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旅游景点介绍
顺阳王墓位于上蔡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金井吴村后西北角,开龚公路东侧约100米,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顺阳王名朱有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孙。《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载:“顺阳王怀庄王,定庶三子,永定年封。十三年死,无子除。”原墓呈圆形高冢,高约8米,直径20米。顺阳王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结构复杂。墓门向南,从南至北依序为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左右耳室组成,全长28.31米。现存前室北侧,中室北侧及左右耳室甬道,内有一对石制门轴。耳室位于中室两侧,呈正方形,长2.8~2.9米、高4.1米,均为东西拱劵式。后室三壁均有一个壁龛,其中后室两侧壁龛相对应,大小相同,长0.7米、高0.87米、深0.5米,后壁壁龛较大,宽1米、高1.1米、深0.5米。后室及两耳室……
[详细] 据《汝南县志》记载,杨埠石桥位于平舆县杨埠镇洪河故道之上,原为木桥,经常毁坏,“民甚苦之”。明嘉靖三年(1524年)崇恭王顺应民意捐资修建,附近群众自发参与,鼎力相助,经年建成的石桥,方便了群众,促进了物资交流。樊金凤摄……
[详细] 沈国故城位于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周武王的胞弟聃季载。周武王五年(约公元前1065年),因天子未定,封辅佐他灭商的功臣及亲族为侯“以番屏周”。周武王胞弟十个,有七个-侯前往封地,唯九王子叔封、十王子季载因年幼没有封侯。叔封食邑康,季载食邑聃,实际是派人把这两个死了父母的少年王子打发到有人供养吃穿的地方进行抚养。古时候的人以封国或以食邑为氏,所以季载以聃为氏,号称聃季载。周成王四年(约公元前1060年),因叔封、季载已长大成人,周公封聃季载为沈侯,康叔封为卫侯,其二人皆以贤明治理,勤恭国事,为周公所赏识。数年后,周公荐举叔封为周司寇(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官司藉田,负责征发役徒),季载为周司空,位至王室上卿,辅佐成王安邦治国,皆有盛名于天下。所以在西周早期,沈国和卫……
[详细] 凌云寺(又名华山奶奶庙)位于泌阳县羊册镇北的华山顶上,上有砖塔一座,石碑数通,是为纪念一贤德女子所建。相传西汉武帝时期,华山脚下有一村庄,由于村民们每到农忙季节无暇照顾年幼的孩子,致使村旁的华山水库经常发生淹亡事故。华山奶奶得知这一情况后,就主动下山到村中的一棵大树下,围绕大树划一个大圆圈,每天都带领整个村庄的孩子在里面玩耍,解除了乡亲们的后顾之忧。后来人们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就在华山顶上修建庙宇来纪念华山奶奶。樊金凤摄……
[详细] 楚国贵族墓地位于蔡国故城以西l~5公里的岗地上(上蔡县大路李乡与芦岗街道办事处岗岭区域内),是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后,以蔡地为北方重镇,在近300年间形成的一处重要贵族墓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岗地今名卧龙岗,南北向,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20多公里,高出周围30多米。墓地位于岗地中部,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墓地大、中型楚墓众多,其中不乏“甲”字形高级楚国贵族大墓。由于历代耕种起土,特别是现代墓地上密集的砖瓦窑厂的起土破坏,许多大墓的封土已无,残留较高夯筑封土的主要有肖里王楚冢、郭庄楚冢、湾李楚冢等,墓葬密集,排列有序。经多次发掘证实,墓葬中多为战国时期的大、中型土坑墓。2005年5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组对郭……
[详细] 下元寺位于泌阳县铜山风景区,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三面悬崖,溪水环绕,竹林仄径,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次第而上,滴水崖天然洞窟常年滴水,成为下元寺独特的景观。寺名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一诚法师题写。202樊金凤摄……
[详细] 苏氏节孝坊,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位于上蔡县城东北30公里的东岸乡牌坊刘村,北临小商河,东距东岸村委约5公里。整个牌坊由青石雕成构件,组成高大的牌坊结构。额坊上雕刻有丹凤朝阳的浮雕,下方雕刻为楷书“旌表处士刘自然之妻苏氏节孝”文字,下面花板雕刻“二龙戏珠”浮雕。东石柱上联:“妇德代夫功孝逾金石”,西石柱下联“母仪为父教节凛冰霜”。东西侧对称分别雕有麒麟、鹿、神兽等浮雕。两外侧边柱上各为一阴刻人物,头戴官帽,手持朝笏,身着蟒袍,为福禄二星。石柱上侧构件为莲花图案。牌坊北侧有楹联,上联为“廿二七三天地志”,下联为“双八孤六圣贤心”。横联题:“苏氏节孝”。从对联中反映出苏氏二十二岁时,她的丈夫“处士刘自然”亡故,苏氏坚守贞节,含辛茹苦上孝敬年迈的公婆,下养育年幼的儿女,七十三岁寿终正寝。……
[详细] 伏羲祠位于上蔡县塔桥镇白圭庙村,始建于汉代,因伏羲曾在此画卦,教人结网狩猎、训养家畜、开物成务,后人感其恩德,在蔡河之滨建伏羲祠以示纪念。祠内现有伏羲殿三间,蓍草园一圃,西北侧有伏羲画卦亭一座,亭旁刻有东汉蔡邕题写的“伏羲画卦碑”一通。……
[详细]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堂寺遗址位于汝南县城东南35公里的南余店乡潘庄行政村天堂寺自然村北面,其南500米为南余店乡至梁祝镇的公路。该遗址呈椭圆形,东、西、南三面高,北面低,高出地面1.5米至8.4米,形成台地;东西长298米,南北宽173米,总面积51554平方米,四周河塘环绕。天堂寺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商周时期遗存。遗址规模大,文化层深厚,持续时间长,遗物甚多,文化面貌及文化性质较为明显,发展序列清晰。从采集的标本看,既有与江汉流域石家河文化相一致的器物,又有黄河流域河南龙山文化和商周的典型器物。天堂寺遗址为研究本地古代文化及其周边地区的古代文化的发展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于全面认识、综合研究整个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
[详细] 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祠位于新蔡县城北大街路东,是老同盟会员为在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建立的一座带有月台的五间古式瓦房,1943年落成,门前一副楹联,上联是:崇功报德告慰忠魂幸为余生偿宿愿;下联为:救亡图存责在双肩未敢后死易初心。2007年10月被列入“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
[详细] 庞阁民宅位于驿城区蚁蜂镇庞阁村,主体建筑是一栋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小灰瓦覆顶,饰有鸟兽、花卉和寿、贵等字样的砖雕图案,东、西两边配置有偏房,布局合理,精巧别致,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原民居的建筑风格。樊金凤摄……
[详细] 张庄遗址位于泌阳县赊湾乡王闫村委张庄南。西邻高庄,南距边庄200米,北距张庄100米,东为一条南北向的公路。遗址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60米,中部略高,南部及西部为一蜿蜒的小溪,遗址中部有东西村村通公路直达高庄,南北有横向小土路连接张庄与边庄,遗址总面积347200平方米。在遗址表面,有大量的陶片,陶色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另有少量褐陶、黄陶、黑陶。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手捏纹次之,有个别镂孔。陶器绝大部分轮制,个别手制,陶制一般夹沙夹蚌,部分陶器外有白色陶衣;可辨器类有鼎、罐、碗、壶、盘等。石器有石铲等。在遗址东部有一红烧土区,推断应为遗址作坊区,陶片众多,并伴有瓮棺葬一座。在遗址的西部,从断壁上看,距地面50厘米处,有一层人为的白土层,厚约25公分,形状规整,面积较大,疑为遗址公共活动……
[详细] 秦万里桥遗址,位于今汝南县南余店乡境内,传说秦朝初期,秦始皇强令全国所有成年男子都必须服徭役修长城,致使民不聊生,田野荒芜。当时,平阳城(今汝南)地方官看到老百姓缺吃少喝,受苦受难,就写了一份奏折,称正在修一座直通天堂的万里长桥,故不能再派民夫去修长城。秦始皇一听很是高兴,心想:我修万里长城就费这么大劲,一个地方官要修一座万里长桥,也实在不容易,于是提笔批了个“准”字。后使臣实地查验,并未见到一万里的长桥,恼怒间传地方官前来问罪。地方官跪辩道:我们在泛滥的文殊河上修了一座石桥,名叫“万里桥”;又在附近修了一座寺院,取名“天堂寺”,通过“万里桥”能到“天堂寺”。使臣听后无言以对,并以实回禀。秦始皇知道地方官的本意也是为了体恤民情,遂下令赦免他的罪过。……
[详细] 位于正阳县南15公里的铜钟镇建安村一带。护城河四周遗址依然可见,南面及西南面城垣土基尚存,古城四边各长1000米,面积一百万平方米。遗址现大部为耕地,省道219公路从遗址上穿过。建安城始建于北魏,为其南疆军事重镇,南北争夺义阳(今信阳),建安曾屯重兵,以扼三关,隋统一天下,建安城废坠。清嘉庆十五年《重修建安铺前后殿宇并装塑神像碑记》上载:“真南40里许,有庙曰建安铺,其左有城曰建安城,城古而庙犹存……建安者汉献帝纪年之号也,庙以建安名,亦犹寺以显庆名,开元名耳。缅其时群雄竟起,魏与吴争锋尤甚。此地南达武昌、北通古许,想士卒往还,每练甲于此,故今大雨后,行人犹往往得金镞。父老相传:斯地旧设武职,以镇压正罗之邑……东望城郊,故路依然。”按《碑记》估计,城始建于东汉末。《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建安县……
[详细] 道国故城遗址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乡古城村,京广铁路东侧,距驻马店市南3公里。西周建道国于此。春秋末,道为楚灭城沦为楚邑。毁废时间无考。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置阳安县治于此,属汝南郡。北朝东魏置阳安郡于此,郡、县同治,至北齐俱废。遗址分外城、内城两部分。其中,宫城遗址为梯形平顶台,高出周围地面3米多,顶部南北长260米,东西宽110米,出土有汉砖、汉瓦、陶器碎片。1983年7月,被确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蓍草园位于上蔡县城东15公里处的伏羲祠内。蓍草被古人认为是“探迹索隐,钩深致远,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亶亶”的神草。据《重修汝宁府志》中明代杨勋《蓍草台记》载:“蓍草首若龙矫,尾若凤翔,盈于台畔。伏羲氏作,取而筮之,以画入八卦之变,故名曰:‘蓍台’。”樊金凤摄……
[详细] 董桥遗址,位于西平县吕店乡董桥村,是黄帝正妃嫘祖的故里。《史记》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明人工植桑养蚕的人,首倡文明婚姻礼俗,和黄帝一道开创了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同时,她“以劳定国”“以死勤事”,以一个女政治家的角色辅佐黄帝定鼎中原、统一华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女祖”。2013年5月3日,董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冶炉城位于西平县城西南约37.5公里冶炉城村,为棠溪涧所环绕,面积约35万平方米。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冶炉城,在西平县城西七十五里,战国韩铸剑处,晋於此置铁官,唐元和十二年,李塑遗将破吴元济于嵖岈山,进取冶炉城,又破西平是也。”《汝宁府志》载:“冶炉城,在西平县城西七十五里棠溪旁,晋置铁官于此,址犹存。”两千多年来,冶炉城虽历经沧桑,城址早已废弃,但故城轮廓仍在。通过勘探得知,城内文化层一般厚度2.7米,内含陶片、红烧土块灰粒、石块等,从上部裸露文化遗物陶片看,陶片陶质以泥质陶为主,陶色以灰陶为主,纹饰均为绳纹,可辨器型有瓮、盆等。城墙周长1340米,城墙上宽18.5米,基宽255米,残高7.4米,仅存北城门,城门呈方形,宽21米。从城墙的剖面观察,城墙系人工夯筑,夯层厚50厘米、30厘……
[详细] 台子寺遗址位于平舆县城东北、庙湾镇东南马港东岸,属新时器时代遗址。198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高出地面6米,整个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6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中心台地在明清时代属庙湾八景之一,雅号“古寺插云”,故名台子寺。古寺早在清末被毁,遗存台地。该遗址内涵丰富。曾采集有石斧和代表不同鹿龄的鹿角、纺纶、角锥、牙锥、石镞、鼎足、鬲足、甑、澄滤器等器物残片标本。陶质以加沙为主,泥质次之。陶色,以灰陶为主,黑陶、红陶次之。纹饰,以绳纹为主,兰纹、条纹次之。这个遗址还具有一个特色,地面散布着大量贝壳、螺壳,堆积较厚的地方至今不成庄稼,具有江南“贝丘”风格。该遗址发现为研究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和探索淮河上游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宝贵的……
[详细] 御碑亭位于汝南县城南悟颖塔公园内,亭内有一碑首刻有“谕葬文”、周边采用浮雕手法雕刻有双龙戏珠纹饰的大理石材质石碑(“谕葬”意为圣上发旨的葬仪,表明此石碑为皇帝御赐),碑文记载了当时汝宁府地(今汝南县)一张氏女性冰霜皎洁的品德和节孝兼备的操守,同时表达了希望她能百世流芳的美好愿望,落款时间为明崇祯二年。……
[详细]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