺内现存明代地亩碑和清代功德碑各一通,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走廊宽约1米,小灰瓦覆顶,饰有花卉、鸟兽等砖雕图案,精巧雅致。李峰摄……
[详细] 孟庄明代民居位于上蔡县邵店镇小楼村孟庄,建于明代,是一栋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小灰瓦覆顶,饰有人物、鸟兽、花卉、莲蓬等砖雕图案,正面二层和东、西山墙三层处各有一垂花门,精巧别致。……
[详细] 三山民居泌阳三山民居位于泌阳县官庄镇前寨村三山自然村,建于清代,砖木结构,青砖、灰瓦、木窗、木门、木梁,正面左右两上角分别刻有福、寿二字,脊饰、墀头均由鸟兽、花卉等砖雕装饰,工艺繁缛独特。204樊金凤摄……
[详细] 南氏寻乡碑位于汝南县金铺镇老金村,是韩国南氏家族为怀念其先祖汝南金氏,于1994年7月7日建造的一座石碑,上刻“韩国南氏始祖公寻乡碑”。据《汝南县志》记载,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官至吏部尚书的金忠以按廉使身份奉旨出使日本,次年返回途中遭遇强台风袭击,漂泊至新罗国(今韩国)。当新罗国景德王得知金忠是大唐使节后,一边亲自接见招待,一边派使臣将金忠一行海上遇险被救的情况书报大唐朝廷,并述明欲留金忠于新罗国之意。在得到唐皇诏允后,金忠便留居新罗国任职。他尽职尽责,对新罗国的治理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朝野上下的赞扬。景德王“以其天资英雄”封其为“英毅公”,“以其自汝南来,赐姓南,改名敏”,成为汝南金姓移居新罗国的“南”姓始祖。……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啴姊洪崨濠佺繁闁告ǹ妫勯悾闈涱吋婢跺鎷洪梺鍛婄箓鐎氬嘲危瑜版帗鍊电紒妤佺☉濞层倗澹曡ぐ鎺撶厵闁诡垱婢樿闂佺粯鎸婚悷鈺呭蓟濞戞粎鐤€婵﹩鍏涘Ч妤呮⒑濞茶骞栭柣顓炲€垮璇测槈濡吋娈曢柣搴秵閸嬪嫰顢旈敓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